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式野炮

九十式野炮(日语:九〇式野砲きゅうまるしきやほう)为日本陆军在1930年采购法国技术支援下开发的榴弹炮,也是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陆军最先进的一款75公厘火炮。

九十式野炮
美国奥克拉荷马州锡尔堡的美国陆军野战装备博物馆展示的九十式野炮
类型榴弹炮
原产地 大日本帝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0年至1953年
使用方 大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与战争/冲突918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共内战韩战
生产历史
单位成本20万650元日币/门
制造数量786门
基本规格
重量1.4吨(6马拖曳版本)
1.6吨(机械化拖曳版本)
长度5公尺
枪管长度2.88公尺(38.4倍径)
高度1.6公尺
操作人数6

炮弹三八式榴霰弹

九四式榴弹 - 6.2公斤
九十式榴弹 - 5.1公斤
九十式尖锐弹 - 6.17公斤
九四式钢制榴弹 -
九〇式破甲榴弹 -
九〇式榴霰弹 -
九〇式燃烧弹 -
九〇式照明弹 -
九〇式烟雾弹 -
一式穿甲弹 -

4式穿甲弹
口径75 x 424公厘
后坐力液气压复合式,后座长度1公尺
射击仰角+43 / -8 度
回旋角度中心线左右各25度
射速10-12发/分(2分钟射击状态)
6-8发/分(5分钟射击状态)
2发/分(长时间射击时)
枪口初速680 公尺/秒
最大射程13,890公尺

开发历史

由于日本部队未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在装备以及战术上没有重大变化,到1920年代时日本陆军炮兵主力仍然是日俄战争时期向德国购买授权生产的三八式野炮日语三八式野砲

对于炮兵火力劣于各列强势力至少一代的日本陆军也开始提出新型火炮的需求,但是由于国内技术落后且研发进度缓慢,到1925年推出的改良三八式野炮也仅是三八式野炮改造其箱型炮架增加俯仰角度的小改款装备。修改后射程虽然有提升,但俯仰角度太大时炮身制退机构仍会对炮架产生损害,因此并不是一款成功的设计。

因国内技术没有长足进步,陆军提出向国外买进最新技术来改良日本现有的制炮工艺。为此日本陆军在1920年后派出了考察团前往先进工业国家探访,其中考察团对于法国施耐德(Schneider)公司为希腊陆军开发的施耐德1927年型85公厘野战炮(Canon de 85 Mle 1927)产生兴趣[1][2][3] [4],因此与法方交涉制造授权,法国方面提出技术转移以外日本还要另外购买施耐德的新型榴弹炮,对于日本陆军而言的确需要国外新型武器的技术以及相关资料因此答应了相关条件。在购买测试后发现日本当时现有造炮工艺并没有办法设计出比样炮更出色的产品,因此陆军决定新型榴弹炮改为购入的施耐德野炮的修改型,这款野战炮于1928年开始研发,1930年推出试制炮。由于日本以皇纪纪年编号(1930年为皇纪2590年)因此被命名为九十式野炮,主要修改的地方为将原本适合欧洲操作的一些设计改为适合在中国大陆操作。测试则到1932年才完成正式制式化作业。

特征

技术特点

九十式野炮的制作技术让日本从第一代后膛火炮进化到与各国同步的水准,与前代火炮不同的地方包括:

  • 自紧式炮身制作技术,使炮身重量减轻,承受压力增加
  • 开脚式炮架与驻锄设计,开脚式炮架使炮身制退行程可以加长,因此可使用更高威力装药以及大仰角设计,驻锄则改善炮体稳定度
  • 液气压式制退机构的实用化,承受压力优于德式弹簧制退机构
  • 炮口制退器,缩短炮身制退系统所需行程

由于加强装药以及加高炮管仰角的协助九十式野炮的射程大幅提升到14000公尺,在测试时炮兵部队对于射程有极高的评价。不过以日本参谋本部的立场,重量过重的九十式野炮机动力下滑有所质疑,因此一度建议停止开发转研发性能较差但是机动性较好的野炮;不过因为关东军第2师团炮兵单位等实兵部队的使用意见认为九十式的射程优势足以弥补机动性的不足,最后高层接受前线的意见继续进行九十式野炮的生产。[5]

