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克斯顿

布里克斯顿(英语:Brixton)是位于英国伦敦南部的一个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兰贝斯区。布里克斯顿也是伦敦计划中制定的大伦敦地区的35个中心之一[1]。布里克斯顿是一个多种族地区,拥有很高的黑人人口比例[2]

布里克斯顿
Brixton

兰贝斯区政厅
OS 格网参考TQ315755
• 查令十字3.8 mi(6.1 km) NNW
名誉郡大伦敦
大区
国家英格兰
主权国家英国
邮镇伦敦
邮区SE5
邮区SW2
Postcode districtSW9
电话区号020
警察伦敦警察厅
消防伦敦消防队
救护伦敦救护站
英国国会选区

除了布里克斯顿市场和附近的商业区外,布里克斯顿主要是住宅区[3]。布里克斯顿位于内伦敦,并被斯托克韦尔克拉珀姆斯特雷特姆坎伯韦尔图尔斯山巴勒姆和赫恩山(Herne Hill)包围[4]兰贝斯区议会主要的办公室亦位于此地[5]

布里克斯顿(以维多利亚线布里克斯顿站出口为基准)位于大伦敦地理中心东南偏南约4.3公里处[6][7]

行政区划

布里克斯顿镇中心分属兰贝斯区内的四个地方选区:布里克斯顿山、冷港(Coldharbour)、芬德尔(Ferndale)和图尔斯山(Tulse Hill)。

历史

布里克斯顿一带直到19世纪初才开始有零星发展。当时主要的聚居地邻近斯托克韦尔、布里克斯顿山和冷港里(Coldharbour Lane)。沃克斯霍尔桥于1816年通车后,缩短了由当地前往中伦敦的时间,因此当地逐渐发展成郊区。由于19世纪初期不少横跨泰晤士河的桥梁相继落成,许多于伦敦市西区工作的人搬至南伦敦居住。1824年,布里克斯顿的圣马太教堂(St Matthew's Church)祝圣启用。

1816年,阿什比之风车(Ashby's Mill,又称布里克斯顿风车)于布里克斯顿落成启用。该风车是大伦敦少数仍保留至今的风车,现已被列为2*级登录建筑[8]

1819年,萨里郡惩教所(现布里克斯顿监狱)落成启用[9]

1841年,布里克斯顿人口为10,175人,占兰贝斯教区总人口约10%[10]。于1841至1861年间,布里克斯顿人口上升了1倍[11]

维多利亚时代的扩张及二战前发展

布里克斯顿及南斯托克韦尔站于1862年8月22日启用。该站位于通往维多利亚的伦敦、查塔姆及多佛铁路上。布里克斯顿从此与中伦敦有了铁路连系。1866年8月13日,伦敦、布莱顿及南岸铁路的拉夫堡公园(Loughborough Park)站启用,为布里克斯顿提供来往伦敦桥站的铁路服务(并于翌年起提供前往维多利亚的服务)。1860至1890年代,布里克斯顿逐渐演变成中产人士居住的郊区。此时,布里克斯顿中心亦逐渐发展成大型购物中心。1877年,首间百货公司于布里克斯顿路上开业。发源于大西洋路的布里克斯顿市场则于1920年代搬迁至车站路,以纾缓交通挤塞。

1880年代,连锁百货公司Morleys Store的首间百货公司于布里克斯顿高街(布里克斯顿路472-488号)开业[12][13]。1881年,布里克斯顿的人口为62,837人,占兰贝斯教区总人口四分之一[14]。1888年,布里克斯顿的电力大道(Electric Avenue)成为了伦敦首条增设街灯的道路(亦因此该路被改名为电力大道)。此时,布里克斯顿主要道路的两侧兴建了不少昂贵的大型住宅。20世纪初期,由于布里克斯顿的中产阶级逐渐被工人阶级取代,大型住宅亦逐渐被公寓和寄宿住房取代。

1920年代,布里克斯顿是南伦敦主要的购物中心。

二战后发展

1940至1950年代,许多来自西印度群岛和爱尔兰的移民于布里克斯顿定居[15]

第一批来自牙买加的移民(共492人)于1948年抵达提伯利码头,他们组成了非洲-加勒比裔英国人群体。这些移民上岸后被临时安置在伦敦地铁克拉珀姆南站下方的防空洞。当时离防空洞最接近的就业中心位于布里克斯顿的冷港里。这些移民逐渐迁到布里克斯顿的住宅居住[16][17][18]

尽管这些移民最初只打算于英国逗留数年,大部分移民最后都决定永久居留[16]

1971年7月23日,维多利亚线南延线通车,布里克斯顿站成为该线的南端总站[19]。布里克斯顿开始有伦敦地铁服务后,英国铁路南伦敦线东布里克斯顿站的客量急剧下降。东布里克斯顿站最终于1976年1月5日永久关闭[20]

