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症候群
邻避症候群(英语:Not In My Back Yard,简称NIMBY,意为“不要在我家后院”。又称为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LULU;Not On Our Streets,NOOS),是指具有外部性(包含正面外部效益和负面外部成本)的公共设施产生的外部效益为大众所共享,而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却由设施附近居民承受,造成社会生态的不和谐,体现空间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导致公众心理上的隔阂,地区的房地价下跌,因此极易引发居民抵制,不但极大阻碍了公共设施的建设,而且影响社会稳定秩序的现象。
邻避症候群的诞生的背景与公民意识的觉醒、新媒体资讯方式、政府政策制度转向有关,根本原因是空间不均衡与利益分配结构之间导致的利益冲突[1]。这个词语于1980年代由当时担任英国环境事务大臣的英国保守党政客尼古拉斯·雷德利(Nicholas Ridley)所使用并广为流传。
因该理论名称各单词的字首合起来为“NIMBY”,音近似中文的“邻避”,也就是邻居回避之意,恰好符合该理论的意思而被称之,又称邻避症候群、邻避综合征、邻避情结、保家症候、宁避症候群、嫌恶设施等。
减少邻避设施厌恶的方法包括:对受影响居民或地区给予补贴、税捐减免、公共设施补偿等一系列方式,减少居民和地区的反对。
受反对的计划
此节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一般来说,受到反对的发展计划都会为附近地区带来长远的利益,有些甚至是当地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短期内却会对附近的居住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附近居民会反对这个计划,或不反对这个计划,但会提议在其他地区兴建。总体来说,就如英语原句的字面意思:“不要(兴建)在我(家)的后院”。以下列出一些受反对的建筑及一些事例:
因污染而遭反对的设施
因电磁波而遭反对的设施
因噪音而遭反对的设施
有治安疑虑而遭反对的设施
- 赌场、投注站及其他彩券售卖点
- 游艺场
- 妓院、夜店
- 监狱、矫正机关、矫正学校(包含少年感化院、烟毒勒戒所)-收容人(受刑人)如有逃狱(出狱)或会面相关人士(如其他犯罪组织党羽),会有败坏社会治安之虞。
- 社会福利设施(包含精神科医院、特殊教育学校)
其他的设施
衍生词语
邻避症候群其后衍生出奈避症候群(英语:Not In Anybody's Back Yard,简称NIABY),意思是指一些所有地区的居民都会反对在其社区内进行的发展计划。
邻避症候群衍生反义词为迎臂效应(英语:Yes In My Back Yard,简称YIMBY),相对于居民对邻避设施的厌恶,迎毗设施则是受到居民的欢迎。如:公园、绿地、图书馆等,通常可以提高居住宁适性,并带动房地价上升。故会受到该地区居民欢迎。
参考文献
- ^ 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詞典-NIMBY的解釋. [201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6).
- ^ 东头邨反对超市销售六合彩 发起签名运动 要求立即搁置 邨内挂起横额到处张贴海报 邨民签名册将递交两局议员.《华侨日报》,1990年9月8日.
- ^ 环球华报-列治文慈恩之家主办开放日释疑 反对者周六举行居民大会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1-16.
- ^ 梅窩居民遊行抗議正生書院遷入. 星岛日报. [2009-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