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kiPedia:zh:User:aj_young ( Dr. A. J. Young)
- 我是出生在湖南长沙的杨姓中国人。习用中文,英文阅读障碍较小,英文写作水平不高,懂少量阿拉伯语。熟悉C++语言,PHP、CSS语言水平不高。我的主要工作是从事金属建筑系统(MBS)相关新技术开发。
- 您可以通过本页讨论板给我留言,当然也可以直接用电子邮件跟我联系。
- 我还是维基新手,正在摸索MediaWIKI软件和维基基金会相关中、英文项目。请各位维基前辈多指点、提携。
我对维基文化的理解
- 开放:无中心主义、反精英主义,新人参与项目无需审批。英文版本的维基项目【条目删除】功能被谨慎使用,鼓励改善。大力限制超级用户、管理员权限。
- 透明:条目编纂过程透明公开。
- 【条目】与【条目讨论】分离,内容质量比BBS、Forum高。
- 版权:鼓励用户贡献自有内容传统意义下的版权。
- 协作:协同编撰、版本回溯、凝聚共识、分享知识、对抗破坏性修改。
- 自动链接(内部、外部),内部空链接时系统自动提示【新条目编纂。。。】。
- 非赢利、商业模式透明公开、广泛捐助(捐助维基相关项目已经成为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最好的公关手段)。
- 实时:但是中国内地网民访问所有维基项目必须违法穿墙,效率低下,英文维基项目对通过【公开代理服务器】访问的用户不友好。
- 追求中立、包容。对反常观点持同情态度、允许充分表达。争议性议题各自举证,最终无需形成结论。公道自在人心。
- 论战:中文维基社群经常发生论战,导致语言暴力。
- 相对其他语种而言,中文维基内容贫乏、条目质量低劣,且中立性严重匮乏。
- 由于冲突性政治议题的存在,中文维基是中国内地网警活跃的网络社区,常常成为案件侦破线索的来源。
- 政治、文化、历史、娱乐、军事议题活跃,商业、科学、技术议题不活跃。
- 中文互联网虚拟社群存在严重的破坏性发言、语言暴力的倾向,最终形成有语言暴力者占据舆论优势地位。精英主义是导致维基成长缓慢的最主要破坏性因素。
我关注维基事件的原因
- 我关注维基事件的原因在于媒体对维基项目的介绍,英文维基百科条目的快速生长、品质尚可,Yahoo!等公司资助维基媒体项目。
- 我希望通过对已有维基媒体项目的仔细研究发掘出MediaWiki软件用于大型技术研发项目工作流管理的可能性。我努力的重点在于:
- MySQL数据库可靠性、承载能力、商业智能;
- MediaWiki软件PDF文件动态授权插件集成;
- MediaWiki软件SVG动态矢量图形插件集成(采用ActiveX控件技术);
- MediaWiki软件左侧框与【条目名称空间】Categories动态链接插件集成;
- MediaWiki软件指定条目页面开放JavaScript功能插件集成;
- MediaWiki软件指定条目页面指定用户浏览权限功能插件集成;
- 研究基于MySQL的维基条目数据库迁移到其他平台(如Oracle)的风险;
我关注的维基用户
Mountain | Thegreateno | Shizhao | Gzdavidwong |
我目前对中文维基新闻项目的理解
- 中文维基新闻原创报道内容极度匮乏;
- 中国内地网友必须通过代理访问中文维基新闻,公开的网络代理服务器常常含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维基项目访问的信道狭窄、很不稳定。中文维基项目目前参与人数寥寥无几,中立性匮乏;
- 中文网络社区目前弥漫破坏性发言、语言暴力、缺乏宽容、平和的色彩;*
- 由于网络封锁,自愿参与者较少,受雇佣的特务(政治、意识形态)比较多,导致中文维基中立色彩不浓。
我对MediaWIKI软件的理解
- 后台数据基于条目,数据模型简洁,条目之间的逻辑可以事先指定,也可以事后逐步整理;
- 版本修正监控基于【条目->>Sub-Section->>段落ASCII编码】。
- 多人、多点可同时对同一条目不同Sub-Section修改。
- 历史文档回溯,用户名、IP地址授权
- 自动内链、自动外链,URL自动解析,模板,动态,机器人
- UTF-8的中文条目(含#Sub-Section)URL很长很长,对搜索引擎极不友好
- 数据库技术基于MySQL,目前还是采用中央数据库的方式,目前看来,MySQL架构暂时还难以成长成为世界范围并行海量访问的的、实时的、分布式的数据库(World Wide Distributed Database),分布式才能对抗天灾人祸导致的互联网的局部破坏、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 由于采用平板式结构来不变应万变,软件框架设计仍然基于传统、静态、纸质百科全书的格式(查询、检索能力薄弱,不支持JavaScript级别的互动),条目的列表项只有条目名称、条目内容、条目讨论三项,导致查询的智能化程度极低。目前的解决方式是采用分割子项目(如【新闻】【图书】【手册】【辞典】【名人语录】【物种】,依【百科】总站的复杂度不断拆分)的方式提高查询效率。
- 维基资源对图片支持不够友好、功能不够强、检索效率特别低。
- 目前,维基资源对音频、视频支持不够友好。
有趣的MediaWiki插件
- PayPal extension
- Google Maps Extension
- ShowHide Extension
- Dynamic Category Map
- Dynamic Article List
- Graph extension
- WYSIWYG editor
- Linked Image
- Graph data structure extension
- File System Listing
- Conditional Menus Extension
- Menu Tabs
- Flowchart on MediaWiki
- Easy Timeline
- Special page to work with the interwiki table
- Nice Category List extension
- GeSHiHighlight
- Hide Edit On Preview
我目前的主要困惑
- 目前最大的困扰是:中国内地访问维基必须采用代理模式,代理服务器商业模式不够透明,部分网络代理服务器还有明显政治倾向。目前信道狭窄、丢包很严重、使用效率极低、一直出错。
- 有个疑问:不知哪里能够找到WYSIWG的可视化MediaWIKI编辑程序?中文社群如果能够首先开发出这类扩展,应该是很给中文社群争面子的事情。
- 目前MediaWIKI的编辑还是必须在字符界面完成,早年纯html也是这样的,如果有大量表格、图片、外部文档链接或嵌套岂不是非常痛苦?
- 我的想法是,在编辑过程中可以随时在编码的文本页面和类似服务器端html排版后可视化页面之间快速转换查看(中国大陆的维基人要通过代理才能访问维基百科,链接效率极低,几乎无法正常使用),现有的WIKI转HTML排版必须要通过来源服务器,效率低、经常丢包、很容易出错。
- 数学公式的PNG是存在服务器端相关条目附属数据库中,不改下次直接调用,还是每次都动态生成?
- 【脚注】还没有学会,不得要领。
- 复杂的【表格排版】还没有完全掌握,MediaWIKI虽比HTML简单,但由于不是WYSIWG,所以还是容易出错。
- 如果一个章节由很多条目串联而成,如何编制该章节(也就是条目群)的【节注】,并自动超链?另外,目前的脚注功能好像意义不大,因为跟传统纸质书籍不一样,HTML从一开始就提供了【超级链接】功能,条目正文随时可以超链,还要脚注干什么?
- Wikibooks一个条目就是可以链接一本超过500万字的书籍(条目名称如【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小节/。。。】),再加上超链"#"号后的Sub-Section编码,条目的静态URL很长很长(尤其是采用UTF-8的中文)对搜索引擎极不友好(短条目名称的英文维基URL稍好一点)。条目名称(还要加维基项目抬头)会不会很快超过250个ASCII字符限制,数据库查询效率会不会降到很低?
- 如果用MediaWIKI编一个中文家谱大全,人名(已经故去者)条目就可以达到几十亿的天文数字(目前流传有从唐宋到明清的大量中文家谱、族谱,主要保留在美国犹他州某宗教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也有一些),数据库会不会很快崩溃?
- 一不小心,每个条目的编辑涉及的ASCII编码量常常会超过60kb的合适网络传输规模,拆分操作必须手工完成,对用户不太友好。
- 虽然目前系统结构简单化了、扁平化了,但是服务器端计算量好像太大,数据库检索效率也不高,且目前版本的MySQL尚不适合分布式存储(只支持中央数据库,窃以为,互联网早晚会走到实时的World Wide Distributed Database的那一天)。
我对维基媒体项目的贡献
我主笔的中文维基条目
- 中文维基新闻:中国发出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已被Shizhao同学删除
- 中文维基新闻:广电总局终极封杀"超级女声"类似节目 大部分新闻评论被Shizhao同学删除了,要看内容见条目讨论页,不过没有WiKi标签没有Render,比较混乱。
- 中文维基新闻:台湾发生里氏5.7级有感地震
- 中文维基:[代食品] 大部分被破坏
- 中文维基:[中共酷刑] 大部分被破坏
- 中文维基:[杜导正对邓小平的评价] 大部分被破坏
我参与修编的中文维基条目
- 中文维基: [民主党派] 被破坏
我主编的英文维基条目
我参与修编的英文维基条目
我贡献的维基非文本资源
- 点阵图片
-
用户页面照片
- 矢量图片
- 音频
- 视频
- PDF文件
我对MediaWiki软件的贡献
我编制的参数化动态图文框Template
- 改善的【故人】参数化动态图文框
我编制的MediaWIKI维基功能扩展Extension
- 改善的【条目投票】插件
- 改善的【条目总浏览次数、总编辑次数】插件
- 改善的【在网用户统计】插件
- 改善的【世系矢量图动态生成】插件
分级条目测试
我的维基模板测试
测试一下MediaWIKI模板的使用效果。
我在2007年9月18日做的维基基本编辑测试
MediaWIKI支持的16种基本Web颜色
HTML 4.01 版本:
颜色 | 英文 | 十六制数 | 颜色 | 英文 | 十六制数 | 颜色 | 英文 | 十六制数 | 颜色 | 英文名称 | 十六制数字 |
---|---|---|---|---|---|---|---|---|---|---|---|
黑色 | black | white | 银灰色 | silver | white | 栗色 | maroon | white | 红色 | red | white |
深蓝色 | navy | #000080 | 蓝色 | blue | #0000ff | 紫色 | purple | #800080 | 品红色 | fushcia | #ff00ff |
绿色 | green | #008000 | 浅绿色 | lime | #00ff00 | 橄榄色 | olive | #808000 | 黄色 | yellow | #ffff00 |
墨绿色 | teal | #008080 | 青色 | aqua | #00ffff | 灰色 | gray | #808080 | 白色 | white | #ffffff |
CSS 2.1:{| class="wikitable" !颜色 !英文名称 !十六制代码 |- |橙色 |orange |style="background:#ffa500; color:#000000; font-family:monospace;"|#ffa500 |}
竖排文本
自动标签
杨度(1874年—1931年),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表字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插入内部图片
- 图片固定尺寸缩略图(150px,每行4张)汇总(未开放外链)
- 插入外部图片其实很容易的,设置LocalSetting
$wgAllowExternalImages=true
- 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外部链接长期有效性目前未知(需要一个专门的Plugin来判断外链图片是否来源于Flickr等指定的、长期可靠的服务网站),且缺省安装不支持如下超链:
<a href="http://*.*.*.*/*.jpg" title="图片名称"><img src="http://*.*.*.*/*.jpg" width="800" height="600" alt="图片名称" /></a>
- 的回链语法,所以大多数维基项目外部图片嵌入的功能一般不开放。
标签
内部视频
外部链接
标签
类别
内部图片
内部图片格式化
成批内部图片
-
杨锂测试图片题注0
-
杨锂测试图片题注1
数学公示插入
公式排版 | 公式排版 | 代码 | |
<math>\begin{bmatrix} 0 & \cdots & 0 \\ \vdots & \ddots & \vdots \\ 0 & \cdots & 0\end{bmatrix}</math> | <math>\int_{-N}^{N} e^x\, dx </math> | ||
<math>x_{1,2}=\frac{-b\pm\sqrt{\color{blue}b^2-4ac}}{2a}</math>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四部分 |
非格式文本
插入非格式文本
插入签名
插入签名及日期
—AliYoung.com 2007年9月18日 (二) 17:20 (UTC)
插入水平分隔条
文本着色
彩色文本
插入引文
引文
插入程序代码
- include "Interfacedef.h"
- include "Gdata.h"
float DesignCodeBase::calc_Slender(float FR)
{
float Slender;
if(sign1(FR)==-1) Slender=0;
else
{
if (FR < 0.9) Slender = 1;
else if(FR < 0.925) Slender = 1.0 - (FR-0.9)/0.025;
else Slender = 0;
}
return Slender;
}
插入着色程序代码
<?php
#
# Author: Javier Castro (jac) - [email protected]
#
# This program is free software; you can redistribute it and/or modify
# i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s published by
#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either version 2 of the License, or
# (at your option) any later version.
#
# This program is distributed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useful,
# but WITHOUT ANY WARRANTY; without even the implied warranty of
#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See the
#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for more details.
#
# You should have received a copy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long
# with this program; if not, write to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 59 Temple Place - Suite 330, Boston, MA 02111-1307, USA.
# http://www.gnu.org/copyleft/gpl.html
$wgExtensionFunctions[] = "wfListDirectory";
function wfListDirectory() {
global $wgParser;
# register the extension with the WikiText parser
# the first parameter is the name of the new tag.
# In this case it defines the tag <example> ... </example>
# the second parameter is the callback function for
# processing the text between the tags
$wgParser->setHook( "dirlist", "renderDirList" );
}
# The callback function for converting the input text to HTML output
function renderDirList( $input, $argv )
{
$dir = $argv['dir'];
$filePrefix = $argv['fileprefix'];
if ($dir !== "")
{
$result = readDirContents($dir);
return renderDirContents($result, $dir, $filePrefix);
}
return "";
}
function renderDirContents($dirArray, $dirName, $prefix=null)
{
$output = "<ul>";
foreach ($dirArray as $value)
{
if ($value['content'] !== null)
{
$output .= "<li><h3>".$value['name']."</h3></li>";
$output .= renderDirContents($value['content'], $dirName, $prefix);
}
else
{
if ($prefix)
{
$pathToFile = substr($value['path'], strlen($dirName));
$href = $prefix . $pathToFile;
$output .= "<li><a href='$href'>".$value['name']."</a></li>";
}
else
{
$output .= "<li>".$value['name']."</li>";
}
}
}
$output .= "</ul>";
return $output;
}
function readDirContents($dir, $sort=true)
{
if ($dir{strlen($dir)-1} !== '/')
$dir .= '/';
$a = array();
$gd = opendir($dir);
$i=0;
while (($fileName = readdir($gd)) !== false)
{
if ($fileName == "." || $fileName == "..")
continue;
if (is_dir($dir.$fileName))
$a[$i++] = array("path" => $dir.$fileName, "name" => $fileName, "content" => readDirContents($dir.$fileName));
else
$a[$i++] = array("path" => $dir.$fileName, "name" => $fileName, "content" => null);
}
closedir($gd);
if ($sort)
{
sort($a);
}
return $a;
}
?>
隐藏说明文字
前面的说明文字全部隐藏了,可以提供条目编纂说明,大幅提高用户友好性!
插入表格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
梅卡瓦 Mk1 | 炮塔 front: 550 (520 vs 1970s Soviet APFSDS)
首上: 380 (540 vs 1970s Soviet APFSDS) |
炮塔 front: 800
首上: 470 |
第四部分 | 第四部分 |
测试:清白堂刊:宁乡(关西-庐陵)杨氏七修家谱
此为本人自有版权文献,开发成本约17人年,部分收入祖宗100多年前的原始文档,计划编入《中华谱牒大全》文库。
编纂要点:
- 亡者为大
- 保护隐私
- 尊重版权
- 中立包容
- 协作编纂
- 方便检索
- GFW安全
- 动态矢量图生成选定【人名】世系表、PDF输出、图形与条目内链
- 动态矢量图生成Google Earth层【出生地、祠堂、墓穴、故居】,图形与条目跨域内链
前言
祖宗家训
诚斋公家训
忠 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 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俭 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东冈公补训
- 尝读先训,语俚意深。
- 只有三事,尚未详明。
- 一曰读书,须要用心。
-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努力向前,学问有成。
- 但得学成,无虑功名。
- 二曰健讼,最为不祥。
- 勿谓祖宗,有好田庄,
- 勿谓眼前,积金满箱,
- 鼠牙雀角,家破身亡。
- 三曰宗序,尤不可越。
- 世同论年,年同论月,
- 月同论日,日同论刻。
- 坐席之间,务要明白。
- 宗庙之礼,中庸备说。
- 以上三事,聊补其缺,
- 凡我子孙,敬守勿辍。
- 尝读先训,语俚意深。
鼐治公家训
人生首重孝弟。此节不讲,如树无根而望其发荣滋长,水无源而冀其波流潆洄,必不可得之数也。孝道弥天塞地,但于日用寻常,不使吾亲有冷淡心,不使吾亲有愁闷心,不使吾亲有难言心,不使吾亲有缺少心,先意承志,尽力服劳,可谓顺德矣。为“下等人”说法,莫妙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了翁曰:“唯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大逆者,常始于见其不是处耳”……试思父母生我数人,原属一气。亲爱我,亦爱我兄弟。我爱亲,何忍置兄弟于不爱!呜呼!折肢体而不知痛,人岂木石哉!牛宏不问射驾牛,有此刚肠,有此雅量,乃得全其至性。
男女为人道之大防……至若少妇艳妆朝山拜佛,六婆入室说短道长,非家之福,尤宜切禁。
耕织,本务也。男耕则不乏食,女织则不乏衣,此自然之利。昔叔文相莒,其母犹绩。叔文曰:“文相莒三年,有马千驷。今母犹绩,文之所有皆将弃之。”母曰:“小人不好田作,必有窃盗之心,妇人不好纺绩,必有淫佚之心。”千古格言也。不耕不绩之家,流弊即未必尽然,而燕坐闲谈,深宵泼火,梳头洗面,过午晨炊,卮漏不知,亡羊勿觉,职此家道日耗者,可胜数哉!
勤俭为美德。肤脆骨柔,由骄奢而惰成焉。金钱浪掷,由豪兴而奢成焉。夫鸩毒,人之所畏也,晏安之毒偏中于不觉。人之为人,精神输贯而已。一日不振作,一日便为虚度。一事不身亲,一事便有罅漏。一处不周到,一处便有耗损。若敖鼢冒之箴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至哉言乎!昔唐太宗训太子,见其饭,曰:汝知稼穑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曰:汝知其劳,不竭其力,则常得乘矣。盖天地间物力有限,撙节则有余,暴殄则不继。彼以蜡代薪、以缯被树者,虽君卿之富,不旋踵而败。况士庶家,操约用奢,适自绝其生理也。
忠厚乃传家宝训。魏叔子云:凡大贤以下,皆带两分愚字,乖巧人做不得。今世谬谓忠厚者愚之别名,不知愚正忠厚之妙谛,为我留本来面目,为祖宗培养元气,为子孙种福根苗,胥在乎此。是非不必太明,太明则存意见。恩怨不必太分,太分则形喜怒。出言制事不必太过,太过则伤天和。能让三分,退想一步,不涉机械之埸,无日非浩荡之宇矣。至若君子存心,窗前之草不除,俱关生意;中路之麑可放,遐仰仁风。况里闬周旋,谁无缓急。或指囷以济贫,或倾钱而助葬,或辍奁而嫁妇,或卖卜以存孤,懿行备传,岂不古若。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固所焚香顶祝者也。
治丧,大事也。躄踊哭泣,尽礼尽哀,附身附棺,必诚必信。是之谓孝。如近世开堂延吊,雪满梁园,屠猪烹羊,日成酒肆,谓于死者有益乎,生者有益乎?不过饰观瞻,耀闾党云耳。然持是说而不中礼,则且请蒲圃之价,醵金析及秋毫,来白马之宾,一饭几如酿蜜。嗟乎!以天下俭其亲,失其本心矣。
葬者,藏也。古者墓而不坟,示无见也。后世崇之,以爵为尺,所以触千载之心,寓仰止之义也。晚近以屋以树俾作神依,子孙孝思,事死如事生也。绵上田守冢户,有力者为之,昭慎重而垂久远,亦可以便往来也。乃或伐木凿石,体魄难安,信地迁骸,着棋不定,此不孝之大,神人共愤焉。
清明扫墓,每岁仅一举。得以瞻仰松楸,培护封鬣,亡者赖有子孙者此耳。何竟终年不涉足,孤坟馁鬼大可伤心。或先人远在百数十里,拜扫阙如,则采樵之禁莫申,窃伐之奸必剧。汤文正寄示公子诗云:“汝祖坟前树,今年看几回?”仁孝之言,读者增感。子弟既长,当以次偕行,俾阅历且及期而代也。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千古堕泪语。今人宴客穷水陆之珍,而祀先无鱼菽之荐。生而疏者结其欢,死而亲者忘其报,是谓不知类。呜呼!一滴不到九泉,所表者心耳。岁时生忌,祭及祖祢,虽觞酒豆肉,皆可告虔。是日也,主人主妇,内外之职咸修,幼子童孙,奔走之仪必饰。俾家人观礼,子孙引之勿替。
教子弟,尽人知之。然今之教者,大半“勤诗书、博功名”云耳。此最初一念,便走差路头。盖身心不讲,根脚已虚,即异日在科甲中,与市侩无别。封君之变相流毒民生者,比比矣。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当就塾之始,亟须扶向官街,杜外诱端。规矩涵养其德性,变化其气质,益之以师友,亲之以卷轴,濡之以岁时,而后成其为人。能上进,必造福显扬,不,亦不失为一乡善士。
“儿多多累”,不学者之谩语也。“儿孙自有儿孙福”,犭攸狒者之所借口也。邓禹为帝师,位列王侯,有子十三人,皆令各习一艺。盖祖宗遗业不再传而见少食之者众也。人能各遂其生,乃不至坐安于败。耕读尚矣,下而百工技艺,胥可资及身家。是在为父者视其质性所近,早为之计。不然,公子操瓢,王孙掩泣,一朝失据,可危亦可哀已。乃若游惰无耻,充隶卒,为僧道、优伶,不肖之尤,屏诸族外。嗟夫!贻谋弗豫,是谁之过欤!
