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觉 (五代十国)
陈觉(?—959年)[1][2][3][4]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和南唐官员。他被认为是宋齐丘的党羽,在宋失势后,陈被流放并杀害。
吴期间
陈觉来自海陵。932年,吴摄政徐知诰在金陵建立礼贤院,并经常在此与陈和孙晟谈论时事。[2][5]
934年,徐知诰把在吴都江都的大儿子徐景通召回到自己身边,并派二儿子徐景迁到江都代替徐景通监督吴国国政。935年,徐知诰让尚书郎陈觉前去辅佐徐景迁。[6]然而,徐景迁于936年病倒,由其弟弟徐景遂代替。[7]此后,陈又回到了徐知诰那里。[2][8]
南唐时期
李昪时期
937年,徐知诰让吴皇帝杨溥禅位给自己,终结吴统治,并自称唐朝宗室,更名李昪,国号亦更名为唐(南唐)。[8]当时陈觉为光政副使、太仆少卿。940年,陈觉陪同李昪(徐知诰)访问江都。[9]由于泰州刺史禇仁规曾鞭打过陈觉哥哥,陈觉对其怀恨在心。陈觉借此访问江都机会指责禇仁规为政贪腐和残暴。李昪相信陈的指控,将禇贬职。后来禇为自己辩护,李昪派陈觉裁定此事,禇开始担心会被逼承认罪行,最终禇被勒令自杀。941年陈觉转任宣徽副使。
943年,陈与宋齐丘和冯延巳勾结,由于他们认定李昪长子李璟未来即位可能性很高,开始对李璟施加影响,并设法排挤不与他们合作的人。对此常梦锡和萧俨都向李昪上书,指控陈觉滥用职权。虽然李昪相信一些指控是真实的,但他没有对陈觉等人采取行动。后来李昪吃了炼金术士的药而中毒身亡。李昪在去世前一段时间开始脾气古怪,经常惩罚身边人,陈觉见状便称病在家。李璟继位为皇帝后,陈立即恢复上朝,萧俨不爽,向李璟上书,要求其处罚陈觉。李璟拒绝。[10]
李璟时期
李璟继位后,复用宋齐丘为宰相。宋齐丘提拔陈觉、魏岑。由于宋齐丘和李璟都认为陈觉很有才华,因此陈觉权力不断增加。陈觉与冯延巳、冯延鲁、魏岑和查文徽相互勾结,批评者将他们称为“五鬼”。常梦锡屡次称五人不可用,李璟不纳。十二月,李璟下令中外政务委托弟弟齐王李景遂参决,只有陈觉、查文徽能奏事,群臣非召见不得入。萧俨上疏切谏,李璟不回复。侍卫军都虞候贾崇当面哭着劝谏,李璟才收回成命。然而不久之后,魏和查就升为枢密副使,而陈的母亲恰巧在那段时间去世,迫使他回家守孝。魏与陈觉有隙,趁机宣扬陈的过失,试图阻止陈重新回朝执政,陈觉被贬为少府监。在陈失去权力之后,宋齐丘与周宗的斗争中失去了权力并退休。[10][11]
福州之战
闽的最后一位皇帝王延政于945年向南唐投降,查文徽率领的南唐军也攻占了闽的都城建州。但前闽领土福州并未归服。946年,当时镇守福州的李仁达表面臣服南唐实际上却是独立状态。查文徽、陈觉主张进攻福州,但李璟却犹豫不决。那一年陈觉又复出出任枢密使。陈表示愿意前往福州说服李仁达入朝,复出的宋齐丘也支持陈这一举动。李璟下令赏赐李仁达的母亲和妻子国夫人头衔,并给李的四个弟弟更高的职位,然后派遣陈为宣谕使前往福州试图说服李仁达交出领土。但是李仁达意识到了陈觉来福州的目的,陈觉在福州时被李仁达非常傲慢地对待。陈在离开福州之前都不敢提起让李仁达入朝的事情。[11][12]
由于失败而感到尴尬,在返回金陵的途中,陈在到达剑州时改变了主意,声称被李璟授权,让汀州、抚州、信州的军队听命于建州监军使冯延鲁指挥,并让冯延鲁进攻福州,安抚漳、泉的魏岑闻讯也擅自发兵与陈觉会合,但被李仁达击退。李璟对陈伪造命令感到愤怒,但其他官员却支持陈这一行为。李璟于是以永安节度使王崇文为东南面都招讨使,信州刺史王建封为副使,以漳泉安抚使、谏议大夫魏岑为东面监军使,冯延鲁为南面监军使,陈觉亦为监军使,进攻福州。[11][12]
