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民族

日本国的主体民族

大和民族(日语:大和民族やまとみんぞく Yamato Minzoku ?),又称和人(日语:和人わじん Wajin ?),为日本主体民族,经常被当成日本民族的同义词,以日本语为母语,占当前日本人口98.5%。[2]

大和民族
总人口
1亿2512万[1]
2016年7月
分布地区
原住民
日本列岛 日本
大移民
美洲 巴西 美国
语言
日语
宗教信仰
神道佛教基督教
相关族群
大和民族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大和民族
简化字 大和民族
日语名称

概要

起源

大和民族最初是指生活在奈良盆地大和国(有可能就是《三国志》所记载的邪马台国)的族群。有研究指出日本主要人口由绳文人弥生人以及来自东亚大陆地区的汉族朝鲜族渡来人融合而成[3]。大和民族在弥生时代晚期大和王权崛起,不断地扩张疆土和征服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如隼人虾夷),最后形成现在的大和民族。

根据分子人类学对男性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研究,带有单倍群D-M174下属D1a2a绳文人在目前大和民族占多数,在历史上居于日本的统治地位;其次是带有单倍群O-M175下属O1b2 (O-M176)的弥生人,O-M176在朝鲜族也广泛存在。[4]由绳文人与弥生人两大群体构成大和民族的学说称为“二重构造说”即“原本生活在日本列岛的绳文人与后来经大陆而来的弥生人融合成为”。[5]

除了单倍群D和O之外,一部分大和民族带有单倍群C下属C-M8,被视为最早到达日本列岛的群体之一。另外携带单倍群C-M217的群体则与蒙古满族等北方游牧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据信这些群体是在进入历史时期之后迁徙到日本的。至于渡来人则大多是带有单倍群O-M122基因的汉人或朝鲜人技术移民。[6]

名称

大和民族最早被中国人称作倭人,因为其身材相对矮小,直到8世纪他们认为“倭”字带有贬义,才要求改成“和”。

分布及移居

大和民族的人口约1亿2435万2000人(截至2023年10月1日),主要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全世界大部份国家亦有少量分布。古代已有一部分大和民族迁徙至中国朝鲜半岛台湾东南亚二战前,透过日本政府殖民与计划性移民,朝鲜半岛、台湾、库页岛北方四岛中国东北夏威夷关岛南洋厅所属岛屿、拉丁美洲也有所分布。

二战后,在美国苏联主导下,原日本占领区的日本国民、日军战俘大都被遣返回日本本土,总人数超过六百万。其中,苏联更趁日本局势混乱时趁机强占库页岛北方四岛,将岛上的大和民族和一些日本原住民全赶到北海道。在中国东北则由于日本军队的仓皇撤退,有上百万人被滞留。与朝鲜人不同,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不承认遗华日侨拥有中华民国国籍,为中华民国国民。包括东北在内,国民政府通过数年集体遣返,将大部分、近四百万日本侨俘遣返回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再度集体遣返遗华日侨。而在中国东北当地家庭收留的数千日本人则留居于中国,他们又被称为日本遗孤。1970年代起,日本遗孤大都选择回到日本。而后,留于中国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者是为极少数。同时,日本裔(大和民族)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可的少数民族

历史

语言

宗教

 

大和民族的传统信仰为万物有灵论,称之为神道,后来佛家儒家阴阳家传至日本,亦对大和民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出现神佛习合阴阳道等混合信仰。基督宗教传至日本较晚,而且长期受到打压,在二战后对日本最大的文化影响为耶诞节和结婚仪式。

人祭

古代大和民族盛行人祭,《三国志》就有记载卑弥呼死后,有100名奴婢殉葬。

文化

刺青

 
19世纪的刺青男
 
纹身的极道

根据中国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和人男性不分年纪都会纹面和纹身,而且图案会因所属的部落而不同[7][8]。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和人最起码在古坟时代就已经有这个习俗。这个习俗在明治时代被禁止,并且成为罪犯的标记。直到1948年的同盟国军事占领时期,刺青才再次被合法化[9],但民间对“有刺青即是罪犯”的印象已根深柢固,直到现在很多公众场所仍然禁止刺青者入内[10]

黑齿

 
月冈芳年作品《新柳二十四时》中的黑齿姑娘
 
喜多川歌麿作品《山姥与金太郎杯》中的黑齿山姥

古代和人以黑齿为美,最早可追溯至古坟时代[11]。染黑齿在明治时代末期被禁止,但直到大正时代才消失。如今只有在某些节日和电影才会出现。

阶级

大和民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内分为天皇公卿大名武士农民工匠町人部落民明治维新前,除了早期渡来人、大名与武士以外(有姓氏在古代日本是有头有脸的象征),庶民并无姓氏(也没资格有),天皇为神祇也无姓氏(有名无姓是皇室特权)。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日本史的诞生:东亚视野下的日本建国史》,冈田英弘著,台湾,八旗,2016。
  1. ^ 人 口 推 計 - 平 成 28 年 12 月 報 - (PDF).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8). 
  2. ^ Haarmann, Harald. Language in Ethnicity: A View of Basic Ecological Relations. 1986: 209. ISBN ISBN 9780739107676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3. ^ 日本人口大起底:中國漢族是重要組成部分?.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4. ^ National Geographic (编), Atlas of the Human Journey, [2008-04-14] [失效链接]
  5. ^ ゲノムワイドなSNPs解析でみえてきた、日本人の特徴. Nature Japan. 2008-12-11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6) (日语). 
  6.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netic Genealogy, ed. (2007), Y-DNA Haplogroup Tree 2006, 1.24 .
  7. ^ 陈寿. 三國志魏書三十倭人傳.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8. ^ 范晔. 後漢書東夷列傳.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0). 
  9. ^ Margo DeMello. Encyclopedia of body adornment. ABC-CLIO. 2007: 168 [2021-06-13]. ISBN 978-0-313-3369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0). 
  10. ^ Adam Westlake. The view of tattoos in Japanese society. Japan Daily Press. June 29, 2012 [February 5,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11. ^ Murasaki Shikibu, The Tale of Genji, translated by Royall Tyler. Chapter 6, page 130. Penguin Classics. Reprint 2003. First published 2001. ISBN 0-14-243714-X - see also note 57 by Royall Ty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