败家子有两种。一则事事好胜,车服饮食,不忘世家体格,却事事失算,子母权利已落债主圈中。他如偃师木偶,问菽麦而不知,沧海钓鳌,吞鲂饵于不觉,遂至破家荡业,是谓暗消。一则烟花缺陷之坑堑未易填平,呼幺喝六之危机难保胜负,又或讼庭雪怨,千金之产捐,华屋云兴,五财之用竭,是谓明消。消者之弊,曰豪气,曰憨气,同归于尽而已。
婚姻仪物,称家为丰俭,即卖犬系羊,皆可成礼。龂龂论财,风斯下矣。娶妇当察其父母贤否,有贤母必有淑女,入吾门为吉祥,否则祸水也。有贤妇必有家教,使吾子看好样,否则炭穴也。慎其始而虑其终,可弗审哉。世谓门户不相称,妇多骄悍。试思天子之女亦须下嫁,何论巨族;惟教在初来,视舅姑何如耳。王珪子尚南平公主,执笄馈盥,泰然受见礼。尊卑之分明,傲慢之心辑,古人有法度如此。晏元献择婿,范希文曰:监中二举子,富皋修谨,张好善疏俊。晏独取富,即郑公也。佳婿必读书,然未有轻浮浅露可载福者,具眼辨之。教女勿蹈俗情,当晓以大义。唐李晟女嫁崔氏,正岁归宁,晟责曰:汝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具以待宾客,何遽归耶?却之不得进,可为后世姑息者鉴。
朋友居五伦之一,而择交极难。新城刘拐子,或问:汝何术拐人?答曰:一味老实。王阳明擒浰头贼首,曰:汝何能聚众?曰:遇一好汉,决不放过,极奉其所欲而结之。识破此关,则以诚实取人,人即欺以诚实,以豪快取人,人即饵以豪快,比匪之伤胡能自免。蔡中郎贞定直父碑云:审辨真伪,明于知人,度始终而后定交,谅哉。徐观所忽微,性情心术必有流露不觉者。具一副相士冷眼,乃成就得一副交友热肠。不然,毒蛇螫指,壮士解腕,贻中路之悔,亦已晚矣。
【文宽注】家训三篇均转载自六修谱卷首。诚斋公即南宋著名诗人、学者万里公(公元1127-1206年,参见杨万里)。东冈公是江西大同谱主修必进(南楼)公的父亲。鼐治公是安公的玄孙。鼐治公家训在转载时稍有删节。
杨氏源流
杨氏根源和主支考证
震公五十六世孙 文宽 撰
一世杨震祖先
三代(夏、商、周)时期,“姓”的意义并不和“氏”相同。姓是血统关系的标志,同姓的人不能通婚。氏是有采邑男子特有的称号,“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语)。姓相同而采邑不同的男子,其氏也不同。女人无法获得采邑,所以女人只有姓而没有氏。秦灭六国之后,废诸侯,设郡县,六国的贵族都成了平民,“氏”的原始意义也随之消失。到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姓和氏就明显地混而为一了。
关于汉族杨氏的起源,古籍中有几种说法。影响颇大的一种说法是: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的儿子尚父被周宣王的另一个儿子周幽王(公元前781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杀死)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称杨侯,因而其子孙以杨为氏。宋代学者陈彭年的《广韵》说,杨姓“出弘农、天水二望,本自周宣王子尚父,幽王邑诸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也”。此说亦见于欧阳修的《新唐书》等文献。《汉书·地理志》的注释和《晋书·地理志》的注释说,汉、晋的杨县,就是原来的杨侯之国。这些互相补充的史料似乎表明,周代的确有过一个弱小的杨国和一位在位时间短暂的杨侯。但是,所谓“以杨为氏”的杨侯子孙究竟是哪些人,史籍没有说明。所以,杨氏起源于尚父一说,证据不足,也许纯属臆测。
与上述说法不同,北宋学者吕夏卿认为被晋国吞并的是扬侯的扬国,而不是杨侯的杨国。他说:“杨氏二族,皆出姬姓。其一族,字从‘扌’旁之扬。本周之支子,封于扬,号扬侯,子孙为晋所灭,散于四方。襄二十九年《左氏传》曰:‘虞、虢、焦、霍、滑、扬、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云:‘八国皆晋所灭。’是其证焉。汉扬子云,盖其苗裔也。其一族,字从‘木’旁之杨。为晋大夫,号羊舌氏,至肸(字叔向),食邑于平阳杨氏县。叔向之子杨食我(名石),始以邑为氏。”吕夏卿的扬侯扬国一说,有《左传》为证,令人信服。很可能,平阳杨氏县原名扬,曾经是扬侯之国,后来成为叔向的采邑,才改名为杨。但是,吕夏卿认为子云是扬侯苗裔,却未必正确。
另一种说法是:晋出公(公元前474-前452年在位)的后裔被周天子封为杨侯,这位杨侯的子孙才以杨为氏。此说可能起源于《世本》。六修谱卷一说:“《世本》云,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为杨侯,子孙以国为氏。”此说当然更不可信,因为早在晋出公即位之前几十年,晋国已经有了以杨为氏的杨肸、杨食我父子,而且,在食我于公元前514年被杀后,食我原来的采邑杨(杨氏县)成了僚安的采邑,不大可能再由周天子封给别人。
根据《左传》和《史记》等书的叙述,汉族第一个正式以羊舌为氏的人是羊舌职,第一个以杨为氏的人是杨肸(即:叔向,羊舌肸)。“羊舌”和“杨”本来都是地名。羊舌在现今山西省临汾市附近。杨是羊舌的一部分,原为诸侯国,后来被晋国吞并(参见上文)。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肸字叔向……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这就是说,羊舌职是晋武公的玄孙、伯侨的曾孙,杨肸是晋武公的六世孙、伯侨的玄孙。杨肸以杨为氏,是由于杨(地名)是他的采邑。
伯侨以“伯”字为名,应是晋武公长子。但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后,伯侨并未袭位为国君。可见伯侨可能死于公元前677年以前。晋武公的另一个儿子晋献公当了二十多年诸侯,死于公元前651年。献公之子文公(重耳)生于公元前697年,故伯侨和献公应出生于公元前720年前后或者更早一些。公元前660年,“羊舌大夫为尉”。故羊舌大夫(伯侨之孙突)的出生时间不大可能晚于公元前678年,羊舌大夫父亲文的出生时间不大可能晚于公元前696年。献公封突为羊舌大夫而未封文为羊舌大夫,也许是由于文死于公元前660年以前。突子羊舌职至迟在公元前594年就已参预晋国政事,公元前573年任中军尉副职,公元前570年已经死亡。职子叔向至迟在公元前562年已经成为晋国头面人物。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即位,叔向“为傅”。公元前552年,叔向弟弟羊舌虎等被范宣子杀害,叔向兄羊舌赤和叔向本人被囚。公元前537年或者更早一些,叔向已被称为“杨肸”。《左传》记载的叔向政治活动,到公元前527年接见籍谈为止,叔向应死于此次活动后不久。公元前539年,叔向与晏婴交谈时曾说他自己没有儿子。但公元前537年,楚国的一位官员提到了叔向之子杨石(食我)。故食我应出生于公元前538年前后。
岘樵(纪寿)公在六修谱序言中说:“吾杨系出姬姓,至晋武公之子伯侨封为杨侯,其后遂以为氏。”这里断言“伯侨封为杨侯”,可能是依据今本《元和姓纂》(原书为唐代林宝撰写,已亡佚)中“伯侨归周,天子封为杨侯”一语。但是,伯侨封侯一说是可疑的。在伯侨所处的春秋时代,“侯”是诸侯国国君的称号。如果伯侨确曾封侯,为什么伯侨的后裔文、突、职三代人都没有袭封为侯呢?诗人沈德潜在1746年为宁乡白石杨氏族谱写的序言中说:“昔林宝作《元和姓纂》,而不知己姓所由来,然则其所纂者,亦不可信已。”
据《史记》等书记载,晋武公是唐叔虞(姬子于)的后裔,唐叔虞是周文王(姬昌)之孙、周武王(姬发)之子,而周文王是后稷姬弃的后裔。所以,汉族杨氏是姬弃的后裔。《汉书·扬雄传》、杨雄《反离骚》、蔡邕《司空杨公碑》、欧阳修《新唐书》、郑樵《通志》、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以及今本《元和姓纂》等文献,都间接认定汉族杨氏是姬弃后裔。
至于姬弃和黄帝的亲缘关系,虽然没有出土文物之类来作证明,《史记》和《汉书》都明确记载姬弃是黄帝的玄孙,《新唐书》也有“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一语。《史记》说,黄帝正妃嫘祖生玄嚣,玄嚣子蟜极,蟜极子帝喾高辛,帝喾元妃姜原生弃。《汉书》说,黄帝妃方雷氏生玄嚣,玄嚣子侨极,侨极子帝喾高辛氏,帝喾妃姜原生弃。二说大同小异。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司马贞引皇甫谧语)。“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司马贞语)。“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司马迁语)。这十四个人分别获得姬、酉、祁等十二个姓,其中玄嚣、苍林两人姓姬,与父亲黄帝同姓(据司马贞)。由于黄帝是唯一改姓为姬的人,而黄帝儿子中有玄嚣、苍林两人仍然姓姬,所以姓姬的弃无疑是黄帝后裔。由于姬弃是黄帝后裔,所以作为姬弃后裔的杨氏家族也是黄帝后裔。
《尚书》说:“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莳百谷!”《左传》说:“稷,田正也……柱为稷……周弃亦为稷……”可见“后稷”并不是姬弃的名字,而是姬弃所任主管农业之官的官名。《国语》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语中“世后稷”乃“一门几代人相继担任后稷”之意,可见后稷不专指姬弃一人。《史记》说:“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这同样证明姬弃的若干代子孙也曾担任后稷一职。某些书籍(例如近年出版的《辞海》)认为“后稷”专指姬弃一人,这是错误的。
从最后一任后稷到杨食我共三十四代人的血统关系为:1最后一任后稷-2不窋-3鞠-4公刘-5庆节-6皇仆-7差弗-8毁隃-9公非(即辟方,见《史记索引》)-10高圉-11亚圉-12公叔祖类-13古公亶父-14公季-15周文王(姬昌)-16周武王(姬发)-17叔虞(封于唐,为晋国开国君主)-18晋侯-19武侯-20成侯-21厉侯-22靖侯-23釐侯-24献侯-25穆侯-26成师(封于曲沃,称桓叔)-27曲沃庄伯-28晋武公(公元前?-前677年)-29伯侨-30文-31突(羊舌大夫)-32羊舌职-33杨肸(叔向,羊舌肸)-34杨食我(杨石,杨伯石,公元前?-前514年)
最后一任后稷的三十四世孙杨食我于公元前514年被晋国韩宣子、魏献子等人杀害后,羊舌氏家族成员纷纷逃亡。一部分人“逃于楚巫山”(《汉书》卷八七语),其后裔可举后来居住成都的西汉杨雄(子云,《汉书》写作“扬雄”,但东汉杨修称他为“修家子云”,子云本人也肯定自己是伯侨后裔)为代表。另一部分人逃到了华山仙谷,其后裔可举后来居住华阴的杨章及其十一世孙杨震为代表。《新唐书》说:“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有杨章者,生苞、朗、款。”吕夏卿也说:“食我因助祁盈党,为晋所灭。子孙有遁逃华阴仙谷中,至战国时,名章者,始见于世。故凡华阴杨氏,皆其苗裔也。”杨章长子杨苞是韩襄王(公元前311-前296年在位)的将领,理应出生于公元前330年前后。因此,杨章理应出生于公元前360年前后,是孟子和庄子的同时代人。因为杨章比杨食我晚生一百七、八十年,所以食我与章之间,应该有五、六代人。但其名字无法查证。公元前332年,原来由魏国(杨氏敌国)占领的华阴(当时叫阴晋)割给了秦国。这也许是杨章家族走出华山仙谷而定居华阴的条件和原因。战国思想家杨朱是魏国人。据今本《列子》记载,公元前339年魏国迁都大梁之后,杨朱曾会见梁惠王(即原来的魏惠王)。因此,杨朱大体上与杨章同时代。
从章公到震公的血统关系为:章-款-硕-喜(公元前?-前168年)-敷(公元前?-前153年)-胤(毋害)-敞(公元前?-前74年)-忠(公元前?-前64年)-谭-宝-震(公元?-124年)
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后,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在沛县(今属江苏)起兵反秦。公元前206年,秦亡,沛公刘邦被项羽立为汉王。公元前202年,项羽死,汉王刘邦才即皇帝位。杨章之子杨款曾在秦国(首都为咸阳)任上卿。杨款之子杨硕,字太初,有杨熊、杨喜等八个儿子(见《新唐书》)。杨熊是秦国的将领。公元前207年,杨熊在白马等地(在今河南省境内)被刘邦打败,秦二世狗急跳墙,把杨熊杀了(见《汉书》)。与杨熊不同,杨喜和父亲杨硕曾经“从沛公征伐”。但硕、喜二人究竟是在杨熊被枉杀后就支持刘邦,还是在秦亡后才支持刘邦,无从查考。能够肯定的是,在公元前205年,杨喜已经是汉将韩信的得力助手了(韩信本人在公元前206年被萧何追回来之后才拥有军事指挥权)。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自刎,尸体被杨喜、杨武等五人瓜分。公元前200年,杨喜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赤泉侯,采邑有一千九百户(高于其他四人)。公元前168年,杨喜去世,谥曰庄(《汉书》为了避汉明帝刘庄讳,把“庄侯”写成“严侯”。《新唐书》和六修谱沿用之)。喜子敷,字伯宗,袭封赤泉侯,公元前153年薨,谥曰定。敷子胤(毋害)也曾袭封赤泉侯,但在公元前133年被夺去了侯爵。公元前62年,杨喜的玄孙“茂陵不更孟尝”(茂陵即今陕西兴平,不更是级别很低的爵位)被“诏赐黄金十斤复家”。在封建社会里,长子是父亲爵位和其他利益的优先继承人。因此,被诏赐黄金的杨孟尝应是杨胤长子的长子,而震公高祖敞公是胤公的非长子。敞公遇事谨慎,以及《汉书》没有明确指出杨敞是杨胤之子,也许都与杨胤被夺去侯爵这一事件有关。丞相、安平侯杨敞薨于公元前74年,谥曰敬,有忠、恽两子。杨恽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外甥,由于议论政治并且写了著名的《报孙会宗书》而于公元前54年被腰斩。安平侯杨忠薨于公元前64年(薨于其堂兄弟孟尝被诏赐黄金之前两年),有子杨谭。西汉褚少孙说,杨敞死后,“子贲代立”,贲死后,“子翁君代立”。由此看来,杨忠字贲,杨谭字翁君。杨谭曾任典属国(《新唐书》和六修谱误为“属国”),袭封安平侯,公元前54年受叔父杨恽连累而被夺去侯爵,去世时间不明。《后汉书》说,杨谭长子杨宝在汉哀帝和汉平帝时代(公元前6年-公元5年)隐居教书,公元7年曾拒绝王莽的征召。又说,杨宝长子杨震在公元124年去世时,年已七十多岁。据此推测,宝公应出生于公元前20年前后,震公应出生于公元50年前后(即出生于他父亲年近古稀的时候)。震公少年“孤贫,独与母居”(见《后汉书》),大概正是由于他父亲宝公晚年得子后随即去世的缘故。《搜神记》说,被宝公救活的黄雀化作黄衣儿童,送给宝公白环四枚,祝宝公“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这就是“结草衔环”这个成语中“衔环”二字的由来。
虽然从杨喜到杨震的血统关系有《史记》、《后汉书》等史籍为证,从杨食我到杨章的血统关系却是有争议的。六修谱转引白石谱(定居宁乡五都桃仁塘白石的万真公支派的家谱)说:“食我生道,为周定王大司马。道生忠,为周景王太傅。忠生业,为周灵王太傅。业生谮,为敬王上大夫。谮生祺,哀王封为司马。祺生羡,为考王左将军。羡生惠,为威烈王大夫,食邑铜关。惠生元,为安王左庶长。元生温,为温州牧宰。温生志,为显圣王左将军。志生章,为慎静王右将军,始居华阴。”白石谱的这种说法,和上文所述杨氏匿居华山一说是针锋相对的。周定王于公元前606-前586年在位,当时杨食我还没有出生,食我的儿子怎么会是周定王的大司马呢?而且,周代并没有显圣王和慎静王,只有显王和慎靓王!
杨琚《杨氏源委》一文则说:“杨石党于祁盈,得罪于晋,子孙因(而)逃遁华山仙谷中。战国时有曰志(者),生子章,始见于世,居于华阴,父子相继为显圣王、慎靓王左、右将军。盖为华阴始祖者,章也。”(引自宁乡南太湖杨海欣所藏能履公支派的家谱)杨琚是江西泰和人,曾任奉议大夫,兵部武选郎中。他在公元1469年写的这篇文章中关于杨志、杨章的叙述,和白石谱相同。他把显王误为“显圣王”,也与白石谱相同。可见杨琚的说法和白石谱的说法来自同一个出处。很可能,关于杨道至杨志的一段“历史”,是江西杨氏某位人士从不正确的文献中引来的。
岘樵公在六修谱序言中说,伯侨“传二十五世至汉太尉伯起公”。这意味着岘樵公默认杨食我与杨章之间有八代人。但是岘樵公没有交代这八代人的名字。他说的“二十五世”,可能是仅仅根据时间长短估计出来的。
我祖杨震,字伯起,学识渊博,人格高尚,被尊称为“关西孔子”。宁乡杨氏族人把总主写成“关西堂上历代祖宗之神位”,原因在此。与“塞北”、“江南”一样,“关西”是地域名称而不是行政区划名称。汉、唐等代的“关西”,指的是函谷关以西或潼关以西的一片地区。战国时代秦国建立的函谷关,位于现在的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王垛村。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函谷关被迁到现在的河南省新安县,故关一带改置为弘农县。元鼎四年设置的弘农郡,以弘农县为郡治。弘农郡原指洛河、伊河、淅川、丹江流域的一片地区,不包括华阴。东汉时,原属京兆的华阴被改划入弘农郡(见《后汉书》卷二九)。汉以后,弘农曾改名恒农、宏农。流经灵宝的一条黄河支流,今称宏农涧。
震公到五十岁才从政,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当他拒收门人王密赠送的十斤黄金时,说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有人建议他广置产业以遗子孙,他说,如果我把“清白吏子孙”这个称号遗给我的后裔,“不亦厚乎”!所以,杨氏家族一般自称“四知堂”或“清白堂”。震公因反对樊丰等人贪侈骄横,被诬罢官,最后饮鸩身亡,葬于华阴潼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震公有牧、里、秉、让、奉五个儿子(《后汉书》也说“震五子”,但只提到牧、秉、奉三人)。里、让的后裔不明。下文以震公为第一世,对牧、秉、奉三公的后裔稍作说明。
二世杨牧后裔
震公长子杨牧曾任富波相(《新唐书》误为荆州刺史,即把震公助手高舒的官职误为牧公的官职),有子统、馥,孙奇,曾孙亮,但玄孙名字不明。汉灵帝曾对侍中杨奇说:“卿强项,真杨震子孙,死后必复致大鸟矣!”(震公安葬前,有大鸟俯仰悲鸣,泪下沾地。)
七世杨渠是杨牧的后裔,而十四世杨坚(隋文帝)是杨渠之子杨铉的后裔。《隋书》明确记载:“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北史》也明确记载:“隋高祖文皇帝……汉太尉震之十四世孙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杨牧后裔的叙述不够准确,但还是说清了:“牧字孟信……六世孙渠,渠生铉”,铉生元寿,元寿生惠嘏,惠嘏生烈,烈生祯,祯生忠,忠生坚。杨坚(公元541-604年)于公元580年任北周大丞相,被封为随王,公元581年受禅即皇帝位。魏徵在《隋书》中说,隋文帝“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每旦听朝,日仄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吏治得失,民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人庶殷繁,帑藏充实。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杨坚次子杨广(隋炀帝,公元569-618年)于公元604年七月即皇帝位,公元618年三月被宇文化及杀害于江都。杨广后裔生存于唐代者,有十七世杨政道、十九世杨慎矜以及公元820年去世的杨造等。
十四世杨绍(公元?-562年)也是七世杨渠的后裔。杨绍的父亲名杨定,祖父名杨国,曾祖父名杨兴,高祖父不明。杨绍有雄、士贵、达、白泽四子。十五世杨雄(公元542-612年)原名杨惠,字士雄,公元610年被隋炀帝改封为观王,死后谥曰德。《隋书》说:“观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杨雄长子恭仁(公元?-639年)曾任隋炀帝的吏部侍郎和唐高祖的中书令(宰相)。恭仁弟师道(公元?-647年)曾两度担任唐太宗的中书令。恭仁侄孙执柔曾任武则天的宰相。十五世杨达(公元552-613年)是武则天的外祖父,也是唐玄宗元献皇后的高祖父,曾任隋工部尚书和纳言。元献皇后是唐肃宗李亨的生母,薨于杨贵妃入宫之前。
十一世杨孕也是杨牧的后裔(《新唐书》“牧……十世孙孕孕”一语显然多了一个孕字),而二十世杨炎是杨孕的后裔。杨炎(公元727-781年)于公元779-781年任唐德宗李适的宰相,以善于理财著名。他提出的两税法一直沿用到明朝,影响深远。
唐刑部尚书杨元琰(公元640-718年)是“汉太尉震十八代孙”(据《新唐书》),隋礼部尚书杨尚希(公元534-590年,弘农人)的曾孙(据《旧唐书》)。《隋书》说,杨坚任北周大丞相时,“以尚希宗室之望……待之甚厚。”据此推测,尚希和元琰可能也是牧公的后裔。
二世杨秉后裔
杨秉(公元92-165年)字叔节,曾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秉子赐(公元?-185年),字伯猷,封临晋侯,谥文烈。赐子彪(公元142-225年),字文先,公元197年曾被曹操爪牙逮捕入狱,经孔融(孔子二十世孙)仗义斗争,才被释放。公元220年曹操薨后,曹丕袭位为魏王,同年称帝。曹丕要杨彪当魏国的太尉,杨彪说:“耄年被病,岂可赞维新之朝!”震、秉、赐、彪四人都当过东汉的太尉,共同创造了“四世三公”的奇迹(三公者,太尉、司徒、司空也,“无所不统”)。他们学识渊博,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敢于反映老百姓的意愿,敢于指陈皇帝的过失,敢于同贪污腐败官僚、政治野心家作斗争,不愧为杨氏子孙的光辉典范。五世杨修(公元175-219年)是杨彪之子、袁术之甥。他于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主要原因是他与失去父爱的曹植交往甚密。杨修对曹操所说“鸡肋”一语进行解释,是公元215年曹操占领汉中时的事情(参见《后汉书》)。《三国演义》说杨修死于“鸡肋”一事,乃小说家言,并非史实。杨修之子杨嚣,曾任西晋典军将军,早卒。杨嚣之子杨准,晋惠帝时曾任冀州刺史,因不满现实,“不以官事为意,逍遥卒岁而已”。《晋书》说:“自震至准,七世有名德。”七世杨准有乔、髦、俊、林、朗等几个儿子(参见《世说新语》的评论)。杨林之子杨亮南渡长江到东晋,公元371年任梁州刺史时曾支援氐族杨纂抵抗前秦的进攻。杨亮子佺期,“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也”(引自《晋书》)。他在支援殷仲堪抵抗桓玄进攻的过程中于公元399年被桓玄追兵杀死。佺期兄杨广和弟思平,均自命“门户承籍,江表莫比”。广与佺期同时被杀,思平则于公元408年任梁州刺史时被弃市。杨修是否还有其他后裔,无从查考。
二世杨奉后裔
震公第五子名杨奉(不是《后汉书》卷九和《三国志》卷一提到的车骑将军杨奉),有子杨敷早逝。杨敷之子杨众曾任侍中等职,公元197年被东汉封为蓩亭侯,其后裔有超、骏、珧、济四兄弟。杨超字文宗,袭封蓩亭侯。《晋书》明确记载:“其先事汉,四世为三公。”文宗女儿杨艳(公元238-274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晋惠帝司马衷的生母。杨骏字文长,其女儿杨芷(公元259-292年)是司马炎的继配皇后。公元290年司马炎死后,杨骏受遗诏辅政,任太傅。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公元257-300年)是一个道德败坏、穷凶极恶而且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为了夺取实权,于公元291年发动政变,杀了杨骏等数千人,接着又杀了杨芷的母亲,并且迫使杨芷于公元292年活活饿死。到公元307年,杨芷才恢复皇后称号。杨珧字文琚,曾任尚书令和卫将军,很有名气。杨济字文通,在西晋灭亡吴国的战争中,曾任副都督。公元290年,杨济任太子太保。珧、济两人都曾劝说二哥杨骏退职避祸,但仍然与杨骏同时被杀。杨骏无子。超、珧、济的儿、孙是谁,正史未载。
古人叙述子孙代数,有人从儿子起算(玄孙称四代孙,例如万里公说叔向是伯侨的四代孙),但一般从本人起算(玄孙称五代孙)。《新唐书》说:“太尉震子奉,字季叔,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八世孙结,仕慕容氏中山相,二子:珍,继。”(士奇公《泰和杨氏族谱序》说得更明确:“奉八代孙结,仕慕容氏,为中山相。”)据此,应该认为杨结为杨震九世孙,杨珍和杨继为杨震十世孙。依此下推,则宁乡杨氏纪字辈为五十五世,文字辈为五十六世。六修谱总纂纪寿(岘樵)公自署“五十六世孙”,可能是由于他误认结公为震公十世孙的缘故。
《魏书》卷五十八说:“杨播字延庆,自云恒农华阴人也。高祖结,仕慕容氏,卒于中山相。曾祖珍,太祖时归国,卒于上谷太守。祖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懿……”这里说的“仕慕容氏,卒于中山相”,可以理解为:结公曾在慕容垂建立的国家后燕(公元384-407年)担任中山(今河北定县)的行政首长,死于公元397年北魏占领中山之前。因此,九世杨结的生存年代大体上与九世杨亮(秉公后裔,见上文)相同;从珧、济去世到结公去世,历时不到110年,结公可能是珧或济的玄孙或侄玄孙,而珧、济是四世杨众之子。但结公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名字,正史未载(杨众后裔在遭受贾后的大屠杀后,处境艰难,故有几代人名不见于正史)。万里公在谱序中说:“奉之后,八代孙结,其间六代失其名。今乃有其名者五,盖本之吕夏卿大同谱也。”白石谱列出的六代人是:敷,纂,品,国,袭,隆。如上文所述,敷确为奉子(参见《后汉书》)。
下文分别简述九世结公两个儿子的后裔。
十世杨珍的后裔
宁乡杨氏的远祖杨珍于北魏道武帝(太祖)在位时(公元386-409年)成为北魏人,他任北魏上谷(原属后燕,在今北京市西北)太守应该是公元407年后燕灭亡之后的事情。珍子真在公元455年以后仍然健在,因为出生于公元455年的杨椿见过他。真子懿,曾任广平太守等职,死后被赠安南将军和洛州刺史,封弘农公,谥曰简。十二世杨懿有播、椿、颖、顺、津、𬀩、舒等八个儿子。椿、顺、津三人以及他们的大部分家属在公元531年被尔朱世隆一伙人杀害,“合家归葬华阴”(《魏书》语)。其馀五人死于公元529年以前。十三世杨播曾任华州刺史等职,他的母亲王氏是北魏孝文帝祖母文明太后的外姑,他的儿子杨侃在公元530年曾支持北魏孝庄帝亲手杀了血债累累的大将军尔朱荣(世隆的从兄)。十三世杨椿(公元455-531年)曾任司徒、太保等职,公元529年辞官回华阴原籍时对晚辈作过语重心长的讲话,提到:“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别食也。又愿毕吾兄弟世不异居、异财。”十三世杨顺(公元467-531年)曾任冀州刺史等职,辞官后被杀于洛阳。《新唐书》认为杨贵妃(公元719-756年)高祖父杨汪(公元?-621年)的曾祖父杨顺就是杨椿之弟杨顺,但《隋书》、《北史》和《新唐书》都说杨汪的曾祖父杨顺已由华阴迁居河东郡永乐县,与杨椿所说“不异居、异财”一语相矛盾——据此似乎可以认为,杨汪曾祖父与杨椿之弟虽然同名,却非一人。十三世杨津(公元469-531年)曾任司空、侍中等职,也是在洛阳被杀的。杨津有子六人,其中杨遵彦(杨愔,公元511-560年)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才能出众,一生历尽艰危。遵彦在公元531年的大屠杀中幸免于难,不久就在起义兵讨伐尔朱世隆等人的高欢手下任大行台右丞等职。公元532年,遵彦的遇难亲属得到昭雪,被北魏分别追赠刺史、太守以上官职(直至太师、太傅)者达三十馀人。年仅二十二岁的遵彦安葬了枉死的亲人,挑起了抚育幸存孤儿们的重担。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遵彦在东魏做官,娶东魏丞相高欢之女为妻。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灭了东魏而即北齐帝位。遵彦在兽性十足的文宣帝高洋手下任过尚书令等职,处境艰难,尽了很大努力来保护人民和同僚的生命安全和利益。公元559年十月高洋暴崩,遵彦受遗诏辅政,三个月后即被蓄谋篡夺帝位的高演、高湛杀害。十三世杨𬀩字延季,是庐陵杨氏始祖杨辂的九世祖,北魏孝庄帝初年遇害于河阴,被赠卫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
我祖延季有元让、岐两个儿子。十四世元让在武定(公元543-550年)末年曾任东魏尚书祠部郎中。十四世杨岐迁居原武(属东魏,后属北齐,在今河南新乡、郑州之间),《新唐书》说他曾任“吕州刺史”(疑系司州刺史之误,司州指现今河南安阳一带)。岐子行表,曾任长安尉,有敏、寂二子。十六世杨敏有子四人:冠时,再思,亮,润。再思是“郑州原武人”,公元694年八月以后曾先后担任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宰相,公元709年薨。我祖杨润字温玉,曾任武则天的户部侍郎、国子祭酒,被封湖城公,有回、侃二子。十八世杨回曾任遂宁太守,有勉、昱等三个儿子。十九世杨昱曾任偃师丞,有子归厚。归厚之子杨辂,字殷驾,是庐陵杨氏始祖。十八世杨侃曾任醴泉令。侃第四子杨绾,字公权,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廉洁无私,威望极高。公元777年四月唐代宗任命杨绾为宰相的诏书颁布后,朝野相贺,御史中丞崔宽即日拆毁了自己的豪华别墅,中书令郭子仪立即把行营中的音乐人员减少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也立即把随从车骑减至十骑。一道任命消息居然能够如此移风易俗,堪称千古奇迹。公元777年七月杨绾去世后,代宗感叹道:“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我杨绾之速也!”