机械化

在九十式野炮量产的时间点西方各国已经开始将榴弹炮从马拖曳进化为用卡车或是半履带车拖曳,日本也跟随上机械化的脚步。当时日军计划将现有的马弋式底座更换为可供机械车辆拖运,在1931年3月时开始进行九十式炮架安装辅助轮悬吊系统的先期研究,1932年5月进行试制,1934年完成[6]。改装后的传统火炮装上九十式野炮机动台车即可以车辆运输,不过专业的牵引车在1934年尚未服役,因此这些改造版本仅由一般车辆进行拖运。

除了改造版,日军也积极的进行真正的机械化榴炮改造,并在1933年开始重新设计机械化专用的九十式野炮炮架[7]。主要修改点为将原本木轮更换为80公分的实体橡胶轮胎,除此之外车轮还安装了悬吊系统以维持高速拖曳下稳定行驶,这款改良型相关测试于1935年3月23日完成,日本陆军在同年的8月9日给予“机动九十式野炮”的制式名称。[8]拖曳九十式野炮的牵引车为九四式四吨牵引车(1934年服役)和改良型的九八式四吨牵引车(1938年服役)。

机械化的机动九十式野炮最后生产了将近6百门,但是专业的机械化炮兵连要等到1942年才开始编组。[9]

自走化

除了机械化以外,1939年后陆军也尝试将此款榴弹炮安装在装甲车辆底盘上成为自走炮,将炮口制退器拆除的九十式野炮于1941年安装在九七式中战车并完成测试。虽然装甲部队以及炮兵部队对这款新装备都抱持著极大兴趣并迅速编入部队,但因为本位主义影响因此同款武装在两个部队名称完全不同,炮兵部队称这款装备为一式7.5公分自走炮,装甲部队称为一式炮战车,这也是兵器发展史上的少数特例。

反战车炮化

由于日本开发的反战车炮在效能上极为差劲,而同盟国军的战车防御力快速增长,日军迫切需要更有效的反战车炮。而九十式野炮在弹道表现以及初速上还算良好,因此日本陆军也将这款榴弹炮修改为战车炮并装载在三式中战车以及三式炮战车上并开发穿甲弹以供运用,而当时美军M4中战车搭载75公厘主炮也是法国施耐德公司1897年型榴弹炮的修改版。

九十式野炮制式化量产的穿甲弹仅有一款,称为一式穿甲弹。一式穿甲弹设计为传统的前端实心、后端挖空填装炸药之穿甲榴弹(APHE),材质为添加铬(1%)、钼(0.2%)、镍的合金钢,发射初速每秒819公尺。日本自己测试的穿甲威力是1,000公尺距离70公厘、500公尺80公厘。另一款称为“特甲”的铬钨合金钢材质穿甲弹测试数据则是1,000公尺距离85公厘、500公尺距离100公厘。但是一式穿甲弹因为使用特殊金属材质因此量产配赋量已经不多,特甲弹则未能制式化,实际配备状况不明。

美国战争部在1945年8月配发的情报手册中,提到使用掳获的机动九十式野炮测试一式穿甲弹之数据,则是在钢板与穿甲弹呈90度之浸彻角(倾斜0°)状态下,1,500码(1371.6公尺)距离2.4英吋(约61公厘)、1,000码(914.4公尺)距离2.8英吋(约71公厘)、750码(约685.8公尺)距离下3英吋(76.2公厘)、500码(457.2公尺)距离下3.3英吋(约84公厘)、250码(228.6公尺)距离3.4英吋(约89公厘),测试整体结果与日本方面的报告差距不大。

实战成果与评价

在经过短暂的测试后,九十式野炮于1931年少量编入关东军第二师团进行测试,于918事变以及之后在中国的大小冲突皆有参战纪录。但实战部队对这款榴炮的评价贬多于褒,主要原因出于九十式野炮太重也太贵。