南唐军队包围福州,此时吴越出兵协助李仁达。然而进攻陷入了停顿,因为魏、冯和陈都互相不服气,而王建封和泉州刺史留从效也不听从王崇文指挥。[12]947年,在吴越将军余安的指挥下,又一支吴越船队抵达支援李仁达,但由于陆上南唐弓箭手的防守,吴越士兵无法登陆。冯认为,即使吴越军队登陆,他也能击溃吴越军队,因此决定停止弓箭手还击。吴越士兵登陆后,与南唐军队进行激烈战斗,冯被迫逃跑。驻扎在福州南面的南唐军队开始惊慌失措并且溃不成军。吴越兵乘胜追击,王崇文被迫亲自断后,吴越才停止追击。驻扎在福州的东南部的王建封也决定撤军,驻扎福州北面的南唐军也撤军。而先前逃跑的冯试图用剑自杀,但被他的下属阻止。此次福州包围战最终的结果是2万余名南唐军人死亡,并消耗国家大量资金。[11][13][14]
李璟将失败归咎于陈和冯延鲁的未经授权擅自行动,遣使者将他们锁至金陵,并考虑处决陈和冯,同时饶恕了其他将领。韩熙载、徐铉上疏请求法办二人,反陈官员江文蔚也在此时上书,要求对冯延巳和魏岑也要进行惩罚。[15]陈和冯延鲁回到金陵后,宋齐丘上书,对自己推荐陈感到自责,宰相冯延巳也为二人开解。最终陈和冯延鲁遭到流放,陈被流放到蕲州。[11][13][14]
与后周的战争
然而一年后,陈觉被召回朝,恢复了其枢密使职务。其副手李征古也与其勾结。[2]
956年,南唐一直深陷与后周战争之中。[16]由于后周军重创南唐军,李璟先后派出了两个代表团,第一个代表团由钟谟和李德明率领,另一个代表团由孙晟和王崇质率领。他们到后周皇帝郭荣的营地,提出以下条件:1)李璟将不再声称自己是皇帝,2)南唐将割让六个州: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和海州。[2][16]但是,郭荣对这个条件不满意,他想要南唐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李德明要求返回南唐,试图说服李璟割让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郭同意,将他和王崇质送回南唐。然而,在李德明返回南唐后,他关于后周军事实力的汇报使李璟不悦。宋齐丘也认为,割让土地无济于事。陈和李征古早就不喜欢李德明和孙晟,便借机让王崇质作出与李德明矛盾的汇报。陈和李征古之后指责李德明出卖国家。李璟则相信陈觉等人,最终处决了李德明。[11]
随着李德明被处决,李璟发起了一次重大反攻,这次反攻名义上由他的兄弟李景达指挥,但实际则由陈觉指挥。[11]南唐将领朱元成功夺回后周占领的一些南唐故土。956年秋天,李景达的军队来到濠州。但是在李景达和陈觉有五万士兵的前提下,陈觉却没有试图解除后周对寿州的包围。由于陈觉下属非常害怕他,以至于他们都不敢提出意见。[16]
957年春季,陈和朱元之间又发生了频繁的冲突,因为对后周作战的胜利而自大的朱抗拒了李景达(陈觉)发出的命令。陈因此向李璟上书称朱元是原后汉叛将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门客,反复难信,不应允许朱元继续指挥军队。李璟派杨守忠接替朱元,陈将朱召集到濠州,试图解除朱元指挥权。但是朱与他的军队却愤然叛逃到了后周。[14]郭荣随后击败并俘虏了杨守忠、许文稹和边镐。李景达的军队也土崩瓦解,他和陈逃回金陵。[16]在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身患重病之后,寿州的驻军最终向后周投降。[11]