十世杨继的后裔
结公次子杨继的曾孙杨钧,曾任北魏七兵尚书、恒州刺史等职,死于公元527年前后,有暄、穆、俭、宽四子,后裔甚繁。
十四世杨暄的长子杨敷(文衍)于公元571年任北周汾州刺史,进爵为公,不久被北齐俘虏,不降而死,公元577年北齐亡后,谥忠壮,归葬华阴。杨敷长子杨素(公元?-606年)在北周任过大将军等职,在隋朝任过纳言、内史令、尚书令、司徒等职。杨素的七世孙杨遗直定居姑苏,有发、假、收、严四子。二十三世杨严死于公元878年,有涉、注、洞三子。公元907年三月,唐哀帝被迫派遣张文蔚、杨涉等人把传国宝送给了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唐亡。杨涉之子杨凝式(公元873-954年),才华横溢,长于书法。凝式曾反对父亲担任押传国宝使,并且从此佯狂放荡,被称为“杨疯子”。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被迫历仕唐至后周六朝。
十四世杨俭曾在北魏和西魏任职,有文升、文休、文殊、文伟四子。十五世杨文殊(杨异,公元534-600年)曾任隋工部尚书等职,其七世孙杨宁有虞卿、汉公两子。虞卿的六世孙杨覃(二十七世,公元958-1011年),年轻时曾在吴越国任著作佐郎,后来在北宋官至广州知州、右谏议大夫。《宋史》明确记载,杨覃是“汉太尉震之后”。杨覃之子文友(宋代人)曾被万里、士奇等公误认为庐陵杨氏始祖辂公(唐末、五代人)的父亲。
十四世杨宽(公元?-561年)曾于公元530年冬奉北魏孝庄帝之命讨伐尔朱世隆,后来曾在西魏任太子太傅等职,在北周任大将军等职。杨宽次子文纪的七世孙杨于陵(二十一世,公元753-830年),十九岁登进士第,二十岁登博学宏辞科。他任吏部侍郎期间,调配官员达三千人次,以公平适当闻名。于陵“居朝三十馀年,践更中外,始终不失其正……时人皆仰其风德”。《旧唐书》明确记载于陵是“汉太尉震第五子奉之后”,这证明九世杨结的全部后裔(包括我们宁乡杨氏)都是杨奉的后裔。
庐陵杨氏
辂公三十六世孙 文宽 撰
庐陵杨氏的发源地
南楼(必进)公在庐陵杨氏忠节总谱(亦称大同谱)的自序中说:“谱以庐陵杨氏名者何?谱杨氏之在庐陵者也。”
隋代的庐陵郡(辖庐陵、泰和等四县),唐初改称吉州。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吉州改称庐陵郡。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庐陵郡复称吉州,辖庐陵、太和等五县。宋代(公元960-1279年)仍设吉州,辖庐陵、吉水、太和等八县,其中吉水县是公元984年(北宋雍熙元年)才从庐陵县分割出来的。明代的吉安府,辖庐陵、泰和、吉水等九县。由于大同谱实际上涉及吉水等“各邑诸宗”,所以南楼公说的“庐陵”,不是指明代的庐陵县,而是指明代的吉安府(其范围大体上与隋、唐的庐陵郡相当)。六修谱把南楼公大同谱称为吉安谱,原因可能在此。
庐陵杨氏的最初定居地点是庐陵县的杨庄和湴塘。公元984年新建吉水县时,杨庄、湴塘一带划进了吉水县。吉水县城位于赣水和它的支流恩江(乌江)的交汇处。湴塘在吉水县城的西北边,与吉水县城的直线距离约为16公里(在五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湴塘的纵坐标约为3024.5公里,横坐标约为20304公里)。杨庄在湴塘东北边2.9公里处。
庐陵杨氏始祖辂公家世考证
庐陵杨氏的始祖是杨辂。六修谱卷一说:“吉水谱载:公葬六十二都西洞(在杨庄东北边2.7公里处——文宽注)金钗形。杨庄、湴塘具合约。墓载县志,官有榜文,禁后人祔葬。配郑氏(白石谱云,封广陵郡君),葬东冈山洛水塘水推浮草形,泰和士奇公立碑。”虽然辂公夫妇的埋葬地点如此明确,旧谱中某些文献关于辂公家世和身世的叙述却是很不准确的。
辂公八世孙正叟公(杨存)在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撰写的谱序中说:“自章至覃,凡三十八代,而生文友。文友生辂,仕江南李氏,始迁庐陵。”诚斋(万里)公在公元1200年(南宋庆元庚申年)撰写的《宋正叟公墓表》说:“虞卿之孙承休,天祐元年以刑部员外郎使吴越,杨行密乱,不得归,遂家江南。六代曰辂,仕南唐,徙家庐陵。”士奇公(公元1365-1444年)《书揭学士“杨氏忠节祠记”后》说:“唐天祐中,刑部员外郎承休使江南,杨行密乱,不得归,遂家焉。此杨庄、湴塘之祖也。”琚公在公元1469年(明成化五年)撰写的《杨氏源委》说:“承休为唐刑部员外郎,天祐元年,副给事中郑祁使吴越,册钱镠为王,子岩随侍渡江。礼成,值杨行密作乱,道阻不克归宏农,遂家钱塘……覃生文友,为虞部员外郎,知建康军。文友生辂,先事南唐李氏,为虞部侍郎,归宋,刺史吉州,因家庐陵郡中。”简而言之,正叟、诚斋、士奇、琚四公一致认定辂公是杨承休(震公二十四世孙)曾孙杨覃之孙,文友之子。但是,这种看法是和史实矛盾的。
《宋史》记载:承休生岩,岩生郁,郁生覃,覃生文友;杨覃死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享年五十四岁。另据季琛公《吉水杨氏祠堂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辂公六世孙丕擢进士科。”又诚斋公《宋正叟公墓表》说,辂公的八世孙杨存死于南宋建炎戊申年,“得年七十有一”。既然辂公的六世孙杨丕在公元1015年已经登进士第,辂公的八世孙杨存在公元1128年已经年逾古稀,辂公本人又怎么可能是公元1011年去世的杨覃的孙子呢?从杨覃去世到杨存去世,只有117年,杨覃怎么可能是杨存的十世祖呢?
最先对诚斋公见解提出异议的人是解缙(公元1369-1415年)。这位曾经主持编辑《永乐大典》的明代学者在杨氏谱记中说:“文节公序称:‘岩曾孙辂仕江南李氏,为虞部侍郎,知吉州。’余考之九江萧氏谱,其始祖曰霁者,仕吴,乾贞初以策干伪主,因得仕为武宁长官。乾贞之敕尚在。乡先贤题识,皆云霁长沙人,其舅杨辂守吉州,因家庐陵。则辂之守吉,实在唐末吴杨之初年耳。而虞部侍郎,伪吴之官号也。以时世考之,辂决非岩曾孙,其与承休,非父子则兄弟耳。”解缙断言辂公与承休的关系不是父子关系就是兄弟关系,显然论据不足。但是,他断言辂公不是杨岩的后裔,令人信服;他断言辂公担任吉州刺史并且定居庐陵的时间是唐末吴初,也颇有道理。
据《旧唐书》等史籍记载,杨行密在公元902年被唐朝廷封为吴王,公元905年去世。公元907年唐朝被朱温灭亡之后,杨行密的儿子杨渥、杨渭(隆演)继续统治着现今的江西和鄂东、皖南、苏南等地区,用唐哀帝的年号“天祐”纪年。到了公元919年,杨隆演才正式称帝,国号“大吴”。“乾贞”是吴国第二个皇帝杨溥的年号,相当于公元927年阴历十一月至公元929年阴历十一月。公元937年,吴国被南唐取代,庐陵一带也就成了南唐的领土。因此,所谓“吴杨初年”,可以理解为从公元902年起算的一段时间(与“唐朝末年”部分重叠)。
士奇公和琚公都是泰和人,他们大概没有及时看到吉水人解缙为杨氏家谱写的后记。但是,家住吉水的季琛公显然看过解缙的谱记。他在公元1433年撰写的谱序说:“虞部侍郎辂,因事吴杨,始迁庐陵,今五百余年。”必进(南楼)公在公元1548年主修大同谱时,不仅考虑了解缙的见解,而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说清了解缙没有说清(也许是有所顾忌,不愿明说)的一些事情。必进公说:“九江萧氏谱诸先贤题识皆云:萧氏始祖霁,虞部侍郎杨公辂甥。侍郎尝荐于吴主曰:‘臣有外甥,武勇绝人,现在阙下。’王遂用之为武宁令。今乾贞初年手敕尚在。甥己为萧氏始祖,舅即杨氏始祖”(录自白石谱)。
综合考虑必进公和解缙提供的史料,可以肯定,庐陵杨氏始祖辂公当过吉州刺史,并且在公元928年前后当过吴国的虞部侍郎。更可以肯定,辂公不是文友之子,也不是杨承休其他玄孙的儿子。如文宽《杨氏根源和主支考证》一文所述,辂公实际上是归厚公的儿子,震公的二十一世孙。
必进公说:“旧谱所载辂公有二。其一讳辂,字殷驾,归厚之子,昱之孙,而杨绾(相唐代宗)者,其从伯祖也。去章为三十代。其一讳辂,不字殷驾,文友之子……去章为三十九代。”必进公又说:“旧谱虽系辂为文友之子,而‘辂’之下则注‘或曰字殷驾’。‘或曰’之者,疑之也。”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庐陵杨氏人士都不知道辂公是归厚之子,只不过这一正确认识被错误说法压倒而没有得到公认罢了。
在必进公作出了“余故敢谓始祖为归厚之子”的明确结论后,杨氏族人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例如,岘樵公在六修谱序中说:“唐末吉州刺史殷驾公为江西始祖。”但是,仍有不少人把辂公任虞部侍郎的国家误为南唐(公元937-975年)或吴越。例如:静叔公说,“南唐虞部侍郎公辂,始刺吉州,家吉水。”瑞华公说,“吾杨自南唐虞部侍郎辂公出刺吉州,始家吉水湴塘。”世熙公说,“辂公即绾从孙,配郑氏,由钱塘以虞部侍郎出知吉州。”此外,能履公十三世孙廷裕也说,“南唐有殷驾公辂,累官虞部侍郎。”这些不准确的说法,大概都起源于正叟公“辂仕江南李氏”一语。
应该指出,“文友子”、“岩曾孙”之类的说法,本来就是毫无文献依据的。文友有没有儿子,文友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宋史》等史籍并没有作出说明。这种说法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文友子”即是杨岩玄孙而不是“岩曾孙”,“岩曾孙”即是文友本人而不是“文友子”。至于归厚有一位名辂字殷驾的儿子,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了明确记载的,无可置疑的。虽然《新唐书》误印“辂字殷驾”为“骆字殷驾”,但这个印刷错误是极易发现的。辂公之字无疑来自《论语》“乘殷之辂”一语。殷辂指殷代的一种车子,也可称为殷驾。所以,字殷驾者必定名“辂”,而不会名“骆”。
几年前,文宽为了编写继知(敦厚)公支家史而查阅文献,发现《旧唐书》卷十五有如下记载: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十二月,“左拾遗杨归厚以自娶妇进状借礼会院,贬国子主簿分司”。据此推测,归厚的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795年,辂公的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865年。因此,当辂公于乾贞年间向吴主杨溥推荐外甥萧霁时,至少有60岁了。而当吴国被南唐取代时,辂公至少有70岁了。辂公的出生时间还可以根据他八世孙杨存的出生时间推测出来。杨存出生于公元1058年,如果父子出生时间差平均为29-33年,那么,辂公应出生于公元827-855年。
殷驾公的伯高祖父杨再思(𬘭)是“郑州原武人”,从祖父杨绾是华州华阴人。因此,原武杨氏谱和华阴杨氏谱也许能够提供与殷驾公有关的某些史料。但是,查找这些史料的工作,只好待之来日了。
庐陵杨氏的四个主支
庐陵杨氏始祖辂公有两个儿子。辂公长子杨锐定居庐陵杨庄,隐居不仕,自号山庄居士。配黄氏,生子宏嗣。宏嗣配王氏,生子延安、延规。延安迁居杨庄之西的上径,而延规仍住杨庄。辂公次子杨鋋定居庐陵杨庄西南的湴塘,曾任海昏县令(正叟公说,海昏县即是北宋的建昌县),葬东冈山西侧。配王氏,葬西塘金盏银盘形。子宏彻,葬东冈山洛(白石谱作落)水塘,有延宗、延邦二子。延邦迁居“湴塘小江之南”,延宗则仍住湴塘。杨琚在1469年说,庐陵杨氏“分四大房,四隅而居,每房不下数百人。”
延安房
据六修谱转引白石谱资料,延安有子克明,克明有子允素,允素由吉水迁居泰和,其后裔有士奇等人。
士奇(1365-1444年)是泰和人,1424年八月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1425年正月任兵部尚书,1438年四月升少师,他在1444年三月去世后,被赠太师,谥文贞。士奇生前知人善任,“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士奇在《泰和杨氏族谱》序言中说:“由虞部府君迄今,凡廿有三代;由允素府君始迁泰和以来,十有八代矣!”这似乎表明,士奇是辂公的二十三世孙。《明史》卷一四八有士奇传。士奇墓在泰和杏岭,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明“奉议大夫、兵部武选郎中”杨琚自署“泰和嗣孙琚”,他应该也是延安公后裔。必进公说:“昔少师公文贞欲订谱疑,尚宝公导欲建谱刻,大参公琚欲集大成,皆未就者,是岂诸公心哉!时未至、势未合故也。”
延规房
白石谱载延规子四人:克俭,克用,克弼,克宽(宁乡杨氏比六修谱更老的旧谱说是克明、克用、克弼、克宽)。克用公后裔有公权、复、迪、玚、黼等人,克弼公后裔有丕、邦乂、政等人。
公权:宋承奉郎,号云庇老人。
复:公权之子,辂公十一世孙,字道卿,号乐贫老人,谥贞靖。
迪:字中允,世称文川先生。据六修谱和白石谱,迪公为复公玄孙。
玚:辂公十七世孙,字季琛,号巽溪,奉议大夫,曾任东平、莒州二州知州,升卫王府长史后致仕,曾协助惟敩公修谱。据白石谱,季琛为迪公之孙。
黼:季琛之子,字民服,号霁庵,明永乐乙未进士,授四川监察御史,升卫王府右长史。《明史》卷一三七说:“杨黼,吉水人,官御史。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擢卫王府右长史。尽心献替,未尝苟取一钱。宣德初卒。”
丕:宋大中祥符乙卯进士。辂公六世孙。据白石谱,丕为同的伯祖父。
邦乂(1086-1129年):字晞稷,辂公九世孙,同之子,宋政和乙未进士,曾任溧阳县知县、建康军民府事通判等职。博古通今,目不视非礼。公元1129年被金兵俘虏,以鲜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又痛斥金帅道:“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晞稷就义后,谥忠襄,累赠直秘阁,朝奉大夫,徽猷阁待制。《宋史》卷四四七有传。
政:辂公十九世孙,字惟𢽾,明永乐壬辰进士,授中宪大夫,河南按察使,任松江府推官时致仕。政公曾于明正统七年主修族谱。王英在谱序中说:“惟敩以永乐中进士历官中外,凡二十馀年,文学政事俱优,而性刚直,多忤于物,故进而复却,其才未尽于用,为时论所惜。”
据诚斋公谱序,从1015年到1199年,杨庄杨氏有九人第进士(丕,纯师,安平,求,同,邦乂,迈,炎正,梦信),其中包括忠襄公“父子及其二孙,一家而四人焉”。又季琛公《吉水杨氏重修祠堂记》说:“宋仁宗皇祐初,我祖著作郎纯师以文章显。”
延宗房
延宗字世承,有子三人:四十一郎,四十二郎,广。广公后裔有万里、长孺、万真等。
万里(1127-1206年):人称诚斋先生,辂公十一世孙,“宋绍兴庚午举人”,甲戌进士,官至宝谟阁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死后赠光禄大夫,谥文节。《宋史》卷四三三有传。万里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奸臣韩侂胄曾请他写一篇《南园记》,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1206年他听到韩侂胄专权误国的消息后,“愤惋不食死”。长孺说:“先君工诗,作诗二千二百首。”万里之诗,立意新颖,语言流畅,特色鲜明。沈德潜(清诗人,1673-1769年)说万里有诗两万多首,可疑。万里墓在吉水黄桥湴塘,现在是旅游景点。
长孺:万里长子,“字伯子,号东山,宋淳熙甲午举人,授修职郎,永州零陵主簿,转承议郎,道州军事通判,累迁直秘阁,广东经略安抚,敷文阁学士,加尚书直英殿修撰,守中大夫,谥文惠”(录自六修谱)。
万真:辂公十四世孙,字纯一,1272年迁居宁乡五都桃仁塘白石。
延邦房
“延邦公字世居,葬故舍门首近小溪田畔片月形,墓门有南楼公(立的)碑。子七:瑊,瑛,瓒,达,戬,暹,靖”(录自六修谱)。
延邦第五子戬的后裔有存、理、必进等人。
存(1058-1128年):字正叟,一字存之,辂公八世孙,宋元丰八年进士,官至洪州通判,加中奉大夫,赐金紫。1123年,中奉公正叟主修了庐陵杨氏第一部族谱。
理:字化元,号东冈,明县学廪膳生,赠御史。东冈公家训见卷一。
必进:东冈之子,“字抑之,号南楼,明正德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南京贵州道理刑,南京山东道监察御史,中宪大夫,兵备副使”(录自六修谱)。必进是辂公二十三世孙,他在1548年主修了庐陵杨氏大同谱。罗洪先在谱序中说:必进公“自御史出治广西边副,智谋勇断,夷人慕之,以才见忌,不尽其用。退而约远近族人建五谥祠以示趋,而兹又致意于谱若此。”
延邦次子瑛是宁乡杨氏的直系祖先。他由湴塘迁居六十一都同江竺坛下之桐林坪,配周氏,合葬桐林坪屋后。子四:龙,颙,澄,渡。
辂公六世孙澄,字文明,子四:偃,舒,轲,应。
七世应字端甫,子四:杞,梓,松,柏。
八世梓字楚材,子仲辅(十一郎)。
九世仲辅字良佐,子居卓。
十世居卓字仁杰,子四:成,盛,噩,炯。
十一世盛字虞卿,由桐林迁居杨边,葬李家山“今枫、板二树下”。子三:瑶,璜,玉。
十二世瑶字伯章,葬早湖岭,子征。
十三世征字淑英,葬门首枫树岭上,子二:龙,鹏。
十四世龙字云升,宋咸淳庚午年(1270年)乡进士,葬骇江傅家山飞凤形。配刘氏,葬南岭飞凤形。子二:以文,济川。周孟简说,龙公为“国子上舍,以言事忤当国者,遂去不仕”。
十五世济川字用楫,葬峡江古境张家屋后虎形。元配李氏,葬峡江浐塘窑下刘家屋后飞凤形。继配胡氏,葬庐陵了田,子四:时,铁孙,俛生,迟生。周孟简说,用楫“博通经史,习举子业,与当时诸名公有翰墨交。虞文静公命其号曰两岸,欧阳珪为记之”。
十六世铁孙字学明,贡生,任余干州学正,配周氏,合葬竹小塘,子仪。周孟简说,“学明仕元,为余干州学正”,当其子仪公才三岁时,学明公就去世了。
