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47战斗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6月5日) |
K-47是由德国容克斯工程师卡洛.普罗兹和赫曼因.普尔曼共同研发设计的双座战斗兼对地攻击机(最初以A-48民用飞机来作掩饰),但由于当时的凡尔赛条约限制而改在瑞典生产,但此机后来却成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很有名的Ju 87俯冲轰炸机。
K-47双座战斗机 | |
---|---|
概况 | |
类型 | 双座战斗攻击机 |
制造商 | 容克斯 |
主要用户 | 中华民国空军 |
制造数量 | 23架 |
历史 | |
起役日期 | 1929年 |
基本资料
- 乘员:2人(飞行员和后座机枪手)
- 机长:8.55米
- 翼展:12.4米
- 机高:2.4米
- 空重:1,050公斤
- 载重:1,635公斤
- 翼面积:22.8平方米
- 最快时速:300公里/小时
- 航程:490公里
- 昇限:4,250米
- 爬昇率:15米/秒
- 发动机:1具BMW授权生产的美国普惠黄蜂式风冷发动机(590匹马力)
- 武装:机头1支7.92毫米口径风冷式MG08重机枪+后座1支相同的机枪+翼下两个50公斤炸弹
设计特点
K-47战斗机是一款全金属制低单翼战斗机,机身为半硬壳式椭圆形横切面,机翼为为薄翼弦之容式传统衍梁组架金属张臂式,为加强结构强度而在机翼下方有V字形支架,机尾为免阻碍后座机枪手瞄准开火而采用H字形设计,驾驶舱为开放式并有前座飞行员和后座机枪手总共两个座位,起落架为固定式并有液压减震器,总的来说,K-47以1930年代的标准来说是一款很先进的飞机,故一推出容克斯就派其到世界各国做飞行表演和邀请包含日本在内的各国武官到瑞典考察,但结果各国皆认为K-47的双座设计不及单座战斗机而无下订单,但德国自己却买了3架并运往苏联秘密军事基地李比斯克做战术研究,最后引致Ju 87俯冲轰炸机的诞生。
实战
中国战场
民国20年(1931年)5月,国民政府航空署长黄秉衡奉命往德国购买7架K-47并雇用德国教官来华任教,同时广东空军也买了3架,这些K-47参加了在1932年的一二八上海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方为了转移国际间对因为九一八事变而对中国东北的关注,故借在上海因为日本僧人受到袭击而对驻上海北闸的国军第19路军发动进攻,史称一二八上海事变,日本海军的两艘航空母舰加贺号和凤翔号以及水上飞机母舰能登吕号赶到上海参战。
2月5日清晨,中国空军第6大队从南京明故宫机场来到上海虹桥机场,准备加油和上弹之际,来自日军凤翔号航空母舰的3架三式舰上战斗机和2架十三式舰上攻击机赶来,故全队9架飞机立即起飞迎战。
黄毓沛队长和黄国聪机枪手的K-47首先和想从后上方来袭的3架日军三式舰战相遇,黄国聪以机枪打退日机,这是国军K-47的首战,当中双方都并无输赢。
2月26日刚天亮,在乔司机场的中国空军飞机在准备起飞之际突然有15架日机来犯,这是加贺号的9架十三式舰上攻击机和凤翔号的6架三式舰上战斗机,中国空军航空第2队队长石邦藩和机枪手沈延世的K-47首先升空迎敌,之后航空第6队的2架K-47等中国飞机也相继起飞,石邦藩驾驶的K-47在得到高度优势后对日机编队进行了3次俯冲攻击并打下了两架日机,突然天空又出现了9架日机并围着石邦藩的K-47,这时后座机枪手沈延世的机枪卡弹而石邦藩的前部机枪已射光了子弹,由于敌众我寡,石邦藩的K-47不停受到日机子弹攻击,当中一颗子弹打中了石邦藩左手臂,由于两人起飞时都无带备降落伞,石邦藩唯有驾着此K-47紧急降落在水田当中,击落他们的是一架由渥美信一大尉驾驶的三式舰战,此架三式舰战还继续低飞扫射,石邦藩和沈延世躲在发动机下面才无被子弹打死,石邦藩获救后因为左手臂的伤口中毒而要把左手切除并放入灌满防腐液的标本瓶内保存。
使用国家
参考文献
- 全球防卫杂志第78期
- 刘粹刚传,许希麟和刘文孝著,中国之翼出版社,ISBN 957-8628-0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