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中的韵母之一,字形取自肱字的古字“𠃋”,发音则取“肱”字的韵母。《说文解字》:“𠃋,古文厷,象形。臂上也。”。ㄥ为复合韵母,发音“”+“”,开头的音为何,不同学者不同看法,有些认为跟相同是ㄜ在感叹词轻声等用法时发的中央元音/ə/;有些则认为ㄫ是舌根音,前方的音应会跟著后移,所以是发ㄜ的本音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因此ㄥ的发音为/əŋ/或/ɤŋ/。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 ˉ ˊ ˇ ˋ ˙
客闽 ˪ ˫

ㄥ在华语中前面加上时,ㄜ的音会消失,也就是发成“ㄧ+ㄫ”(//);但在像是台湾话中,ㄧㄥ的ㄜ音不会消失,发为/iəŋ/。ㄥ在前面加上,却没有加其他声母时,单纯的发为“ㄨ+ㄥ”(/wəŋ/)。若前方还有声母,则会发为“ㄨ+ㄫ”(/ʊŋ/);但今日主流的华语腔调,不论两岸,均都已改发为“ㄛ+ㄫ”(//)。ㄥ在前面加上ㄩ时,会变为“ㄧ+ㄨ+ㄫ”的组合(/iʊŋ/),但今日主流华语腔调,已改发为“ㄧ+ㄛ+ㄫ”(/ioŋ/)。

在绝大多数的拼音方案中,ㄥ都对应为[eng];而前加上ㄧ时,则为[ing]。ㄥ前面加上ㄨ且无其他声母时,威妥玛拼音汉语拼音拼为[weng],通用拼音则用台湾的主流发音拼为[wong]。而在ㄥ前面加上ㄨ且有其他声母时,威妥玛拼音以旧式发音拼为[ung];汉语拼音、通用拼音则都拼为[ong]。ㄥ前面加上ㄩ时,威妥玛拼音以旧式发音拼为[iung](无其他声母时拼为[yung]);汉语拼音则拼为[iong](无其他声母时拼为[yong]),通用拼音则不论前方是否有声母,全拼为[yong]。

注音字母苗文中,ㄥ不单独使用,只用于“ㄨㄥ”//[ong]跟“ㄧㄨㄥ”/ioŋ/[iong]。

相关变体

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方音符号中,增加了一个扩充符号“ㆲ”,即“工”,取其韵母,用于表示“”[oo]+“ㄫ”[ng]的台湾话韵母(/ɔŋ/,台罗拼音:[ong]),用于区别发为“ㄨ+ㄫ”(/ʊŋ/)的“ㄨㄥ”。然而,由于台湾话中的“ㄛ”[o]并不会接“ㄫ”,因此“ㆲ”发为“ㄛ+ㄫ”(//)实际上也是不影响辨义的同音位自由变异。因而台湾话用者也可能将“ㆲ”发为//;在台湾话大量影响下台湾华语,“ㄨㄥ”也跟著音变为//。所以在台湾,“ㆲ”基本上是跟“ㄨㄥ”相同发音的符号;而“ㄧㆲ”则是跟“ㄩㄥ”相同发音。

字元编码

字元 编码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25 A3B6 A8E5
U+31B2 未收录 未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