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战争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1月23日) |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侵略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镰仓、室町时代呼称(蒙古袭来、异贼袭来、蒙古合战、异国合战),亦有用凶徒称呼之,江户时代《大日本史》则称为元寇。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如果有关历史信源记录的船舰数目可信度高,蒙古的第二次入侵就是当时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舰队,而仅次于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的海事规模[1][2]。
元日战争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元日戰爭 | ||||||||
简化字 | 元日战争 | ||||||||
| |||||||||
朝鲜语名称 | |||||||||
谚文 | 원나라 의 일본 원정 | ||||||||
汉字 | 元나라 의 日本遠征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元寇 ‧ 蒙古襲来 | ||||||||
| |||||||||
蒙古语名称 | |||||||||
蒙古语 | Хубилай хаан Японыг дайлсан нь |
1274年元军首次纳入由朝鲜派出的九百艘船远征军,但被日本武士(侍)部队成功抵御[2]。蒙古人从日本撤退之后很快重整旗鼓,随著元朝征服南宋统一了整个中国后,他们便出航展开第二次海路入侵日本;1281年从两头分批派出舰队,由朝鲜同样出动了九百艘船,而另外则由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派遣了超过3,000艘船[3]。而第二次远征时中国方面出航舰队在朝鲜舰队展开交战时,未能及时到达而延误了数个月的时间,在部队缺乏协同出战之下,导致蒙古方面意图占据博多港口城镇的计划就此流产。据中国与朝鲜历史信源所一同描述,在中国方面出海舰队到达伊万里湾时,是遭遇了强风巨浪,整个船队在重大冲击下仅剩馀十分之一[4]。
背景及外交
1258年,主张继续抵抗蒙古入侵的高丽武臣政权统治者崔竩被杀。蒙古人趁机再度入侵高丽。次年(正元元年・元宪宗9年),3月,高丽与蒙古议和。,1260年(文应元年、中统元年)忽必烈上台,对高丽方针由武力征服变更为怀柔政策。高丽成为后来蒙古侵略日本的协力者[5]。蒙古帝国至此段时期,自西向东占据了欧洲部分范围到朝鲜之间、紧密相连的广袤领土[2]。
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自称中国皇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而蒙古帝国其后又与高丽结盟。1271年忽必烈于中原地区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6][7]
1265年高丽人赵彝建议元廷出使日本,1266年(文永三年・至元三年)八月,蒙古兵部侍郎黑的持虎符、充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持金符、充国信副使、持国书出使日本。他们率使节团准备到日本递交国书《大蒙古国皇帝奉书》[8],十一月二十五日(癸丑),使节团抵达高丽,二十八日(丙辰)高丽元宗命枢密院副使宋君斐、侍御史金赞等陪黑的等往日本[9]。高丽害怕蒙古索要军费,次年正月,宋君斐、金赞与蒙古使团至巨济岛松边浦,宣扬风涛之险,高丽元宗让宋君斐随黑的回蒙古,宣扬“大洋万里风涛蹴天”、“彼俗顽犷无礼义”,不要去的好。但是忽必烈要求必须去,最终高丽派遣起居舍人潘阜到日本,居住六个月,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0]。
1268年,忽必烈又要求高丽派遣第二批使者,正月,高丽使节团到大宰府,同样是空手而回。使节团参见了镇西奉行少贰资能,使节团代表潘阜向其递交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称作蒙古国牒状)与高丽国王书状,由其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三月,北条时宗上台[11]。当时主管外交的是日本朝廷,因此幕府要将这一事件报告朝廷[12]。朝廷与幕府的中介、任职关东申次的西园寺实氏接受了国书,命名为“异国书”,转交院政后嵯峨上皇。随后朝廷连日开会讨论[13]。幕府认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是蒙古军袭来的前奏,传达御家人做好准备[14]。镰仓的建长寺,来了位南宋禅僧,僧侣告诉日本人,在大陆蒙古帝国种种暴行。潘阜因得不到答复,率团回国报告[15]。五月,忽必烈命令高丽造可载米三四千石的战舰一千艘,备战[16]。高丽崔东秀向蒙古报告高丽备兵一万,造船一千只,十月庚寅(十三日)蒙古派明威将军都统领脱朵儿、武徳将军统领王国昌、武略将军副统领刘杰等十四人到高丽,整阅军队、视察舟舰,表示随时进攻南宋、日本。并视察黑山岛赴日本道路。高丽官员陪同。
1269年二月,蒙古正使黑的、副使殷弘率使节团在高丽起居舍人潘阜等人陪同下,共计75名在日本对马岛上陆[17][18],因日本抗拒外交,蒙古人抓走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19][20]。塔二郎、弥二郎到大都,忽必烈以为他们是日本使节,接见了他们。认为日本忠节可嘉、厚赐匹帛,又说:“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让塔二郎、弥二郎观览宫殿,塔二郎、弥二郎表示这是天堂佛刹,忽必烈大喜,又让塔二郎、弥二郎浏览燕京万寿山玉殿与诸城阙[21]。九月,被捕的对马岛人塔二郎与弥二郎从大都回国,同行的是高丽人金有成、高柔率领的使节团,使节团有蒙古帝国官人三人,同从人五人、高丽人六十七名,乘坐四艘船到对马岛丰岐浦登陆,到大宰府守护所[22]。使节携带忽必烈本人的国书、大蒙古国中央机关中书省的国书与高丽国书[23]。
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认为书状无礼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陆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其他大多数公家活动亦被推迟。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动。
