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harrissoni),也称为东苏门答腊犀牛东部毛犀牛,是苏门答腊犀牛的三个亚种之一。 2015年4月,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婆罗洲犀牛在马来西亚沙巴州野外绝灭,只剩两只雌性个体在沙巴圈养[3]。然而,2016年3月,一只年轻的母犀牛在东加里曼丹被捕获,为它们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据[2]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该亚种列为极度濒危物种[1]

婆罗犀
Preserved Bornean Rhinoceros.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属: 双角犀属 Dicerorhinus
种:
苏门答腊犀牛 D. sumatrensis
亚种:
婆罗犀 D. s. harrissoni
三名法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harrissoni
(Groves英语Colin Groves, 1965)
异名
  • Didermocerus sumatrensis harrissoni Groves, 1965
  • Rhinoceros borniensis Hose & McDougall, 1912

命名

婆罗犀的亚种名“harrissoni”乃是为了纪念英国博学家汤姆·哈里森英语Tom Harrisson(Tom Harrisson)。哈里森在1960年代对婆罗洲的动物学和人类学进行大量的研究[4][5]

外观描述

婆罗犀体型明显小于其他两个亚种,使其成为现存犀牛中最小的犀牛[5]。成年的体重范围为600-950公斤,高度为1-1.5米,体长为2-3米。婆罗犀为苏门答腊犀牛中皮色中最黑的一种。小牛牛毛较为密集,随年纪成长,会逐渐变得稀疏且变暗。头部尺寸也相对较小。犀牛眼睛附近有皱纹,耳朵边缘有流苏状缘毛。像黑犀牛一样,它有一个适于抓握的嘴唇。西苏门答腊犀牛的差异主要是遗传。

分布与栖息地

婆罗洲犀牛过去遍布婆罗洲各地,但其范围已经严重缩小。以前已知的野生种群居住在沙巴,主要分布于塔宾野生动物保护区英语Tabin Wildlife Reserve。然而,现在人们认为该族群已经灭绝[6]。最近捕获的个体和来自摄像机陷阱的影像证据证实了它们在东加里曼丹持续存在[2][7],现在已可以容纳整个野生种群。在砂拉越幸存的动物报告则还未经证实[1]

如今,婆罗犀与苏门答腊犀牛一样生活在炎热潮湿的封闭冠层雨林中。然而,作为更新世末期之前即存在的物种,当初种化时的生长环境可能并非如此[6]

行为与生态

像大多数犀牛一样,婆罗犀是一种独居动物,生活在茂密的雨林和沼泽中。它通常在黄昏时觅食,白天在泥浆中沐浴。每天取食约50公斤植物。并从盐砖中获得稀有矿物质。这些犀牛是非常好的游泳者,可以在陡峭的山坡上移动。他们借由刮出碎屑或用弯曲的树苗和气味标记他们的领土。与大多数亚洲犀牛相比,婆罗犀也可能更爱吃嫩叶。

2007年4月,沙巴的一个相机陷阱捕获了一只婆罗犀进食和查看摄像机的镜头。这是第一幕拍摄到这种稀有犀牛在野外自然行为的镜头[8]

威胁和保育

到20世纪初,婆罗犀在其原生范围内很常见。但数量急剧减少,估计已降至15只。 多数人认为它在东马来西亚加里曼丹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灭绝,现在只能在东加里曼丹找到。本亚种目前面临的生存威胁包含狩猎、盗猎犀牛角、栖息地破坏,以及族群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

1930年,当地的狩猎潮消灭了大部分犀牛。当地人杀死了犀牛并将他们的角卖给中国。在中医学中,犀牛角具有特殊的药用功效,可以治愈许多疾病。尽管许多科学研究证明这是错误的,但中国犀牛角的市场仍在继续,导致婆罗犀的数量持续下降。透过砍伐雨林及使用采矿和伐木道路,盗猎者能够更容易地追踪犀牛[6]。这对婆罗犀而言是一大威胁,因此于2015年11月增加当地野生动物巡逻队,以保护其馀的犀牛数量[9]

从1960年代开始,用于国际贸易的大规模采伐严重降低或完全清除了婆罗洲的雨林。 2013年,80%的东马来西亚森林受伐木严重影响。在1990年代,棕榈油成为婆罗洲的一个巨大产业,对犀牛和其他本地物种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虽然动物仍能在伐木的森林中生存,但棕榈油种植园无法支持野生动植物,从而彻底消灭以前居住在该地区的个体[6]

婆罗犀的栖地破坏和狩猎导致族群过于分散。由于数量稀少,使婆罗犀几乎无法找到配偶繁殖。这十年来相机陷阱拍摄到的犀牛,以及在野外鉴定的个体基本上已与其他个体分散,其馀15只个体各自分布于三个独立的族群之间[2]

