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式山炮

九四式山炮日本帝国陆军在1930年代初期为取代四一式山炮而开发的山炮,其易于操作、运输便利、火力适切的特性让本型炮在中国战场大量运用,并持续服役到1950年代。

九四式山炮
九四式山炮在1935年的测试照片
类型山炮
原产地 大日本帝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5年至1980年代
使用方 大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与战争/冲突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共内战
韩战
生产历史
研发者大阪炮兵工厂
研发日期1931年至1934年
生产商大阪炮兵工厂
西北实业公司
生产日期1935年至1945年
1947年至1948年
制造数量1500左右[1]
基本规格
重量544公斤(射击任务状态)
495公斤(运输状态)
长度3.96公尺(运输)
3.81公尺(射击任务状态)
枪管长度1.56公尺(20.8倍径)
宽度1.023公尺(运输状态)
1.354公尺(射击任务状态)
高度0.89公尺
操作人数4-5(操炮)[2]
11(炮班)

炮弹75 x 294公厘[3]
后膛水平滑楔式炮闩
后坐力液压机械复合式
后座行程69.8-78.7公分
载具开腿式炮架
射击仰角-8° - +25度°
回旋角度中心线左右20°
射速10-20发/分
枪口初速392公尺/秒
最大射程8,300公尺

介绍

在四一式山炮服役之际,世界局势开始了一场剧变,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各国野战火力水准翻新一轮,即使只有参与部分战场的日军也深受震撼。作为师级支援火炮的四一式山炮在火力上终究不如一般野战炮,然而四一式设计终究是1900年代产物,要改良最后多半得把整门炮设计推倒重来。 故日本帝国陆军在1920年代开始自法国引进先进火炮制造技术,同时在1920年(大正9年)开始探讨四一式山炮的后继制品,对新型山炮,帝国陆军要求“比四一式山炮威力要强,却有同等级的可靠性能”。

白话的说,日军提出的要求要的是一种升级版的四一式山炮。

日军在使用四一式山炮经验中,较严重的问题是大仰角状态下炮架稳定与平衡出现不良状况,致使炮弹准确率大降,新山炮要满足的重点也在这环节;为了要达到这种苛刻的技术想像,大阪兵工厂使用了多个国家所设计的技术结晶达成;包括自法国施耐德公司引进的液气压复合制退复进机英语Hydraulic recoil mechanism及开脚式炮架[4]、单层自紧制程炮管,德国克鲁伯设计的水平滑块式炮闩,日军工程师对炮架的分解设计进一步精进等[5]

受惠于较先进的制造技术,新型山炮的重量控制在与四一式山炮相等,运输编制上仍续用既有的6马拖曳规格,射程却可达三八式野炮的8,000公尺射程标准;同时火炮可在3至5分钟内分解成11个配件[6][7],配件中较重者为火炮摇架(97公斤)与炮管(94公斤),除这些核心配件须以驼运,其馀皆可采人力搬运;重新组装只需10分钟,就地形适性而言也属上乘。不单是炮班编制不需调整,同时新型山炮与既有使用的75公厘野战炮榴弹共通,不再迁就既已服役的四一式山炮运用的分离式装药设计,简化了后勤的复杂度。

九四式山炮正式开发自1931年6月开始,1932年9月第一门原型样炮出厂测试,1934年9月完成4门试制量产炮,以神武纪年编法称九四式山炮,1935年3月在陆军野战炮兵学校进行测考,4月完成测试,11月正式制式化量产,1935年末起开始拨交部队更换当时常备师团直辖炮兵团与独立山炮团(山炮兵连队)单位;一般来说,一个日本师级部队下属之炮兵团会配有48门火炮,半数为山炮编装,因此会配有24门九四式山炮,以山地战为导向的师团则会提高比重至36门,独立山炮团则有24门。

在日本战败后,主政山西省的晋系军阀阎锡山控制的西北实业公司西北机车厂在借助日本技术支援下在1947年2月成功仿制九四式山炮,称为晋36年式75毫米山炮,至1948年共生产191门。制造火炮的材料由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与西北铸造厂供给。

