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15战斗机

伊-15玻利卡尔波夫I-15),是苏联二战前夕的主力战斗机,也是苏联后期双翼战斗机,也曾经军援过战时中国的国民政府西班牙第二共和国

伊-15型
概况
类型双翼战斗机
制造商玻利卡尔波夫设计局
设计者玻利卡尔波夫
主要用户苏联
制造数量约6500架(含伊-153)
历史
起役日期1933年
发展自伊-5
衍生型伊-153

历史

本机是十月革命后,第一种广为外人知的苏联自行设计制造的军用飞机。

沿革

苏联早年自行设计的战斗机伊-5型双翼机老旧后,本机在1932年首飞由当时苏联最著名设计师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波利卡尔波夫设计,虽然本机在当时来说也无独特之处,但是相对早前苏联自行研制的战斗机如伊-3或伊-5仅寥寥数百架,而且品质参差可靠性存疑在航空史上被羞于谈及的,本机也对外界体现了苏联成为航空大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

实战

在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和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本机被实战试验,并起初只由苏联航空志愿队驾驶和发展了第一次改良型伊-152,直到二战之初的苏日在诺门罕战役中都有不差的战果。

但当时飞行员还是以一战的经验作战术指导思想下,而且同期轴心国空军主力亦是双翼机,包括德国的Ar 68战斗机和义大利的CR.32战斗机还有日本的九五式战斗机,所以起初相当成功和使苏联开发了第二次改良型伊-153,但客观反刺激了轴心国研究适应新时代空战的战术和飞机。

而且在大清洗时代使空军人员报喜不报忧的影响下,大大推迟了本机的停产和后继机的开发,使到后期型的本机和伊-16一直生产到二战开始时。

到了苏芬战争中苏方大量使用本机,因为保卫祖国的芬兰人奋力抵抗,和以适应新时代的空战战术思想指导下,和以单翼F2A战斗机为主力,苏联军方才认识到本机完全过时了,从而中止改良本机同时开发新一代的战斗机。

苏德战争初期,本机只占苏联战斗机不足两成,在面对针对新时代空战战术的Bf 109F/G型和Fw 190前完全不敌,但在美援的战机到达前被充当攻击机使用。

而在以前援华的早期型伊-15和伊-152,更实际被日本的零式战斗机一式战斗机消灭殆尽,最后残存的伊-153在1942年退役。

评价

本机仅次于I-16战斗机,是在老一辈非社会主义的国家人民中最熟悉的战时苏式飞机,这是因为其曾经参与西班牙内战抗战,还有个叫贬鼻子的浑名。

但实际上本机在航空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其本机是被苏联作为实验喷射发动机用,称为伊-15 DM,创下了每小时四百四十公里双翼机的最快记录,是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诸多航空发展成就之一。

外观和参数

 
此图显示了伊-15的帆布蒙皮和木制骨架内部结构
 
伊-15bis/伊-152

本机机身粗短的帆布蒙皮和木制骨架结构的单座双翼机,大部分本系列机型和其他双翼机最明显分别是使用海鸥型上翼,一律使用一具九汽缸星形气冷发动机,使用开放式座舱和固定式后三点起落架,设有两叶式螺旋桨。

尺寸:翼展9.75公尺,机长6.1公尺,高2.2公尺,翼面积21.90平方公尺,空机重1012公斤,起飞重1490公斤。

中期型的伊-152(伊-15bis)上翼改为直翼而非海鸥翼而令其和其他同系列很易识别,后期型的伊-153型使用了收放式起落架,故外观和中前期伊-15有明显分别。

各亚型的性能

早期型伊-15和中期型伊-152(伊-15bis)使用M25发动机,功率578千瓦,极速每小时367公里,升限9000公尺,从起飞上升到五千公尺需时6分钟,航程510公里,在一千公尺高时盘旋360'只需要8秒。

后期伊-153使用M63发动机,功率820千瓦,极速每小时430公里,航程720公里,升限10000公尺。

各亚型的武装

早期型伊-15,四挺7.62毫米口径PV-1机枪,可挂一百公斤炸弹。

中期型伊-152(伊-15bis),同早期型,亦可换装4挺7.62毫米ShKAS机枪,炸弹挂载量提升至150公斤。

后期伊-153四挺7.62毫米ShKAS机枪,可挂两百公斤炸弹或八个空用火箭发射架。


使用国家

 
西班牙内战时的I-15(共和军阵营)

参考书目

参见

外部链接

各国二战前夕至初期的战斗机

 
伊-15三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