958年春季,后周军开始向长江推进,郭荣进军到迎銮(今江苏扬州 ),李璟担心他们会继续向南推进。因此,他派陈觉率代表团前往后周,上贡罗縠䌷绢三千匹、乳茶三千斤及香药犀象等,并提出愿意作为后周附庸国及退位给太子李弘冀。当陈本人到后周行在目睹后周的楼船战棹已停泊于江岸时,他以为这些是从天而降的,愕然大骇。见驾后,他要求允许他派一名副手回金陵,以说服李璟割让仍由南唐统治的长江以北四个剩余的州:庐州、舒州、蕲州、黄州。郭荣表示同意,[11]而陈则派官员刘承遇回到金陵。李璟随后又将刘派回到郭荣的营地,同意陈觉提出的要求。[17]郭荣随后允许陈回到南唐,并让他向李璟表达李璟不需要退位。[1][18]
失势与死亡
此后,李璟自贬为国主,天子仪制皆降损,不再保留皇帝头衔,并停止使用自己的年号,并为了避讳后周先帝改名李景。他还降低了南唐官员的官阶。在此过程中,陈觉由枢密使被贬为兵部侍郎。[1]
此时的李景处于沮丧状态。宋齐丘的党羽们开始主张他退位,让宋摄政。李景对此表示不满,但对外没有公开反对。同时,锺谟从后周返回,与李德明有着深厚友谊的他痛恨宋党在李德明的死中所起的作用。他指责宋计划篡位,陈和李征古也是宋的党羽。[18]陈觉返回南唐后,由于一向与严续不友好,陈诈称郭荣曾表示因为听说南唐抵抗后周是严续的主意,要求李景处死严续。知道陈与严之间有敌意的李景并不完全相信陈的话,并决定派锺谟前往后周向郭荣求证。钟返回后,说郭荣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李景再次派钟前往后周,要求获得授权处死宋及其党羽。[11]郭荣认为这是南唐的内部事务,拒绝回应。[1]
959年左右,李景开始行动清除宋齐丘党羽。 他发布了一项命令,宣布宋党的罪行,并下令宋退休,贬陈为国子博士,但流放宣州,并责令李征古自杀。[1]在陈去宣州的途中,李景派了一个使者在饶州将他处决,[2]并杀宋齐丘,[11][14]并派钟谟奏明后周。[18]
作品
注释和参考
- ^ 1.0 1.1 1.2 1.3 1.4 《资治通鉴》卷294
- ^ 2.0 2.1 2.2 2.3 2.4 2.5 《十国春秋》卷二十六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cademia Sinica Chinese-Western Calendar Convereter.
- ^ 陈觉于959年2月3日被流放,并在流放途中被处决,这意味着他的死亡是在流放后不久。
- ^ 《资治通鉴》卷277
- ^ 《资治通鉴》卷279
- ^ 《资治通鉴》卷280
- ^ 8.0 8.1 《资治通鉴》卷281
- ^ 《资治通鉴》卷282
- ^ 10.0 10.1 《资治通鉴》卷283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 ^ 12.0 12.1 12.2 《资治通鉴》卷285
- ^ 13.0 13.1 《资治通鉴》卷286
- ^ 14.0 14.1 14.2 14.3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 ^ 《劾冯延已魏岑疏》
- ^ 16.0 16.1 16.2 16.3 《资治通鉴》卷293
- ^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
- ^ 18.0 18.1 18.2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