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式轻装甲车
九七式轻装甲车Te-Ke(日语:九七式軽装甲車 テケ)是日本帝国陆军在1930年代后半开发,以机械化侦搜为设计导向的履带装甲车(小战车)。
九七式轻装甲车 | |
---|---|
类型 | 小战车 |
原产地 | 日本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38 - 1940年代末 |
使用方 | 日本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共内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池贝汽车 |
研发日期 | 1935 - 1937 |
生产日期 | 1938 - 1942 |
制造数量 | 约570辆以上 |
衍生型 | 九八式弹药运输车 百式前进观测车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4.75公吨(炮车版) 4.5公吨(机枪车版) |
长度 | 3.7公尺 |
宽度 | 1.9公尺 |
高度 | 1.79公尺 |
操作人数 | 2 |
装甲 | 4 - 16公厘 |
主武器 | 机枪型:1挺九七式车载重机枪 备弹2800发 炮车型:1门37公厘战车炮 备弹101发 |
发动机 | 池贝 二行程直列4汽缸空冷柴油引擎 65匹马力/每分钟2,300转 |
功率/重量 | 13.7匹马力/吨 |
悬挂 | 双臂曲柄 |
燃料容量 | 91公升 |
作战范围 | 250公里 |
速度 | 每小时42公里 |
研发概要
日本在正式的战车兵科出现前,步兵科与骑兵科分别有因应兵科任务导向开发装甲武器;以侦搜为战场定位的骑兵科开发的第一代装甲武器为九二式重装甲车与九四式轻装甲车。这两种履带装甲车的问题与它国超轻型战车差不多,显而易见的缺陷是受限在吨位,导致车辆编制人员过少,武器与装甲也过于脆弱。1935年起,陆军利用九四式的底盘开发换装九四式37公厘战车炮的实验车,随后由池贝汽车以九四式底盘研发下一代装甲车原型;虽然当时民间企业当中三菱重工在履甲车的经验最为丰富,但日军认为三菱应专注在战车研发生产,因此让装甲车研发分配由池贝铁工负责。
九七式第一辆原型车在1937年9月出厂,原型车在内部空间上沿袭九四式,将引擎设置在驾驶左边,换装池贝研发的空冷柴油引擎;然而空冷设计意味者热量逸散及隔热问题上需要更细致处理,沿袭九四式设计的原型车在这部分只使用石绵隔热层设计,导致在测试评估时被大加诟病。随后池贝在11月出厂的二号原型车则放弃既有设计全面调整,引擎被移到车体后部以钢板隔出动力舱,可由后方出入的尾门也因此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战斗室乘员的负荷大为减轻,且外观更类似九五式轻战车;在千叶陆军战车学校测评后,决定采用二号原型车设计,定名为九七式轻装甲车。
九七式与九四式之间虽然有相当多规格沿袭,但主要有以下改良点:
- 基本武装可选配37公厘战车炮,除了在九四式上测试的旧版外,也可换用威力稍强的九八式37公厘战车炮;但主要问题是车组员有限,因此在实际量产时只有排长车等指挥级别才会使用装载火炮的版本,下属车辆仍用配备车载重机枪的型号。
- 将燃料贵且易燃的汽油引擎更换为柴油引擎,因新型引擎的输出提高,推重比不减反增;实际耗油表现上并没有优于汽油引擎,因此增大油箱容量维持续航里程性能。
- 炮塔后方设置观察窗,车体所有的观察窗、观测口都装有防弹玻璃,避免在任务时遭流弹或狙击削减战力。
- 变更履带,悬吊采纳原乙未生意见采全军战车共通设计。
- 部分车辆增装九四式四号丙型无线电。
- 车体部分采纳避弹角度设计,部分区域采用焊接工艺。
虽然在研发之际已有相关意见认为乘组员2人太少,要求调整为3人编制,但这牵涉到定位问题;假如履带装甲车可以载炮、编制3人,那以九五式轻战车改良即可,研发专用装甲车的前提便失去立场。致使本车最后仍维持一些看似违反世界潮流的规格,但九七式装甲车开发时成功控制全备重量在5公吨内,因此所有标准散装货轮配备起重机皆可吊挂,不须额外设备支援,比起其他战车在战术利用弹性限制较小。
操作状况
九七式装甲车在1937年底通过验收后,1938起正式量产,1942年左右停产;实际产量有多种说法:570辆、593辆、616辆,但共通说法是量产高峰期在1939年至1940年。日军在各地的战争经验累积下也意识到超轻型战车毫无用处,因此在1941年底开战前已经几尽停止既有产线,战斗侦搜则由轻战车取代。
沿袭过去装甲车的编制方式,编配给步兵师的侦搜团,成为日本陆军步兵师常备编装中唯一可动用的机械化武力。搜索团的规模在战争过程中有多次改变,基本来说,装甲车是以装甲车连(中队)为最基础战术运用单位,每连配发8辆装甲车;一个以常备师团编装水准的侦搜团下会有2个装甲车连、2个汽车连,下属编装只有16辆装甲车,实际战力与规模均不足以作为机械化部队使用;而战争后期设立的步兵师在侦搜单位的编装更小,只剩1个装甲车连,编制5辆。
九七式在战场除了侦搜任务以外,也担负部队重装备野战曳引、小规模步兵战术运输等任务。另外日军骑兵团编装中也有装甲车,但骑兵团多半纳编在步兵师下,属较为不固定的增编武力。
九七式轻装甲车首战是在诺门罕战役,大放异彩的时间是在日军入侵东南亚,由于东南亚基础建设尚为原始,超轻型战车可以通过盟军认为无法通过的道路,使日军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成功多次绕过盟军防线施以打击,使盟军在初期溃败速度超过上层想像。但超轻型战车的先天性缺点在盟军火力强化后完全浮现,12.7公厘重机枪可轻易贯穿本车装甲,其倚仗的机动性毫无用武之地,在日军败退调整为防御态势之际,本型车也没有明确战果。战后滞留在中国战场的九七式轻装甲车在国共内战中使用,东南亚战场的则在当地报废,日本国内则有少量改造为更生战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