第一次战争经过
第一次元日战争 (文永之役) | |||||||
---|---|---|---|---|---|---|---|
日、元水军海战,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 |||||||
| |||||||
参战方 | |||||||
元朝 高丽 | 日本镰仓幕府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元朝: 忻都 洪茶丘 刘复亨 昭勇大将军阿剌帖木儿 高丽: 金方庆 金侁† 金文庇[24] |
博多: 少贰资能[25] 少贰景资 菊池武房 大友赖泰 少弐経资 竹崎季长 对马: 宗资国† 壹岐: 平景隆(平经高)† 肥前沿岸: 松浦党佐志房†、佐志直†、佐志留†、佐志勇†、山代阶† | ||||||
兵力 | |||||||
15,000名蒙古及女真士兵 5,600名高丽兵士 6,700名高丽水手 | 100,000名[26][27] | ||||||
伤亡与损失 | |||||||
13,500名淹死[28] |
博多: 不明' 对马: 宗资国等80馀骑战死† 壹岐: 平景隆等100馀骑战死† 肥前沿岸: 松浦党数百人战死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文永の役 |
假名 | ぶんえいの えき |
平文式罗马字 | Bunei no Eki |
1274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农历六月,忽必烈委托高丽造大小舰九百艘[29];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一万五千人[30](元代的“汉人”,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以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辽、金为主),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五千六百人[31],加上高丽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九百艘船,组成约三万人的大军[32],远征日本。
同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大韩民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守护代宗助国父子率领八十骑拦阻,被全歼。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守护代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率百馀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石火矢)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军在筑前国的博多港(位于今福冈县福冈市),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和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到了增援。此外,元军登陆地点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
二十日晨,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菊池武房、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一万人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五百骑前来迎战元军。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馀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事)方向撤退。此时天色已晚,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金方庆反对)。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一万三千五百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一万三千八百馀人。而忻都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33]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二十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
第二次战争经过
第二次元日战争 (弘安之役) | |||||||
---|---|---|---|---|---|---|---|
博多的防御墙,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 |||||||
| |||||||
参战方 | |||||||
元朝 高丽 | 日本镰仓幕府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阿剌罕 阿塔海 东征都元帅忻都 东征都元帅洪茶丘 征日本都元帅金方庆(高丽军) 东征左副都元帅阿剌帖木儿 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朴球 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金周鼎 管军万户也速䚟儿 管军上百户张成 郎将康彦 郎将康师子 日本行省右丞范文虎(江南军) 日本行省左丞李庭(江南军) 都元帅张禧 都元帅哈剌䚟 管军万户葛剌歹 管军万户厉徳彪 管军総管楚鼎 招讨使王国佐 水手総管陆文政 等 |
镇西(异国征伐)大将军北条实政 草野七郎 少贰资能†[25] 少贰经资 少贰景资 菊池武房 安达盛宗 大友赖康 宇都宫贞纲 竹崎季长 河野通有[34] | ||||||
兵力 | |||||||
江南军100,000名以上 东路军40,000名(蒙金军19000人,高丽军10000,水手17000) |
大宰府守备军25,000名 长门国守备军15,000名 据江户时代编纂之《历代镇西要略》,日军共计约25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东路八、九成没有回国,江南军损失六七成以上[35][36][37][38][39] 高丽军7592人[40] | 不明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弘安の役 |
