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制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1] 。它始于隋朝,沿用于唐朝,此后成为中国历代地方政府组织的基础。 [1]

采用州县制

在继承秦朝郡县制汉朝,为了监督掌管地方行政权的太守,将全国分为13个州设立了刺史官。[1]进入后汉时代,州作为郡县的上级行政机关的地位变得明确,由中央派遣的州刺史、郡太守、县令(长吏)等统治,当地人被任用为其下级。[1]不久,作为任用官员的手段,乡举里选得以实现,在野人士被提拔为官员的可能性增大,于是豪族开始进入地方官职,导致官员人数的增加和官制机构的复杂化。[1]具体来说,随着州细分,州和郡的区分越来越接近,出现了用多数官吏治理有限的百姓的弊端。[2]中央任命的长官在赴任地自由裁量聘用人才的结构被称为辟召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当地权威人士因此左右地方、成为支撑贵族制的温床。[2] [3]

 
采用州县制的隋文帝(杨坚)

583年,隋文帝杨坚进入新都大兴城(今西安),废县置州,加强君主控制[1] [2] [3] .三国时期以后,分治进行,由于多州并存,进行州县分治,即使废除这一制度,一州也只能管辖五州[3] 。这导致行政机构的精简和冗余官员的精简,同时降低成本和淘汰贵族。 [2] [3] 589年,南朝国也[3]隋朝统一,南北朝时期结束。通过召会获得权力的贵族势力遭受了沉重打击。 [3]

作为官吏录用法,杨坚最初采用了前代()的九品官人法,但随着583年废止了保障贵族按家世担任官职的特权的该法,接着为了选拔更广、不依靠门阀主义、适应新体制的人才,制定了通过考试选拔的方法(贡举)[4][5]。这是杨坚地方制度改革的副产品,地方州县的官员由中央任命填补,中央(吏部)每年都要调换大量人员,为此必须配备丰富的官僚后备军,掌握人物。[6]当初是每年按州向中央推荐3名的形式,这成为了科举的前沿。[7]

唐朝也采用州县制,成为此后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8][9]州全国约有350个[10],县全国约有1550个。准确地说,在州上也有将全境分为10(后来玄宗时期为15)的“道”单位,但这接近监察单位,不能说是行政单位[11][12]。州长官称刺史,县令与隋朝相同,但州改为郡后,将长官职称太守[13]。另外,在重要城市设有与州同级的行政单位“府”在唐朝,在这些中央派遣长官以下的主要官员手下,执行了户口管理、征税、治安、司法等地方行政。唐朝的县由乡组成[14][15]

金和宋朝以来的变迁

州县制在进入北方异族扩张势力的时代后也维持了命脉。蒙古裔契丹人在游牧民维吾尔国家拥有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势力时,就隶属于此,一部分被编入唐朝的州县体制。[16]对于消灭契丹人的国家辽朝的女真来说,实行了行政和军事兼备的猛安、猛安谋克(军户)等独立统治体制,受到了特别的保护,阻止了汉化。[17][18]女真国家金王朝在中国东北部(满洲)大部分都是以猛安谋克制进行统治,但在其他民族居住的西部和南部,州县制的统治仍在继续。[19]金朝进入定居农耕民聚居的华北后,在那里形成了以州县制为基础的统治,猛安谋克制度只针对契丹人和女真人。[20]

宋朝作为监察机关,代替唐代道路设置了“路”,增加了“府”的数量(路府州县)[21]。在宋朝,城市发展显著,作为构成县的单位,在原有乡中新增了“镇”[22]。元朝在宋代路府州县之上设立行中书省(省),拥有巨大的权力,统管军政和民政。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前身。[23]

明朝建国初期,虽然继承了元朝的机构,但太祖洪武帝废除了行中书省,在各省设立了三司(财政行政一般负责人承宣布政使司、监察审判负责人提刑按察使司、军事负责人都指挥使司)。[24]这可以看作是分散地方官的权限,强化皇帝的地方统治的动向。[25]“路”被废止了。明朝的领土由北京南京的二京(北直隶、南直隶)及13个承宣布政使司管辖,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地区俗称“省”[26]。这是现作为地方行政区的“省”的前身,在清朝被采用为正式名称,在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被继承。另外,县的数量在明代初期为1200左右,清代后期为1600左右。[27]