据估计,在2008年,沙巴有大约50只个体留在野外,2013年下降到10只。2015年4月,婆罗犀宣布在沙巴野外绝灭[6]

2013年,透过脚印和相机陷阱捕获的一张照片中,确认东加里曼丹仍有一只个体存在。然而,这个个体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据信族群也已经灭绝。 然后,在2016年3月,专家们宣布在该地区发现了15头个体,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研究人员在同一时间在Kutai Barat的一个陷阱中捕获一只4至5岁之间的雌性活体,证明本种仍然存在于野外,并且可能有足够的个体勉强维持族群。研究人员希望能找到至少10头婆罗犀[2][9]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计划在4,561公顷科利安保育林(前科利安矿区英语Kelian mine)划设200公顷的婆罗犀保护区,并将剩下的野生犀牛移入,以建立更大的受保护繁殖种群。一只名叫Najaq母犀牛被捕获后,移动到临时围栏,然后将她空运到受保护的森林。不过,在她被捕后几天,Najaq死于腿部感染,据信是由盗猎者的陷阱造成的[6][10]

圈养

人工饲养的婆罗犀数量非常少,在沙巴的婆罗犀保护区只有三只犀牛(一个公的,两个母的)被圈养。而这三个个体的都有无法生育的风险。两头母犀牛(名为Puntung和Iman)的健康状况不足以携带小牛,最后一只雄性(命名为Tam)的精子数量很少。为了拯救亚种,有人建议健康的西部苏门答腊犀牛可以作为代孕母亲,而保护区正转向印尼寻求帮助[11]

2014年2月,他们决定将Tam送到辛辛那提动物园和植物园,与母西方苏门答腊犀牛Suci一起繁殖,以求挽救族群。由于Puntung和Iman不孕,所以将Suci作为Tam的繁殖选择[12]。然而Suci在2014年3月因血色沉着病死亡,该计划只好取消[13]。2017年5月,Puntung因病遭到安乐死,2018年末捕获一头雌性个体Pahu。2019年5月,圈养的唯一雄性犀牛Tam因年纪过大死亡[14],同年11月,圈养的一头雌性个体Iman逝于沙巴,为马来西亚最后一头苏门答腊犀牛[15]。目前圈养个体仅剩一头雌性个体Pahu(生活在印尼)[16]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van Strien, N.J.; Manullang, B.; Sectionov, Isnan W.; Khan, M.K.M.; Sumardja, E.; Ellis, S.; Han, K.H.; Boeadi, Payne J. & Bradley Martin, E.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Sumatran Rhinocero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08, 2008: e.T6553A12787457 [9 January 2018]. doi:10.2305/IUCN.UK.2008.RLTS.T6553A12787457.e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2. ^ 2.0 2.1 2.2 2.3 2.4 Rare Sumatran Rhino Found for First Time in 40 Years.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16-03-24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3. ^ Officials: Sumatran rhino is extinct in the wild in Sabah. Mongabay Environmental News. 2015-04-23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7). 
  4. ^ Groves, C. P. Description of a new subspecies of Rhinoceros, from Borneo, Didermocerus sumatrensis harrissoni. Saugetierkundliche Mitteilungen. 1965, 13 (3): 128–131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7). 
  5. ^ 5.0 5.1 Rookmaaker, L. C. The taxonomic history of the recent forms of Sumatran Rhinoceros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84, 57 (1): 12–25 [2018-10-21]. JSTOR 414929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6). 
  6. ^ 6.0 6.1 6.2 6.3 6.4 6.5 Officials: Sumatran rhino is extinct in the wild in Sabah. Mongabay Environmental News. 2015-04-23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7). 
  7. ^ Camera traps produce first ever hard evidence of Sumatran rhino population in Kalimantan fore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F-Indonesia. 2 October 2013.
  8. ^ WWF Captures First-Ever Camera Trap Video of Rare Borneo Rhino. World Wildlife Fund.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9. ^ 9.0 9.1 15 Bornean rhinos discovered in Kalimantan?. Mongabay Environmental News. 2016-03-14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10. ^ Rare Rhino Dies Days After Her Rediscovery.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16-04-05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8). 
  11. ^ Sandra Sokial. Sumatran rhinos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in Sabah. The Rakyat Post. 15 September 2015 [30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30). 
  12. ^ Sabah rhinos headed for US zoo on loan. www.dailyexpress.com.my.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13. ^ Cincinnati Zoo Devastated By Loss of Endangered Sumatran Rhino - Cincinnati Zoo & Botanical Garden®.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8). 
  14. ^ Rare rhino’s death should light a fire under Indonesia (commentary).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15. ^ Malaysia's last known Sumatran rhino dies.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6. ^ The long journey to saving the Sumatran rhino, via Borneo (commentary).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