十七世仪字仲威,号濑隐,由杨边迁居石濑之北坑,“为北坑杨氏之始祖”。元至正五年(乙酉,1345年)生,明永乐九年(辛卯,1411年)没,归葬杨边邻松庵前龙山庙,戌向,“即今颗八公等之坟后有罗围者是也”。配李氏,元至正乙酉正月十四卯时生,葬香龙山,子五:行恭,济宽,止信,好敏,幼惠。
十八世济宽字君爱,葬太丘山。配周氏,子三:仪昭,仪宣,仪温。
十八世止信字君实,配周氏(桑园翰林学士周孟简之妹),合葬太丘山。子仪肃。
十九世仪宣字廷化,配周氏,葬陶家门前乌鸦形,子四:伦,昌,通,广。通公偕弟广公迁来宁乡。
十九世仪肃字廷望,号肃斋,配曾氏,合葬罗家门首。子五:球,琳,珮,瑛,璨。珮公和瑛公曾孙登煌公迁来宁乡。登煌之父名宽,祖父名茂,曾祖父名瑛。
据诚斋公谱序,从1015年到1199年,湴塘杨氏第进士者四人:存,杞,辅世,万里。
胡俨《庐陵杨氏重修族谱序》说:四延公以下,“五代则有軡辖公克俭,评事公克弼。六代则有康州太守、清谨公丕。七代则有中奉公祐之,大中公东野。八代则有象州太守仲武,洪州通判存。九代则有建康通判、徽猷待制忠襄公邦乂,国签判鳣堂先生元卿。十代则有通奉公文卿,麻阳令达斋先生昌英。十一代则有琼管安抚济翁先生炎正,宝谟学士诚斋先生文节公万里。十二代则有南恩公天麟,闽广经略安抚、敷文学士东山先生长孺。”
庐陵杨氏修谱情况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辂公八世孙中奉公(中奉大夫杨存,字正叟,属延邦房)主修了庐陵杨氏第一部族谱。
南宋庆元己未年(1199年),辂公十一世孙诚斋公(万里公,杨万里,属延宗房)主修了庐陵杨氏第二部族谱。
明朝初年(1368年前后),辂公十七世孙义方公曾经修谱,“修其在吉邑者”(嘉谟公语)。义方公“甫弱冠卒,故续谱率欠考索”(季琛公语)。
明正统七年(壬戌年,1442年),辂公十七世孙季琛(玚)和十九世孙惟𢽾(政)(均属延规房)曾经修谱,仍是“修其在吉邑者”(嘉谟公语),“未及于各邑也,未及于梓而行也”(必进公语)。季琛公在“宣德八年癸丑”(1433年)为此谱写的序言说:“谱自宗兄义方续后,又七十馀年矣……从侄孙、监察御史惟敩请考订以续前谱……乃相与因旧谱正其误,考其世次,增其名字、官封、卒葬、婚娶之可知,缺其所不可知者。”胡俨、王英曾分别于正统三年和正统七年为此谱作序。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辂公二十三世孙必进公(号南楼,属延邦房)主修了大同谱。辂公三十世孙嘉谟说,南楼公“取本族之散徙于各邑者而合修之,名杨氏忠节总谱”,“自中奉公至南楼公,凡十六世,而修谱者五”。罗洪先曾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年)为大同谱作序。
1652年(壬辰,顺治九年——据白石谱载静叔序)或1662年(壬寅,康熙元年——据廷修公所撰一修谱序),辂公二十四世孙瑞华公(字实卿,住北坑)修过一部《吉水北坑-湖广沩宁杨氏支谱》。“湴塘二十七代孙武定静叔甫”说,此谱是“濑隐公支谱”,实卿公“捐馆谷以付梨枣,诚盛心也”。
必进公主修大同谱之后二百余年,“而谱犹未续,识者忧之”。于是,吉水族人在公元1784年(甲辰年,乾隆四十九年)修了一部续修杨氏忠节总谱。据嘉谟公序言,此谱是取必进公“总谱而翻刻之,就其在吉邑者而续修之”,“体式仍存总谱之旧”。
宁乡杨氏
珮守公十五世孙 文宽 撰
宁乡杨氏始祖通公(字振文,1447-1530年)、珮公(字振珂,1443-1524年)和瑛公(字振琦)三人都是仪公(字仲威,号濑隐,1345-1411年)的曾孙。
仪公儿媳之兄周孟简所撰《北坑濑隐公墓志铭》说,仪公“生未三岁,已失怙”,由祖母胡氏(用楫公继配)抚养成人。在元朝末年的兵荒马乱时期,年轻的仪公曾寄居外祖父(太常署丞)家。明朝初年,仪公从杨边迁到石濑北坑,“耕读其间。日与宾从游宴,往还觞咏自娱。布衣葛巾,泊然有大逸民风。”仪公的北坑住宅与濑水相距不远,环境优雅。仪公在这里一直住到去世,所以人们“以濑隐称之”。仪公性格刚介,慎于交游,“其奉法也谨,其自养也俭,其理家也严而有法”。他爱好名贤书画,收藏颇丰,人们很佩服他的鉴别品题能力。
六修谱载有仪公题为《石濑隐居》的诗一首:“倒泻天瓢濑水奇,我来盘隐足依依。一泓沁入诗皮里,满袖春风了不知。”
仪公有子五人,孙九人。通公是仪公次子济宽之孙,济宽次子仪宣之子。珮公和瑛公都是仪公三子止信之孙,止信子仪肃之子。
通公在1512年(明正德七年)六十五岁时从北坑迁来宁乡,一同迁宁的有通公的眷属和通公的胞弟广公(字振业,1452-1525年)。六修谱卷十三说,通公“博学穷经”,八十岁时因高寿而被照例赐予八品顶戴。六修谱卷二说,通公是“敕授修职郎”(正八品官)。通公墓在宁乡“一都十一区黄道冲中觜坪”,此地位于沩江北岸,离县城不远。通公的元配张氏和继配吴氏都葬在宁乡“二都十区茂溪塘祠后”,此地位于沩江支流企石港之西,与县城直线距离约七里,离高坝窑石灰石矿坑很近。通公迁宁的原因,六修谱未作说明。广公虽然随通公迁来宁乡,但传了几代就绝了(有曾孙一人,无玄孙),其后裔不构成一房。
珮公迁来宁乡的时间和具体原因不很明确。六修谱卷三说,珮公“由北坑游幕湖广,受邑尊胡明善聘,遂居宁”。这似乎是说,珮公之所以来宁,是由于受到胡明善的聘请。但是,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六修谱卷末所载《新修宁乡县治碑记》说:“嘉靖二年秋九月,宁乡县治成……嘉靖改元(公元1522年——文宽注)秋九月,令尹胡明善至矣……嘉靖二年(岁次癸未)冬十二月吉,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湖广按察司副使古蒲杨守礼记,知县胡明善立,生员杨思震(珮公长子——文宽注)谨书。”由此可见,当胡明善来到宁乡当知县时,珮公已经七十九岁了,通公已经在宁乡住了十年了。因此,很可能,珮公并不是由于受到胡明善的聘请才来到宁乡,而是早在胡明善上任之前很久就已经来到了宁乡。如果珮公是在年富力强时(比如说,六十五岁以前)应前任知县之聘来到宁乡当幕僚,那么,他来宁乡的时间应该比通公还早一些。珮公的元配罗氏和继配张氏都葬在吉水而没有葬在宁乡,这究竟意味着珮公来宁乡时她们都已经去世,还是意味着珮公来宁乡初期尚未下定永住宁乡的决心,颇难判断。六修谱卷十三说,珮公八十岁时仅被“例赠八品顶戴”。但卷三说,珮公死后被诰赠奉直大夫(从五品),陕州知州,他的元配和继配都被诰赠宜人。珮公夫妇受此诰赠,可能只是由于他们的长子思震公曾经担任陕州知州的缘故。思震公在1523年为宁乡县治碑书写碑文时,自署“生员杨思震”,尚无官衔。1531年(嘉靖十年),思震公“由恩贡生考授国子监学正”。他于1563年为宁乡知县吴泮(字廷造,闽进士,1559年上任)撰写《便民仓记》时,自署“北京国子监学正、将仕郎、邑人杨思震”。可见思震升任陕州知州并被诰授奉直大夫,珮公被诰赠奉直大夫和陕州知州,都是1563年以后的事情。从思震公的经历看,珮公在六十岁左右才有了这位长子。思震公应是珮公继配张氏生的,不是元配罗氏生的(岘樵公把思震列为罗氏之子,但又说“两疑之也”)。宁乡县志说珮公次子思诚“早孤贫,事母孝”(据六修谱卷十三),这同样证明珮公得子较晚。珮公墓在宁乡原一都四区(二区?)“赤湖塘左下金台山侧道山”,朝向正南方。思震和思诚的墓都位于父墓右侧。从六修谱墓图看,墓前有河,墓在河的北边。
瑛公本人并没有迁来宁乡。迁到宁乡的是瑛公的曾孙登煌公(1526-1613年)。宁乡县志说,登煌公的独子文华公“生吉水,十岁随父来宁”(转引自六修谱)。由于文华公生于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所以登煌公迁来宁乡的时间应是1573年(万历元年)或1572年(隆庆六年),即珮公死后四十八、九年。登煌公八十岁时被“例赐八品顶戴”。由于文华公“以明经考授山东曹州别驾,升云南维摩州知州”,登煌公死后被诰赠承德郎(正六品),他的配偶李氏被诰赠安人。维摩州即现今云南省弥勒县一带。文华公任维摩州知州时,“两土司争哄”,他因此得罪,被迫离职回宁乡。文华公死后被诰赠奉政大夫(正五品)。
由上文所述可知,通、珮、登煌三公是在明朝(1368-1644年)中期陆续迁来宁乡的。岘樵(锺濬)公在六修谱序言中说他们于“明嘉靖间”(1522-1566年)先后来宁,是沿用了旻治公和朝修公所撰一修谱序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
朝修公在一修谱序中还说,通、珮、登煌三公“均居宁之东南城”。所谓“东南”,只是宁乡人的习惯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杨氏的最初定居地点位于沩江以西、化龙溪以北的一小片地区(原属一都六区),即现今宁乡师范一带。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宁乡县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化龙溪的流线未变。从六修谱所附“东城宗祠形胜图”看,珮公故居应在现今宁乡师范西面不远处,地名五眼塘,离原来的文庙很近。
通、珮、登煌三公都是读书人,而且都是寿星(通公享年83周岁,珮公80周岁,登煌公86周岁)。这对他们子孙的影响,尤其是进取精神、文化水平、道德观念、平均寿命等方面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通、珮、瑛三房的总祠堂“杨氏家庙”位于县城化龙溪北岸,由“前进”、“中堂”、“主堂”、“族学校”、“大花厅”等几部分组成,面积比较大。祠前有花岗岩“官道”通向祠北仓岭和杨家亭。聿修公(字念祖,旋英公之孙)在宁乡杨氏重修谱序中说:“余壮,偕从兄万斋及族中子姓兄弟于县城之东创建祠宇,以成先人未逮之志……乙酉始克告蒇。”由此可知,总祠是1765年(乾隆三十年)在聿修公和万斋公(鼐治公第三子)主持下建成的。抗日战争时期,宁乡县城曾多次遭受日、美飞机轰炸,成为一片废墟。但是,杨氏总祠由于不与主要街道相连,仍然保存下来了。在总祠建成之后不到两百年,它终于被拆毁,原址及其邻区成了宁乡师范校园。
除总祠外,宁乡杨氏还有招庆祠、茂溪塘祠、伯庄公祠和万全公祠等祠堂。招庆祠是珮公房祭祀珮公的祠堂,面积比较小,位于大成桥附近招庆山的南麓(原属三都四区),已毁。思诚公配彭氏墓在招庆祠北面山顶上,距大成桥(新桥)数百米,朝向正南方,已于1991年被盗,但刻有“明诰封安人杨母彭太君墓”字样的大理石墓碑完好无损,被破坏的莹顶也已由宗公后裔菊安(敦明孙,伦胜子)修复。茂溪塘“杨氏支祠”于“光绪七年建基,地在二都十区茂溪塘”,距高坝窑矿坑一华里多,已毁,在宁乡县城至韶山公路上可望见其旧址。伯庄公祠和万全公祠位于沩江北岸油榨坪,距宁乡县城至灰汤公路不远,原属三都二区。两祠相邻,各有主堂。伯庄公名朝修,是安公曾孙瑱英公之孙。万全公即伯庄公第四子培纲。
曾经起过支祠作用的建筑物有鳣堂老屋。《后汉书》说,震公壮年时期教书时,有冠雀衔了三条鳣鱼(即鳝鱼)飞集他的讲堂前。这是鳣堂老屋的命名依据。鳣堂老屋是一座大型建筑物,自槽门而上,依次为草坪、阶梯、大门、天井、阶梯、中栋、天井、阶梯、堂屋、后房、花圃、围墙、竹林。它位于沩江支流企石港西边约一公里处,与县城的直线距离约为六公里。在五万分之一地形图上,其地理坐标约为横19653公里,纵3122公里,海拔90米。鳣堂老屋一带是珮公房楚英公子孙的主要聚居处,老屋周围山上有培元(又起)、瑛业(修五)、敦厚(继知)等公的坟墓数十座。半个世纪以前,鳣堂老屋是每年阴历三月初七日祭祀修五公(1721-1780年,楚英公六世孙,名瑛业)的场所。六修谱卷十二说:“举行修五公祀事已历四十馀载。至清光绪十七年,计只存钱十串,岌岌乎有废而不举之势。时值翰芸公与葆丞公省亲归里,各慨然以二百金助之。”老屋的建造时间,六修谱没有记载。文宽以为,鳣堂老屋很可能是献廷(家修)公(1658-1725年,修五公曾祖父)建造的。县志说,“康熙丙子岁”(1696年)大饥,献廷公“出粟万斛,活人无算”。由此可见献廷公经济实力之雄厚。献廷公死后,曾葬于老屋附近,后来才迁到县城近郊,这也是他曾经住在鳣堂老屋的旁证。最近几十年内,鳣堂老屋被陆续拆毁,但修五公墓幸免于盗。鳣堂老屋是文宽出生之处,童年的经历和见闻使我决心献身革命,振兴中华。
通、珮、登煌三公由北坑迁来宁乡之后的最初百多年内,北坑、宁乡两地杨氏人士“往来绸缪,虽远实近”,“而北坑之从而居者,亦代不乏人”。在曾经暂住宁乡的北坑人士中,有一位“业儒未就,用是郁郁,而寓意于山水之间”的瑞华(实卿)公。瑞华公是仪公的八世孙,通公、珮公的侄玄孙。他经历明末清初的烽烟疾疫而回到北坑后,回忆在宁乡时“朝夕与处兄弟子侄辈或靖难王事,或散游四方,依依情景,抚心不禁长叹也”,于是在公元1652年(1662年?)修了一部北坑-宁乡合修谱。(六修谱载:1665年出生的定公六世孙惕修干若曾经回到吉水原籍,“力学入泮,赖族兄献廷公琢成”。据此可见当时两地往来之密切。)
在瑞华公修谱之后不久,宁乡杨氏人士就考虑独立修谱的问题了。珮公七世孙旻治(一清)公说,他的父亲琪英(求生)公和叔父琮英(宗玉)公“痛遗绪之茫茫,憾年代之递远”,曾经“寻通问于吉州,证支谱于遗简”,并且“纠我族众,集议修谱”。但是,由于吴三桂于1673年在云南举兵叛清,并且于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使“南楚罹害倍深”,修谱之事无法实现。1686年(丙寅年),辂公“二十七世孙尔调、尔枚、献廷、迪仁等思继其志”,也没有修成。1718年(戊戌年),允功、卫易、梅作、献廷诸公聚会于伯庄公家,讨论了修谱和建祠等问题,但“因允功秉铎石门”,仍未修成。直到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年),才确定了修谱人选,珮公房伯庄公和通公房仲亮公“董其事”,一清、卫易、梅作三公“总其裁”。1727年(雍正五年,丁未年),宁乡杨氏终于修成了一修谱。但一修谱没有印刷,仅有手稿一部存祠备查。通公房世熙(际音)公说:“通、珮、瑛三公均出自十七世仪公嫡派。雍正初年,吉水宗人丹奉、映斗携明嘉靖时必进公所修大同谱至,查勘无讹。”此事很可能与一修谱有关。
参加一修谱工作的有十四人:通公房潭英公后裔以成(允功,寿84岁)、启修(开叙,寿84岁)、栋修(仲亮,寿85岁),珮公房守公后裔家修(献廷),安公后裔旻治(一清,寿79岁)、圣治(卫易,寿79岁)、鼐治(梅作,寿71岁)、朝修(伯庄,寿82岁)、廷修(帝佐,寿81岁)、培仁(寿山)、培义(正万),定公后裔省修(伯敬),瑛公房会英公后裔培渶(越万,寿84岁),以及太音。
聿修(念祖)公说,总祠于1765年建成之后不久,杨氏就陷入“人事纠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谓人事纠纷,六修谱没有详细说明。文宽以为,也许类似光绪九年因杨祠、刘坟界线问题而打官司一事)。由于这一原因,虽然“拟重修族谱”,却“有志未逮”(世熙公语)。到了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年)秋天,才由聿修公“董其成”,粹夫(梅作之孙培纯)和端门(梅作之孙培绂)两公“总其裁”,着手重修家谱。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年),二修谱终于完成,印了48套。
三修谱修于1827年(道光七年,丁亥年),由梅作公曾孙济世(汉船)担任纂修,“规仍其旧,谱从其新”,印了50套。
1859年(咸丰九年,己未年),芳村(业鹏,璋英公六世孙)、鼎臣(业正,业庄之弟)、继知(敦厚,楚英公九世孙)诸公就提出了四修家谱的问题。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年),“族集公祠,议修益力”,才推定通公房业藻(泮林)、宗公支业庄(绿溪)二公“董理其事”。“历两寒暑”,到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年)方告完成,印了91套。岘樵公发现四修谱有多处记载与一修谱不符,认为“当以一修为是”。
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年)冬季,在贵州任大定府知府的熙瑞(冕伦)公(守公后裔)因母亲去世而回到宁乡,倡议续修家谱,“翕有同志”。这次修谱由琮英公后裔劲梧(业阜)公和楚英公后裔岘樵(纪寿)公担任总辑,完成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年),印了90套。熙瑞公认为,这部五修谱“溯古究今,体例率谨严有法,谱式不颛仿某家”。业阜公也认为,“岘樵君……征验事实,搜罗遗佚,煞费苦心。且采摭诸子百家之言,酌义仿例,直以史法为谱法,较前数修不无变更,而其法亦善且备”。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年),杨氏又有人倡议续修家谱。但在随后的三年中,“戎马兵燹,几无宁日。祠中器具,毁败殆尽。祠宇且不能保,遑问谱为!”到1921年,虽然“战争稍息”,却继之以“天旱岁荒”,以致修谱工作还是“时修时止”。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年)秋天,《宁乡杨氏六修家谱》才告完成。这次修谱工作由舜琹(敦坤)公(瑱英公九世孙,曾留学日本)担任主修,岘樵公(也曾留学日本)担任总纂。六修谱署“清白堂刊”,用宣纸印刷,用樟木箱包装,共印114套,每套24册。
基于对祖宗的敬爱和对子孙的关怀,杨氏族人非常重视家谱的保管工作。《祠规》规定,每逢子、卯、午、酉年冬祭日,家谱持有者必须把家谱送到祠堂请族人核查。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幸存到今天的五修谱和六修谱已经寥若晨星了,更早的家谱已经荡然无存了。那些为维护六修谱这份珍贵文化遗产而作出了贡献的族人,必将永远受到子孙后代的尊敬和怀念!
