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拉号

布哈拉号(又称博卡喇汽轮,英语:SS Bokhara[注 1]英国铁行轮船公司P&O)于1873年投入营运的一艘蒸汽动力客轮,定期从英国前往印度远东,运送乘客、邮件和货物。

历史
英国
船东 铁行轮船公司
船籍港
  • 伦敦 (1872-75)
  • 格里诺克 (1875-92)
建造方 苏格兰格里诺克凯尔德公司英语Caird & Company
下水日期 1872年12月18日
结局 1892年10月10日沉没,125人死亡
技术数据
吨位 2,948净
船长 365英尺(111.25米)
型宽 39英尺(11.89米)
吃水 22英尺(6.71米)
型深 29英尺(模制)
船速 最大13节
定员 143

1892年10月10日,布哈拉号在台湾西部的澎湖群岛附近遭遇台风。机舱被水淹没,救生艇被海浪冲走,船只先后两次撞上暗礁后于两分钟内沉没。导致125名乘客和船员丧生。这是铁行轮船公司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灾难事件。

沿革

启用

布哈拉号是一艘钢铁建造的蒸汽船,配备两缸复合倒置蒸汽机,于1872年在苏格兰格里诺克凯尔德公司英语Caird & Company船厂建造。所有者是铁行轮船公司(P&O),该公司总部位于伦敦。最初,布哈拉号的注册港口是伦敦,直到1875年11月10日迁至格林诺克。她有一个名为马尔瓦号(Malwa)的姐妹船,于1873年1月完工,后于1894年出售给日本。这两艘船是铁行轮船于1871年投入营运的客轮系列“开罗船长”的新版本。由于该公司经常以异国情调的地名命名其船只,布哈拉号的名字则采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的一座城市名称“布哈拉”命名。当时,这两艘蒸汽船是铁行轮船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增加船队的旗舰船只之一。

布哈拉号于1872年12月18日下水,于1873年3月18日离开造船厂。其总吨位最初为2932BRT和1775NRT,但在1889年6月进行改造后,尺寸变为2940 BRT和1697NRT。1873年4月5日,布哈拉号完工后首次进行了试航。并在五天后从南安普敦开始了她的处女航,途经苏伊士运河前往亚历山大港亚丁孟买。在处女航返程途中,她于1873年6月21日在离开香港时撞上了一块迄今未在任何地图上标示的岩石,在九龙搁浅。随后它被送往当地的一座船坞进行修复。该暗礁随后此后被绘入地图,并被命名为布哈拉岩。

从1880年7月到10月,该船在伦敦进行了一次全面翻修,期间安装了新的蒸汽锅炉。之后,布哈拉号进行了四次从孟买到悉尼的航行。在1882年和1883年,该船航行了孟买到的里雅斯特的航线。

1884年2月,在马赫迪战争期间,该船与西藏号一起作为运输舰英语Troopship在苏伊士和萨瓦金之间进行军队运输。[3]

沉没

 
姑婆屿,事故发生地点。

1892年10月8日星期六,布哈拉号从上海市载货前往香港,预计后开往科伦坡孟买,该船只共载有173人,以及载运丝绸茶叶和重达1500吨的杂货。[4],船上还包括载运15吨银币宝石浮雕、金圣甲虫等贵重物品,来自的约旦佩特拉的古董、青铜雕像,以及关于埃及女神伊希斯的书籍和手稿。25名乘客都是居住在英国亚洲殖民地的英国人,其中包括几名妇女和儿童。另一方面,船员除了英国军官、舵手和乘务员外,还包括40多名亚洲海员。此外乘客中也包括参加香港板球男子代表队13人,他们于10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板球比赛英语Interport_matches与上海队进行过一场跨港比赛,并搭乘布哈拉号返港。

航行后的第二天,布哈拉号在途经台湾海峡时遭遇台风。船长查尔斯·萨姆斯(Charles Sams)注意到船上的气压计出现异常变化,使船只气压急降,当晚10时,萨姆斯召集所有船员进行紧急会议,下令用木板固定上层甲板的舱门,并拆除或固定所有船帆,凌晨1时45分,副船长贾尔斯·普里凯特(Giles Prickett)报告一切安全,萨姆斯正试图改变船只的航向。他认为台风会穿过台湾海峡,并在厦门附近登陆。不幸的是,台风的路径改变并绕过台湾西岸。萨姆斯预期的漂流方向应是向西南偏西,但实际上却直接朝著澎湖群岛的南方和西南方漂流。风势在10月10日变得更加强烈,船舶在海上剧烈摇晃,除了船上的救生艇被摧毁,甲板上的船屋也遭到损坏。导致船只罗盘和水表受损,无法辨别方向和船舶状况。

