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甘肃历史
史前时代
甘肃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2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2]。1980年代在白石崖溶洞内发现的古人类下腭骨化石证明在距今约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已经活动于此[3][4]。1976年发现的“平凉人”头盖骨化石,显示出该地区3万至4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存在。大约1万年前,甘肃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制陶、畜牧和农业逐步形成,磨制石器广泛使用。甘肃东南部发现的大地湾文化(约8000年前)标志着农耕文化的初步发展,而马家窑文化(约5000年前)则展现了早期彩陶艺术。进入青铜时代,洮河和黄河流域的辛店、寺洼文化,以及河西地区的四坝、沙井文化,进一步丰富了甘肃的史前文化遗产。[2]
先秦时代
先秦华夏人将生活于中国以西[5]的异族统称为“戎”[6][7][8]。在春秋时代,甘肃的东南部属于秦国,中西部则属于西戎诸国。其中义渠、大荔、绵诸是“西戎”中最为强大的几个国家[9][1]。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义渠早在商代末年就已存在[10]。
公元前688年,秦国攻灭位于现甘肃东南的天水一带的邽戎和冀戎,并在其故地设置了邽县[11]。公元前623年,秦军攻入西戎诸国并活捉绵诸王,迫使绵诸等数十个西戎小国称臣于秦国,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公元前461年(周贞王八年),秦国攻灭大荔戎[12]。公元前444年,秦国入侵义渠国,俘虏了其国王并将其挟回秦国[13][1]。公元前395年,臣服于秦的绵诸被秦国灭亡[1]。公元前314年,秦国在中原战场取胜后,又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攻打义渠国,攻占了义渠国的郁郅(今甘肃庆阳)等25城[14]。公元前272年(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七年),秦宣太后诈杀义渠国王,而后秦国出兵攻占义渠国剩余地区,在其故地设置了陇西郡和北地郡,存在了至少八百余年的最后一个西戎国家义渠正式灭亡[15][16][2]。西戎诸国灭亡后,部分戎人逐渐被秦国融合[1],秦国将西北边界推至今内蒙古、宁夏一线,河西走廊则归属月氏和乌孙。
秦汉时代
秦攻灭义渠国后,在今甘肃东部设有陇西郡和北地郡,并开始沿着陇西郡和北地郡的边境修建西起临洮、东北至陕北的秦长城。在秦汉之际月氏、乌孙西迁,河西地区成为匈奴的驻牧地。[2]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汉武帝发动河西战役,遣霍去病率军入侵匈奴领地河西走廊,大败匈奴军,杀死折兰王,斩得卢侯王首级,捕获浑邪王儿子、相国及都尉,夺取休屠王用来祭天的两个金(铜)人,"捕斩匈奴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匈奴被迫退出河西地区,汉王朝的领地向西延伸了1000多千米。[2]
汉王朝在此地设置凉州。在张骞通西域的途中,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攻占河西地区之后,以及许多新的城镇兴起,汉武帝将现在甘肃一带的土地重新进行了整理,在黄河以西分置四郡,在黄河以东分置五郡,统归凉州管辖。
两晋南北朝时代
隋唐五代时代
隋文帝时,兰州总管府管辖该地,也是兰州名称的最初来源。唐代因为李家属于陇右世家,又因为向西扩张的目的,重视甘肃作为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的作用,将其分置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其中在河西走廊最大的是甘州(现在张掖一带)和肃州(现在酒泉一带)。
宋、金、夏时代
宋代时该地区归属西夏。西夏将唐代的甘、肃两州的首字合并,设置“甘肃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这个地名。成吉思汗大军进攻西夏时,死于甘肃,遗体虽然运回蒙古,但是现在甘肃兴隆山上有成吉思汗衣冠冢。
元朝
1261年,元代在甘肃立西夏中兴行省,治中兴府,但屡次废除,并划入陕西四川行省。直至1286年,该省迁治甘州路,并正式改名为甘肃行中书省。
明朝
清朝
清康熙二年,分陕西省西部為鞏昌省,五年改稱甘肅省。甘肃省(含宁夏、西寧市)属于内地十八省。乾隆年代兰州起为陕甘总督府驻地。
1862年(同治元年),陕西甘肃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反清起事,至1873年才结束。1862年的甘肃人口有1547.6万,同治回变期间发生大规模的种族屠杀,加上战死及同期发生的饥荒、瘟疫和自然灾害,造成省内大量人口死亡,到1874年的甘肃人口只有466.6万。[17]另有人估计当时甘肃境内有九成汉化的党项民、汉民、满民及三分二回民逃亡或被屠杀。[18] 战后百万汉民移民到新疆或西藏。
近现代
1912年3月15日陕甘总督改为甘肃都督。11月29日,北洋政府蒙藏事务局呈“拟将阿拉善旗改归甘肃都督统辖以一事权请批示遵行文”。1913年1月20日北洋政府任命甘肃省的兰山、巩秦阶、陇东、宁夏、西宁、甘凉6道观察使。4月30日,国务院批复兰山道、陇南道、朔方道、陇东道、海东道、河西道、边关道。
1914年6月2日,北京政府大总统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其中甘肃省7道名称确定为:兰山道不变,陇南道改渭川道,陇东道改泾原道,朔方道改宁夏道,海东道改西宁道,河西道改甘凉道,边关道改安肃道。
1928年9月5日青海建省。10月20日宁夏建省。
1935年3月1日,甘肃省政府会议决议:先设平凉、固原两区行政督察专员。1936年4月20日,国民政府简任甘肃省第1~7区行政督察专员。
当代
1963年西北各省最后划定省界。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甘肃古代民族. 甘肃经济信息网.
- ^ 2.0 2.1 2.2 2.3 2.4 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孙占鳌主编. 甘肃简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20. ISBN 978-7-311-05781-7.
- ^ 考古证实:甘肃白石崖溶洞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考古遗址神秘的西伯利亚古人类曾在此繁衍生息;丹尼索瓦人16万年前曾现身夏河. 兰州大学新闻网. 2019.
- ^ 白石崖溶洞遗址:丹尼索瓦人化石和DNA,在这里找到了.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 2021-4-4.
- ^ 礼记·王制.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 ^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戎或西戎,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民族对非我族类的称号。
- ^ 林剑鸣. 秦史稿.
所谓西戎乃是泛指秦国西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许多戎族
- ^ 郭沫若. 中国史稿.
所谓西戎,主要指活动在陕甘青藏的一些分散的羌人部落或方国
- ^ 后汉书·西羌传.
(周敬王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 ^ 竹书纪年.
(商)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及获其君以归。
- ^ 史记·秦本纪.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
- ^ 史记·秦本纪.
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
- ^ 史记·秦本纪.
(秦厉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
- ^ 史记·秦本纪.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 ^ 后汉书·西羌传.
至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夸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 ^ 史记·匈奴列传.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 ^ 黄正林。同治回民事变后黄河上游区域的人口与社会经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史学月刊》2008年第10期。
- ^ 李恩涵。同治年间陕甘回民事变中的主要战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第96页。
外部链接
甘肃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