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影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加影(马来语:Kajang),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东南部的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巫金,隶属于加影市议会。其面积为787.61平方公里,依据加影官方网站指出,加影离首都吉隆坡东南方14英里左右,[1]人口于2010年为342,657。该市顺时针面向彭亨文冬、森美兰汝来、雪邦县、梳邦再也、吉隆坡和安邦。[2] 加影市区内有一条高速公路加影外环公路(SILK)衔接市内各个城镇。
加影 | |
---|---|
马来西亚城市 | |
Kajang | |
加影市景 | |
格言:加影首选宜居城市 (马来语:Kajang Bandar Pilihan untuk Didiami) | |
加影于马来西亚的位置 | |
坐标:2°59′35″N 101°47′20″E / 2.99306°N 101.78889°E | |
国家 | 马来西亚 |
州属 | 雪兰莪 |
县 | 乌鲁冷岳县 |
成立 | 1807 |
获得市议会资格 | 1992年7月1日 |
政府 | |
• 地方政府 | 加影市议会 |
• 市长 | 纳兹慕丁 |
• 万宜国会议席 | 王建民(希盟行动党) |
• 加影州议席 | 许来贤(希盟公正党) |
面积 | |
• 总计 | 787.61 平方公里(304.10 平方英里) |
人口(2010) | |
• 总计 | 342,657人 |
• 密度 | 435人/平方公里(1,127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
• 夏时制 | 无(UTC) |
邮编 | 43xxx |
电话区号 | +6-03 |
车辆号牌 | B |
网站 | mpkj |
地名
关于加影地名的由来的说法有很多种,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加影是“Kajang”的中文音译,是指由棕榈类野生板蓝(Nipah)叶或竹的编织品,可编织成亚答之类的植物,用以遮阳或避雨。其中一个地名版本的说法是,当时苏丹莫哈末德(Sultan Mohamed Ibni-Alma Hum Sultan Ibrahim)从印尼的廖内带回一名随从督里利(Tok Lili),协助开垦当时还是沼泽的加影。他们看见两岸到处都长着上述棕榈树“Kajang”,因此将该地区命名为“Kajang”。这个地点就是现今加影流古路18英里处的双溪登卡,也是现今加影的发源地,被称之为“老加影”。另一个地名说法是,当时加影是个盛产稻米和锡米的地区,稻米等土产收割完毕后,就由牛车运载到吉隆坡销售,然后当地居民再买一些日常用品回来。牛车的顶盖就是用加影叶编织的亚答制作的。每当牛车快抵达村庄时,当地居民远远望见了车顶的顶盖,就会高喊“加影!加影!”因此便把地名改为“加影”,并沿用至今。[3]
历史
加影从1709年开始便有人类居住,并在巴生战争之后开埠。由于其位于乌鲁冷岳县的中心,使得加影发展成为该县的县府。在加影开埠以前的1840年代后期左右,双溪登卡(Sungai Tangkas)18英里的流古路被人发现蕴含锡矿,吸引美国人在郊区开辟矿场。当时聘请的矿工多半来自森美兰州的惠州人,然而最早在加影落脚的是福建人。在1880年,原属于双溪乌戎土邦的流古(Reko)和加影区域改归雪兰莪管辖。而英国种植集团如英吉肯纳(Inch Kenneth)和威斯(West Country)园丘,便于1890年代在流古一带种植咖啡和橡胶,也因矿业和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加影开始发展成为城镇。1889年,英殖民政府为了方便锡矿与橡胶园产品的运输工作,开始展开铺路工程,以衔接加影与吉隆坡两个地方。铁道局也在1890年在加影兴建衔接至芙蓉的铁道,并也有加影设立站点,使加影在当时就拥有比较先进的交通系统。19世纪末,随着锡矿价钱滑落,橡胶的需求量开始增长。这时流古路18英里处的老加影已有很多人类聚居。为了维持当地的治安,英政府在当地兴建了一座警察局。[3]
当时的加影享有“中马文化城”的美誉,因为当地是少有拥有中小学至大专教育的地区。根据资料记载,加影在1909年已设有两所华文学校,即育华学校的前身文化学校与华侨学校,惟华侨学校已在1948年紧急法令时期停办。加影在战二战前拥有三所中学,其中包括育华中学和华侨中学,另一所则是高级中学,吸引许多外地人都前来求学。随着华教机构董教总教育中心与新纪元学院在独立后于加影设立,使当地成为华社其中一个重要的地标。[3]
加影从1970年年底开始便大雨连绵不断,免打磷街旁的呀吃河(冷岳河)河水高涨,1971年元旦开始爆发全国大水灾,其中加影也不例外。整个加影和附近的新村都被浸在水中,当中以仙水港(Bukit Angkat)情况最为严重,当地的房子跟被洪水淹至屋顶。来往加影和锡米山的道路,和来往南北的铁桥和铁轨也被洪水冲歪了。[3]
