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寒食节

最新留言:12年前由Arthursilva在话题一点建议内发布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汉字文化圈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寒食节”是汉字文化圈专题的一部分,一个主要对(即汉字文化圈,或称“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为主题的文章作编辑、收集、整理、完善的专题。如果您愿意参与,可以编辑这篇文章,或者访问本专题页面了解专题的工作,并欢迎参与讨论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不如放到维基字典?--jagōn (talk) 10:43 2004年10月3日 (UTC)

寒食节应该是百科词汇吧。--Wiseworm 10:51 2004年10月3日 (UTC)

我觉得应该从寒食重定向到寒食节。--Wiseworm 04:28 2004年10月4日 (UTC)

改过来了。--Vina 05:16 2004年10月4日 (UTC)

Shizhao: CROSS给出了详细的故事描述,我认为是对寒食节很好的补充说明,为什么要删去它呢?

一点建议

Shizhao: CROSS给出了详细的故事描述,我认为是对寒食节很好的补充说明,为什么要删去它呢? js 15:26 2006年3月31日 (UTC)jerry shi

我觉得此文不可留着。这个被删的内容看来是个网络上流传的文章直接辑至内文,不好留着。介子推的故事,在后代有许多笔记文献可供参考。单从介子推死后从他身上拿到血书的诗体,即知是后世人附会之文(还极可能是现代人!!)。arthur (留言) 2011年10月23日 (日) 07:54 (UTC)回复

寒食之风俗文献


周礼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铎脩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
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周斐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云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爨.
陆翙邺中记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之糗是也.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𢭏杏仁.煮作粥.
范晔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于子推庙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
古今艺术图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趫者.
【诗】李崇嗣寒食诗曰.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燃.
宋之问途中寒食诗曰.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沈佺期岭表寒食诗曰.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

【令】魏武帝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邺俗,冬至一百五曰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曰,作干粥,是今之糗。

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曰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曰,自作饮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

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按玉烛宝典,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以饧沃之。


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一]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二]于是觿惑稍解,风俗颇革。


注[一]新序曰:“晋文公反国,介子推无爵,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推遂不出而焚死。”事具耿恭传。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俗传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

注[二]其事见桓谭新论及汝南先贤传也。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按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之则雨雹伤田、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糯米及麦为酪、𢭏杏仁煮作粥、玉烛宝典曰、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孙楚祭子推文曰、黍饭一盘、醴酪一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厨、今寒食有杏酪麦粥、即其事也、旧俗以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后汉周举为并州刺史、移书于介推庙云、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谓冬至后一百四日一百五日一百六日也、琴操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又周举移书及魏武明罚令、陆翙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绥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推被焚之事、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葢周之旧制也
寒食挑菜   按如今人春日生菜

王公以下拜扫寒食附

先期卜日如常。 前一日,掌事者设次于茔南百步道东,西向北上。备芟翦草木之器。赞礼者设主人以下位茔门外之东,西面,以北为上。
其日,主人到次,改服公服,无者常服。赞礼者曰:“再拜。”主人以下俱再拜。赞礼者引主人以下入,奉行坟茔,精灵感慕,有泣无哭。至于封树内外,环绕哀省三周。其荆棘虑与荒草连接者,皆随即芟翦,不令火田得及。扫除讫,赞礼者引主人以下复门外位。赞礼者曰:“再拜。”主人以下皆再拜。赞礼者引之次,遂还第。
若解满或远行辞墓,若外官解满或京官辞墓,哭而后行。

其寒食上墓如前拜扫仪,唯不占日。古者宗子去他国,庶子无庙。孔子曰:“许向墓遥为坛,以时祭。”即今之上墓,义或有凭。然神道尚幽,不可逼黩茔域,宜于茔南山门之外,设净席为位,遥祭以时馔,如平生所嗜。若一茔数墓,每墓各设位席,昭穆异列,以西为上。主人盥手奠爵,三献而止。彻馔讫,主人以下泣辞茔。食余馔者可于他僻处,不见坟所,孝子之情也。

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旟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亦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幰,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族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诸军禁卫,各成队伍,跨马作乐四出,谓之‘摔脚’。其旗旄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别为一景也。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

一百五日
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者,以其自冬至之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他节皆不然也。杜老有鄜州《一百五日夜对月》一篇,江西宗派诗云“一百五日足风雨,三十六峰劳梦魂”,“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之类是也。吾州城北芝山寺,为禁烟游赏之地,寺僧欲建华严阁,请予作《劝缘疏》,其末一联云:“大善知识五十三,永壮人天之仰;寒食清明一百六,鼎来道俗之观。”或问一百六所出,应之曰:“元微之《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是以用之。

  • 南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前集/卷二

三月
嘉月 寎月 斗建辰 日在娄寒食无定日或二月或三月荆楚记云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节又谓之百五节秦人呼寒食为熟食日言其不动烟火预办熟食过节也斉人呼为冷烟节又云禁烟节新序云晋文公返囯介子推无爵遂去而之绵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山求之 子推烧死因禁火以报之据左传史记并无子推被火焚之事按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囯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非为子推也东京梦华录云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以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唐明皇诏云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承浸巳成俗编入五礼永为定式琐碎录云蜀人遇寒食日采杨桐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叶道家谓之青饥饭

三月
【清明】二十四气中之一节曰清明唐辇下岁时记云每岁清明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者进上赐绢三疋金椀一口白氏六帖云钻燧改火春取榆柳之火以顺阳时火气东京梦华录云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也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坟享祀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人倾城出郊四野如市芳树之下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低暮而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戯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各相献遗也 ○【上巳】三月初巳日为上巳汉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宫人并褉饮于东流水上宋书曰自魏巳后但用三日不用上巳王羲之此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唐辇下岁时记云上巳锡宴群臣在曲江倾都褉饮踏青


天禧二年,赵公稹尝开西楼亭榭,俾士庶游观。自是每岁寒食,辟园张乐酒垆花市。茶房食肆,过于蚕市。士女从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此最府庭游宴之盛。近岁自二月即开园,逾月而后罢,酒人利于酒息(或请于府展其日,府尹亦许之)。

寒食上墓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此《大戴礼》祭义之文也。后世清明、十月朔扫墓之义出此,乃《疑耀》谓寒食节上墓,其制不见于古。即孔子谓望墓以时祭祀,未尝明言以寒食节,岂其未之读礼乎?(宋朝谢晦有《悲人道赋》:惟蒸尝与洒扫,痛一朝而永绝)

介子推
介子推事见于《左传》则曰:“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吕氏春秋》则曰:“负釜盖簦,终身不见。”二书去当时未远,为得其实,然之推亦未久而死,故以田禄其子尔。《史记》之言稍异,亦不过曰:“使人召之,则亡。闻其人绵上山中,于是环绵上之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而已。立枯之说始自屈原,燔死之说始自《庄子》《楚辞·九章·惜往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庄子》则曰:“介子推至忠也,自割身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于是瑰奇之行彰而廉靖之心没矣。今当以左氏为据,割股燔山,理之所无,皆不可信。魏武帝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寒之地,老少赢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苦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魏高祖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

返回到“寒食节”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