日本炮兵编队1门75公厘野炮会分配到12匹马进行相关炮兵装备拖运,火炮会分得6匹挽马英语Draft horse拖曳火炮与其附件,6匹马的拖力在改良型三八式野炮的测试中已经确定无法负荷,更重的九十式野炮则问题更严重,而日本军马体格较欧美军马要小,则让这问题无法仰赖短时间的品种改良去解决;虽然炮兵曾提出增加军马编制来适应日后更重火炮的后勤需求,但是牵涉层面太广被高层回绝,在后勤无法支撑的状况下炮兵部队无法换装九十式;机械化虽可有效治本,但日本贫弱的车辆工业使牵引车在火炮诞生时根本不存在,配套不周全导致无法大量配发,也让参谋本部及炮兵部队对于非机械化的九十式野炮的采购意愿不高,最后只少量采购了一百多门,直到九五式野炮以及机械化拖曳方式出现才开始进行少量采购。

除了重量问题以外,新技术的引入日本没有完全消化也影响到火炮的表现,九十式野炮所采用的自紧炮身制程炮身有磨损过快的寿命问题以及精度不佳的毛病,火炮炮管的寿命仅4,700发以内,这对需要大量发射炮弹为前线提供火力支援的野战炮兵部队而言几乎无法接受,进而拒绝采购装备,重量以及寿命问题使得日军到1939年采购的九十式野炮数量仅有24门,诺门罕战役时即因为炮兵世代差距而付出代价。

1939年爆发的诺门罕战役当时在第1战车团安冈支队装备了机动九十式野炮8门,整场战斗中其长射程为少数与苏联使用火炮平起平坐的装备。虽然战役中展现出其存在价值,但是日本参谋本部仍然因为重量因素不愿意大量采购,对于此点日本高层的结论是“既然马匹拖不动的话那就直接装在车上”。加上诺门罕时九十式野炮曾对苏联战车进行射击并成功击毁,因此九十式野炮日后导向自走炮化以及反战车炮化的契机。

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九十式野炮广泛装备在对盟军的作战部队,虽然没有单一明显战果,但是拥有与西方各国同等级火炮也显著提升了日军攻击火力,对于日军在东南亚攻势有正面帮助;而自走炮化的一式炮战车在1945年的吕宋岛战役也是少数可以在500公尺外击破当时美军主力M4中战车而且还可自力移动的武装,到后期由于九十式野炮的多用途因此日本方面称九十式野炮为日本版的ZIS-3

除了日本以外,中华民国也在战后在台湾接收了16门九十式野炮[10]并编入师属炮兵部队,但实际表现不明[11]。中共军队也在国共内战时由苏联自1946年起在北满将日本关东军装备无偿赠予获得此款装备并用于炮轰锦州,配套炮弹则来自苏联自1946年起逐渐移交给中共的大连建新兵工厂(原日本关东军大连兵工厂)。韩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曾配备9门九十式75mm野炮,最晚操作至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之后才被苏联军援武器给取代。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War Department Special Series No 25 Japanese Field Artillery October 1944
  2. ^ Tomczyk, Andrzej, Japanese Armor Vol. 4, p. 3.
  3. ^ History of War. [2014-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4. ^ Mayer, S. L. 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Japan, pp. 57-59
  5. ^ 佐山二郎‘大炮入门 陆军兵器彻底研究 ’、pp.287-288。
  6. ^ ‘九〇式野炮机动台车仮制式制定の件’ アジア历史资料センター、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C01001356200。
  7. ^ ‘机动九〇式野炮及同弾薬车仮制式制定の件’アジア历史资料センター、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C01001405200。
  8. ^ 竹内昭・佐山二郎‘日本の大炮’、pp.45-47。
  9. ^ 别册历史読本 日本陆军机械化部队総覧’、新人物往来社、1991年、p.218。
  10. ^ 何应钦主编,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书,政战学校,中华民国五十八年三月三十日
  11. ^ 除了台湾曾经出版的纪录之外,兵工署在1947年的报告中提出当时有24门九十式野炮在役,多出的6门从何而来不得而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