假名 | こうあんの えき |
平文式罗马字 | Kōan no Eki |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败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钦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进攻。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蒙古人及女真、契丹(后两者为金朝降军,元代称为“汉人”)士兵一万九千人,金方庆统高丽军一万人,乘战舰九百艘,加上高丽水手一万七千人,携军粮十万石,由高丽出发;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蛮军(指南宋降军)十万人[41] ,乘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42];两军约定于六月会合,东路军负责作战,江南军则在占领区屯田,生产米粮,以为长久之计。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积极为元军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进弓箭,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同时更完备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元寇防垒”[43],这时起了重大防卫作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登陆的地点,只得以泊于博多湾中的舰船为阵地长达一个月。这段期间,元军发动几次强行登陆作战均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袭扰(也受海贼草野党偷袭),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在九州外海会合。元军会师后再度发动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许多蒙古军将领相继阵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的损失惨重,依然不能突破石墙。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军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八月初一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风暴持续四天,军舰大部分沉没,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决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馀人无船可乘,张禧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
被遗弃在日本五龙山的海滩上的元军尚有十万余人,日本发动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这些元军大部分战死,其馀数万士兵被俘。[44]
总计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军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还。有3名士兵拼凑小船回中国;通过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后大怒,将范文虎革职。
决定战争结果的因素
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学家林田宪三的研究团队研究元朝舰队的沉船后,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45]
此外,幕府在第一和第二次元军来袭间修建的沿海防御工事,也让元军在第二次袭击中损失惨重[43],有效阻止了元军的登陆和推进;元军无法取得登陆立足点试图撤退时才遭遇台风。
战争目的
马可·波罗书中写道,蒙古人认为日本到处是黄金和美食,引起忽必烈的贪欲[46]。郑思肖认为,“元贼闻其豊庶、怒倭主不来臣、竭此土民力、弁舟舰、往攻焉”[47]。
影响
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征日。此举引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其暂缓造船事宜;同时,蒙古在南方对越南陈朝发动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三度攻日之议因而作罢。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两次击退“元寇”后,幕府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有许多军事设施在多年后仍然很有效;然而,为了应对“元寇”而进行的全国范围动员,使得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幕府也无法充分赏赐抗元将士,加剧了国内武士集团间的矛盾,埋下了镰仓幕府统治体系于14世纪前半叶瓦解的背景。
后续发掘
2022年10月1日,日本松浦市政府打捞起700年前镰仓时代元寇袭来战船的木制船锚,在松浦市政府主管及研究学者等人见证下,由作业员从水深20公尺的海底打捞上岸,木制船锚长度约170公分。纹路表面清晰可见,更在上面发现被石块贯穿的洞。主导打捞作业的国学院大学教授池田荣史表示:“原本很担心木头从海底打捞出海面时会有破损的情况,还好顺利打捞上岸,团队将好好采集资料,掌握保存处理方法,期待之后可展开打捞船只主体的工作。”松浦市政府计划将来也要把船只主体打捞上岸[48]。
相关作品
参考文献
引用
- ^ 村井章介‘北条时宗と蒙古袭来-时代・世界・个人を読む’日本放送出版协会 2001年 126页
- ^ 2.0 2.1 2.2 Yoshifumi I, Sasaki R, Kimura J. Recent underwater investigations at Takashima: searching for the lost fleet of the Mongol Empire[J]. Current Science (00113891), 2019, 117(10).