1979年布莱尔·皮奇之死及警察针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滥用截停及搜查权,最终于1981年4月在布里克斯顿促成骚乱[21][22]。此外,骚乱亦揭示了当地非洲-加勒比裔英国人群体的深层次社会及经济问题,包括高失业率、高犯罪率、居住环境差及缺乏基础设施等[23]。骚乱过后,英国政府委托斯卡曼勋爵(Lord Scarman)主持公开调查。1981年11月出版的斯卡曼报告显示了当时警察不成比例和肆意地对黑人进行截停及搜查。报告亦提出了多项建议的改善措施,促使英国政府于1985年成立警方投诉局。1999年、调查史提芬·劳伦斯(Stephen Lawrence)谋杀案的麦花臣报告(Macpherson Report)指出英国警方既忽视了1981年斯卡曼报告提出的改善措施,又存在系统性歧视[24]

1999年4月,布里克斯顿市场发生铁钉炸弹袭击,造成48人受伤。施袭者随后分别于砖巷(东伦敦主要的孟加拉人社区)和苏豪区一间同性恋酒吧发动同类袭击[25]。施袭者于第三次袭击后被拘捕。英国广播公司报导他打算透过其炸弹袭击于全英国挑起种族战争[26]。他随后被判终身监禁[27]

2015年4月,反对布里克斯顿中产阶级化的当地居民和社运人士发起了重夺布里克斯顿(Reclaim Brixton)抗议活动[28][29]

房屋

布里克斯顿拥有很多大型屋苑。其中部分屋苑与都市衰退及犯罪扯上关系。由于拉夫堡邨(Loughborough Estate,位于布里克斯顿东部的拉夫堡交汇一带)附近发生了数宗谋杀案,拉夫堡邨邻近拉夫堡路的位置竖立了新的闸门和铁栏。拉夫堡邨有超过3,000个家庭居住,该邨由1940年代落成的低矮公寓、1960/70年代落成的住宅大厦及房屋组成[2]英国广播公司曾报导拉夫堡交汇(Loughborough Junction)一带,包括拉夫堡邨及邻近屋苑的都市衰退问题[30]

宗教设施

基督教堂

布里克斯顿位于圣公会萨瑟克教区[31]。1822年落成、位于布里克斯顿绿地的圣马太教堂为希腊复兴式建筑[32]。该教堂亦是纪念英国于滑铁卢战役取得胜利的滑铁卢教堂之一。1955年,圣救主教堂曾是亚弗列德·希区考克所执导电影擒凶记中的拍摄场景。

位于达利奇路上的圣犹达教堂则已于1975年关闭,其堂区被并入圣马太教堂的堂区。现时教堂建筑被一家出版公司用作办公室[33]

1902年落成、位于布里克斯顿路上的基督教堂是一座带有新艺术拜占庭风格的2*级登录建筑[34]

布里克斯顿的圣体教堂则属于天主教萨瑟克总教区[35],位于布里克斯顿山。由于其堂区亦包括布里克斯顿监狱,其神职人员会为该监狱职员及囚犯举行弥撒

清真寺

 
布里克斯顿清真寺

布里克斯顿清真寺及伊斯兰文化中心座落于格雷沙姆路(Gresham Road)上,邻近布里克斯顿警署。该清真寺有供男性及女性使用的设施,寺内可容纳400人同时进行祈祷[36] 。该清真寺于1990年落成,是南伦敦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除了提供宗教服务外,清真寺亦为穆斯林提供社会支持及经济援助[37]

犹太会堂

前布里克斯顿犹太会堂位于埃夫拉路(Effra Road)49号,于1913年启用、1986年关闭。该会堂关闭后,会众转移至邻近的斯特雷特姆犹太会堂。前布里克斯顿犹太会堂的立面仍保留至今[38]

交通

巴士

伦敦巴士2、3、35、37、45、59、109、118、133、159、196、250、322、333、345、355、415、432、P4、P5号及通宵路线N2、N3、N35、N109、N133号线均服务布里克斯顿一带。

铁路

 
1963年时的东布里克斯顿站

伦敦地铁维多利亚线南端总站布里克斯顿站位于布里克斯顿的中心地带,出入口距离布里克斯顿国铁站约100米。

在非繁忙时间,布里克斯顿国铁站提供每小时2班来往伦敦维多利亚车站奥尔平顿的东南列车服务。在繁忙时间,相关列车服务会增加至每小时4班[39]

邻近布里克斯顿东部的拉夫堡交汇(Loughborough Junction)站则主要提供来往圣奥尔本斯瑟顿泰晤士连线列车服务。在繁忙时间,该站亦会提供来往黑衣修士站贝肯纳姆交汇的东南列车服务。

伦敦地上铁南伦敦线以东西向穿过布里克斯顿镇中心,但未有于当地设站。南伦敦线曾设置东布里克斯顿站(位置在布里克斯顿站和拉夫堡交汇站之间),但该站已于1976年1月5日关闭[20]

道路

A203、A204及A2217路连接了布里克斯顿和沃克斯霍尔桥。连接伦敦和布莱顿的A23路亦由北至南穿过布里克斯顿。

名人

 
成长于布里克斯顿的前大伦敦市长肯·李文斯顿

以下3人曾于布里克斯顿居住,现时他们的故居均挂有蓝色牌匾

其他与布里克斯顿有关的名人包括:

  • 克莱夫·邓恩(1920 - 2012):英国演员、喜剧演员、作家、歌手。他于布里克斯顿出生。
  • 大卫·鲍伊(1947 - 2016):英国摇滚音乐家、词曲创作人、唱片制作人和演员。他于1947年在布里克斯顿史坦菲尔德路(Stansfield Road)47号出生。
  • 约翰·梅杰(1943 - ):前英国首相。他成长于布里克斯顿。
  • 肯·李文斯顿(1945 - ):前大伦敦市长。他曾于布里克斯顿长大,并于当地居住多年。
  • 法兰克·迪兰(1991 - ):英国演员。他于布里克斯顿出生。

参考资料

  1. ^ 伦敦市长. London Plan (Consolidated with Alterations since 2004) (PDF). 大伦敦政府. February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02). 
  2. ^ 2.0 2.1 History of Brixton. Myvillage.com. [2015-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6). 
  3. ^ Brixton Guide. All in London. 2009 [200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2). 
  4. ^ Streetmap of Brixton. Streetmap EU Ltd. 2009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5. ^ Lambeth Council office locations. London Borough of Lambeth. 2009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5). 
  6. ^ Where Is the Centre of London? An Update.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 
  7. ^ Distance between Brixton and Frazier Street, London, United Kingdom, (UK). Distancecalculator.globefeed.com.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8. ^ Historic England. OLD MILL IN YARD AT NUMBER 51, BLENHEIM GARDENS SW2 (south off), BRIXTON, LAMBETH, GREATER LONDON (1080573).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英语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2008-05-18]. 
  9. ^ Ideal Homes – Brixt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4-09.
  10. ^ Census of England and Wales, 1841
  11. ^ Census of England and Wales, 1861
  12. ^ Morleys store, Brixton. Morleys.co.uk. Morleys Stores Ltd. [2014-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1). 
  13. ^ Inside The Brixton Department Store With 130 Years Of History. Londonist. 2016-07-16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英语). 
  14. ^ Census of England and Wales, 1881
  15. ^ London Borough of Lambeth | A short history of Brixton. Lambeth.gov.u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0). 
  16. ^ 16.0 16.1 British history: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9-12-13., BBC Online: Mike Phillips, 1998. Retrieved 4 October 2006.
  17. ^ Small Island Read 2007: The Windrush Generation. Smallislandread.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7). 
  18. ^ Empire Windrush History. Oceanlinermuseum.co.uk. 1948-05-24 [200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9. ^ Butt 1995,第45页.
  20. ^ 20.0 20.1 Anson, Terry Gourvish ; research by Mike. British Rail, 1974-97 : from integration to privatisation Paperbac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2 [2022-12-24]. ISBN 97801992690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5). 
  21. ^ May 2012.
  22. ^ "Southall Rising". BBC.
  23. ^ Kettle, Martin & Hodges, Lucy (1982) Uprising!: Police, the People and the Riots in Britain's Cities
  24. ^ Q&A: Stephen Lawrence murder. BBC News. 2004-05-05 [200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9). 
  25. ^ Thompson, Tony; Honigsbaum, Mark; and Ridley, Yvonne. "Nail bomb injures 48 in Brixton blas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20-04-14., 卫报, 18 April 1999.
  26. ^ Profile: Copeland the killer. BBC News. 2000-06-30 [201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0). 
  27. ^ Buncombe, Andrew; Judd, Terri; and Bennett, Jason. "'Hate-filled' nailbomber is jailed for life", 独立报, 30 June 2000.
  28. ^ Daisy Bata. Reclaim Brixton: one neighbourhood unites against developers. Dazed. 2015-04-27 [2020-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29. ^ Alexandra Rucki. Thousands set to attend Reclaim Brixton rally as campaigners protest against gentrification. Evening Standard. 2015-04-09 [2020-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30. ^ Brixton's gone to pot. BBC News. 2002-05-16 [201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1). 
  31. ^ Lambeth North Deanery. Church of England. [2009-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32. ^ F. H. W. Sheppard (General Editor). Brixton: Rush Common. Survey of London: volume 26: Lambeth: Southern area.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1956 [201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2). 
  33. ^ East Brixton St Jude (PDF). Former places of worship in the Diocese of Southwark. Church of England. [2009-08-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7). 
  34. ^ East Brixton Rd Christ Church. Church of England. [2009-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35. ^ Corpus Christi Brixton Hill. Archdiocese of Southwark. [2009-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3). 
  36. ^ Brixton Mosque and Islamic Cultural Centre. Salaam.co.uk.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7). 
  37. ^ Brixton Mosque & Islamic Cultural Centre, Museums, Heritage UK. Totaltravel.co.u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9). 
  38. ^ South London Synagogue Southlondon.org.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5-31.
  39. ^ Timetable 7: London to Bromley South, Orpington and Sevenoaks via Herne Hill. Southeastern.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参考书籍及新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