目前健在的通公后裔,都是通公玄孙世华公(五世)的后裔。世华的父亲名登仕,祖父名宣,曾祖父名骏,高祖父即通公。六修谱载通公房人数,世字辈(十世)有115人,忠字辈(十二世)有438人,孝字辈(十三世)有489人,敦字辈(十四世)有530人(其中最年轻的6人出生于1912-1921年)。1922年,通公房有梢端族人(即健在、年龄不超过60岁、有生育希望而当时尚无儿子的男性族人)701人。通公房不仅人数多,寿星也多。例如,在1922年有健在后裔的21位培字辈(九世)祖先中,享年80-89岁者占了6人。忠字辈生卒年月清楚的304人,其平均年龄达到57岁(濬英公支94人平均53岁,潭英公支210人平均59岁),享年80-92岁者占了28人。
珮公长子思震(二世)有子5人(其中4人往外),孙1人,曾孙3人,玄孙4人,治字辈孙(七世)1人,修字辈孙(八世)2人,培字辈孙(九世)3人,世字辈孙(十世)2人,业字辈孙(十一世)3人。业字辈3人全部往外,所以思震公无忠字辈以下后裔在宁乡。
珮公次子思诚有子4人:守,安,定,宗。
三世守公有曾孙2人:楚英,聚英。楚英公有世字辈孙9人,但其中5人无子,2人无曾孙,1人虽有敦字辈孙4人却没有伦字辈孙(十五世),仅世照(调玉)公既有敦字辈孙17人,又有伦字辈孙31人。聚英公有世字辈孙28人,但六修谱只记载忠字辈孙16人,敦字辈孙16人(其中10人出生于1896-1920年),伦字辈孙3人。聚英公支终身未婚的人和外出谋生的人比较多,例如世字辈28人中,有12人未婚,3人外出。
安公有曾孙19人,其中7人有忠字辈孙(琮英51人,瑱英156人,琪英1人,发英8人,柽英10人,旋英34人,珵英8人,合计268人)。1922年修谱时,安公已有敦字辈孙367人,伦字辈孙335人,而孝字辈孙人数仍在继续增加。
定公有曾孙10人,其中7人无子,1人无孙,仅焕英公有忠字辈孙6人,令英公有忠字辈孙9人。1922年修谱时,定公已有敦字辈孙17人,伦字辈孙9人。
宗公有曾孙11人,其中4人有忠字辈孙(珈英2人,璋英39人,球英17人,玠英118人,合计176人)。1922年修谱时,宗公已有敦字辈孙279人,伦字辈孙111人。
珮公房守、安、定、宗四公共有英字辈曾孙42人,忠字辈后裔496人(分别是楚英、聚英、琮英、瑱英、琪英、发英、柽英、旋英、珵英、焕英、令英、珈英、璋英、球英、玠英这15位英字辈祖先的后裔,楚英公有忠字辈孙21人);到1922年为止,敦字辈后裔已有700人,伦字辈后裔已有489人。1922年的梢端后裔人数约为一千人。生卒年月清楚的351位忠字辈后裔,平均年龄为53岁(朝修公支72人平均59岁,玠英公支81人平均55岁),享年80-94岁者有19人。
瑛公房登煌公有孙3人(武英,会英,才英),世字辈孙27人。六修谱载有敦字辈孙71人,其中包括:世远公玄孙15人,世杞公玄孙1人,世桂公玄孙5人,世枏公玄孙12人,世佑公玄孙26人,世遐公玄孙12人。
宁乡杨氏各支派的人口发展情况很不平衡,而终身未婚的人比较多似乎是导致某些支派人口增长缓慢甚至收缩的主要原因。在思诚公的365位世字辈后裔(殇者未计入)中,有子者仅162人,有孙者仅103人。而在没有儿子的203人中,终身未婚者占148人,婚而无子者33人,外出者20人,出家者1人,随母下堂者1人。
目前,杨氏族人中从事农业生产者主要居住在宁乡,而从事其他职业者散布于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北京、上海、台湾、美国等地,流动性颇大。杨氏族人有定居于善化者,如培宗公支。据《清史稿》,1912年以前的善化县横跨湘江,靳江下游和京广铁路以东的暮云市、昭山、黄兴故居一带都属善化县,但靖港、铜官、谷山一带属长沙县。
六修谱人物卷列出90岁以上寿星38人,但根据生没年月,其中9人系误列,实只29人。通公房以旭(日升)公98岁,世第(金门)公92岁,忠茂(青山)公92岁。珮公房干修(廷植)公92岁,忠亭(美一)公94岁,忠曙(晓初)公90岁,孝思(永言)公91岁,孝真(玉振)公93岁。通公房世鳌公配陶氏91岁,世震公配黎氏91岁,业举公配贺氏93岁,忠佑公配喻氏92岁,孝育公配刘氏91岁。珮公房安公配许氏104岁,培若公继配朱氏90岁,培乐公配覃氏95岁,培铃公配何氏92岁,世钜公配喻氏90岁,朝业公配谢氏90岁,洸业公配姜氏91岁,忠谟公配谢氏96岁,孝念公配邓氏97岁。(以上22人岁数均未满) 1922年修谱时年龄已超过90岁的健在者有:通公房孝迎(廷拔)公(96岁),珮公房忠接(道交)公(96岁),通公房孝熙公配谢氏(93岁),敦仁公配余氏(90岁),敦庆公配张氏(93岁),珮公房孝贞公配阮氏(92岁),瑛公房孝信公配罗氏(98岁)。
【附录】 宁乡大事(据1995年出版的《宁乡县志》)
1542年宁乡只有2.43万人,1597年猛增至6.14万人。1643年八月,张献忠部进驻长沙,分兵宁乡,杀知县邱存忠于道林。十一月,又有百馀人被杀于县治千佛桥(参见大华公个人记录)。1647年,“清师入长沙,攻衡州永州。明将王进才等部溃兵十馀万人由衡州退集县境,焚掠屠戮西乡十馀日”。1655年,全县被划为十都(乾隆年间称狮顾一都,龙凤二都,洋泉三都,石柱四都,石潭五都,望北六都,汤泉七都,柳林八都,罘罳九都,沩山十都。下设121区436团)。1674年起,“吴三桂部盘踞宁乡六年,民遭荼毒”。1852年起,太平军多次来宁乡。1912年二月,都区制改为乡镇制。“同月,留日回县的杨锺濬在县城创办复旦女校(后改名第一女校),以男女平等和女子自立为办学宗旨”。1926年7月20日,县农民协会成立。1935年春,全县编为885保。1938年10月,因日寇迫近而疏散城厢居民。1940年冬,清丈土地,全县有田土129.9万亩,山地317万亩。1944年5月,县政府迁往黄材;6月14日,日寇犯县城;7 月29日,县城被日军占领。1945年9月9日,日军撤离宁乡,在一年二月占领期间杀死民众8451人,伤73231人。1948年6月,杨维钧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1949年8月8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县城。1957年,全县划出“右派分子”1027人,其中小学教师783人。1958年全县有86.11万人,由于“大跃进”中死亡率上升,1961年只剩下77.89万人。1990年6月30日,全县(约2900平方公里)有130万人,其中杨姓人口45204人,仅次于刘、李、张、周四姓。
世次用字
《明史》卷一百说:“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由于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开了这个头,民间也就用特定的字来表示世次了。本谱把这类字称为“世次用字”(岘樵公称之为“排行字”,但他把由排行字组成的韵语称为“世次韵语”)。
始祖以下十世的世次用字,一修谱定为“思盖登华英,治修培世业”。珮公子思震、思诚二公之名均含“思”字。“盖”指宝盖头,思诚公子守、安、定、宗四公均以带宝盖头的字为名。但通公长子名骏字立朝,骏公长子名宣字德季;瑛公长子名茂字立盛,茂公长子名宽字德宏。所以,三修谱把“思盖”二字改为“立德”。
业字辈以下的世次用字,一修谱定为“忠孝启文明”等字,二修谱改为“忠孝敦伦纪,诗书裕俊贤,吉宁延一本,和睦永承先”,四修谱又把后十个字改为“吉沩垂泽远,和睦克承先”。
五修谱和六修谱刊载的世次用字是:
- 立 德 登 华 英
- 治 修 培 世 业
- 忠 孝 敦 伦 纪
- 文 章 耀 鼎 铭
- 鸿 猷 承 祖 泽
- 翊 赞 振 家 声
- 立 德 登 华 英
考虑到目前鸿字辈已经出生,有增加若干个易写易用世次用字的必要,也考虑到“翊赞”一词有“辅佐统治者”的含义,不符合时代潮流,七修谱编者建议鸿字辈以下采用如下世次用字,盼后继修谱者斟酌修改:
- 鸿 猷 承 祖 泽
- 进 步 振 家 声
- 丹 心 源 吉 水
- 大 志 映 湘 宁
- 知 仁 必 有 勇
- 明 理 自 光 荣
- 鸿 猷 承 祖 泽
从章公到声字辈,世系为:
章-款-硕-喜-敷-胤-敞-忠-谭-宝-震1-奉2-敷3-纂?4-品?5-国?6-袭?7-隆?8-结9-珍10-真11-懿12-𬀩13-岐14-行表15-敏16-润17-回18-昱19-归厚20-辂21-鋋22-宏彻23-延邦24-瑛25-澄26-应27-梓28-仲辅29-居卓30-盛31-瑶32-征33-龙34-济川35-铁孙36-仪37-济宽,止信38-仪宣,仪肃39-通,珮,瑛40-立41-德42-登43-华44-英45-治46-修47-培48-世49-业50-忠51-孝52-敦53-伦54-纪55-文56-章57-耀58-鼎59-铭60-鸿61-猷62-承63-祖64-泽65-进66-步67-振68-家69-声70-……………………
通公世系
宁乡杨氏七修家谱卷三 通公房世系
一世
仪宣三子、始迁祖通——“字振文,敕授修职郎,明正统十二年丁卯八月初九巳时生。正德七年壬申偕弟广暨眷属由北坑迁宁,时年六十有五。嘉靖九年庚寅八月十二酉时没,葬一都十一区黄道冲中觜坪,辰向,修墓,竖碑,窖志,并竖禁碑。其禁周围齐堤脚田边为界。民国九年,墓下五房嗣孙捐赀在墓后西路里许任家铺坳上价买岳姓庄屋一宅,以作墓庐”。“博学穷经,年八十报闻,例赠八品顶戴,寿八十三”。
- “元配张氏,敕封孺人,生没阙,葬二都十区茂溪塘尾上山,乙向。子二:骏,骞”。
- “继配吴氏,敕封孺人,生没阙,葬与张氏合冢,同向”。
仪宣四子广——“字振业,以尚义赐冠带生,明景泰三年壬申九月二十六吉时生,嘉靖四年乙酉二月二十没,葬祔振文公冢左,巽向”。
- “配罗氏,生没阙,葬新塘冲,未向。子一:骢”。
【六修谱·通公房世系序摘要】广公已迁宁,故入迁宁以后之谱。始祖为六世以后之称,广公非始祖;自今日视之,直与旁亲无后者等耳。
二世
通公长子骏——“字立朝,号廷三,明宏治十二年己未八月初六子时生,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三月初八寅时没,葬祔父冢,居右,辰向”。
- “元配刘氏,生没阙,葬二都十区茂溪塘尾上山,巽向。子一:宣”。
- “继配贺氏,生没阙,葬与刘氏合冢,同向。子一:寔”。
通公次子骞——“字立中,生没阙,葬茂溪塘尾上山,巽向”。
广公之子骢——“字佚,县学附生,生没葬阙”。
- “配某氏,生没葬阙。子二:宇,宙”。
三世
骏公长子宣——“字德季,号泮池,明正德十四年己卯十一月二十辰时生,万历十八年庚寅二月十四酉时没,葬茂溪塘尾上山,乙向”。
- “配刘氏,明正德二十年乙酉十二月初四寅时生,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十二月初四寅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二:登仕,登第”。
骏公次子寔——“字德加,生没葬阙”。
四世
宣公长子登仕——“字效忠,号葵斋,监生,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七月初五子时生,万历四十五年丁巳正月十一申时没,葬二都八区林家冲狮形山,丙向,立碑”。
- “配张氏,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十二月二十卯时生,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九月初八酉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二:世华,懋华”。
五世
登仕长子世华——“字嗣中,号我裘,县学附生,敕赠承德郎。明万历五年丁丑十月初八亥时生,天启四年甲子三月十六巳时没,葬二都十区易家冲,戌向,有碑”。
- “元配罗氏,敕赠安人,明万历八年庚辰十二月二十八巳时生,崇祯三年庚午九月十八午时没,葬二都三区山塘冲兰花庵后,巽向,有碑。子四:鸿英,泗英,濬英,潭英”。
- “继配汤氏,敕赠安人,明万历二十年壬辰九月十二辰时生,天启元年辛酉三月十一未时没,葬易家冲,亥向,距公坟十馀丈。子一:涟英”。
- “三配许氏,敕赠安人,生没阙,葬二都六区燕子冲,丙向。子一:沩英”。
【文宽注】通公有“子二人,孙二人,曾孙二人,玄孙七人”,玄孙中仅世华公有玄孙,其馀六人“生没葬阙”。广公有“子一人,孙二人,曾孙一人”,无玄孙。
六世
骏公玄孙
世华三子濬英——“字介州,号海门,拔贡生,明崇祯乙亥举孝廉,特授直隶宛平县知县,敕授承德郎,崇祀乡贤祠。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十二月二十七巳时生,清康熙十六年丁巳十一月二十六午时没,原葬二都八区水浒岭鄢家湖宅后,改葬二都八区祖宅上手后天鹅山,巳向”。“崇祀圣庙乡贤祠。顺治乙未年复修县治,刘肇国撰碑记,内有‘绅士杨濬英、杨履吉等克襄厥成’之语,碑嵌县署仪门壁上”。 “元配周氏,敕封安人,生没阙,葬二都六区旱冲坪,辛向”。 “继配欧阳氏,敕封安人,明天启四年甲子九月初二戌时生,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初五寅时没,葬二都六区桅杆仑垱子牌直上第二峰,子向。子三:以韶,以曦,以𬀩。女一,适萧”。 “三配周氏,敕封安人,生没阙,葬何家冲,向阙。女二:适朱,适喻”。
世华四子潭英——“字九水,县学附生,貤赠修职郎,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十月二十四酉时生,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六月初三午时没,葬二都三区三喜屋后,乾隆五十三年改葬祔母冢左,巽向”。“积学力行,端谨自好,落落不与凡伍”。 “元配陶氏,貤赠孺人,生没葬阙”。 “继配彭氏,貤赠孺人,明天启二年壬戌七月初二巳时生,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二月十四申时没,葬二都三区箭楼湾屋后,巽向。子二:以智,以成”。 “三配胡氏,貤赠孺人,明崇祯十一年戊寅正月二十八巳时生,清康熙十二年癸丑二月初九寅时没,葬二都三区凤形山冲,未向。子三:以纯,以旭,以定”。
七世
宣公玄孙
濬英长子以韶——“字虞徽,县学附生,敕赠宣德郎,明崇祯十四年辛巳三月十六亥时生,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一月十八未时没,崇祀乡贤祠,葬二都八区林家冲狮形山,丙向”。 “配周氏,敕赠安人,明崇祯十四年辛巳四月二十七辰时生,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八月二十二申时没,葬合夫冢右,同向。子八:遇修,遵修,遴修,遂修,迪修,建修,达修,进修。女三:适袁,适谢,适廖”。
濬英三子以𬀩——“字季坦,监生,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十二月二十四辰时生,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十二月二十三寅时没,葬二都六区马鞍山水竹坡,子向,有碑”。 “元配陶氏,清顺治十八年辛丑七月十一巳时生,没阙,葬水竹坡,癸向。子三:翰修,遹修,迨修”。 “继配王氏,清康熙三年甲辰六月初二寅时生,乾隆元年丙辰正月十八卯时没,葬合夫冢,同向”。
潭英长子以智——“字元晦,恩贡生,考授教谕,敕授修职郎,赠宣德郎,崇祀乡贤祠。明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初八未时生,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二月十五亥时没,葬祔祖母罗安人冢右,巽向”。 “元配周氏,敕封孺人,赠安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九月初三亥时生,清康熙五十年辛卯十月二十五亥时没,葬六都十二区芦太塘白石寨廖家湾后山,丙向。子一:肇修。女一,适监生黎耀德”。 “继配罗氏,敕封孺人,赠安人,清康熙三年甲辰九月初七寅时生,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八月初三巳时没,原葬二都十区小官坊,改葬五都十七区唐家坝,与媳彭氏合冢,亥向。子二:栋修,全修。女二,长适府学附生周维勋,次适监生张启宏”。
潭英次子以成——“字允功,号澹庵,由恩贡生任石门县教谕,敕授修职郎,赠宣德郎,崇祀乡贤祠,著有诗集,今仅十存其一。明崇祯十五年壬午二月二十二午时生,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五月十三午时没,原葬二都三区外公冲尾狮头仑,改葬八都十一区新田冲,乙向,竖碑”。 “元配吴氏,敕封孺人,赠安人,明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初五辰时生,清康熙二十六年戊辰十二月初二卯时没,原葬二都三区杨家冲,改葬八都十一区新田冲,在公墓人首龙身之左,午向,又改葬龙身右。子一:启修。女一,适恩贡生潘俊昌”。 “继配朱氏,敕封孺人,赠安人,生没阙,葬新田冲出山左手窝内,巳向。墓左冲存庄屋一只、水塘一口、水田数亩,以供清明祭扫。培藩、培蘅、培茂、培万四公嗣孙又各捐银两,于光绪九年冬另买碓坊里水田十一亩、茅屋一只,以供祭扫”。
潭英四子以旭——“字日升,清顺治十六年己亥十一月十二子时生,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十月二十七亥时无疾而终,原葬二都十区羊须塘,改葬本区黄藤冲烟包山,申向”。“四修谱云:睦族和邻;康熙四十八年,邑侯陈奉旨丈田,公竭力助理,绝无偏私”。 “配黄氏,清顺治十七年庚子二月初九戌时生,乾隆二年丁巳六月初四子时没,原葬五都十五区成家冲,改葬烟包山,夫妇合冢,同向。子一:鹤修。女四:适邱,适黎,适彭,适李”。
八世
登仕公玄孙
以韶长子遇修——“字陟山,由监生考授州同,敕授宣德郎,清顺治十六年己亥八月二十六亥时生,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二月初三酉时没,葬二都八区狮形山,丙向”。 “配潘氏,敕封安人,清顺治十六年己亥十二月十四申时生,康熙五十年辛卯九月十六未时没,葬五都一区石岭塘屋后,庚向。子三:培震,培育,培楷。女一,适胡”。
以韶四子遂修——“字静涵,清康熙八年己酉二月初三卯时生,乾隆九年甲子三月初八未时没,葬二都八区香山冲团山内,未向”。 “配锺氏,清康熙七年戊申八月初四午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四月十四未时没,葬合夫冢左,同向。子六:培祖,培祚,培祉,培养,培禧,培祺。女三:适姜,适周,适张”。
以韶五子迪修——“字简廷,清康熙十一年壬子二月初八午时生,乾隆十八年癸酉二月初三巳时没,葬二都八区狮形山,壬山丙向”。“品行端谨,公正服人,举为乡耆,时宣圣谕,里闾遂化”。 “配刘氏,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十月三十酉时生,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二月十一辰时没,葬二都八区磨子潭老屋后,巽向。子二:培福,培禄。女一,适刘”。
以韶七子达修——“字步南,清康熙十四年乙卯二月初八戌时生,雍正二年甲辰十二月初六戌时没,原葬水浒岭,改葬狮形山,丙向”。 “配姜氏,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六月十七丑时生,乾隆十四年己巳正月初五申时没,原葬善化青山桥,改葬狮形山,合夫冢,同向。子二:培宗,培霖。女一,适熊”。
以𬀩次子遹修——“字乃文,监生,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正月二十辰时生,乾隆六年辛酉二月十一午时没,葬二都六区马鞍山水竹坡,子向,竖碑”。 “元配谢氏,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六月初九未时生,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十二月二十二巳时没,葬二都六区水竹坡,子向。子一:培干。女三:适张,适邱,适曾”。 “继配朱氏,从九职会吉之姊,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闰五月十五寅时生,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闰五月初二亥时没,葬马鞍山乌龟塘庄屋对岸直上坡心,艮向,竖碑。子二:培本,培纲。女二:适贺,适邓”。
以智长子肇修——“字百纪,监生,考授州同,敕授宣德郎,清康熙六年丁未正月初五卯时生,雍正三年乙巳四月二十七丑时没,葬祔父冢右,共碑,同向”。 “配贺氏,敕封安人,清康熙六年丁未正月初五未时生,乾隆九年甲子六月二十一巳时没,葬祔兰华山祖墓下,巽向,有碑。子五:培龄,培黻,培桢,培根,培道。女二,长适县学附生王,次适监生周贡瑞”。
以智次子栋修——“字仲亮,号惺庵,国子监学正,敕授修职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正月初六辰时生,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五月十三丑时没,葬二都十区长塘尾上山,戌向”。“四修谱云:度量宽宏,几扬君命,极敦族谊,周亲友施不望报,美则必成。是其天性使然,真有长者遗范”。 “配彭氏,恩贡生名铎之女,敕封孺人,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十月十二寅时生,乾隆十八年癸酉五月初五戌时没,葬五都十七区唐家坝,亥向。子三:培朝,培高,培第。女三,长适监生潘体仁,次适监生彭朝枢,三适监生潘位仁”。
以成之子启修——“字开叙,监生,考授州同,敕授宣德郎,清康熙六年丁未二月初四卯时生,乾隆十六年辛未正月二十八申时没,葬祔父冢左,同向”。“一修谱云:性醇厚,睦宗族,和乡邻,尤重义轻财,继志捐金勷置祠宇”。 “配秦氏,敕封安人,贤良淑慎,清康熙七年戊申八月二十八寅时生,雍正三年乙巳十一月十六寅时没,原葬杨家冲,改葬八都十一区新田冲,祔姑冢,同向。子九:培藩,培荣,培蘅,培茂,培万,培芋,培藻,培苾,培芝。女二,长适府学附生朱绍德,次适监生黄肇基”。
以旭次子鹤修——“字鸣皋,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十月十五未时生,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九月初二亥时没,原葬二都十区羊须塘,改葬黄藤冲烟包山,祔父冢,同向”。 “配黄氏,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九月二十五午时生,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六月十六辰时没,葬二都十区凤形山,辛向。子五:培照,培琮,培琳,培珍,培璜。女二:适廖,适戴”。
[文宽注] 六修谱载通公房修字辈二十八人,全部是登仕公玄孙。其中有忠字辈玄孙者仅九人:遇修(玄孙十人,有后三人),遂修(二十二人,有后一人),迪修(一人,无后),达修(六十八人,有后十八人),遹修(四十人,有后七人),肇修(九十三人,有后十三人),栋修(三人,有后一人),启修(一百六十四人,有后四十五人),鹤修(三十七人,有后十五人)。忠字辈合计四百三十八人,其中1922年有健在后裔者仅一百零三人。
九世
世华公玄孙
遇修长子培震——“字起元,县学附生,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九月初七寅时生,康熙五十年辛卯三月二十六戌时没,葬二都八区水浒岭燕窝形,亥向”。 “配蔡氏,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三月初十戌时生,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九月二十八辰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四:世簪,世第,世箓,世笼。女二:适唐,适廖”。
遇修次子培育——“字淑元,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正月二十子时生,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正月初五寅时没,葬五都一区石岭冲尾后山,酉向”。 “配欧阳氏,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十月初二子时生,乾隆十六年辛未十月二十二寅时没,葬祔姑冢,嘉庆八年姑媳同改葬本区杨家园屋上手,居左,干向。子三:世符,世答,世筌。女二:适潘,适黄”。
遂修三子培祉——“字介福,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正月二十六戌时生,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三月初三亥时没,葬二都八区狮形山,丙向”。 “配锺氏,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正月十四午时生,乾隆十八年癸酉正月初九亥时没,葬二都八区狮形山,丙向。子六:世权,世简,世敬,世珍,世儒,世哲。女一,适锺”。
达修长子培宗——“字祖扶,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四月二十三未时生,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七月初一巳时没,葬善化六都瓦字一百二十三区添紫山,未向”。 “配赵氏,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三月初五巳时生,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正月十二辰时没,葬善化添紫山,丁向,嘉庆九年改葬二都八区狮形山,丙向,有碑。子八:世铣,世铭,世铉,世锡,世镇,世鉴,世镗,世铎。女二:适李,适彭”。
达修次子培霖——“字宗易,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四月十九辰时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十一月二十申时没,葬二都八区大龟坑虎形山,巳向”。 “配彭氏,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六月十八子时生,乾隆四十六年辛丑二月十二巳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五:世成,世国,世雍,世顺,世跃。女二:适黄,适刘”。
遹修长子培干——“字首一,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十二月初四辰时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十一月二十八寅时没,葬与妻合冢,同向”。 “配贺氏,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七月二十八辰时生,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十二月二十二申时没,葬二都六区水竹坡,子向。子五:世骏,世杲,世贤,世能,世盛。贤出抚培原。女一,适胡”。
遹修次子培本——“字先声,从九职,清雍正元年癸卯十二月二十六未时生,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正月二十八酉时没,葬水竹坡,癸向,竖碑”。 “配谢氏,贡生金堂之姑母,清雍正二年甲辰闰四月十四辰时生,嘉庆十五年庚午八月十四戌时没,葬二都八区山塘口前下手牌头山,与三男世鳌合冢,丙向,竖碑。子三:世烈,世勋,世鳌。女二:适朱,适王”。