晚上10点,三个巨大的海浪摧毁了引擎室和锅炉室的天窗,并成锅炉室损坏。工程师们努力重新启动锅炉以生成蒸汽,大约在11点40分左右,船桥值班人员注意到布哈拉号距离陆地仅有百码远。萨姆斯警告乘客和机组人员可能与悬崖相撞。命令乘客到甲板上并穿上救生衣,但大多数人都被卷入海浪并被冲下海。11点45分,船舶在姑婆屿北岸附近触礁,其中第二次撞击导致右舷被撕裂开,仅仅几分钟后,布哈拉号便沉没。[5][6]

船舶的173人中,仅有23人(包括两名板球代表队成员)在事故中幸存,这些幸存者在被冲上姑婆屿后躲到一所原始小屋避难,待12日被路过的澎湖渔船发现后,被安置于一所寺庙获当地居民照料。随后则送往马公市安置。

后来,23名幸存者被载到台南市后,当地官员报告给南当禀商道宪顾缉庭观察,并接获飭令,要求该地方官员加强安抚和援助。王镇军则提供两百元的救助款项给予幸存者。其他参与救援和救护的人员则在此救援获得奖励,随后由道格拉斯轮船公司的泰利斯号(Thales)则将幸存者们接走,并将他们转移到英国政府军舰海豚号(1886年)英语HMS_Porpoise_(1886)上返回香港。英国驻汕头领事馆的任务则是埋葬死者和打捞货物,他们在事故地点共找到了34具尸体,其中包括四名女性。部份死难者后葬于香港坟场[7][8]

受害者与幸存者

 
香港和上海板球队合影留念,1892年10月3日摄于上海,距离意外发生前7天。

在沉没事件中,布哈拉号上到底有多少人存在著不确定性。最初估计是173人,但可能还有更多,因为至少有一名已经被确认身份的孩子不在通常列为船上人员的名单中。同样,船只也曾被推估共有140人搭乘,主要的不确定性则在于有多少拉斯卡尔(印度)海员在引擎室和锅炉室工作。

最初,布哈拉号沉没事件的受害者与幸存者调查,受到同周也发生在澎湖的挪威籍货船诺曼德号(Normand)沉没事故所混淆,受到同一个台风影响,诺曼德号在10月9日下午10点50分在姑婆屿西南触礁,距离布哈拉号沉没的地点西南方约3.1海里处。虽然船上的26名船员虽然在最初都幸存了下来,然而受到风暴影响及船上几乎没有救生衣,除了两人以外的所有人几乎都在大横桅垮塌时被冲走了。

这两名幸存的船员,名叫第二工程师约翰·尼斯塔德(John Nistad)和普通水手托马斯·赫内斯(Thomas Herness),他们在水中漂流了约十七个小时后被冲上了八罩屿(今望安岛),距离残骸处约20英里,而且相距仅约一英里。由于两件事故的发生日期相近,尼斯塔德和赫内斯起初被认为是布哈拉号的幸存者。

在船上的13名香港板球男子代表队中,仅有两名香港板球选手幸存下来,詹姆斯·洛森医生和马克汉中尉。洛森接受肺切除手术后痊愈,并在1898年前仍持续在香港担任板球选手。此外,代表队的其他两名选手厄尼斯特·科克森(Ernest Coxon)和前汉普郡球员霍雷肖·邓布顿(Horatio Dumbleton)原先参加了该年上半季香港对上海之间的比赛,然而他们无法参加10月份的比赛,从而逃过一劫。

此外,还有21人从水中获救,包括首席船员、第三和第四副船长以及两名欧洲籍舵手。其他16名幸存者均是拉斯卡尔船员,不过其中一人在到达台南市不久后因伤势不治去世。

死去的11名香港板球运动员是:

  • C.G.博伊尔中尉
  • 伯奈特中尉
  • 道森上尉
  • 唐纳根中士
  • 约翰·邓恩英语John_Dunn_(cricketer)上尉
  • 杰金斯军需士官
  • 蒙福德中士
  • G.S.普尔维斯绅士
  • G.E.塔弗纳绅士
  • 特纳少校
  • C.华莱士绅士

知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家海伦·亨德森·柴恩英语Helen Henderson Chain及其丈夫也在这次航行中丧生,这对夫妻当时正在展开一段环球之旅。[9]

事故调查

当布哈拉号未能按照期限抵达香港时,政府曾派遣了多艘船只前往搜寻。起初只找到了少许残骸。但直到事故发生一周后的10月17日,关于船只沉没的消息才传到了香港。海事调查委员会(BMI)对事故进行的调查仅持续了两天,他们认定这次此次的事故并不是由于船员的错误或疏忽所致。而船员因为他们努力避免悲剧发生并限制了损失而受到了赞扬。

香港板球社区及其支持者对这场灾难特别感到悲痛。国际板球比赛宣告停办,直到1897年才恢复。中环圣约翰座堂曾举行了一场集体悼念会。[10]

