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了性(1222年—1321年)[1],号大林,谥号弘教,俗姓,宋武公之后,为了避讳 [注 1]改以“谥”为姓,为元朝山西五台山普宁寺沙门[2]

生平

了性法师幼年时聪叡好学,依安和尚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便四方参学善知识,深入研究三藏法理。后来得遇五台山祐国寺真觉国师启迪本心有悟,便外出参学,走访关陕、河洛、襄汉等地,参谒柏林潭法师、关辅怀法师及南阳慈法师等诸尊长德,深造贤首宗法义,领受玄妙的法理旨趣。学毕后返回依止真觉国师,有感而发:“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于是随国师返回五台山[2]

不久,真觉国师圆寂,便下山四处行脚参方,元成宗时居万宁寺,声名远播。至大年间(1308年-1311年),太后于五台山创建普宁寺,延请了性法师为第一代住持。

法师为人刚毅气节,不会逢迎取悦于人,平日不入城攀缘权贵,遭有心人士忌嫉。了性法师听到这些耳语是非便说:“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余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由此可见法师志节清高,不沾世俗凡情。

当时,西域来的高僧因受元朝皇帝的尊宠,徒众信徒很多,天下的名德诸师,争相赠礼供养,或顶礼接足,乞求为其按颅摩顶。唯独了性师却只行长揖作礼而已,对于此事,他对大众表态说:“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谄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2]

法师圆寂元英宗至治改元九月三日,寂后于普宁寺竹林中建塔供奉,帝赐谥号“弘教”大师[2]

法嗣

师长

参考文献

  • 明代 释如惺,《大明高僧传》卷二[3]

注释

  1. ^ 中国历史上对于圣人、帝王、父母、师长的名讳,为表示尊重,习惯避其名讳,一般会用其他的字代换,或是刻意将字缺笔;取名时,不能取名讳相同的字,或同音的字。否则,可能触犯大不敬之罪。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