肇修长子培龄——“字长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四月二十三戌时生,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一月初七寅时没,原葬兰华山,改葬上兰华庵屋后山,甲向”。 “配黄氏,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正月十九子时生,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正月二十三酉时没,葬合夫冢。子三:世棕,世秀,世显。女二:适胡,适江”。
肇修次子培黻——“字天依,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三月二十三寅时生,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八月二十一寅时没,葬二都三区石壁老屋上手外大塘湾,丁向”。 “配张氏,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三月初八辰时生,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十二月十九戌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二:世清,世泰。女二,适宋,适黄”。
肇修三子培桢——“字士煌,清康熙四十年辛巳正月初七辰时生,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八月初六戌时没,葬二都三区油麻嶞虎形山,巳向”。 “元配丁氏,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三月二十一卯时生,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七月十一辰时没,葬七都五区河坝塘灵官滩三喜屋场后山,乙向。子七:世荣,世周,世光,世朗,世辉,世羲,世名。女一,适张”。 “继配张氏,生没阙,葬与世光合冢,同向,竖碑,建墓”。 “三配名氏,生没阙,葬七都五区河坝塘屋上手干塘尾窑嶞左侧乳顶,甲向,竖碑”。
肇修四子培根——“字子厚,号松亭,县学附生,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十二月十七戌时生,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九月十五申时没,葬五都十二区石磕子荷叶塘住屋上手,丙向”。 “配周氏,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十月二十六午时生,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月十六巳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四:世焜,世火章,世燿,世燝”。
肇修五子培道——“字立仁,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十月初五辰时生,乾隆十八年癸酉八月十四寅时没,葬兰华山,巳向”。 “元配宋氏,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二月初六午时生,乾隆四年没,葬合夫冢,同向。子四:世湳,世隆,世焕,世章。女二:适谢,适周”。 “继配袁氏,生阙,清乾隆十八年没,葬二都三区毛边滩。子三:世瑞,世玉,世贵”。
栋修次子培高——“字铭曾,号兰溪,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五月二十八未时生,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二十八戌时没,葬二都三区兰华山,改葬善化六都何字区山内,子向”。 “配汪氏,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八月二十四寅时生,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十一月初四申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二:世熙,世煇”。
启修长子培藩——“字坤阜,府学附生,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四月二十七申时生,乾隆六年辛酉十二月二十八午时没,葬二都三区箭楼湾老屋后,巽向,建墓,竖碑”。 “配李氏,清康熙二十八己巳七月初二未时生,乾隆十六年辛未正月初五丑时没,葬合夫冢,巽向。子六:世璨,世瓒,世佩,世任,世希,世海。女一,适彭”。
启修次子培荣——“字廷翼,监生,考授州同,敕授宣德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五月十二巳时生,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十二月二十一巳时没,葬七都七区石子冲,子向,竖碑”。 “配张氏,敕封安人,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三月二十八戌时生,乾隆九年甲子四月初八亥时没,葬八都十一区新田冲祖山右砂,申向,竖碑。子四:世礼,世仁,世诚,世奇。女一,适朱”。
启修三子培蘅——“字时对,监生,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五月初五午时生,乾隆六年辛酉十月二十二戌时没,葬二都三区刘家冲观音仑,与弟培茂合冢,建墓,竖碑,巽向”。 “元配喻氏,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十月十二寅时生,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八月二十六申时没,原葬刘家冲,改葬七都六区青山冲叉子塘圝山,建墓,竖碑,亥向。子一:世景”。 “继配周氏,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四月二十八申时生,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十一月初六戌时没,葬二都一区竹田梁家湾屋后,未向,竖碑。子二:世章,世揆。女二,长适张,次适湘乡张”。
启修四子培茂——“字鱼依,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九月初十寅时生,乾隆四年己未十月十一子时没,葬合兄培蘅冢,巽向”。 “配黎氏,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正月初十戌时生,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二月二十七未时没,葬陈家冲静夫冢左,甲向。子二:世永,世安。女一,适监生黎大梓”。
启修五子培万——“字庭灿,清康熙四十年辛巳十一月二十七戌时生,乾隆四年己未六月初七午时没,葬二都三区刘家冲坳上下手大嶞山,乙向”。 “配邓氏,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八月二十二寅时生,乾隆八年癸亥五月初七申时没,葬合夫冢左,乙向。子四:世斋,世璞,世珩,世瑞(世斋殇)。女二:长适监生喻锡元,次适丁”。
启修八子培苾——“字廷献,监生,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六月初十未时生,乾隆十九年甲戌二月二十九未时没,葬八都十一区殷家冲,祔祖父墓左,另冢,同向”。 “元配张氏,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三月初十未时生,雍正七年己酉九月二十一申时没,葬九都十区黎家冲凤形山,癸向。女一,适吴”。 “继配戴氏,县学附生家拔女,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六寅时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十二月初三寅时没,葬九都十区凤形山,亥向,竖碑。子五:世仕,世梁,世栋,世伟,世位。女一,适张”。
启修九子培芝——“字廷兰,监生,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七月十三未时生,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四月十四卯时没,葬八都六区小伊山,巽向”。“敦孝友,喜积累,尤公排解,绝无私曲,一生见重乡闾”。 “配陈氏,从九职世焕女,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正月二十八午时生,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六月二十八未时没,葬合夫冢右,同向。子五:世守,世宦,世宪,世宇,世凝。女三:适陈,适喻,适张”。
鹤修长子培照——“字容光,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月初六寅时生,嘉庆七年壬戌八月初二酉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烟包山仑顶,未向”。 “配邱氏,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正月初十酉时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五月初一酉时没,葬黄藤冲烟包山,祔祖母冢,同向。子四:世法,世源,世浦,世滨。女二:适刘,适邱”。
十世
濬英公玄孙
培震次子世第——“字金门,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二月初十亥时生,嘉庆六年辛酉十二月十九申时没,葬十都五区田家冲蛇形山,丙向”。 “配廖氏,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闰七月二十八酉时生,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十月初五酉时没,葬十都十一区龙家冲大塘冲屋后山,乙向。子五:荣业,盛业,佑业,任业,明业。女三:适喻,适王,适彭”。
培育长子世符——“字揆一,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戌时生,嘉庆二年丁巳五月初八未时没,葬五都一区石岭塘老屋后,庚向”。 “配欧阳氏,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一月初二寅时生,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五月初八寅时没,原葬石岭塘屋后,祔姑冢,嘉庆八年姑媳同改葬本区杨家园住宅上手,干向。子二:瓒业,琼业。女一,适孟”。
培祉五子世儒——“字仲英,清雍正八年庚戌十月二十八戌时生,乾隆四十四年己亥五月十五亥时没,葬五都五区长塘看牛冲,酉向”。 “配贺氏,清乾隆十一年丙寅九月二十五辰时生,嘉庆二十年乙亥四月十三酉时没,葬五都一区杨家冲对岸觜上。子四:干业,巽业,兑业,坤业。女一,适锺”。
培宗次子世铭——“字新一,清雍正八年庚戌十月初五戌时生,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十月初一戌时没,葬善化六都刘家田茶子山,道光年改葬二都八区林家冲狮形山,巳向,竖碑”。 “配熊氏,清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初六子时生,嘉庆二年丁巳六月十六未时没,葬善化六都易家坳木鱼山,巳向,竖碑。子四:潭业,浚业,沧业,浩业(浚出抚世铣)”。
培宗三子世铉——“字大有,清雍正十年壬子七月二十六午时生,嘉庆十年乙丑二月初九戌时没,葬善化六都麻字区易家坳木鱼山,巳向,竖碑”。 “配钱氏,清乾隆三年戊午三月二十丑时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九月二十六申时没,葬善化六都新字百二十四区张家坝老屋下手竹山内,未向。子三,沛业,淑业,洛业。女一,适李”。
培宗六子世鉴——“字金园,清乾隆五年庚申二月初二卯时生,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五月二十一子时没,葬善化六都卯字区稽笳庙下手老虎山,庚向”。 “配朱氏,清乾隆十六年辛未四月初五未时生,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十二月初八巳时没,葬与妯蒋氏共匡各冢,坐右,同向。子二:澍业,淐业”。
培宗七子世镗——“字振楚,清乾隆七年壬戌四月初五亥时生,嘉庆十九年甲戌十二月三十亥时没,葬与妻合冢,同向”。 “配欧阳氏,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十二月初七巳时生,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十二月十五未时没,原葬善化六都青山桥,改葬本都瓦字百二十三区杨柳塘下手牛形觜,居夫左,庚向。子七:沄业,溥业,湛业,湘业,润业,清业,浮业(润出抚世镇,浮出抚黄永顺)。女一,适史”。
培宗八子世铎——“字金睾,清乾隆十五年庚午三月十八申时生,嘉庆十六年辛未十一月十八戌时没,原葬青山桥竹山坡,道光二年改葬桂枝塘尾,咸丰六年又改葬宁乡二都八区狮形山,巽向,竖碑”。 “配曹氏,清乾隆十五年庚午十一月十八未时生,嘉庆四年己未七月初四卯时没,原葬青山桥老屋后,改葬狮形山,夫妇合冢,同向。子六:渚业,泽业,浤业,潜业,渭业,受业(受出抚世镇)。女一,适夏”。
培霖五子世跃——“字中立,清乾隆十三年戊申六月二十八子时生,嘉庆六年辛酉二月初五亥时没,葬大龟坑虎形山,巳向”。 “配彭氏,清乾隆十三年戊辰七月初一亥时生,嘉庆十五年庚午七月十三申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五:栋业,梁业,槐业,集业,桢业。女一,适彭”。
培干长子世骏——“字英才,清雍正十年壬子四月十四未时生,嘉庆十九年甲戌八月十三巳时没,葬祔父母冢左,同向”。 “配黄氏,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二月十四卯时生,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正月初八寅时没,葬二都六区水竹坡青仑觜,子向。子六:辅业,利业,赞业,泰业,祥业,吉业(赞出抚世杲)”。
培干四子世能——“字拔翠,乾隆六年辛酉九月二十九巳时生,嘉庆十四年己巳六月二十九辰时没,葬二都六区桅竿仑下乌龟塘庄屋上手,癸向”。 “配贺氏,清乾隆七年壬戌十二月十五丑时生,乾隆六十年乙卯十一月二十七戌时没,葬祔叔姑徐氏冢,同向。子四:康业,崧业,椆业,青业(出抚世贤)。女四:适张,适吴,适鄢,适刘”。
培本长子世烈——“字绳武,候选从九,恩赠修职郎,貤赠昭武都尉,清乾隆十二年丁卯五月初九卯时生,道光六年丙戌正月初九辰时没,葬与堂兄世骏合冢,居左,子向,竖碑”。 “元配邱氏,敕封孺人,貤封恭人,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十二月二十七辰时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十月十一戌时没,葬祔祖姑朱冢右,艮向,共碑。子三:肄业,焜业,燿业。女二:长适监生黎大翊,次适袁”。 “继配胡氏,敕封孺人,貤封恭人,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四月二十七亥时生,道光二十年庚子十二月初十申时没,葬马鞍山乌龟塘庄屋上手园内,戌向,竖碑。子一:瑞业”。
培本次子世勋——“字铭鼎,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八月初九亥时生,道光十二年壬辰五月初八酉时没,葬祖山水竹坡,子向,窖碑志”。 “配宋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三月二十九辰时生,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二月二十五辰时没,葬三都二区宿凫冲狮形山,子向,刊碑,窖志。子二:夔业,藻业。女三:长适胡,次适县学附生袁际盛,三殇”。
潭英公玄孙
培龄次子世秀——“字茔石,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六月二十六卯时生,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八月初九丑时没,葬二都三区阿公嶞,巽向”。 “配张氏,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十一月初九亥时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四月初一申时没,葬阿公嶞,合夫冢,巳向。子六:茂业,盛业,顺业,恒业,余业,兴业。女二:适喻,适袁”。
培黻长子世清——“字宏理,号全庵,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二月二十一丑时生,乾隆三十年乙酉十月二十未时没,葬祔父冢左,丁向”。 “配熊氏,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十二月二十三卯时生,嘉庆元年丙辰三月十四未时没,葬二都三区杨家冲石壁老屋上手大塘湾,丙向。子一:大业。女二:长适县学附生陈锦,次适湘乡张”。
培桢长子世荣——“字光显,清雍正元年癸卯七月十二卯时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二月初十寅时没,葬与元配曾氏合冢,同向”。 “元配曾氏,清康熙六十年辛丑十二月初五午时生,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十二月二十五未时没,葬二都三区傅家冲龟形山,壬向。子四:肇业,晃业,继业,星业。女二:适周,适喻”。 “继配邓氏,生阙,改醮。子三:起业,持业,曾业”。
培桢次子世周——“字孔文,清雍正五年丁未六月初四辰时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六月初九寅时没,葬二都三区萧家冲虎形山,乙向,竖碑”。 “配罗氏,清雍正六年戊申六月十三卯时生,嘉庆十五年庚午八月二十九辰时没,葬二都五区峡山,子向。子一:新业。女二:长适江,次适湘乡监生李春光”。
培桢六子世羲——“字蒂载,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六月初十辰时生,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四月十九午时没,葬二都三区三喜屋场下手铺子塘,乙向”。 “配喻氏,清乾隆元年丙辰三月二十七戌时生,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十一月二十六申时没,葬七都五区河坝塘上手干塘坡尾,甲向。子一:进业。女二殇”。
培根长子世焜——“字被四,清雍正九年辛亥十一月二十三子时生,嘉庆十六年辛未七月二十四寅时没,葬与妻合冢,居右,同向”。 “配黎氏,县学附生希文之女,清雍正九年辛亥八月二十七巳时生,嘉庆十年乙丑十二月二十二卯时没,葬五都十二区华表冲外,未向,内丁向。子四:敬业,安业,垂业,程业。女二:适周,适成”。
培根次子世火章——“字石溪,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八月初二巳时生,嘉庆四年己未八月二十六子时没,葬五都十二区荷叶塘上手欧家坪山内,向阙”。 “配刘氏,清乾隆六年辛酉九月十九辰时生,嘉庆十三年戊辰六月初十卯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二:溱业,立业”。
培根三子世燿——“字贡三,县学附生,清乾隆三年戊午正月十三辰时生,嘉庆六年辛酉六月十一巳时没,葬五都九区珠石桥烟竹塘屋后左侧,艮向”。 “元配黄氏,清乾隆元年丙辰六月二十午时生,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九月初三丑时没,葬五都十二区石磕子庄屋上手园内,巽向。女一,适县学附生王明伦”。 “继配汤氏,清乾隆十一年丙寅闰三月二十四寅时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七月十三未时没,原葬石磕子,后改葬合夫冢,同向。子二:恢业,巨业。女二:适周,适谭”。 “三配欧阳氏,清乾隆四年己未八月初九未时生,没葬阙”。
培根四子世燝——“字光宇,清乾隆七年壬戌十一月初四子时生,嘉庆十四年己巳三月二十二巳时没,葬五都十三区石泥塘住屋后山,干向”。 “配周氏,清乾隆七年壬戌十一月二十七酉时生,嘉庆十四年己巳三月二十七丑时没,葬合夫冢右,同向。子三:翔业,承业,森业。女一,适周”。
培道五子世瑞——“字运新,生阙,清乾隆三十年乙未六月十五巳时没,葬二都三区石壁屋场上手,丁向”。 “配喻氏,生阙,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九月十五辰时没,葬七都缸屋潭莲花山,向阙。子二:佚业,倚业。女一,适李”。
培高长子世熙——“字际音,号竹亭,监生,清雍正七年己酉五月十七辰时生,嘉庆元年丙辰二月初六丑时没,葬七都六区东鹜山,子向,与以成公房世章合冢,居左”。 “配童氏,恩贡生正宗之女,清雍正六年戊申十一月二十二子时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七月初九申时没,葬二都五区黑门楼后张家冲,甲向。子二:虞业,济业。女五,长适监生欧子复,次适何,三四五殇”。
培藩长子世璨——“字三英,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三月十六辰时生,乾隆元年丙辰十月初五辰时没,葬二都三区亮荡湾,辰向”。 “配张氏,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九月十六戌时生,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九月十八戌时没,葬三都一区茅田冲皂角塘尾山内,巽向,竖碑。子二:元业,秀业。女一,适喻”。
培藩四子世任——“字仁仕,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十二月初五戌时生,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五月初九未时没,葬湘乡十四都大湖区象鼻觜南竹山,巳向”。 “元配李氏,清雍正元年癸卯九月初八子时生,乾隆八年癸亥八月初四申时没,葬二都三区杨家冲亮荡湾,向阙。女一,适宋”。 “继配王氏,清雍正四年丙午十月初四酉时生,嘉庆三年戊午十二月二十九卯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三:祚业,廷业,奂业。女一,适黄”。
培藩六子世海——“字文江,清雍正四年丙午九月初七巳时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二月初五寅时没,葬四兄冢左,巳向”。 “配范氏,清雍正七年己酉八月二十七亥时生,嘉庆四年己未十二月初六辰时没,葬合夫冢,巳向。子二:万业,次殇。女三:适范,适廖,适张”。
培荣四子世奇——“字品山,清雍正八年庚戌四月初七寅时生,乾隆五十八年癸丑正月初十寅时没,葬三都四区花桥湾,申向,竖碑”。 “配黄氏,监生里仁之女,清雍正九年辛亥四月初五戌时生,嘉庆二十一年丙子九月二十七亥时没,葬合夫冢右,申向,共碑。子四:正业,焕业,晖业,达业。女一,适监生黄世亮”。
培蘅长子世景——“字长明,清康熙五十年辛卯十月十三午时生,乾隆十年乙丑八月十三未时没,原葬二都三区三喜屋场上手茅坪,后改葬七都六区青山冲杈子塘张汉冲圝山内,建墓,竖碑,申向”。 “配李氏,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正月十七子时生,嘉庆二年丁巳四月十三申时没,葬合夫冢左,申向。子二:定业,志业。女一,适黎”。
培蘅次子世章——“字盛文,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二月十八未时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九月十五丑时没,葬七都六区东骛山,与智公房际雍公”共匡,居右,子向。 “元配喻氏,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二月十九子时生,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十一子时没,葬竹田梁家湾,祔姑周氏冢,未向。子三:辑业,肇业,拓业。女一,适张”。 “继配张氏,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五月初三亥时生,嘉庆四年己未正月初二戌时没,葬二都六区马鞍山凤形山,壬向”。
培蘅三子世揆——“字宗一,清雍正九年辛亥九月初九巳时生,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九月十六酉时没,原葬八都,改葬竹田梁家湾,祔母周氏冢右,未向,竖碑”。 “配童氏,清雍正七年己酉十二月十七午时生,嘉庆十九年甲戌三月三十未时没,葬八都八区下元塘卢家屋场上手中觜,巽向。子四:浤业,成业,垣业,辅业。女一,适登仕郎何怀禹”。
培茂次子世安——“字静夫,清雍正十年壬子十二月二十五子时生,乾隆十六年辛未正月二十三亥时没,葬七都五区陈家冲,祔母冢,居中(母居左,兄松溪居右),同向”。 “配张氏,湘乡监生匡珍之女,清雍正九年辛亥七月十四辰时生,乾隆六十年乙卯二月初五申时没,葬二都一区谢田冲,酉向。子一:建业”。
培万次子世璞——“字辉石,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月初十寅时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五月二十一酉时没,葬与妻合冢,居左,乙向”。 “配李氏,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二月二十二未时生,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九月初十酉时没,葬二都三区邓塘冲,乙向。子三:青业,广业,受业。女二:适戴,适黎”。
培苾长子世仕——“字品超,清雍正十年壬子七月十二午时生,嘉庆十七年壬申四月初一丑时没,葬九都十区张家冲屋上手嶞尾,丑向”。 “配戴氏,清雍正十三年乙卯正月初一辰时生,嘉庆十年乙丑十二月初九丑时没,葬张家冲,合夫冢,同向。子三:亮业,轩业,贡业。女一,适林”。
培苾四子世伟——“字冠英,清乾隆七年壬戌四月十三戌时生,道光九年己丑正月十二戌时没,葬九都十区黎家冲老屋上手后山,午向”。 “配薛氏,清乾隆九年甲子正月初六子时生,道光十一年辛卯九月初十辰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三:梧业,群业,仲业。女一,适张”。
培芝长子世守——“字遐龄,清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二十六未时生,嘉庆二十年乙亥二月十五巳时没,葬八都六区罗江冲上手园内”。 “元配姜氏,生没阙,葬九都十区野鸭塘,向阙”。 “继配彭氏,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二十一辰时生,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六月初三未时没,葬合夫冢右,丁向。子三:业纯,业魁,业胜。女一,适喻”。 “三配何氏,清乾隆十一年丙寅八月初十午时生,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三月二十五戌时没,葬九都十区银侧冲,申向。子二:业举,业膏”。
