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尼尔森
杰里·尼尔森(英语:Jerry Nelson,1944年1月15日—2017年6月10日),美国天文学家,以进行开创性的拼合镜面望远镜[1],让他在2010年获得科维理奖[2]的天体物理学奖。
杰里·尼尔森 Jerry Nelson | |
---|---|
出生 |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郡 | 1944年1月15日
逝世 | 2017年6月10日 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克鲁兹 | (73岁)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加州理工学院、柏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 |
知名于 | 拼合镜面望远镜 |
奖项 | 丹尼·海涅曼天体物理学奖 (1995) 科维理奖天文物理学奖 (2010)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天文学家 |
机构 | 利克天文台、圣塔克鲁兹加利福尼亚大学 |
教育
尼尔森在1944年1月15日诞生于洛杉矶郡[4][5]。在1960年成为一所高中学校的学生, 但尼尔森早在参加科学夏令营时就师从天文学家Paul Routly和乔治·阿贝尔,接受了天文学教育[6]。他是在Kagel Canyon成长,第一位去读大学的小孩[7]。
他于196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识的学位,在1972年得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8]。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协助设计和建造了一架1.5米(59英寸)的望远镜[7]。
生涯
在1977年,当尼尔森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物理部门工作时,他被任命组成一个五人委员会,来设计10公尺口径的望远镜,这是当时最大口径望远镜的两倍大。他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明智的分段设计,才能克服结构性上的困难。他设计了36片六角形镜片,每一片的直径是6英尺,厚3英吋。这成就了两架10公尺的凯克望远镜[7][9][10][11]。
" 海尔望远镜是当时非常有创意的,但是工艺不断的进步 -或至少有一部分工艺已经推展至其极限- 但是光学望远镜还没有走向下坡。这是再向前迈进的时刻,而不只是在旧的技艺上有所改进。"
—杰里·尼尔森[10]
解决部分结构上的问题,但创建一种新的还涉及各段的对齐方式。为了处理这些,尼尔森提供168个电子感应器安装在组合的六角形镜子边缘,和使用108个电机驱动器的调整机制的设计,用来调整镜像系统让镜面保持正确的形状[10][11]。
他的建议遭到怀疑,因为这太复杂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设计工作。最终,尼尔森建造了工作的原始模型,消除了大众的疑虑[5][7]。
尼尔森在1994年成为圣塔克鲁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在1999年,他是UCSC的自适应光学中心的创始主任[8]。
在2010年,他因为拼接镜面的工作,分享了Kavli Prize的百万美元奖金[2]。
"这是最当之无愧的奖。杰里尼尔森发明的拼接镜面,以他的设计建造的凯克望远镜是天文学上的革命;他继续他出色的工作,在自适应光学系统,和即将引领风骚的30公尺望远镜专案,都将在他的领导下再次改变天文学。他的工作可能让天文学在这个时代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
—UCSC名誉校长George R. Blumenthal[2]。
获奖
参考资料
- ^ 2010 Astrophysics Citation. The Kavli Foundation. 3 June 2010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 ^ 2.0 2.1 2.2 Astronomer Jerry Nelson wins prestigious Kavli Prize in Astrophysics. UC Santa Cruz. 18 December 2008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 ^ 3.0 3.1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Lauds Designer of Keck Telescope. UC Santa Cruz. 2 January 1996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5月28日).
- ^ "Nelson, Jerry Earl", Who's who in the West: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Noteworthy Men and Women of the Pacific Coast and the Western States, A. N. Marquis Co., 2004. [201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 ^ 5.0 5.1 Dye, Lee. The Mirrors of Mauna Kea : Daringly Different, Keck Observatory's Multifaceted Telescope Will Look Back to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3 October 1993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 ^ The "Teaching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at SSP (PDF). Summer Science Program. 14 September 2010 [10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17).
- ^ 7.0 7.1 7.2 7.3 Beating the Odds. W. M. Keck Observatory.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6).
- ^ 8.0 8.1 Jerry Earl Nelson home page at UCSC. UC Santa Cruz. [201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3).
- ^ Evenings with Astronomers. W. M. Keck Observatory. 19 December 2007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10.0 10.1 10.2 Yarris, Lynn. Keck Revolution in Telescope Design Pioneered at Lawrence Berkeley Lab.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ies. 1992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 ^ 11.0 11.1 Telescope History: Sky High — Galileo to Gamma Cephei. McDonald Observatory. 1990-04-24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30).
- ^ Jerry Earl Nelson (1944 - 2017).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7-06-13].[永久失效链接]
- ^ Astronomer Jerry Nelson, pioneering designer of large telescopes, dies at age 7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7).
- ^ Dannie Heineman Prize for Astrophysics.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5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 ^ Caltech 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5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 ^ Accolades. UC Santa Cruz. 1 June 1998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5月27日).
- ^ The Kavli Prize Laureates 2010. Kavli Foundation. 3 June 2010 [20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2日).
- ^ Benjamin Franklin Medal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anklin Institute. 2012 [2013年4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