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寮渔港
公司寮渔港,位于苗栗县后龙镇龙津里,地理位置为后龙溪口之南岸;属于第二类渔港,为典型河口港。从事于近沿海之一支钓渔业为主,次为流刺网与其他渔业。渔获为䲠、乌鱼、花枝、白口、白鱼、金线、午仔等;虽渔获物不多,但均属高级鱼类。唯目前亦因淤积严重,仅有孤筏十馀艘停泊或出海作业,年产量下降仅约有28公吨,价值新台币280万元[2][3]。
公司寮渔港 Gongsiliao Fishing Port | |
---|---|
位置 | |
国家或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位置 | 苗栗县后龙镇龙津里 |
坐标 | 24°36′47.61″N 120°45′25.62″E / 24.6132250°N 120.7571167°E |
细节 | |
运营者 | 南龙区渔会 |
拥有者 | 苗栗县政府 |
类型 | 第二类渔港[1] |
码头数 | 258公尺 |
雇员 | 甲类51人 乙类17人 共计: 68人 |
泊地 | 0.9公顷 |
防波提 | 230公尺 |
曳船道 | 1座 |
统计 | |
靠港船只 | 动力渔筏43艘 动力舢舨34艘 动力渔船22艘 共计:99馀艘 |
年集装箱量 | 28公吨 |
净收入 | 新台币 280万元 |
命名缘由
当时该港南岸为荒蛮之地,因而有渔民数人组织公司团体,筑寮捕渔,以此称为公司寮渔港。但二战后定名为后垄港。今称龙港,一般仍习惯以旧名公司寮渔港为名[2]。
历史沿革
清治时期
后龙镇最早出现之港口,为1695年(康熙33年)《台湾府志》所记载:“后垄港由崩山社至新港仔入海...”而所谓的新港仔即为新港地区新民里一带;直到康熙末叶《平台纪略》中,蓝鼎元的《台湾水路兵防疏》指称“淡水以南二百馀里有后垄港,港澳宽深,由海口直达后垄社,可容战舰出入...”此时后垄港疑似有变迁现象,不在新港之位置,已移至后垄社之附近。《诸罗县志》也记载“后垄港”的出现,而该港即可能是现今溪洲里的汕头港,或溪洲港;另外也有说法是潐咾叭港即为今日的公司寮港,于当时该也已有港口的雏形存在[4]。因每年秋冬两季之季节风中,将大山脚一带之南墩南移,致使溪州之汕头港湾被沙填塞,该港遂迁往后龙,后来河沙下移现象,遂再次西迁至公司寮。
于康熙末年至1730年(雍正8年)开始对闽泉州通商,80吨级帆船可直驶后龙溪松仔脚,故该港为海岸及滨海各处货物集散根据地。与福建之泉州、厦门、汕头等地贸易频繁,对内则可与基隆、淡水、永安等进行水上贸易;曾是渔民、商贾的滔金天堂而风光一时[2]。
日治时期
1895年(明治28年),指定本港为特别输出入港,禁帆船碇泊。1909年(明治42年)1月,港口因溪床淤积,迁徙至现今的龙津里公司寮,故称公司寮港[4]。
1934年(昭和9年)新竹州奖励建造50吨级小型渔船2艘,以公司寮为基地,嗣后新竹州水产试验场建造试验船2艘确定附近渔场。
于日治时期中,曾拟定修建渔港之计划,但后因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止[2]。
民国时期
1945年(民国34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厦门、泉州等帆船往返,恢复了繁盛的贸易。1946年(民国35年)公司寮渔民郑来贵建造10吨级20马力之渔船2艘取名“龙津号”与“诗前号”,聘请高雄、澎湖渔民带船从事鲨鱼延绳钓;1951年(民国40年),因顾及渔民生计之需要,重新开启作为渔业之运用[4];直到1952年(民国41年)增加至11艘。1949年(民国38年),因政治因素,被迫中断两岸交通,顿时,商潮因人潮离去、热潮退去,而告消退[2]。
1953年(民国42年)起由渔业局、县府共同拨款辟建公司寮渔港,并先后办理三期工程,于1955年(民国44年)完成,共耗资180万元;为现代避风渔港,对渔业增产、发展近海渔业极大重要。最终如嘉义布袋渔港的命运般,公司寮回归单纯的渔港功能。
1959年(民国48年)八七水灾时部份受损,由农复会补助修复。1962年(民国51年)农复会、渔业局、县府共同斥资开辟新港口与清挖泊地;其后“葛乐礼”与“芙安”两次台风对本港亦造成局部灾害。1977年(民国66年)中央加速计画再拨款浚渫港区泊地。1990年(民国79年)4月再次浚渫港区泊地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