人口
加影市的人口为342,657人,其中60.4%是马来人、19.3%是华人、9.7%是印度人和10.6%的人则为其他种族。[4]
主要地区
加影市主要地区为锡米山[3]、士毛月、绍嘉娜英比安花园、双溪甘丹、直落河、双溪拉玛、双溪士加末、蕉赖、流古路、武吉路、柏丽玛绍佳娜花园、甘丹柏迈花园、加影金山岭、斯里拉玛花园、加影辉煌花园、加影工艺城和峇玲珑。
市区主要花园住宅区有流古路皇冠花园、流古路花园、亲善花园(Taman Mesra)、斯里玛斯、金沙花园、南顺发花园、李仁记花园、国花园、新加影花园及斯里加影花园等。
地标
加影市的地标为加影体育场。该体育场可容纳5000人并为加影市社区提供进行足球比赛。
交通
公路
加影拥有良好的道路系统,其市内拥有加影外环公路、蕉赖加影大道及南北大道。目前以上大道都需要给过路费。此外加影也有联邦公路连接其他市镇。
公共交通
加影市内拥有一座火车站 KB06 加影站,由马来亚铁道营运,也是9加影线的南端终点站,于2017年7月开放,同时加影体育场站也紧临市中心。
基建
加影市也被称为"沙爹城"[5] 因为其有名的沙爹,使其成为游客必到的美食景点。
当地也有一间监狱(加影监狱),也是马来西亚监狱局的总部所在地。
当地拥有大型购物商场、完善的医院、乌冷县办公室以及坐落于市中心的加影广场(Kajang Plaza)。
购物中心
- 万顺
- 巨人
- 莲花超市加影店
- Metro Avenue
- Metro Plaza Kajang(加影美景广场)
- Metro Point
教育
小学
- Al-Amin Sungai Tangkas
- Rafflesia International School Kajang2
- SK Jalan Bukit 1
- SK Jalan Bukit 2
- SK Jalan Semenyih 1
- SK Jalan Semenyih 2
- SK Kajang
- SK Kantan Permai
- SK Leftenan Adnan
- SK Saujana Impian
- SK Saujana Impian 2
- SK Taman Jasmin
- SK Taman Sri Jelok
- 加影育华国民型华文小学
- 锡米山华小
- 加影淡小
- Tanarata国际学校
- SK Kajang Utama
- SR Integrasi Tahfiz Ilmuwan Bangi
- SJKC Bandar Kajang 2 加影新城国民型华文小学
中学
- 加影修道院国中(SMK Convent Kajang)
- Sekolah Menengah Rafflesia@Kajang 2
- Rafflesia International School@Kajang 2
- SM Teknik Kajang
- SMAP Kajang
- 加影育华国民型华文中学
- SMK Jalan Bukit
- SMK Jalan Reko
- SMK Kajang Utama
- SMK Saujana Impian
- SMK Sultan Abdul Aziz Shah (SAAS)
- SMK Taman Jasmin 2
- 加影高中
- SMKA Maahad Hamidiah
- SM Integrasi Tahfiz Ilmuwan Bangi
- Tanarata国际学校
高等学府
加影的高等教育机构林立,其中包括:
参见
参考资料
- ^ Background of Kajang. http://www.mpkj.gov.my/en/mpkj/profile/background. [202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外部链接存在于
|work=
(帮助) - ^ Wolfram-Alpha: Computational Knowledge Engine. wolframalpha.com. [20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 ^ 3.0 3.1 3.2 3.3 3.4 加影锡米山(Sungai Chua)(上篇):从地名可追溯开发史.锡米山曾是锡矿宝地. www.sinchew.com.my. [2020-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8).
- ^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y Local Authority Areas and Mukims, 2010.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201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4).
- ^ Progression of a satay town - Focus - The Star Online. thestar.com.my. [20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