- ^ Rossabi M. Khubilai Khan: His Life and Tim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8.
- ^ Saeki, K., Mongol Shurai no Shyogeki (The Impact of the Mongol invasion), Chuo Koron Shinsya, Tokyo, 2003.(日语)
- ^ ‘日本历史大系2 中世’山川出版社、1985年,269页。
- ^ 忽必烈写给日本国书:“上天眷命,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籓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至元三年八月日”(元史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日本国)
- ^ 高丽王书“右启、季秋向阑、伏惟大王殿下、起居万福、瞻企瞻企、我国臣事蒙古大朝、禀正朔有年于兹矣、皇帝仁明、以天下为一家、视远如迩、日月所照、咸仰其徳化。今欲通好于贵国、而诏寡人云、‘海东诸国、日本与高麓为近邻、典章政理、有足嘉者。汉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国。故遣书以往。勿以风涛険阻为辞。’其旨严切。兹不获己、遣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潘阜等、奉皇帝书前去。且贵国之通好中国、无代无之。况今皇帝之欲通好贵国者、非利其贡献。但以无外之名高于天下耳。若得贵国之报音、则必厚待之、其実兴否、既通而后当可知矣、其遣一介之使以往观之何如也。惟贵国商酌焉。”
- ^ 元史 卷二百八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日本国
- ^ 高丽史 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 ^ 元史 巻二百八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 ^ 将军执权之次第“文永五年、时宗。三月五日、始为执权云々、正月廿九日、辞左马权头。”(山田安栄编‘伏敌篇’1891年 卷之一22页)
- ^ ‘五代帝王物语’“(文永五年)闰正月十五日、又舞御覧あり、一院御幸なる、丽しき御贺の仪、いか计りの事にてかあらんずらむとおぼえしに、蒙古国とかやより牒状を奉る、高丽の牒を相副たり、宰府より先づ関东へ告て、関东より二月六日牒状を参らせたり、是によりて御贺止めらる、公私本意なき御事也、蒙古国、もとは契丹の所属鞑靼国也、年比契丹国以下の近辺の诸国を打とる、太宋国も、三百余州のうち、大略みな讨とられて、仅に六十余州残れり、高丽も同せめ落されて、臣として蒙古の朝につかふるよし、牒状にも载たり、牒使には赵良弼と云者渡れり、高丽の使を副たり、牒状二通あり、一通は高丽の牒也、蒙古状は、文永三年九月の状也、至元三年と载たり、高丽国、同彼年号をうけて至元となせり、去年八月の牒也、数多の方物を相副て、正月一日大宰府に着たり、是によりて、官外记以下の勘文を召されて、仗仪を行る、又仙洞の评定あり、”(‘群书类従’第贰辑 帝王部 440~441页)
- ^ 近卫基平‘深心院関白记’文永五年二月条“(二月)七日戊子(中略)晴 东使今日向相国禅门北山亭云々、异国间事也、 八日己丑(中略)天晴 早旦以敕书有召、仍参院、今日异国事可有评定云々、牒状高丽被进蒙古国牒也、仍其牒二通也、讲和亲之仪、委见牒状、此事国家珍事大事也、万人惊欤之外无也、前博陆两人参间、其座无骨、仍馀参内、入夜又归参院也、(中略)十日辛卯(中略)晴(中略)依时召参院、异国返牒有否有沙汰、前博陆两人参、然而馀对座居也、如此重事不参此条不可然之故也、子细不尽翰墨也、”(‘阳明丛书 记录文书篇 第二辑 冈屋関白记・深心院関白记・后知足院関白记’思文阁出版 1984年)