战斗运用

九四式山炮服役后,日本陆军虽然察觉到未来野战火炮的大口径化趋势,也研发了九九式山炮;但九四式山炮在交通线不良的中国华中、华南战场崭露其优异表现,加上日本扩军压力也无法有效终止75公厘口径弹药的转换作业,因此九四式山炮就一路服役到日本投降之际仍持续生产,除了中国战场外,盟军在东印度群岛和南太平洋战场经常遭遇此型武器,美军发给基层教范的介绍称九四式山炮会是大兵们最常见的武器[8];至1942年时日本陆军获得的九四式山炮约600门,1945年战败之际总生产数量已达1500门之多。战争后期为对抗防御力厚重的盟军战车,日军开始为75公厘级火炮配发锥孔装药设计的二式破甲榴弹(タ弹),该型弹药可在近距离贯穿75-100公厘厚的均质装甲,在1945年日本战败前约生产了44,000发[1]

九四式山炮在性能数值上未必与西方国家一线山炮比拟,但是就设计相性而言,本型炮成功的掌握住一支以步兵为主力之军队该有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亚洲国家挽马或驮马体格较西方国家不足的劣势,因此分解后的火炮总成不超过100公斤,可以让亚洲本地的驼兽长时间背负。因此不只是日本,作为敌军的中华民国或是中国共产党军队对本型炮也给予优异评价。在1945年日军投降后,中华民国直接自中国战场的日军接收了239门九四式山炮,并迅速的换发给各整编师炮兵营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则从东北战场搜刮日军遗留物资整修拼凑出自己的炮兵部队,同时在国共内战中也大量缴获本型武器,并配备到解放军炮兵中,这批九四式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韩战之际做为主力武器使用[9],惟1950年代时本型炮因使用日久且长期高频率运用,制退复进机多出现密合不全之液压油渗漏污染现象,因此后续以苏联制火炮汰除。

九四式山炮后来在解放军改造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礼炮,运用到1980年代;与原版差别之处为木轮外覆橡胶材质、增加电击发底火设计。

运用弹种

可用弹药
类型 型号 重量,公斤(弹体/弹头) 弹头装药 备注
榴弹 榴弹甲 6.47/0.635 苦味酸2,4-二硝基甲苯
榴弹 榴弹乙 6.61/0.625 苦味酸2,4-二硝基甲苯
榴弹 九十式尖锐弹 6.18/0.42 TNT
榴弹 九四式榴弹 6/0.81 TNT
榴霰弹 九〇式榴霰弹 7 250颗子弹药
榴霰弹 九〇式钢性榴霰弹
反战车榴弹 九五式破甲榴弹 6.2/0.0045 苦味酸、2,4-二硝基甲苯
穿甲弹 一式穿甲弹 6.575/0.378
破甲榴弹 二式穿甲榴弹 5/3.95 TNT
毒气弹 九二式黄弹(きい弾) 5.59/0.82 芥子毒气
毒气弹 九二式红弹(あか榴弾) 6.28/0.63 二苯氰胂
毒气弹 九二式蓝白弹(あおしろ弾) 5.5/0.726 光气
烟幕弹 九〇式发烟弹 5.73
照明弹 九〇式照明弹 5.65

参考资料

  1. ^ 1.0 1.1 佐山二郎“日本陆军の火炮 野炮 山炮”p443。
  2. ^ Foss, Christopher. Jane's pocket book of towed artillery. New York: Collier. 1977: 29 [2018-06-22]. ISBN 0020806000. OCLC 9119079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3. ^ 75-77 MM CALIBRE CARTRIDGES. www.quarryhs.co.uk. [2017-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1). 
  4. ^ Bishop,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Pp.150
  5. ^ 潮书房‘丸’昭和37年(1962年)3月号 No.181 p.159
  6. ^ 潮书房‘丸’昭和37年(1962年)3月号 No.181 p.160
  7. ^ US Army Technical Manual. [2016-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8. ^ US Department of War. TM 30-480, Handbook on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9. ^ 存档副本. [200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4). 
  • 竹内昭・佐山二郎 ‘日本の大炮’ 出版共同社、1986年
  • 潮书房 ‘’ 1962年3月号 No.181
  • 佐山二郎“日本陆军の火炮 野炮 山炮” ISBN 978-4769827450 光人社NF文库、2012年
  • Bishop, Chris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Barnes & Nobel. 1998. ISBN 0-7607-1022-8
  • Chant, Chris. Artillery of World War II, Zenith Press, 2001, ISBN 0-7603-1172-2
  • McLean, Donald B. Japanese Artillery; Weapons and Tactics. Wickenburg, Ariz.: Normount Technical Publications 1973. ISBN 0-87947-157-3.
  • Mayer, S.L. 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Japan. The Military Press (1884) ISBN 0-517-42313-8
  • War Department Special Series No 25 Japanese Field Artillery October 1944
  • US Department of War, TM 30-480, Handbook on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8071-2013-8

相关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