培芝次子世宦——“字民望,清乾隆五年庚申十月十一丑时生,嘉庆三年戊午七月十二未时没,葬八都六区小伊山,祔父冢左,巽向”。 “配喻氏,清乾隆六年辛酉十一月二十七寅时生,嘉庆十三年戊辰九月十二午时没,葬九都十区石烟冲住宅上手山燕窝形,艮向。子三:业翠,业钜,业茂。女一,适胡”。
培芝三子世宪——“字明烈,原字民烈,清乾隆七年壬戌十二月十五丑时生,嘉庆八年癸亥六月初十巳时没,葬九都十区黄荆塘尾,子向”。“度式金玉,品砺圭璋,课子弟则甚严明,谋室家不忘勤俭,至于待人处世,尤极慈善公平”。 “配文氏,清乾隆八年癸亥闰四月二十一辰时生,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八月初七戌时没,葬合夫冢左,同向。子四:业皋,业鸿,业虬,业峻。女一,适刘”。
培芝四子世宇——“字万再,原字万载,清乾隆十一年丙寅十月二十九卯时生,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八月十九卯时没,葬九都十区烟竹塘屋对岸,子向”。 “配贺氏,府学附生燮俟之女,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十月十三申时生,道光五年乙酉七月二十一申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一:业继。女三:适贺,适喻,适贺”。
培芝五子世凝——“字凤翱,清乾隆十五年庚午七月二十二午时生,乾隆六十年乙卯正月初三巳时没,葬九都十区种山坡,辛向”。 “配刘氏,清乾隆十五年庚午八月初五戌时生,嘉庆十八年癸酉二月二十二亥时没,葬九都十区毛坪觜,申向。子二:业统,业序。女三:适喻,适聂,适喻”。
培照长子世法——“字金庭,原字金定,清乾隆七年壬戌正月二十五辰时生,嘉庆二十一年丙子正月初六巳时没,葬黄藤冲碟子塘烟包山祖坟山内,未向”。 “配张氏,清乾隆十一年丙寅十月二十六辰时生,嘉庆十七年壬申九月二十一子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三:甸业,沩业,怡业。女二:适周,适胡”。
培照次子世源——“字仁武,候选从九,敕授登仕郎,晋赠振威将军,清乾隆十七年壬申九月十一亥时生,道光十七年丁酉五月初三丑时没,葬二都十区汪家滩栗山塘老屋上手,乙向”。 “配戴氏,诰赠一品夫人,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生,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二月初七日丑时没,葬二都十区企石岗童家老屋上手。子五:槐业,佩业,国业,遥业,望业。女一,适周”。
培照四子世滨——“字宗山,清乾隆三十年乙酉正月二十子时生,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一月十八子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碟子塘祖坟山侧,未向”。“元配陈氏,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六月三十戌时生,乾隆五十五年庚戌三月十八巳时没,原葬小塘冲屋下手,改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碟子塘祖坟山内,午向。子一:业虞”。 “继配叶氏,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十月二十七辰时生,咸丰二年壬子五月二十三辰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合夫冢,同向。子五:业汉,业清,业潮,业渚,业建。女一,适胡”。
十一世
濬英公支以韶公玄孙
世第五子明业——“字作哲,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六月十一戌时生,嘉庆十八年癸酉五月二十三午时没,葬十都五区田家冲蛇形山祖父坟山内,丙向”。“配唐氏,清乾隆十一年丙寅正月初二辰时生,道光十五年乙未三月十五吉时没,葬祔夫冢,居右,同向。子三:忠让,忠诚,忠试(诚出抚任业)”。
世符次子琼业——“字日新,清乾隆十七年壬申九月二十九辰时生,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七月二十六寅时没,葬五都一区石岭塘老屋后,艮向”。 “配王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月初八亥时生,道光二年壬午三月二十八寅时没,葬五都一区南塘冲油梓塘右侧,左母坟弟坟童坟,一匡四冢,癸向。子三:忠详,忠训,忠藩。女一,适周”。
世儒三子兑业——“字泽咸,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八月十三寅时生,道光八年戊子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湘乡十三都蛟湖区张关山,同治年改葬二都八区狮形山,碑载叔祖母赵氏墓下,丙向,内窖石志”。 “配李氏,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三月初四戌时生,咸丰九年己未十一月十九申时没,葬湘乡张关山,改葬狮形山,夫妇合冢,同向。子一:忠长。女三:适李,适汤,适段”。
世铭三子沧业——“字大海,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闰五月二十五亥时生,道光十四年甲午六月十一亥时没,原葬善化六都刘家田,道光十五年改葬宁乡二都八区狮形山,巳向,竖碑”。 “配黄氏,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五月二十九卯时生,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十月二十三巳时没,葬善化六都南字百二十九区大塘冲,坐右,甲向。子五:忠曜,忠群,忠萼,忠贞,忠宣。女一,适黄”。
世铭四子浩业——“字沛苍,册名业章,县学附生,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八月十七丑时生,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四月二十一巳时没,葬南冲塘侄屋后,庚向,坐右”。 “配李氏,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九月初三寅时生,道光十九年己亥九月初三子时没,葬祔夫冢右,同向。子六:忠极,忠特,忠显,忠顺,忠懿,忠作。女一,适李”。
世铉三子洛业——“字九鼎,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九月初三寅时生,咸丰元年辛亥二月十二寅时没,葬善化六都桂枝塘凤形山,巽向”。 “配张氏,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十月二十一午时生,道光八年戊子三月初十申时没,葬合夫冢,同向,竖碑。子五:忠传,忠照,忠茂,忠存,忠兴。女一,适谢”。
世鉴长子澍业——“字作霖,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八月十四卯时生,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九月初二卯时没,葬善化六都新字区青山桥铁炉塘土地后,祔母朱氏坟下”。 “配张氏,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二月初九辰时生,嘉庆十一年丙寅八月二十一辰时没,原葬祔姑冢左,后改葬善化六都泉字区泉山桂枝塘尾上凤形山。子三:忠轮,忠俸,忠干(出抚熊以德)。女一,适刘”。
世鉴次子淐业——“字淑清,例赠修职郎,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十二月初七亥时生,咸丰十年庚申十二月十四午时没,葬祔父金园公墓下,坤向”。 “配黄氏,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九月十八辰时生,道光三十年庚戌三月初四申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四:忠栋,忠楷,忠柽,忠材。女一,适唐”。
世镗四子湘业——“字南洲,貤赠武略骑尉,清乾隆五十年乙巳八月二十九申时生,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三月二十七酉时没,葬善化六都瓦字百二十三区螺头山上首茅围,辛向”。 “配文氏,貤赠安人,清乾隆六十年乙卯十二月初三子时生,道光二十年庚子六月十六亥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四:忠懋,忠棠,忠枟,忠桑。女四:适胡,适马,适黎,适齐”。
世铎三子浤业——“字一清,清乾隆四十年乙未正月初三巳时生,道光元年辛巳六月初九巳时没,原葬凤形山,咸丰六年改葬二都八区狮子山,竖碑”。 “配彭氏,清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二月二十三辰时生,道光十九年己亥九月初三子时没,葬青山桥铁炉塘屋后左园外,丁向,竖碑。子七:忠桂,忠松,忠楀,忠槐,忠枨,忠集,忠树。女一,适李”。
世铎四子潜业——“字用干,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九月初四未时生,道光十一年辛卯五月初五亥时没,葬安化关王桥栗子冲公山内,壬向,竖碑”。
“元配胡氏,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八月初九未时生,没阙,葬青山桥铁炉塘屋后,与渚业之妻张氏共匡各冢,同向”。 “继配王氏,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闰三月十三巳时生,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正月二十三申时没,葬善化六都泉字百三十八区泉山毛栗塘尾上生父王行五墓左,丁向。子一:忠朴。女一,适王”。
世跃长子栋业——“字盛材,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七月三十日辰时生,嘉庆十六年辛未九月二十二日酉时没,葬二都八区大龟坑虎形山,巳向”。 “配李氏,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十二月二十一酉时生,道光十一年辛卯五月初四未时没,葬二都八区虎形山祖墓下,巳向。子二:忠授,忠思”。
濬英公支以𬀩公玄孙
世骏长子辅业——“字恒迪,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九月初十辰时生,嘉庆十七年壬申十二月初五卯时没,葬水竹坡青仑山,癸向”。 “配朱氏,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六月十四未时生,嘉庆六年辛酉正月十八午时没,葬青仑山,壬向。子三:忠义,忠礼,忠智”。
世能长子康业——“字永安,清乾隆三十年乙酉五月二十辰时生,道光四年甲申闰七月初九亥时没,葬祔父冢右,癸向”。 “配欧阳氏,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六月初八辰时生,嘉庆四年己未三月十四戌时没,葬乌龟塘水竹坡右侧窝,癸向。子一:忠国。女一,适益阳陈在位”。
世烈长子肄业——“字广习,号南书,清乾隆三十年乙酉七月初四巳时生,道光二十一年辛丑闰三月初十酉时没,葬二都十区茂溪塘尾上山,乙向”。 “配胡氏,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六月二十二亥时生,嘉庆十七年壬申九月十五午时没,葬二都六区水竹坡青仑山右,巳向。子三:忠一,忠恕,忠济。女一,适胡”。
世烈三子燿业——“字锡光,监生,例赠武略骑尉,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八月十七午时生,咸丰四年甲寅十二月初二寅时没,葬水竹坡,祔叔父铭鼎冢左,癸向,竖碑”。“处世公平,持身磊落,尤疏财仗义,睦族和邻,凡修葺桥梁道路,无不乐为之”。 “配魏氏,例赠安人,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十月初八巳时生,咸丰十一年辛酉九月初八卯时没,葬二都六区乌龟塘庄屋上手,干向,竖碑。子五:忠清,忠江,忠鸿,忠源,忠泽(殇)。女二,俱殇”。
世烈四子瑞业——“字麟书,号济川,例赠昭武都尉,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五月十二寅时生,道光三十年庚戌三月十三寅时没,葬二都六区水竹坡青仑山,子向,竖碑”。 “配吴氏,例赠恭人,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九月二十八辰时生,道光三十年庚戌十二月十五辰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共碑。子六:忠道,忠达,忠述,忠运,忠遴,忠遂。女一,适谢”。
世勋长子夔业——“字舜臣,号乐亭,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九月十九辰时生,同治元年壬戌七月十八午时没,葬与妻合冢,居左,同向,志碑”。 “配宋氏,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二月初八子时生,道光十六年丙申五月二十二亥时没,葬三都二区宿凫冲狮形山,子向,与夫另志,共碑。子六:忠倬,忠儒,忠依,忠任,忠佐,忠杰(儒、任殇)。女一,适胡”。
世勋次子藻业——“字泮林,号采亭,清乾隆六十年乙卯三月十三亥时生,同治十二年癸酉十一月二十三卯时没,葬二都六区水竹坡青仑觜乳头,子向,竖碑,窖志”。“诗书处世,忠厚传家,见义勇为,无稍退缩”。 “配朱氏,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月十一未时生,光绪二年丙子八月十七巳时没,葬二都六区水竹坡右侧软坳上,丑向,竖碑。子四:忠相,忠杞,忠柄,忠棂。女三:长、季殇,次适太学生李培崇”。
潭英公支以智公玄孙
世秀四子恒业——“字明显,清乾隆十八年癸酉三月初一卯时生,嘉庆十三年戊辰九月十二亥时没,葬祔父母冢,巳向”。 “配周氏,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四月二十亥时生,嘉庆二十年乙亥十二月十六巳时没,葬阿公嶞右边,巳向。子一:忠荦。女二:适喻,适吴”。
世秀六子兴业——“字经抡,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四月二十六卯时生,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正月十一亥时没,葬二都三区杨家冲墓坟嶞进山右,巳向”。 “配李氏,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二十二辰时生,没阙,原葬湘乡十四都板壁区黄泥嶞屋后山,改葬二都三区兰华冲山内。子一:忠辉。女一,适某”。
世清之子大业——“字富有,例赠武功将军,清乾隆七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三辰时生,嘉庆二十年乙亥六月十九午时没,葬与妻合冢,巽向”。 “元配胡氏,例赠夫人,清乾隆七年壬戌十一月二十二辰时生,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七月二十一巳时没,葬二都三区杨柳塘,干向。子一:忠廷”。 “继配唐氏,例赠夫人,清乾隆十七年壬申七月初二辰时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五月初二亥时没,葬七都十区贺家坝叉子塘中觜,与夫舅母李氏合冢,坐右,癸向。子四:忠秀,忠焕,忠臣,忠蕙。女一,适贺”。
世荣三子继业——“字熙仲,清乾隆十五年庚午九月十四巳时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二月二十四亥时没,葬二都三区福德冲,午向”。 “配张氏,清乾隆十五年庚午五月二十六寅时生,道光十年庚寅八月三十未时没,葬二都八区湴塘下大嶞山侧,坤向,竖碑。子一:忠环”。
世周之子新业——“字盛德,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六月初五未时生,嘉庆十六年辛未八月初七戌时没,葬二都五区峡山,祔母冢左,癸向,竖碑”。 “元配罗氏,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二月二十三卯时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四月三十子时没,葬二都五区峡山新屋山内,后改与次男渭川合冢,同向,竖碑。子二:忠谨,忠滨。女一,适黄”。 “继配王氏,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十一月初一亥时生,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初八酉时没,葬祔夫冢左,同向。子六:忠翔,忠洛,忠贵,忠辟,忠桦,忠瑜(洛、贵殇)”。
世羲之子进业——“字德彰,号日休,监生,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七月初二戌时生,嘉庆十八年癸酉十一月初四申时没,葬二都四区白马滩白泥塘山左,丑向”。 “元配张氏,诰授奉直大夫光鉴之女,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十二月初十酉时生,嘉庆元年丙辰九月二十五午时没,葬二都四区窑里老株塘下手山,酉向。子四:忠瑞,忠璧,忠琥,忠赞。女三:适黄,适张,适候补直隶分州张文祥”。 “继配涂氏,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九月初五戌时生,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八月初一丑时没,葬七都二区造铁坑上石塘侧住屋后,戌向”。
世焜长子敬业——“字合一,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九月二十寅时生,嘉庆二十三年戊寅二月二十六酉时没,葬与妻合冢,甲向”。 “配汪氏,监生光定之女,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二月三十寅时生,嘉庆十年乙丑十一月十六酉时没,葬五都四区界皮山,癸向。子一:忠极”。
世焜四子程业——“字鹏万,监生,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五月初六亥时生,没阙,葬二都十区茂溪塘,向阙”。 “配成氏,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三月二十未时生,嘉庆十四年己巳十一月十八卯时没,葬荷叶塘住屋上手。子一:忠全”。
世火章次子立业——“字卓尔,号锡龄,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十一月初六亥时生,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九月初八戌时没,葬善化河西六都高字区云盖葛麻冲,寅向,窖志,竖碑”。 “元配萧氏,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九月初四巳时生,嘉庆十年乙丑六月十三辰时没,葬五都十二区欧家坪祖山。子二,俱殇”。 “继配朱氏,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十二月三十卯时生,咸丰六年丙辰五月二十二戌时没,葬省垣南门外社坛岭,亥向。子二:忠亮,忠诏。女一,适蒋”。
世燝三子森业——“字萃林,号竹亭,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正月十九卯时生,道光十六年丙申七月二十七亥时没,葬五都十二区欧家坪祖山,辰向”。“配袁氏,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四月二十一亥时生,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七月十三辰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一:忠轩”。
世瑞长子佚业——“字锦文,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二月初八酉时生,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三月十八丑时没,葬二都三区南华山祖山内,巳向”。 “配周氏,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十二月十一卯时生,道光六年丙戌十月二十三巳时没,葬二都三区石壁屋场下首,祔伯母宋氏冢,坤向。子四:忠福,忠禄,忠寿,忠喜”。
世熙长子虞业——“字历山,号情田,清乾隆十二年丁卯五月十三亥时生,乾隆四十六年辛丑九月十五巳时没,原葬七都灰汤觜,改葬二都二区西塘尾莲花山,酉向”。 “配宋氏,清乾隆十三年戊辰十月十三未时生,嘉庆二十一年丙子三月二十四巳时没,葬合夫冢右,同向。子二:忠灒,忠贡。女四:长适邑庠生袁绅,次殇,三适胡,四适张”。
潭英公支以成公玄孙
世璨长子元业——“字仕超,清雍正七年己酉十一月十三亥时生,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二月二十四巳时没,葬三都一区茅田冲塘湾住屋上手戴家塘右侧,丙向,竖碑”。 “配张氏,清雍正九年辛亥十月初八辰时生,嘉庆十年乙丑十一月二十三亥时没,葬合夫冢右,丙向,共碑。子三:忠胜,忠举,忠用。女二:适刘,适喻”。
世任次子廷业——“字次武,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十月十八酉时生,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七月二十六巳时没,葬箭楼湾,祔培藩公冢左,巽向”。 “配唐氏,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六月三十辰时生,嘉庆元年丙辰七月二十八酉时没,葬湘乡十四都大湖区象鼻觜,巽向,竖碑。子二:忠道,忠晏。女一,适周”。
世任三子奂业——“原名焕,字永新,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四月初二寅时生,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九月二十一亥时没,葬象鼻觜,巽向”。 “元配王氏,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十二月二十七戌时生,道光四年甲申十月初一寅时没,葬湘乡十四都大湖区象鼻觜仑西铺后,午向”。 “继配李氏,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四月初一戌时生,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月十三丑时没,葬湘乡十四都象鼻觜,祔父茔右,巽向。子一:忠泽。女三:适张,适罗,适张”。
世海长子万业——“字青远,清乾隆十六年辛未闰五月初九寅时生,嘉庆七年壬戌二月二十二卯时没,葬湘乡十四都象鼻觜,巽向” “配李氏,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十月二十三辰时生,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一月二十四巳时没,葬湘乡十四都象鼻觜,向阙。子四:忠福,忠禄,忠寿,忠喜。女一,适刘”。
世奇四子达业——“字明友,号书升,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三月二十四寅时生,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十二戌时没,葬三都四区草子坳大干塘尾右侧,癸向,竖碑”。 “配黄氏,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四月初三申时生,嘉庆四年己未五月初九午时没,葬三都四区龙沟里进冲上手右边仑侧,卯向,竖碑。子三:忠朝,忠廷,忠嵩”。
世景长子定业——“字东重,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初七巳时生,嘉庆十八年癸酉九月二十三寅时没,葬祔父冢右,申向”。 “配张氏,清乾隆五年庚申七月十七巳时生,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二月初五子时没,葬七都六区石脚盆五亩冲老屋上手,建墓,竖碑,辛向。子五:忠远,忠如,忠加,忠知,忠和”。
世章长子辑业——“字瑞五,清乾隆九年甲子二月二十四辰时生,嘉庆六年辛酉十二月二十八子时没,原葬二都六区马鞍山凤形山,亥向,同治十三年改葬本区清朗冲(窑塘)进冲左侧,庚向”。 “配邱氏,清乾隆七年壬戌三月十三辰时生,嘉庆七年壬戌正月十一巳时没,原葬合夫冢,后与夫同改葬,合冢同向。子五:忠益,忠槐,忠溥,忠朗,忠晋”。
世章三子拓业——“字光榜,清乾隆十五年庚午五月十九未时生,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六月初二酉时没,葬与妻合冢,居右,申向”。 “配张氏,清乾隆十五年庚午九月初六戌时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五月十三寅时没,葬二都三区大塘湾,申向。子三:忠隆,忠恪,忠直。女一,适张”。
世揆次子成业——“字有能,清乾隆十八年癸酉十二月初十子时生,道光十八年戊戌十二月初二寅时没,葬二都六区石牛口珠砂塘上手牛眠湾,丙向”。 “元配张氏,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十二月二十六戌时生,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一月十三午时没,葬二都六区马鞍山湴塘侧骑仑中觜,亥向,建墓,窖志,竖碑。子三:忠顺,忠智,忠名。女三:长适胡象春,次适何竹廷,三适陶南唐”。 “继配吴氏,清乾隆十五年庚午正月十三丑时生,道光九年己丑六月初一午时没,葬六都八区枫山冲,与季弟张明川合冢,艮向。子一殇”。
世安之子建业——“字南有,清乾隆十六年辛未正月二十八巳时生,嘉庆六年辛酉二月初一子时没,葬与妻合冢,居右,同向”。 “配黎氏,清乾隆十六年辛未二月十六辰时生,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正月十九申时没,葬二都一区谢田冲,向阙。子六:忠铣,忠铉,忠镛,忠锦,忠镇,忠明”。
世璞三子受业——“字虚谷,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六月十二申时生,道光七年丁亥十一月初三辰时没,葬邓塘冲辉石公墓左,乙向”。 “元配王氏,清乾隆十年乙丑十一月二十三未时生,乾隆三十五年庚寅闰五月二十六巳时没,葬二都三区邓塘冲中觜,向阙。子一:忠辅”。 “继配朱氏,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八月二十三子时生,道光十九年己亥二月十四巳时没,葬湘乡十四都金石区黄金湾住屋上手山,巳向。子二:忠鼎,忠述。女四:长适监生黄果胜,次殇,三适县学附生吴芳甲,四适周”。
