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奥万博人

奥万博人
奥万博的男人们(20世纪初)
总人口
~160万
分布地区
 纳米比亚~120万[1][2]
 安哥拉~42.5万[2]
语言
恩敦加语
宗教信仰
基督教(路德教派[2]
相关族群
班图人

奥万博人发音:[ovambo] ),又称为安博人(Ambo)、阿万博人(Aawambo)、奥凡万博人(Ovawambo)等。

民族分布、人口及语言

 
奥万博人大致分布区域。

奥万博人是漠南非洲的一个民族,同时也是纳米比亚最大的民族,占了该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也分布在安哥拉南部[1][3]。奥万博人总人口数约160万,其中97%信仰基督教路德宗。而奥万博人的语言为恩敦加语,属于尼日-刚果语系

地理环境

奥万博人居住于纳米比亚北部的沙漠平原和安哥拉南部的库内纳省,属于一跨境民族,而他们居住的地方可以称为奥万博兰(Ovamboland)[4],亦即奥万博人居住的地区。他们居住区为热带莽原气候,雨季时拥有丰富的降雨,为当地带来求生所需的水并孕育莽原植被,而在旱季时,该地滴雨不落,奥万博人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气候环境,并发展出适合当地的求生模式。[5]

历史沿革

奥万博人在公元14世纪时从各地迁移到目前的居住地,[6] 并在当时定居于现今纳米比亚安哥拉的边境,而17世纪时,奥万博人又向南北两端扩张。由于在新帝国主义时期之前,他们采取孤立的游牧生活,因而奥万博人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也并未受到阿拉伯商人以及欧洲人的影响。在德国于1884年占领殖民纳米比亚后,德国殖民政府对奥万博人采取不干预的态度,只专心经营其在南部以及沿海地区的事业。[6]

 
1970年安哥拉的民族地图(奥万博地区标有浅粉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纳米比亚被英国控制的南非并吞,而安哥拉一直由葡萄牙控制。此时殖民式经济进入奥万博人的生活中,热带栽培业和矿业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模式。 在1920年代开始,民族自决风潮弥漫全球,也影响了奥万博人,使得他们掀起了数次武装抵抗运动,但仍不敌英葡两国先进武力而遭到击败。南非政府控制纳米比亚后,在其中建立警戒区(police zone)[7],隔离奥万博人和欧洲人与其他黑人民族的互动,但最后因为警戒区与南非本身劳动力短缺,南非政府允许他们以移工身份流动,但其人权受到高度打压。[4]

南非于1948年将其种族隔离政策实施于奥万博人居住区[6][8],并在1973年宣布该地为“自治区”,但仍无法抵挡奥万博人的独立欲望以及对南非的厌恶,1966年起纳米比亚各方势力向南非开战以追求独立,经历多年战争后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而其中也包含北部的奥万博人,另外较少部分的北部奥万博人也随着安哥拉独立。[6][9]

社会、家庭与婚姻

 
奥万博人的小屋。

传统的住宅(home)是一个小屋(hut)的复合体,被由垂直木棍所制成的栅栏包围,该小屋复合体像是一座有两个大门的迷宫,很容易在住宅内迷路。每个小屋通常都有不同的用途,例如Ondjugo(女人的住宅)或Epata(厨房)。
奥万博人的婚姻与家庭形式受到基督新教影响,婚姻上采取一夫一妻制,以符合基督教对于婚姻的要求。而其社会组织为父权制大家族,同时由许多核心家庭住在一个住宅中,数个核心家庭构成一个住宅,数个住宅构成一个部落,家长和酋长皆由男性出任。[10]

产业与生活

奥万博人的传统产业重视稳定的生活,其生产活动包含农业、牧业和手工业。[10]农业方面,他们种植小米高粱 (iilyavala)和一种被称为omakunde的豆类。[4]在旱季或著干燥地区,甚至是平常的奥万博家庭,都会透过放牧牛羊来获取动物的奶汁[10],奥万博人的畜牧业着重动物奶汁(omashini)[4],而非屠宰牲畜获得肉类(ombelela),其肉类食物来源多依靠渔猎。

 
在奥万博兰的农村草原。

奥万博人的传统手工业包含酿酒和生活器材的制造。他们酿酒的材料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水果原料外,根据当地《新时代》英语New_Era_(Namibia)报导,他们发现衣服、鞋子和轮胎开始被奥万博人作为酿造酒类的原料,这样被酿出来的酒类称之为omangelengele,虽有毒性却受到奥万博人的欢迎。生活器材上,他们善用能取得的任何原料,包含木头、动物骨骼牙齿以及金属,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陶器、珠宝、木梳、木铁矛、箭头、装饰华丽的匕首、乐器和象牙钮扣等物件。

在殖民时代,奥万博人狩猎大象来满足殖民者对象牙的需求,他们几乎使得他们所在地的大象濒临灭绝。[11]

英国殖民势力进入奥万博地区后,受当局政策影响他们也开始经营热带栽培业以及矿业。 现代以奥万博人为主体的国家纳米比亚,其生产总值有百分之二十为矿产出口,而该国有一半人口从事农业,但获利分配不均,其中大部分利益均为政商高层以及跨国企业掌控,因此许多奥万博人仍然生活在贫穷下。


宗教与节庆

 
位于翁圭迪瓦的路德教会。

传统宗教

现今约有百分之三的奥万博人信仰传统宗教。传统上奥万博人相信火焰是神圣的,而他们的至高神在遥远的过往创造了人类。[4][12][13] 传统仪式涉及火焰和舞蹈,他们也崇尚围着火堆时,投入草药并吸取烟雾。传统上部落中的祭司拥有很高的地位,作为部落中面对超自然存在时的代表。[14][15]