参考

  • 伊原弘; 梅村坦. 世界の歴史7 宋と中央ユーラシア. 中公文库.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ISBN 978-4-12-204997-0. 
  • 伊原弘; 梅村坦. 世界の歴史7 宋と中央ユーラシア. 中公文库.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ISBN 978-4-12-204997-0. 
    • 伊原弘. 世界の歴史7 宋と中央ユーラシア.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 梅村坦. 世界の歴史7 宋と中央ユーラシア.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 岸本美绪; 宫嶋博史. 世界の歴史12 明清と李朝の時代. 中公文库.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ISBN 978-4-12-205054-9. 
  • 岸本美绪; 宫嶋博史. 世界の歴史12 明清と李朝の時代. 中公文库.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ISBN 978-4-12-205054-9. 
    • 岸本美绪; 宫嶋博史. 世界の歴史12 明清と李朝の時代.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 岸本美绪. 世界の歴史12 明清と李朝の時代.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 气贺泽保规. 中国の歴史6 絢爛たる世界帝国:隋唐時代. 讲谈社学术文库. 讲谈社. 2020. ISBN 978-4-06-521907-2. 
  • 气贺泽保规. 中国の歴史6 絢爛たる世界帝国:隋唐時代. 讲谈社学术文库. 讲谈社. 2020. ISBN 978-4-06-521907-2. 
  • 砺波护. 世界の歴史6 隋唐帝国と古代朝鮮. 中公文库.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ISBN 978-4-12-205000-6. 
  • 砺波护. 世界の歴史6 隋唐帝国と古代朝鮮. 中公文库. 中央公论新社. 2008. ISBN 978-4-12-205000-6. 
  • フランク・B・ギブニー (编). ブリタニカ国際大百科事典18 ペチ-ミツク. ティビーエス・ブリタニカ. 1975. 
    • 三上次男. ブリタニカ国際大百科事典18. ティビーエス・ブリタニカ. 1975. 
  • 三田村泰助. 生活の世界歴史2 黄土を拓いた人びと. 河出文库. 河出书房新社. 1991. ISBN 4-309-47212-5. 
  • 三田村泰助. 生活の世界歴史2 黄土を拓いた人びと. 河出文库. 河出书房新社. 1991. ISBN 4-309-47212-5. 

  1. ^ 1.0 1.1 1.2 1.3 1.4 1.5 州県制. kotobank (日语). 
  2. ^ 2.0 2.1 2.2 2.3 气贺泽(2020)pp.29-30
  3. ^ 3.0 3.1 3.2 3.3 3.4 3.5 砺波(2008)pp.197-198
  4. ^ 气贺泽(2020)pp.29-30
  5. ^ 砺波(2008)pp.198-201
  6. ^ 砺波(2008)pp.198-201
  7. ^ 气贺泽(2020)pp.29-30
  8. ^ 气贺泽(2020)pp.157-159
  9. ^ 砺波(2008)pp.220-222
  10. ^ 砺波(2008)pp.220-222
  11. ^ 气贺泽(2020)pp.159-162
  12. ^ 郡県制. kotobank (日语). 
  13. ^ 气贺泽(2020)pp.159-162
  14. ^ 气贺泽(2020)pp.159-162
  15. ^ 三田村(1991)pp.246-249
  16. ^ 梅村(2008)p.395
  17. ^ 三上(1975)pp.819-823
  18. ^ 梅村(2008)pp.420-423
  19. ^ 三上(1975)pp.819-823
  20. ^ 梅村(2008)pp.420-423
  21. ^ 郡県制. kotobank (日语). 
  22. ^ 三田村(1991)pp.246-249
  23. ^ 岸本・宫嶋(2008)pp.34-38
  24. ^ 岸本・宫嶋(2008)pp.34-38
  25. ^ 岸本・宫嶋(2008)pp.34-38
  26. ^ 岸本(2008)pp.90-95
  27. ^ 岸本(2008)pp.90-95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