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雪效应

經濟學名詞

费雪效应(英语:Fisher effect)或费雪假说(Fisher hypothesis),经济学理论,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他认为实际利率与货币计量无关,特别是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胀率。“名义(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指借款人欠贷方货币的金额随时间改变的增长;“实质(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是指这些货币的购买力随时间增长的量。亦即是说,实际利率是针对通胀对贷款收益的购买力的影响而调整的名义利率。

费雪方程式如下:

这表明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预期通胀率()。这条公式只是一个近似值。除非利率或通货膨胀率很高,或公式已被长期应用,否则方程和绝对正确方程之间的相当接近。

以下是使用连续复利表示的精确方程式

如果按照费雪假说将实际利率设定为常数,则当有升跌,名义利率必须逐点(point-for-point)变化。因此,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将与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行一对一(one for one)调整。

有分析认为,金融机构若进行量化宽松资金重组,费雪效应可能失效[1]

相关概念

国际费雪效应预测,国际汇率的浮动完全取决于各国相应的名义利率[2]。另一个相关概念为“费雪平价”(Fisher parity)[3]

参考

  1. ^ Shiratsuka, Shigenori; Okina, Kunio. Policy Duration Effect Under Zero Interest Rates: An Application of Wavelet Analysis. 1 February 2004 –通过papers.ssrn.com. 
  2. ^ International Fisher Effect (IFE). [2007-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3. ^ Kwong, Mary; Bigman, David; Taya, Teizo.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and the State of World Trade and Payments. Beard Books. 2002: 144. ISBN 1-5879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