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方约35公里处,地处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及鸣沙山的西侧,位于党河西岸上的悬崖上,因此得名“西千佛洞”。西千佛洞属于敦煌石窟的一部分,根据2003年敦煌研究院所编列的编号,由西向东一共编号22窟,石窟开凿的朝代始自北魏,终至元朝。1961年西千佛洞附属于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存单位。1990年代,敦煌研究院对西段重点窟区进行了全面彻底的维修与加强。[1]

莫高窟
西千佛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甘肃省敦煌
分类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北魏
编号1-35
认定时间1961年

开凿年代

目前对于西千佛洞最初开凿的具体年代并无决定性的证据,不过根据伯希和自藏经洞中获得的《沙洲都督府图经》残卷〈寿昌县〉条所载:“右在县─寿昌县─东六十里,耆旧图云:汉……佛龛……百始渐更修营。”[2],寿昌县即为今日的敦煌市阳关镇,虽文中并未明指该处是否为西千佛洞,但从其与寿昌县的距离来判断,该文所指应当是西千佛洞。如此来看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该与莫高窟的开窟时代相去不远。

石窟编号及分布

西千佛洞自发现后共历经三次编号,分别由张大千、敦煌文物研究所及霍熙亮编号。

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于敦煌临摹壁画时期,首次对西千佛洞进行调查与编号,由西向东共编号21窟(包含2个耳洞)。

1950年代中后期,敦煌文物研究所对西千佛洞进行重新编号,由西向东共编号19窟。

1990年代霍熙亮在《西千佛洞内容总录》中未使用敦煌研究院的编号,而是采用霍氏自编窟号,由西向东共编号22窟。

2003年,为避免因编号混乱而造成研究困难,由樊锦诗为首的敦煌研究院与西千佛洞管理人员将西千佛洞的石窟编号,改为流传较广,较为通用的霍氏编号。[3]

西千佛洞现存22窟中,1至19号窟群集中在党河谷的北崖,后3窟则座落于顺流东下2至2.5公里处。共计北魏窟1个,西魏窟1个,北周窟4个,隋窟3个,初唐、盛唐窟3个,中唐窟1个,晚唐窟3个,五代窟1个,回鹘窟1个,元窟1个,另有2个洞窟时代不明。[1]

参考资料

  1. ^ 1.0 1.1 西千佛洞简介-敦煌研究院. www.dha.ac.cn. [2024-06-02]. 
  2. ^ 敦煌文物研究所. 西千佛洞的初步勘查. 文物参考资料. 1953, (Z1): 122-128 –通过CNKI. 
  3. ^ 樊锦诗; 蔡伟堂. 敦煌西千佛洞各家編號說明. 敦煌研究. 2007, (04): 34-35,115-116 –通过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