- ^ ‘○新式目’関东御教书“一 蒙古国事 蒙古人插凶心、可伺本朝之由、近日所进牒使也、早可用心之旨、可被相触讃岐国御家人等状、依仰执达如件、文永五年二月廿七日 骏河守殿(北条有时?) 相模守(北条时宗)左京权大夫(北条政村)”(竹内理三编‘镰仓遗文’古文书编 第十三卷 东京堂出版 九八八三号)
- ^ ‘高丽史’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元宗九年秋七月丁卯(十八日)の条“秋七月丁卯、起居舍人潘阜、还自日本、遣阁门使孙世贞郎将吴惟硕等、如蒙古贺节日、又遣潘阜偕行、上书曰、向诏臣、以宣谕日本、臣即差陪臣潘阜、奉皇帝玺书、幷赍臣书及国赆、以前年九月二十三日、发船而往、至今年七月十八日、回来云、自到彼境、便不纳王都、留置西偏大宰府者凡五月、馆待甚薄、授以诏旨、而无报章、又赠国赆、多方告谕、竟不听、逼而送之、以故不得要领而还、未副圣虑、惶惧实深、辄玆差充陪臣潘阜等、以奏。”
- ^ ‘高丽史’卷一百二 列伝十五 李藏用
- ^ ‘高丽史’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元宗九年(十二月)庚辰(四日)“庚辰、知门下省事申思佺侍郎陈子厚起居舍人潘阜、偕黑的殷弘如日本。”
- ^ ‘蒙古来使记录’<○赐芦文库古文书所収称名寺文书>“文永六-二-十六-蒙古高丽使等渡海事<蒙古人官人三人<同从人五人、>高丽人六十七人船四艘着对马嶋丰岐浦云々> 同二-廿二日驰申了、同三-十三-评定了、同二-廿四日、逃归本审事(毕カ)云云、文永六年-十-十七-、蒙古牒一通、高丽牒一通持之、牒使二人、令着对马嶋之由申之云々、彼至元六-六-日、而如院宣者、通好之义、准唐汉之例、不可及子细、但彼国与我国、自昔无宿意、用兵之条、甚以不义之旨、可被遣返牒也、且草者可长成卿之由、诸卿评 定之由云々、而关东评定了、先度牒使来朝之时、不可返牒之由、”(竹内理三编‘镰仓遗文’古文书编 第十四卷 东京堂出版 一〇三八〇号)
- ^ ‘元史’卷二百八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日本国“五年九月、命黑的、弘复持书往、至对马岛、日本人拒而不纳、执其塔二郎、弥二郎二人而还。”
- ^ ‘五代帝王物语’“(文永)同六年、蒙古使、高丽の舟にのりて又对马国に着く、去年の返牒なきによりて、左右きかんため也、不虑の喧哗いできて、归国の间、对马の二人とられて高丽へ渡る。高丽より蒙古へつかはしたれば、王宫へ召入て见て、种々の禄をたらせて、本朝へ返送、是に付て又牒状有、”(‘群书类従’第贰辑 帝王部 441~442页)
- ^ ‘高丽史’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元宗十年(七月)甲子(二十一日)条“甲子、蒙古使于娄大于定等六人、偕倭人来、昌出迎于郊、初申思佺与倭人谒帝、帝大喜曰、尔国王祗禀朕命、使尔等往日本、尔等不以险阻为辞、入不测之地、生还复命、忠节可嘉、厚赐匹帛、以至从卒、又谓倭人曰、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赉予甚稠、敕令观览宫殿、既而倭人奏云、臣等闻有天堂佛刹、正谓是也、帝悦、又使遍观燕京万寿山玉殿与诸城阙。”
- ^ ‘関东评定众伝’文永六年条“九月、蒙古高丽重牒状到来。牒使金有成、高柔二人也。还对马嶋人答二郎、弥二郎。高柔依灵梦。献所持毛冠于安乐寺。即叙其由呈诗。”(‘群书类従’第四辑 补任部卷第四十九 続群书类従完成会 1960年 318页)
