𬭚于
𬭚于[a],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最早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两汉。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地均有出土。𬭚于最早兴起于北方,在中原地区,𬭚于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其后逐渐向西传播,春秋晚期开始为西南地区的巴人所接受,被用于西南各族的战争、祭祀、诅盟活动之中。此外,巴人的虎钮𬭚于也是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𬭚于。
古籍记载
“𬭚于”一名,最早见于东周典籍,《周礼·地官·鼓人》记载“以金𬭚和鼓”,郑玄注“𬭚,𬭚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国语·晋语》记载“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𬭚于、丁宁,儆其民也[1]”,韦昭注“丁宁着,谓钲也。”汉代《淮南子·兵略训》记载“两军相当,鼓𬭚相望”。根据相关记载,𬭚于为军用乐器,与鼓、钲等配合使用。[2][3]
到南北朝时期,据《北史·斛斯椿传》记载“乐有𬭚于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4],即在北方地区,𬭚于已经十分罕见,一般人都不认识。[2]
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多有𬭚于的出现,如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玉律调钟,金𬭚节鼓。”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中的“集灵撞玉磬,和鼓奏金𬭚。”清赵翼《观西洋乐器》诗中的“𬭚于丁且宁,磬折柎复击。”等。
由于文献记载的语焉不详,导致后世的人们对𬭚于概念不清,多与钲、铎、铙等器物相互混淆。例如:唐代徐景安《乐书》认为𬭚于是“内悬子铃铜舌”的一种器物,此说为《太平御览》沿用[b];又如,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所绘𬭚于为口上顶下倒挂的形制。[3]
文物出土
分布区域
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曾多次发现𬭚于。北宋洪迈《容斋续笔》曾提到在长阳与慈利地区出土过𬭚于;《南齐书·祥瑞志》记有四川地区发现一件𬭚于。[3]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又在多地发掘出土了大量的𬭚于,如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及山东等地均有出土,[5]分属古代齐、鲁、莒、许、蔡、吴、越、楚、巴、蜀等族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8年,年代最早的𬭚于出土于陕西韩城梁带村春秋芮国墓葬M27,属春秋早期偏早。1978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出土一件𬭚于,圆弧形顶、无盘、顶部有绹索状环钮,安徽宿县出土的一件无钮𬭚于,都属春秋中期遗物。[5]在安徽宿县卢古城子、寿县蔡侯墓及江苏丹徒王家山、北山顶和广东连平彭山等地,都有春秋晚期的𬭚于出土[6],均属春秋中期遗物。
战国时期的𬭚于则开始向南向西分布,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和陕西汉水流域均有出土。出土的战国晚期及以后的𬭚于遍布湖北、湖南、贵州、重庆、河南、陕西等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黔东、川东、重庆、湘西和鄂东等地。[2][6]
部分𬭚于列表
出土时间 | 出土地点 | 名称 | 描述 | 备注 | 来源 |
---|---|---|---|---|---|
1936年 | 黄岩县路桥镇 | 汉青铜虎钮𬭚于 | 高42.3厘米,器顶为折沿平盘,顶正中立一虎形钮。虎阔口,腿前趴后蹲,尾斜垂于地,作欲前扑状。肩部鼓出,腹略向内收束,下腹呈直筒形,中空。全器物表面无纹饰和铭文。 | 现藏于温州博物馆 | |
1962年 | 贵州松桃县 | 虎钮编𬭚于 | 五件一组、大小依次递减 | ||
1972年 | 四川省涪陵县小田溪巴王墓群2号墓 | 虎钮𬭚于 | 墓葬年代约为战国末年或秦初。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刻有巴族图符的铜钲。 | [7][5][8] | |