世仕长子亮业——“字明瑞,清乾隆十八年癸酉六月二十六午时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三月二十四戌时没,葬九都十区张家冲屋上手中觜,酉向”。 “配何氏,清乾隆二十年乙亥二月二十三戌时生,道光八年戊子正月初三巳时没,葬九都十区蔡家冲(白石冲)。子四:忠章,忠范,忠烈,忠胜”。
世伟长子梧业——“字凤林,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二月二十五亥时生,道光十九年己亥八月十一子时没,葬八都五区仑顶山杨柳井中觜上排,乙向”。“配薛氏,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八月十二酉时生,道光十六年丙申七月初二亥时没,葬合夫冢左,卯向。子三:忠弼,忠佳,忠俸。女一,适戴”。
世伟三子仲业——“字星辉,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八寅时生,同治四年乙丑十二月二十九巳时没,葬祔父坟禁内,坐右,另冢,丁向,竖碑”。 “配文氏,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六月初二丑时生,道光十九年己亥二月初二辰时没,葬九都十区黎家冲塘尾右侧,巽向。子三:忠秀,忠蕙,忠选。女一,适蔡”。
世守长子业纯——“字时熙,号亦斋,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九月二十七酉时生,道光二十年庚子十一月二十一亥时没,葬祔父坟下排,坤向”。 “配王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四月初一亥时生,道光十四年甲午十一月初一戌时没,葬合夫冢左,未向。子三:忠行,忠普,忠作。女二:适彭,适张”。
世守次子业魁——“字斗文,号尚珍,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十四辰时生,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八月二十四酉时没,葬九都十区卯家冲屋对岸中觜,戌向”。 “配张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初九辰时生,道光十二年壬辰十一月十三卯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二:忠友,忠敏”。
世守三子业胜——“字孔昭,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十一月初十辰时生,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四月十一卯时没,葬合兄业纯冢,同向”。 “配陈氏,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十月二十三酉时生,道光三年癸未十月初八戌时没,葬九都十区卯家冲屋对岸园内,坐势左,子向。子四:忠表,忠峤,忠良,忠奉”。
世宦长子业翠——“字麟书,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八月二十五巳时生,道光四年甲申十月初八寅时没,葬八都六区小伊山住宅上手坡中,午向”。 “配喻氏,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正月十四亥时生,咸丰二年壬子正月十三亥时没,葬八都六区小伊山住宅上手石塘冲进冲右虎形山,未向。子三:忠思,忠懋,忠意。女二:适喻,适刘”。
世宦次子业钜——“字贤书,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十二月十六寅时生,道光十七年丁酉正月初三亥时没,葬八都六区小伊山,巳向”。 “配罗氏,清乾隆三十年乙酉二月初十酉时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八月初五亥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三:忠惠,忠恩,忠忍。女一,适徐”。
世宦三子业茂——“字经书,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正月初八亥时生,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九月二十七寅时没,葬祔母冢,居中,同向”。 “配戴氏,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十一月初八申时生,咸丰九年己未七月初三申时没,葬合夫冢右,同向。子一:忠信。女一,适戴”。
世宪长子业皋——“字鹤鸣,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二月初十午时生,嘉庆十三年戊辰八月初十寅时没,葬九都十区小伊山住宅下手中觜,巽向”。 “配陈氏,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一月二十六寅时生,道光十三年癸巳二月十六未时没,葬九都十区小伊山住宅下手中觜,坤向。子一:忠祥。女一,适喻”。
世宪次子业鸿——“字遇文,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九月二十一辰时生,道光十五年乙未四月二十六巳时没,葬九都十区烈马山钳窝,坐左,午向”。 “配喻氏,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六月二十三亥时生,道光四年甲申九月初七卯时没,葬合夫冢右,同向。子二:忠端,忠瑞。女二:适喻,适黎”。
世宪三子业虬——“字松青,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一月二十辰时生,道光十一年辛卯八月十七寅时没,葬九都十区六亩冲屋下手钳窝,甲向”。“孝友无亏,读耕启后,不蕴利,不倦勤,里党群钦承弗置焉”。 “配文氏,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六月二十二亥时生,道光十二年壬辰三月十一未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五:忠顺,忠显,忠硕,忠灏,忠颀。女一,适刘”。
世宪四子业峻——“字隆音,原字纶,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二月十五午时生,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十一月二十九巳时没,葬九都十区小伊山住宅上手园内,一匡三棺,居中,乙向”。 “元配刘氏,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五月十七亥时生,嘉庆七年壬戌九月初七辰时没,葬九都十区正冲屋下手钳窝,丑向。子一:忠恕。女一,适喻”。 ‘继配张氏,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正月初六戌时生,嘉庆十三年戊辰九月初九辰时没,葬合刘氏冢左,同向。女一,适文”。 “三配文氏,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正月十二戌时生,咸丰四年甲寅四月初二巳时没,葬八都六区高叶塘尾,改葬九都十区正冲屋下手钳窝上排,坐左,丑向。子三:忠创,忠廉,忠勉。女一,适谭”。
世宇之子业继——“字胜传,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四月二十二酉时生,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三月初三子时没,葬八都十一区石塘冲进冲右边屋后,丑向”。 “元配谢氏,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八月二十一申时生,乾隆六十年乙卯七月初九午时没,葬烟竹塘屋对岸翁姑坟下排,一匡四棺,居左,癸向。女一,适罗”。 “继配刘氏,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七辰时生,嘉庆九年甲子五月二十四寅时没,葬合谢氏冢右,同向。女二:长适太学生喻维贤,次适胡”。 “三配王氏,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三月初三酉时生,嘉庆二十年乙亥十二月十八未时没,葬合刘氏冢,同向”。 “四配颜氏,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七月十二寅时生,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八月初六巳时没,葬合王氏冢,同向。子一:忠佑。女一,适从九职戴华冕”。 “五配何氏,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正月十一丑时生,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二月初一亥时没,葬合夫冢左,同向。子一:忠赐”。
世凝次子业序——“字经元,例赠武翼都尉,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十一月十六戌时生,道光十年庚寅五月十四巳时没,葬九都十区毛坪觜,与母刘及子忠贵合冢,居中,同向”。 “配喻氏,例赠淑人,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正月初九未时生,咸丰元年辛亥七月初九亥时没,葬九都十区乡村邱家湾屋上手枫树塘大园嶞尾,坐左侧,子向。子六:忠耀,忠池,忠富,忠贵,忠勇,忠浩。女三:适戴,适陈,适从九职蔡裕荣”。
潭英公支以旭公玄孙
世法长子甸业——“字公任,号九皋,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五月十八未时生,道光十一年辛卯四月二十六巳时没,葬与妻合冢,居左,同向”。 “配刘氏,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九月二十四巳时生,嘉庆五年庚申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碟子塘祖坟山内,未向。子一:忠主。女一,适冯”。
世法次子沩业——“字德新,号万仙,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正月二十酉时生,咸丰十年庚申四月初七戌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碟子塘烟包山祖坟山内,坤向”。 “配黄氏,清乾隆五十年乙巳四月十二子时生,咸丰七年丁巳六月十五寅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碟子塘烟包山祖坟山内,丙向。子六:忠威,忠守,忠郡,忠相,忠韩,忠晏”。
世源长子槐业——“字渭山,例赠振威将军,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十月初二午时生,道光元年辛巳六月十九寅时没,原葬二都十区虎形山,改葬本区黄藤冲碟子塘烟包山祖山内,丙向”。 “配尹氏,例赠一品夫人,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二月初七戌时生,咸丰三年癸丑二月初九辰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碟子塘烟包山,丁向。子四:忠昭,忠辅,忠嵩,忠朝。女二:适刘,适周”。
世源次子佩业——“字任轩,例赠武显将军,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十月十三午时生,道光十五年乙未五月初二戌时没,葬二都十区汪家滩栗山塘住屋上首荒新塘冲进冲右侧山内,乙向”。 “配李氏,例赠夫人,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八月初八亥时生,咸丰八年戊午二月初一申时没,葬二都十区汪家滩栗山塘住屋下手横屋后山,乙向。子七:忠准,忠霞,忠林,忠隆,忠辉,忠觐,忠芳。女一,适郭”。
世源三子国业——“字青轩,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十一月十七亥时生,同治九年庚午十月二十二辰时没,葬与妻合冢,同向”。 “配陈氏,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九月初二辰时生,咸丰七年丁巳四月初三卯时没,葬二都十区朱家园桂花塘住屋下首虎形山,甲向。子三:忠杰,忠临,忠葵。女三:适廖,适刘,适周”。
世源四子遥业——“字东轩,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十二月二十二戌时生,咸丰十年庚申十月二十四亥时没,葬与元配合冢,辰向”。 “元配彭氏,清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十一月十七申时生,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四月十三未时没,葬二都十区汪家滩栗山塘住屋上首荒塘冲进冲右侧山内,辰向”。 “继配陈氏,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三月十五卯时生,同治六年丁卯八月十八戌时没,葬合夫冢右,同向。子二:忠桂,忠富。女一,适胡”。
世源五子望业——“字星轩,例赠武翼都尉,清嘉庆元年丙辰四月十八辰时生,同治元年壬戌三月十七未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碟子塘烟包山,午向”。 “配李氏,例赠淑人,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十月二十九酉时生,光绪五年己卯四月初八巳时没,葬二都十区江家冲竹山坡内,丑向。子三:忠楚,忠烈,忠虎。女一殇”。
世滨长子业虞——“字永和,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八月二十二申时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十月二十九卯时没,葬黄藤冲碟子塘祖山内,申向”。 “元配潘氏,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五月初十丑时生,嘉庆十三年戊辰三月二十一巳时没,原葬小塘冲,祔姑冢,后与姑同改葬黄藤冲碟子塘祖坟山内,仍合冢,同向。子一:忠本。女一,适谈”。 “继配柳氏,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十二月二十辰时生,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十月二十九申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四:忠元,忠轩,忠利,忠常。女一殇”。
世滨六子业建——“原名澍,字甘沛,号玉椿,监生,清嘉庆二十年乙亥六月初五酉时生,光绪五年己卯五月初一辰时没,葬二都十区码子冲进冲左侧屋后,艮向”。 “配郭氏,清嘉庆二十二年丁丑正月二十二卯时生,光绪十二年丙戌十二月二十亥时没,葬合夫冢,寅向。子二:忠文,忠武”。
[文宽注] 六修谱载通公房业字辈二百六十九人,其中1922年有健在后裔者仅五十二人,今录入六十六人。
十二世
(忠字辈以下仅列贡献突出者,其馀见续辑)
濬英公支遹修公玄孙
燿业长子忠清——“字兆升,号春元,尽先拔补千总,敕赠武德骑尉,清嘉庆十年乙丑八月初六戌时生,同治四年乙丑九月十二亥时没,葬二都六区水竹坡青仑山觜左侧,干向,竖碑”。 “配何氏,从九职楚英长女,敕赠宜人,清嘉庆十二年丁卯十一月初八子时生,没阙,葬二都八区芰湖茅塘尾叔公塘,向阙。子一:孝论。女四:长适监生谈昌棂,次适王义林,三适谈胜隆,四适萧玉真”。
潭英公支肇修公玄孙
大业三子忠焕——“字文耀,例赠武功将军,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正月初六亥时生,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十二月初七戌时没,葬附母茔,同向”。 “配喻氏,例赠夫人,清嘉庆元年丙辰八月十九辰时生,光绪三年丁丑四月初二戌时没,葬湘乡十六都板壁区大落坪梨子滩邓克辉住屋后,酉向。子四:孝德,孝书,孝义,孝宗。女二:适喻,适刘”。
立业次子忠诏——“字正垣,号金门,册名柄春,县学附生,清道光二年壬午正月初三辰时生,同治七年戊辰七月内没,葬省垣南门外社坛岭,向阙”。“元配夏氏,清道光三年癸未正月十二巳时生,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三月十八辰时没,葬善化河西六都高字区云盖坝上湾庄屋侧月形山,向阙。女一殇”。 “继配张氏,清道光五年乙酉六月二十一辰时生,同治十三年甲戌四月十六未时没,葬欧家坪祖山内,向阙。女一殇”。
潭英公支鹤修公玄孙
槐业四子忠朝——“字北海,号光明,例赠振威将军,清嘉庆十年乙丑十二月二十二辰时生,光绪二年丙子正月二十七午时没,葬烟包山祖山内,坤向”。 “配王氏,例赠一品夫人,清嘉庆十一年丙寅六月十五子时生,光绪十年甲申二月初二申时没,葬烟包山祖山内,申向。子四:孝照,孝胜,孝深,孝浩。女三:适洪,适谭,适周”。
佩业五子忠辉——“字光远,号汉廷,例赠武显将军,清嘉庆十六年辛未七月初二卯时生,同治十一年壬申八月二十六亥时没,葬二都十区汪家滩栗山塘住屋上首山,乙向,竖碑”。 “配王氏,例赠夫人,清嘉庆二十二年丁丑二月初十午时生,同治十三年甲戌九月十六戌时没,葬黄藤冲碟子塘烟包山祖山,坤向。子八:孝友,孝顺,孝成,孝椿,孝择,孝树,孝村(第五子出抚堂妹周姓)。女一,适廖”。 (子七人中四人未婚。)
十三世
濬英公支培本公玄孙
忠清之子孝论——“字玉山,号咏楼,册名占魁,郡庠生,蓝翎尽先补用守备,例授武德骑尉,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十二月二十三午时生,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十二月二十四亥时没,葬二都八区芰湖茅塘尾叔公塘,与母共山,同向”。
- “配李氏,例封宜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正月二十六未时生,咸丰十年庚申十月没,葬三都二区冷水铺杨家仑,壬向”。
潭英公支培黻公玄孙
忠焕三子孝义——“字宝卿,号笏斋,册名环瑾,花翎尽先副将,例授武功将军,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二十九亥时生,没于戎,葬阙”。
- “配汪氏,例封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六月初四子时生。子一:敦庆。女二:适邓,适贺”。(培黻公玄孙四人中,仅孝义有子敦庆,而敦庆未婚。)
潭英公支培照公玄孙
忠朝次子孝胜——“字友和,记名提督,诰授振威将军,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十二月初二巳时生,光绪十四年戊子六月二十五戌时阵亡,葬四川成都府鹅边县沙坪场羊子觜大风镇山内,主入川省忠义祠”。
- “配邓氏,例封夫人,清咸丰二年壬子三月十四子时生,改醮”。(孝胜兄弟四人中三人未婚。)
忠辉次子孝顺——“字光孚,号得胜,花翎尽先遇缺简放总镇,诰授武显将军,清道光十八年戊戌九月二十三巳时生,光绪十年甲申八月二十六巳时没,葬二都十区黄藤冲烟包山祖山内,坤向”。
- “配龙氏,诰封夫人,清咸丰二年壬子十二月二十七子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八月初五子时没,葬二都十区画子冲刘公祠后山,向阙。子四:敦润,敦翁,敦全,敦福(翁出抚孝泽)”。
忠辉四子孝椿——“字寿轩,号少卿,六品军功,清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十六辰时生,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月二十寅时没,葬黄藤冲烟包山内,向阙”。
- “配邓氏,清咸丰元年辛亥正月二十五亥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正月二十五寅时没,葬黄藤冲烟包山内,向阙。子一:敦寿。女三:适陶,适谭,适汤”。
珮公世系
瑛公世系
祠堂祭祀
墓志铭
人物列传
杨氏著作
参考文献
旧谱序跋
修谱人名
宁乡杨氏七修家谱卷十三 旧谱编修人
雍正五年(丁未)一修谱
- 以成允功(通公房潭英子) 旻治一清(安公支琪英子)
- 圣治卫易(安公支珵英子) 鼐治梅作(安公支圣治弟)
- 家修献廷(守公支楚英孙) 朝修伯庄(安公支瑱英孙)
- 省修伯敬(定公支焕英孙) 启修开绪(通公房以成子)
- 廷修帝佐(安公支朝修弟) 栋修仲亮(通公房潭英孙)
- 培仁寿山(安公支廷修子) 培英越万(瑛公房会英曾孙)
- 培义正万(安公支培仁弟) 太音(治字辈)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二修谱
- 倡修 聿修念祖(安公支旋英孙) 培盛遇隆(宗公支玠英曾孙)
- 世熙际雍(通公房栋修孙) 世达拔群(守公支聚英玄孙)
- 世錱人杰(安公支廷修孙) 世烈绳武(通公房濬英玄孙)
- 嗣业如祖(定公支世里子)
- 纂修 培纯粹夫(安公支鼐治孙)
- 编校 培绂端门(安公支鼐治孙) 培采楚芝(安公支鼐治孙)
- 世耀贡三(通公房培根子) 忠杰振廷(守公支家修玄孙)
- 董理 培晏树松(宗公支球英曾孙) 培连圣锡(宗公支玠英曾孙)
- 培利九河(守公支聚英曾孙) 世瓒楚白(定公支省修孙)
- 洪业禹畴(安公支朝修曾孙) 基业继志(定公支嗣业弟)
- 浩业天其(安公支朝修曾孙) 忠晖光吉(守公支家修玄孙)
- 行修 培鳌丹桂 培贵景蘧 培铃锡和 培辅弼朝 培湖振楚
- 世璜玉珮 青业锡震 泽业宅三 拓业光榜 进业德彰
- 文业首四 蒸业自振 燕业赐予 洸业魁武
道光七年(丁亥)三修谱
- 倡修 世官俊乂(安公支旋英玄孙) 世秀春台(安公支培绂子)
- 世纶经典(旋英玄孙世绅?) 梁业弈山(通公房世跃子?)
- 程业鹏万(通公房肇修曾孙) 澍业作霖(通公房以韶玄孙)
- 纯忠致和(瑛公房培渶曾孙)
- 纂修 济世汉船(安公支鼐治曾孙)
- 监修 世逵禹平(旋英玄孙世浣禹平?) 肄业南书(通公房世烈子)
- 编校 世贻玉芝 业魁星垣 忠栋峻宇 时孝清庵 业鹏程万
- 孝龄尔千 孝芬荣庭 孝德册芳
- 行修 世源仁武 世济博斋 世任以重 世理赤光 世纲近仁
- 世廷锡光 世进云五 世矩先明 世琅名贵 世淳金塘
- 世焕柳塘 仲业星辉 宇业建立 浩业天其 浡业尔川
- 业镜鉴湖 兴业振洪 业麓肄院 徽业文质 业述卓材
- 复业小春 宦业凤高 忠信笃行 忠国章甫 忠洽太和
- 忠楚宇才 忠广炽昌 忠信必有 忠辅为仁 忠耀朝武
- 忠恕锦道 孝恭初元
同治三年(甲子)四修谱
- 倡修 世骥光里(安公支琮英玄孙) 业元星垣(安公支旋英后裔)
- 敦厚继知(守公支世照玄孙) 敦让玉成(守公支世照玄孙)
- 孝松荣光(瑛公房忠江子)
- 董理 业藻泮林(通公房世烈侄) 业庄绿溪(宗公支培连孙)
- 纂修 业鹏芳村(宗公支培铃孙) 忠诏金门(通公房培根曾孙)
- 编校 业全莹溪 孝经映春 孝怀荣邦
- 房修 立业正元 忠茂青山 忠廉志立 忠觐茂春 忠显名声
- 孝育用贤 孝训遵典 孝松荣光
- 行修 世性在朝 世度可人 业鹍邦达 业泮乐彩 进业雨亭
- 顺业玉田 业典东汉 忠佑申之 忠富荣辉 忠选万春
- 忠元集成 忠罙东汉 忠授孔传 忠依立斋 忠柄健堂
- 忠克宜春 忠义彩堂 笃忠芳早 忠岐三泰 忠鲠立溪
- 忠长其祥 忠相甫山 忠转光国 忠树道生 忠依据德
- 忠极书五 忠?立成 孝煌柳溪 孝清颖夫 孝张文源
- 孝智雨山 孝庆竹溪 孝学逢旦 孝溥奉鸟伯 孝晋光前
- 孝友荣昌 孝福有叙 孝亮见连 孝桂石佑 孝兑胜财
- 孝则耀先 孝礼甫堂 孝𫄸春秀 孝缙合友 敦仁德益
- 敦观绍田 敦泰德先 敦礼已立 景伦秋霖
光绪十六年(庚寅)五修谱
- 倡修 冕伦翰芸(守公支家修八世孙,瑛业玄孙)
- 监修 孝论咏楼(通公房世烈曾孙)
- 董理 孝霖复廷(瑛公房克忠子) 敦鉴松筠(通公房忠茂孙)
- 总辑 业阜劲梧(安公支世骥子) 纪寿岘樵(守公支冕伦子)
- 同辑 孝情绍清(通公房忠长子)
- 编校 忠燮涤凡 孝学逢旦 孝松荣光 敦义碧春 敦甲省吾
- 仔伦谷初
- 协修 业洪组屏 忠达朝俊 孝遵裕光 孝桂石佑 爁伦勋辅
- 纪树六松
- 房修 业隽柳村 忠枟辅卿 忠柄健堂 忠韩明泰 忠福里中
- 忠荣敷藻 孝杰清和 孝祥正春 孝前揆一 孝麟瑞山
- 孝然京堂 孝虞复元 孝电柳村 孝柏定祥 敦汉果臣
- 敦本瑞吉 敦𫍯慊生
- 行修 业畦汉堂 建业荣清 忠腾芳谷 𬣙忠柳桥 忠树道生
- 忠武德纯 忠国立志 忠良子臣 忠仁泽溥 忠价维新
- 恒忠良臣 汉忠芸藻 忠访应隆 忠希步贤 忠盛桂和
- 忠遇信庄 孝举之纲 孝菊延寿 孝霭煦春 孝萱柳春
- 孝萼理堂 孝择绍堂 孝信汉廷 孝通绍知 孝先竟臣
- 孝猷志远 孝选曙丞 孝鸿金鹤 孝思万春 孝惟秀堂
- 孝慧百揆 孝义春泉 孝念硕蕃 源孝瑞林 孝智复才
- 敦源云耀 敦贵名魁 敦海仁德 敦仁立名 敦序友斋
- 敦儒懋斋 敦义懋丞 敦简文瑞 敦德兰春 敦泽润生
- 敦馥柳城 敦作光汉 敦篪韵清 敦菶碧帆 敦清绍铨
- 敦友子昆 敦义寿田 敦煦里才 敦亮万百 伦鹄翼臣
- 题伦少怀 仁寿 孝祖桂丞 伦明怀奇
民国十一年(壬戌)六修谱
- 主修 敦坤舜琹(安公支廷修七世孙,世钰玄孙)
- 协修 敦麟楚书(通公房夔业曾孙) 忠训俊卿(守公支翼业子)
- 孝电柳村(瑛公房克忠子) 敦杰佩珍(通公房忠茂孙)
- 爁伦春浦(守公支家修裔) 贵伦蒉能(安公支朝修裔)
- 敦廉柳元(瑛公房忠淮孙) 敦汉果成(通公房忠滨孙)
- 纪鑅翊虞(守公支瑛业六世孙) 敦盾季生(宗公支世连玄孙)
- 董理 伦钦柳墀(通公房孝禧孙)
- 总纂 纪寿岘樵(守公支瑛业六世孙,冕伦子)
- 协纂 敦楷醒吾(通公房忠颀孙,孝鹏子)
- 伦序啸泉(安公支朝修八世孙,浩业玄孙)
- 编校 敦佾玉珊(通公房忠勇孙) 敦荣裕生(宗公支璋英后裔)
- 敦恒政安(宗公支业全曾孙) 文藻资干(守公支瑛业七世孙)
- 文强煦仁(守公支瑛业七世孙)
- 房修 敦锦椿筠 伦瑞寿南 敦芝妙春 敦钜桂林 敦庸有元
- 伦顺绍春 伦渭石盆 敦五渭清 敦坎禄山 敦美杞荣
- 孝句裕云 文镇静山 寅纪柳勋 伦植静庵 伦艮鉴臣
- 忠亮永照 敦壤桂生 孝政福胜 孝清瑞莲 孝福有成
- 敦训焕南 孝门裕勋 孝𫍯自若 孝后承贵 敦质朴庵
- 孝康彩临 伦明光耀 敦竟普明 敦典采霖 敦利海成
- 伦祥竹筠
【文宽注】本卷修谱工作人员名字,均录自六修谱卷首,但括号内注释系文宽所加。太音、仁寿两公,六修谱有字无名。四修名单中“行修”二字,原文为“衍修”。个别名字与六修谱世系卷不一致,如开绪、际雍、世耀、培英、九河、世瓒、世璜、荣庭、鉴湖、可人、芳早,世系卷分别写作开叙、际音、世燿、培渶、九和、世赞、世黄、荣廷、鉴胡、可仁、芳藻。表中“世纶经典”、“世逵禹平”、“业魁星垣”很可能分别是“世绅经典”、“世浣禹平”、“业元星垣”之误。又,梁业弈山世系不明(通公房达修曾孙梁业字笃材,没于道光十三年。三房均无字弈山者)。
本作品在其来源国以及其他著作权期限是作者逝世后100年或以下的国家与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你必须增加美国公有领域标签显示为何这个作品在美国属于公有领域。 | |
本文件已被确认为免除已知的著作权法限制(包括所有相关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