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燕
金腰燕(学名:Cecropis daurica)为燕科金腰燕属的鸟类,又名胡燕(《名医别录》)、蛇燕(《尔雅翼》)、巧燕(《盛京通志》)、夏侯(《本草经集注》)、舍鹕儿(《田家五行》)、紫燕(《田家五行》)、黄腰燕(《田家五行》)、花燕。它们在温带南部的欧洲丘陵地区以及从葡萄牙、西班牙到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及热带非洲繁殖。印度和非洲的鸟类为留鸟,而欧洲和其他亚洲的鸟类则是迁徙性的。它们在非洲或印度过冬,偶尔会在圣诞岛和北部澳大利亚出现。
金腰燕 | |
---|---|
H. daurica 马哈拉施特拉邦, 印度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燕科 Hirundinidae |
属: | 金腰燕属 Cecropis |
种: | 金腰燕 C. daurica
|
二名法 | |
Cecropis daurica | |
C. daurica 分布范围 繁殖区 留鸟 非繁殖区 迷鸟
| |
异名 | |
|
金腰燕的习性和外貌与其他空中的食虫鸟相似,如同科的燕子及不同科的雨燕(雨燕目)。它们有蓝色的背部和暗色的腹部。
它们与家燕相似,但腹部颜色较深,且有淡色或红色的尾巴、脸部和颈圈。它们没有胸带,但有黑色的尾下覆羽。它们飞行速度快,经常在空中捕捉昆虫,它们的翅膀宽阔但尖锐。
金腰燕会用喙收集泥土,筑造带有隧道入口的四分之一球形巢穴,并产下3到6枚蛋。它们通常在山区的悬崖下筑巢,但也会适应在建筑物如清真寺和桥梁上筑巢。
它们通常不会形成大型繁殖群,但在繁殖季节外则具有群居性。在印度平原上可以一次见到数百只金腰燕。
分类学
金腰燕最早于1769年由芬兰-瑞典牧师、探险家及自然科学家埃里克·拉克斯曼正式描述,命名为Hirundo daurica,使用的是来自俄罗斯兹梅伊诺戈尔斯克附近的蛇山的标本。[3][4] 目前通常将其归入1826年由德国科学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厄创建的金腰燕属(Cecropis),[5] 虽然该属与燕属(Hirundo)的区别尚有争议,[6] 有些权威机构仍将其归入燕属。[7] 博伊创建的属名Cecropis来自古希腊语,意指雅典女子。[8] 种名daurica来自达乌里亚,该地位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东的山区。另类属名Hirundo是拉丁语中“燕子”的意思。[9] 一些权威机构认为西非燕是金腰燕的一个亚种。[10]
该物种被认为与赤腰燕形成一个超种复合体。广泛分布的族群显示出大量变异,并且有多个亚种被命名。许多这些亚种为迁徙性,并在它们的冬季栖地重叠,野外识别这些型态并不可靠。斯里兰卡的繁殖族群hyperythra为留鸟,通常被视为独立的物种,称为斯里兰卡燕。其下腹呈深栗色,颈圈不明显。
印度大陆的族群C. d. erythropygia有一块均匀的深栗色尾巴斑,没有深色轴纹,尾叉较浅,外侧尾羽内缘的白色斑点不明显。C. d. japonica在东亚繁殖,冬季迁徙至泰国、缅甸、印度和北部澳大利亚。它们的腹部有明显条纹,尾巴上有淡淡的条纹。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族群C. d. nipalensis,冬季迁至印度半岛,繁殖范围从西部的库鲁到东部的不丹和阿鲁纳恰尔邦。该族群的尾巴颜色较淡,有深色轴纹。南欧亚种C. d. rufula分布于伊比利亚半岛,东至巴卢支斯坦和克什米尔,为留鸟,冬季迁往更南方。它们的尾巴栗色逐渐淡化至接近白色。指名亚种在蒙古和贝加尔湖区繁殖,冬季迁徙至南亚和东南亚。[11] 内蒙古的亚种C. d. gephyra与指名亚种几乎无法区分。非洲的族群包括C. d. kumboensis,分布于塞拉利昂和喀麦隆高原;C. d. melanocrissus,分布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及C. d. emini,分布于苏丹、乌干达、肯亚和赞比亚。许多变异仅能通过尾巴和翅膀长度区分,这些随族群的重叠分布而有所不同。[12]
亚种
- 金腰燕指名亚种(学名:Hirundo daurica daurica)。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13]
- 金腰燕青藏亚种(学名:Hirundo daurica gephry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宁夏、甘肃、四川、云南、西藏、江苏、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松潘。[14]
- 金腰燕普通亚种(学名:Hirundo daurica japonica)。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南至广东、西南、四川、云南、福建、江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15]
- 金腰燕西南亚种(学名:Hirundo daurica nipalensis)。分布于繁殖在喜马拉雅、从旁遮普到尼泊尔、红河、冬季在印度、越南、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16]
分布与栖地
金腰燕的繁殖范围涵盖南欧及亚洲东至西伯利亚南部和日本。这些族群连同摩洛哥的鸟类都是迁徙性的,冬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或南亚过冬。在非洲,自西非东至埃塞俄比亚再南至坦桑尼亚的广阔地带有留鸟种群,而大多数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繁殖鸟也是全年留鸟。非洲和亚洲的亚种可能会进行局部季节性迁徙。这个物种经常在其繁殖范围外被观察到作为迷鸟。[17]
行为与生态
这些燕子通常出现在草原上,它们在空中捕捉昆虫。它们有时会利用草原火灾或放牧的牛群,因为这些因素会惊动昆虫飞入空中。[11][18]
繁殖