基督教

十九世纪时基督教传入奥万博聚居区,当时信仰路德宗的芬兰传教士英语Finnish_Evangelical_Lutheran_Mission进入该地,经过努力使得奥万博人皈依基督教,至今该族已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口信仰基督教。且基督教文化也影响他们,例如当地女性的衣着,便是受芬兰传教士穿着影响[16],而呈现头巾和全身长裙。虽然现今奥万博人多数信仰基督教,但仍保有许多传统祭典与仪式,如婚礼便融合基督教形式与传统做法,有时也保有在营火边歌舞的习俗。[13]

节日

奥万博人为纳米比亚的主体民族,故纳米比亚的国定节假日深深受到奥万博人节日的影响。

基督教节庆:由于奥万博人有极高比例信奉基督教,其文化中节日的部分也充满许多基督教的节庆。其中奥万博人庆祝的节庆有受难节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复活节以及升天日(复活节后四十日),以及最重要的圣诞节。

国家节庆:居住在纳米比亚的奥万博人会透过庆祝和国家历史相关的节日,来共同纪念过往的历史记忆。其中属于国家节庆的有独立日(3月21日,庆祝纳米比亚自南非独立)、卡辛加节[17](5月4日,纪念南非空军轰炸卡辛加难民营造成严重伤亡)以及英雄日(8月26日,纪念反南非武装起义),而卡辛加位于安哥拉境内,这场悲剧在安哥拉也成为节日被纪念。

艺术与文学

 
棕榈托盘艺术品。

奥万博人的艺术表现在其舞蹈和音乐上。他们的舞蹈音乐皆没有特定的动作与规范,仅重视表演者需要跟随统一的节奏规律。舞蹈和音乐是他们在重大庆典活动时,表现集体欢腾[18]的重要元素。

现况

奥万博人自从受到英国殖民后,英国人带来的西化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型态,奥万博人如今已经走入现代化,不论都市还是农村,西式生活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部落生活。

 
正在编织的奥万博女孩。

奥万博人是纳米比亚的主体民族,占该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这使其文化得以在纳米比亚发扬光大,而纳米比亚人口密度低,因此他们在纳米比亚得到充分的生存空间。在安哥拉,奥万博人是少数民族,仅占该国百分之二的人口。语言上,奥万博人现今仍然将其母语恩敦加语作为第一语言,在纳米比亚境内,庞大的奥万博人口使得恩敦加语在使用上毫无困难,得以和大量同胞沟通,而和非奥万博人沟通时,他们也会使用英语南非语[10]

政治上,奥万博人作为纳米比亚的多数,他们透过民主的方式在该国发挥其影响力。在非洲奥万博人居住区在整体上较为安定,战争与冲突在过去已经结束了。

另见

 
奥万博兰的旗帜

参考资料

  1. ^ 1.0 1.1 Namibia: People and Society,CIA Factbook, United States; "about 50% of the population belong to the Ovambo tribe", total population: 2.4 million
  2. ^ 2.0 2.1 2.2 The Ambo, Ndonga people group are reported in 2 countries. [25 December 2014]. 
  3. ^ Adebayo Oyebade. Culture and Customs of Angola. Greenwood. 2007: 7. ISBN 978-0-313-33147-3. 
  4. ^ 4.0 4.1 4.2 4.3 4.4 Victor L. Tonchi; William A. Lindeke; John J. Grotpeter.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Namibia. Scarecrow. 2012: 330–331. ISBN 978-0-8108-7990-4. 
  5. ^ Molefi Kete Asante; Ama Mazama.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Religion. SAGE Publications. 2008: 717. ISBN 978-1-5063-1786-1. 
  6. ^ 6.0 6.1 6.2 6.3 Jamie Stokes.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Infobase. 2009: 530. ISBN 978-1-4381-2676-0. 
  7. ^ Police Zone, Historical Are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8. ^ Gregor Dobler. Traders and Trade in Colonial Ovamboland: Elite Form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Consumption under Indirect Rule and Apartheid, 1925-1990. Basler Afrika Bibliographien. 2014: viii–ix, xxii–xxiv. ISBN 978-3-905758-40-5. 
  9. ^ Gregor Dobler. Traders and Trade in Colonial Ovamboland: Elite Form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Consumption under Indirect Rule and Apartheid, 1925-1990. Basler Afrika Bibliographien. 2014: 49–58. ISBN 978-3-905758-40-5. 
  10. ^ 10.0 10.1 10.2 10.3 Ambo people,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 ^ James Stuart Olson. The Peoples of Africa: An Ethnohistorical Dictionary. Greenwood. 1996: 26. ISBN 978-0-313-27918-8. 
  12. ^ Harding, J. R. Interpreting the 'White Lady' Rock-Painting of South West Africa: Some Considerations. The South African Archaeological Bulletin. 1968, 23 (90): 31. doi:10.2307/3887746. 
  13. ^ 13.0 13.1 Anene Ejikeme. Culture and Customs of Namibia. ABC-CLIO. 2011: 9–10. ISBN 978-0-313-35891-3. 
  14. ^ Loeb, Edwin M. Kuanyama Ambo Magic.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1955, 68 (269): 291. doi:10.2307/536908. 
  15. ^ Terje Tvedt. A History of Water: The world of water. I.B.Tauris. 2006: 453–461. ISBN 978-1-85043-447-4. 
  16. ^ Anene Ejikeme. Culture and Customs of Namibia. ABC-CLIO. 2011: 9–10, 44–45. ISBN 978-0-313-35891-3. 
  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纳米比亚共和国大使馆 , 驻纳米比亚大使任小萍出席纳卡辛加节纪念活动(2009/5/5)
  18. ^ 王树生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青年研究》2015年第3期 , 关于集体欢腾:与涂尔干理论遗产的对话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