- ^ ‘太政官返牒’<○本朝文集六十七>“赠蒙古国中书省牒 菅原长成 日本国太政官牒 蒙古国中书省 附高丽国使人牒送、牒、得大宰府去年九月二十四日解状、去十七日申时、异国船一只、来着对马嶋伊奈浦、依例令存问来由之处、高丽国使人参来也、仍相副彼国幷蒙古国牒、言上如件者、就解状案事情、蒙古之号、于今未闻、尺素无胫初来、寸丹非面仅察、原汉唐以降之踪、观使介往还之道、缅依内外典籍之通义、虽成风俗融化之好礼、外交中绝、骊迁翰转、粤传乡信、忽请邻睦、当斯节次、不得根究、然而呈上之命、绿底不容、音问纵云雾万里之西巡、心敻忘胡越一体之前言、抑贵国曽无人物之通、本朝何有好恶之便、不顾由绪、欲用凶器、和风再报、疑冰犹厚、圣人之书、释氏之教、以济生为素怀、以夺命为黑业、何称帝徳仁义之境、还开民庶杀伤之源乎、凡自天照皇大神耀天统、至日本今皇帝(亀山天皇)受日嗣、圣明所覃、莫不属左庙右稷之灵、得一无贰之盟、百王之镇护孔昭、四夷之脩靖无紊、故以皇土永号神国、非可以智竞、非可以力争、难以一二、乞也思量、左大臣(藤原家经)宣、奉敕、彼到着之使、定留于对马嶋、此丹青之信、宣传自高丽国者、今以状、牒到准状、故牒 文永七年正月 日”(竹内理三编‘镰仓遗文’古文书编 第十四卷 东京堂出版 一〇五七一号)
- ^ 《高丽史》·卷二十八·世家二十八·忠烈王一:“(元宗十五年)冬十月乙巳,都督使金方庆将中军,朴之亮、金忻知兵马事,任恺为副使,金侁为左军使,韦得儒知兵马事,孙世贞为副使,金文庇为右军使,罗裕、朴保知兵马事,潘阜为副使,号三翼军。与元都元帅忽敦、右副元帅洪茶丘、左副元帅刘复亨,以蒙汉军二万五千,我军八千,梢工引海水手六千七百,战舰九百馀艘征日本。”
- ^ 25.0 25.1 长崎县史编集委员会编《长崎县史》中世编,1980年,266页
- ^ 《元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九刘通“十年(十一年)、迁征东左副都元帅、统军四万、战船九百、征日本、与倭兵十万遇、战败之、”
- ^ 外山干夫“肥前松浦一族”新人物往来社(2008)65页。 “九国ニ驰集ル军兵ハ谁々ソ、少弐・大友・菊池・原田・纪伊一类・臼杵・户次・松浦党・児玉以下、神社・仏寺之司及モ我モ々々ト打立ケル、大将军一万二千余骑、都合其势十万骑ト云ヘ共、数ヲ不知”。
- ^ 《高丽史》卷二十八世家二十八忠烈王一“(元宗十五年、冬十一月)己亥、东征师还合浦。遣同枢密院事张镒劳之。军不还者无虑万三千五百馀人。”
- ^ 《元史》卷二百八 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日本国“十一年三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
- ^ 《元史》卷八本纪第八世祖五至元十一年三月庚寅の条“庚寅、敕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総管洪茶丘等将屯田军及女直军、并水军、合万五千人、战船大小合九百艘、征日本、”
- ^ 《元史》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高丽国“三月、遣木速塔八、撒本合、持诏使高丽、佥军五千六百人、助征日本。”
- ^ 高丽史 卷一百四 列传十七 金方庆“以蒙汉军二万五千、我军(高丽军)八千、梢工引海水手六千七百、战舰九百馀艘、留合浦、以待女真军、女真后期、乃发船。”
- ^ 《高丽史》卷二十八世家二十八忠烈王一“侍中金方庆等还师忽敦以所俘童男女二百人献王及公女”
- ^ 《大日本史》、《日本外史》
- ^ 《元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世祖八至元十八年八月甲子朔の条“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庆诸军、船为风涛所激、大失利、余军回至高丽境、十存一二。”