有一种假设认为,泥筑巢燕子的巢穴形态演化顺序为“开放巢”到“封闭巢”再到“瓶状巢”,不同物种的筑巢行为遵循这个顺序。像金腰燕这样的瓶状巢筑造者,首先建造开放的杯状巢,然后封闭巢口,最后建造入口隧道。有人提出,封闭巢的发展减少了雄鸟之间为交配而竞争的情况。由于交配在巢内进行,难以进入的设计使得其他雄鸟无法介入。这种竞争的减少促进了像毛脚燕属和石燕属这样的物种密集的聚落繁殖,但聚落繁殖并非必然;大多数金腰燕属的物种是独居筑巢的。[19]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负责评估物种的保护状况。如果一个物种的分布范围狭小、破碎或正在减少,或者其成鸟数量少于10,000只,或在十年间数量下降超过10%,或者代际间持续减少,该物种会被评估为处于不同程度的威胁中。金腰燕的分布范围广泛,且种群数量达数百万。它们的分布范围或数量并未显著减少,因此被归类为无危。[7]
金腰燕的分布范围正在欧洲向北扩展,近几十年来已在法国和罗马尼亚定居繁殖。[17] 欧洲的繁殖族群估计有10万至43万对,或30万至129万只个体。[7]
Gallery
-
电线上的金腰燕(香港)
-
ID composite
-
金腰燕 西班牙卡尔佩 - 2018 年 5 月
-
金腰燕 卡尔佩, 西班牙 - 2018 年 5 月
参考文献
- ^ Cecropis dauric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金腰燕.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Dickinson, E. C.; Ericson, P. G. P. Systematic notes on Asian birds. 32. The type locality of Hirundo daurica Laxmann, 1769. Zoologische Verhandelingen, Leiden. 2002, 340: 205–206 [2024-09-27]. ISBN 90-73239-84-2. ISSN 0024-16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在Dickinson的文章之前,标本地点曾被列为“中国黑龙江的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例如在Turner (1989)第201-204页
- ^ Boie, Heinrich. Generalübersicht der ornithologischen Ordnungen, Familien und Gattungen. Isis von Oken. 1826, 19 [202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德语). column 971
- ^ Turner (1989) p. 9
- ^ 7.0 7.1 7.2 Red-rumped Swallow Hirundo daurica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Retrieved 3 January 2010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96. ISBN 978-1-4081-2501-4.
- ^ Lewis, Charlton T. A Latin dictionary for schools. Harper & Brothers. 1888. ISBN 0-19-910204-X.
- ^ Cecropis domicella - Avibase. avibase.bsc-eoc.org. [201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30).
- ^ 11.0 11.1 Ali, S.; Ripley, S. D.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India and Pakistan 5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66–72.
- ^ Dickinson, E. C.; Dekker, R. W. R. J. Systematic notes on Asian birds. 13. A preliminary review of the Hirundinidae. Zool. Verh. Leiden. 2001, 335: 127–144 [2024-09-27]. ISSN 0024-16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金腰燕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金腰燕青藏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金腰燕普通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金腰燕西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17.0 17.1 Turner (1989) pp. 201–204
- ^ Phillips, W. W. A. A grass-fire association of the Ceylon Swallow Hirundo daurica hyperythra. Ibis. January 1953, 95 (1): 142. doi:10.1111/j.1474-919x.1953.tb00674.x.
- ^ Winkler, David W.; Sheldon, Frederick H. Evolution of nest construction in swallows (Hirundinidae):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June 1993, 90 (12): 5705–5707. Bibcode:1993PNAS...90.5705W. PMC 46790 . PMID 8516319. doi:10.1073/pnas.90.12.5705 .
这是一篇燕科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