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亨嘉(1847年—1911年1月21日),燮钧铁君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晚清进士,政治人物。

张亨嘉
大清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南书房翰林礼部左侍郎
籍贯福建福州府侯官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燮钧,号铁君
谥号文厚
出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福建福州府侯官县
逝世 大清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11年)
京师
出身
  • 同治四年(1865年)甲子科举人
  • 光绪九年(1884年)癸未科进士出身

生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同治四年(1865年)举于乡。光绪二年(1876年)秋,与吴曾祺同为福建巡抚丁日昌幕僚,随丁渡海驻台湾道,巡视南北,教民耕种,并开设义学。光绪五年八月(1879年),艋舺学海书院重新竣工,受陈维英推荐,任山长(监督校长)。历时数年,淡北学者出其门者数百人。光绪六年(1880年)以大挑一等得知县并升同知,分发河南东河总督府任职,参与审理清代四大奇案之一之王树汶案,并为其平反。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二甲六十二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湖南学政,识拔熊希龄出其门下。光绪十九年(1893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遍搜遗卷,选拔出十数人。二十三年(1897年)入直南书房,升授国子监司业,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司经局洗马,迁翰林院侍讲,升太常寺少卿,一年间五次升迁,为当时罕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张亨嘉与林旭等集合在京闽籍人士,创建闽学会,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事。八月政变发生,林旭等六君子被杀害,闽学会亦遭取缔。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调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掌记注纂修之事;继任司经局洗马,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之事;又迁翰林院侍讲,太常少卿,掌坛庙祭祀礼仪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亲贵大臣相信义和团民有神术,可以抵御外敌,光绪帝命张亨嘉察视,张亨嘉认为拳民不能依赖,并谏西太后勿用义和团,勿围攻外国使馆,险被构陷杀害。待两宫西狩,又上“奏请回銮折”。

 
张亨嘉,光绪三十二年像

庚子之乱结束,二十七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回京,迁大理寺少卿,是年十一月,奉令提督浙江学政杭州旧有藏书楼,因兵燹被毁,邵章等重建之,唯规模甚小,藏书仅七百馀种九千馀册,亨嘉乃扩而新之为浙江藏书楼,购书七万馀卷,并制定“章程”,提供民众阅览。

不久,张亨嘉又回京师,仍在南书房行走。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4年2月6日),任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时因新遭八国联军之乱,百废待举。他上任仅一月,即积极为大学堂扩充校舍,派出留学生,改进招生制度,增聘外国教师,增建操场和医学馆,为大学堂打下坚实基础。其自浙回京,曾补授光禄寺卿,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又升兵部右侍郎。三十二年(1907年)正月辞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职。后又任礼部左侍郎,充经筵讲官,玉牒馆副总裁。

张亨嘉体素厚重,冬春多痰,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11年1月21日)[1]卒于北京,享寿六十四,谥“文厚”。亨嘉为官清正,立朝二十馀年,空无所傍。《清史稿》有传。

著作

著有《张文厚公文集》四卷、《张文厚公赋抄》二卷及《磐那室诗存》一卷,其裔孙张戡将这些著作合辑为《张亨嘉文集》,并点校出版。

延伸阅读

[]

 清史稿·卷441》,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1. ^ 清史稿本传、墓志铭、清代人物大事记年具作宣统二年,惟行状作宣统三年,按《碑传集补》闵尔昌考订,当为宣统二年
  • 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八》,页12423。
  • 陈衍,《礼部左侍郎张公行状》,《碑传集补》卷六部院大臣四,第十五至十八页
  • 吴曾祺,《清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南书房翰林礼部左侍郎张文厚公墓志铭》,《碑传集补》卷六部院大臣四,第十八至二十页
  •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 国家图书馆 民国92年12月 页418-420
  • 张戡编,郭建荣审校,《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张亨嘉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台北市志》卷七人物志,页150。

相关书籍

  • 《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张亨嘉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1日. ISBN 978730106235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