1974年 | 陕西省安康五里月河一带 | 虎钮𬭚于 | 从废旧物资中拣选获得,顶部为椭圆形盘状,肩部突鼓,腹部以下成直桶状,足口平直,周身无纹饰,盘内上塑一尊张口吐舌,清瘦昂立的长尾虎,虎身及头部有几道鱼鳞状阴残斑纹。口径23一27、肩宽30、通身高41.5、椭圆状直径18厘米。 | [9] | |
1978年 | 陕西咸阳市东郊塔儿坡 | 龙钮𬭚于 | 约为战国晚期至秦代制品。该𬭚于通高69.6、肩围111、底围118厘米。顶端有盘,钮为一张口、曲颈反转的飞龙。𬭚于器身饰有叶纹、云纹、焦叶纹等纹饰。 | ||
1981年 | 湖南湘西吉首县 | 东汉𬭚于一组 | 共四件、大小有别 | ||
1985年 | 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 | 虎钮𬭚于三件 | 大小有序,弧圆形顶,无盘,顶端有虎形钮。𬭚体上部向前方倾斜。其中较小的一件。肩径22—26.5、底径16.9—20.8、通高43厘米。有云纹、三角云、螺旋纹、鸟纹等多种纹饰。正面肩腹部向前突出部位浮雕人面纹。腹部有一兽形边棱。腹内有两个三角形矫音孔。其造型奇特。属春秋晚期遗物。 | ||
1985年7月30日 | 湖南省利川县凉雾区 | 虎钮𬭚于 | 高62厘米、腹径42厘米、重18公斤,为战国早期巴人遗物。 | [10] |
形制及使用方式
正如《周礼》郑玄注所说,𬭚于“圜如碓头(椎头),大上小下”,𬭚于基本形状就是上大下小,上成圜首,下体收敛成桶状。而顶部的形制则不尽相同,有有钮无盘的,也有有盘无钮的,钮有虎钮、环钮、桥钮、马钮、龙钮、凤钮、蛙钮等形式,尤其以虎钮居多。[2][11]
通过钮或者盘上的孔,用绳将𬭚于悬挂在架子上使用。[2]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遗策中“击屯[c]于、铙、铎各一人”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诅盟场面贮贝器上铸有大群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𬭚于、一铜鼓,铜鼓侧悬,𬭚于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12]。这些表明,𬭚于属于打击乐器,靠击打发声。[2][5]
另据《北史·斛斯征传》记载“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4][13],《南史·齐始兴王鉴传》记载用盛器置水于𬭚于之下“以芒茎当心跪注𬭚于,以手振芒,则声如雷”。[5]
图集
-
一件有盘无钮的春秋𬭚于
-
战国虎钮𬭚于,陕西安康出土
-
汉代𬭚于,山东淄博出土
-
战国虎钮𬭚于,重庆涪陵出土
注释
参考
- ^ 國語卷 第十一. 汉典古籍.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 ^ 2.0 2.1 2.2 2.3 2.4 2.5 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2550555.
- ^ 3.0 3.1 3.2 陆斐蕾. 錞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 中国𬭚于网.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4.0 4.1 见《北史·斛斯椿传》:“又乐有𬭚于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 蜀 得之,皆莫之识。 征 见之曰:‘此𬭚于也。’众弗之信。 征 遂依 干宝 《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众乃叹服。”
- ^ 5.0 5.1 5.2 5.3 5.4 虎纹铜钅享于. 中国商报. 2011-03-17.[永久失效链接]
- ^ 6.0 6.1 高至喜, 楚式𬭚于初论
- ^ 虎钮錞于资料. 石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 ^ 《中国青铜器全集13卷巴蜀》
- ^ 安康出土一件虎钮𬭚于,《江汉考古》1985年04期
- ^ 利川县出土一件虎钮𬭚于,《江汉考古》1985年03期
- ^ 青铜錞于特征及文化价值探析. 中国文物网.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中国音乐史图鉴》Ⅱ—41
- ^ 《礼乐》卷九关于錞于的记载. 中国𬭚于网.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延伸阅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