纪念

  • 救援结束后,英国领事霍必澜(Pelham Laird Warren)及英国兵船提督费德万前往澎湖,向澎湖右营都司吴永兆、县丞王凤池等人当面致谢,事后福建台湾巡抚邵友濂及救护船难之相关人员,包括澎湖通判潘天凤、县丞王凤池及澎湖镇标右营都司吴永兆,依照“救护遭风船只章程”及总理衙门所奖励章程内之办法上奏请予以擢升其职,获得光绪帝核准。
  • 同年12月,英国领事黑廷斯(Hasting)前往澎湖视察两艘船只失事情况。随后则由英国捐款于当地兴建了灯塔,并由香港居民在姑婆屿上竖立布哈拉号船难纪念碑,1905年,香港日本总领事转达香港殖民政府的请求,要求此时管理澎湖列岛的台湾总督府方修缮姑婆屿上的船难纪念碑。澎湖厅则回复香港政府并提供了书面报告和施工图,以及修缮工程的费用和施工图。新纪念碑于明治39年(1906年)4月25日完成修缮工程。该纪念碑现仍存。
  • 香港的圣约翰座堂安装了一扇彩色玻璃窗,以纪念这场灾难。然而,在1940年代香港日占时期前不久,该玻璃窗被移除了,目前仍不知道它的下落。

残骸

1984年,船只遗骸方被台湾考古人员重新发现及确认,遗址范围东西长约150公尺,南北宽约100公尺,水深约5-14公尺。2009年,中央研究院水下考古团队在澎湖姑婆屿北方约100公尺处确认布哈拉号残骸的地点。[11]当前布哈拉号因具有高度文化资产与研究价值,被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优先列册管理保护。于2015年列册追踪为台湾重要水下文化资产[12][13][14]

部分船只文物曾于2009年、2010年、2013年进行数次水下遗物之调查工作后打捞上岸,包括沉船区散落大量建材砖、瓦、陶瓷、金属器物。并在残骸发现部分铜制品、玻璃制物品、金属片、陶片、钱币、石碑、船舶零件。根据口述历史访谈,曾有当地渔民于1946年打捞布哈拉号,因捞出很多钱币,该船也因而被当地居民称呼为“王子号”。部分文物当前于马公市的澎湖邮便局展出。[15][16]

参考文献

注释
  1. ^ 该船只具有不同翻译、包括“博哈拉号”[1]、“博卡喇汽轮”[2]等名称,澎湖县政府文化局则在纪念碑介绍告示碑上称该船只为“卜尔克号”。
来源
  1. ^ 文化部-博物之岛. 「探索王子號」水下考古虛擬實境體驗展. 文化部-博物之岛.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2. ^ 中央社讯息平台. 歷時兩年製作 臺灣首支完整水下考古紀錄片 一起揭開「海底船說」! | 中央社訊息平台. www.cna.com.tw.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中文(台湾)). 
  3. ^ Launched 1872: SS BOKHARA. Clydebuilt Ships Databas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06. 
  4. ^ "The Bokhara Disaster", etc., etc., Hong Kong: Hong Kong Telegraph, 1892 
  5. ^ 英國博哈拉號商輪沉船記事. 看杂志. 2020-09-04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中文(繁体)). 
  6. ^ "The Bokhara Disaster", etc., etc., Hong Kong: Hong Kong Telegraph, 1892 
  7. ^ Wrecked in A typhoon. 《纽约时报》. 1892年10月18日. (英文)
  8. ^ Wreck of the Bokhara. 《纽约时报》. 1892年10月19日. (英文)
  9. ^ Cutsforth, Kellen. The Western Landscape Drew Her, and Vice Versa. Wild West. June 2016, 29 (1): 24–25 –通过Gale Power Search. 
  10. ^ 1892 年巴哈拉號沉船事故:香港板球隊遇難. *CUP媒体. 2023-03-28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美国英语). 
  11. ^ Chen, Lilian. 【台灣沉船機密檔案-上】澎湖群島. 女子的海Ms.Ocean. 2020-12-05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中文(台湾)). 
  12. ^ 馬祖日報-澎湖黑水溝水下考古 十年有成--中央廣播電台. www.matsu-news.gov.tw.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13. ^ 刘禹庆. 古沉船遺址豐富 澎湖擬設水下考古站 - 生活.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4-05-15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中文(台湾)). 
  14. ^ 「探索王子號VR」體驗水下考古 感受百年商船風華. 台湾好新闻.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15. ^ 中央社. 水下探索號特展澎湖開幕 一覽世界水下文化資產 | 文化. 中央社 CNA.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中文(台湾)). 
  16. ^ NOWnews今日新闻. 打開深海中的藏寶箱 「台灣考古權威」臧振華的水下世界 | 生活. NOWnews今日新闻. 2019-07-20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