- ^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 列传第四十九 李庭“十八年、军次竹岛、遇风、船尽坏、庭抱坏船板、漂流抵岸、下收余众、由高丽还京师。士卒存者十一二。”
- ^ 《元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十六 阿塔海“二十年、迁征东行省丞相、征日本、遇风、舟坏、丧师十七、八。”
- ^ 《元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十五 相威“十八年、右丞范文虎、参政李庭、以兵十万、航海征倭。七昼夜至竹岛、与辽阳省臣兵合。欲先攻太宰府、迟疑不发。八月朔、飓风大作、士卒十丧六七。”
- ^ 《高丽史》卷二十九世家二十九忠烈王二“(忠烈王七年)闰(八)月(中略)忻都(洪)茶丘范文虎等还元、官军不返者、无虑十万有几。”
- ^ 《高丽史》卷二十九世家二十九忠烈王二“(忠烈王七年十一月)壬午、各道按廉使启、东征军九千九百六十名、梢工引海水手一万七千二十九名、其生还者一万九千三百九十七名。”
- ^ 《高丽史》卷二十九 世家二十九 忠烈王二忠烈王七年六月丙辰(二十二日)の条“范文虎亦以战舰三千五百艘、蛮军十馀万来”
- ^ 《元史》卷一百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一洪福源俊奇君祥万“十八年、与右丞欣都、将舟师四万、由高丽金州合浦以进、时右丞范文虎、将兵十万、由庆元・定海等処渡海、期至日本一岐・平户等岛合兵登岸”,宁波及宁波镇海区
- ^ 43.0 43.1 柳田 纯孝 编著. 福岡市今津元寇防塁発掘調査概報. 福岡市埋蔵文化財調査報告書-4. 福冈市教育委员会. 1969 [2016-09-02].
- ^ ‘元史’巻二百八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日本国“(至元十八年)官军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壷岛(平戸岛)、移五龙山(鹰岛か)、八月一日、风破舟、五日、文虎等诸将各自择坚好船乘之、弃士卒十馀万于山下、众议推张百戸者为主帅、号之曰张总管、听其约束、方伐木作舟欲还、七日日本人来战、尽死、馀二三万为其虏去、九日、至八角岛、尽杀蒙古、高丽、汉人、谓新附军为唐人、不杀而奴之、阊辈是也、盖行省官议事不相下、故皆弃军归、久之、莫靑与呉万五者亦逃还、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
- ^ 探索频道,《忽必烈:蒙古舰队的覆没》。
- ^ 马可·波罗 东方见闻录
- ^ 郑思肖《心史》中兴集 元鞑攻日本败北歌
- ^ 鎌倉時代「元寇」で来襲した船のいかり 松浦沖で引き揚げ - NHK.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来源
外部链接
- 中岛乐章:〈元朝的征日战船与原南宋水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蒙古袭来絵词’ - 九州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馆
- ‘元寇の油絵 矢田一啸によるパノラマ画 镇西身延山本佛寺所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うきは市
- ‘全公开! 油画 蒙古袭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RO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