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行星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是直接环绕著我们的太阳的天体,但它们既不是主要的行星,也不是原本所谓的彗星。在2006年之前,国际天文联合会使用“minor planet”做为正式的用语,但是在2006年的会议中,对太阳系的天体重新做了分类,将微型行星和彗星重新归类为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1]。微型行星可以是矮行星、小行星、特洛伊天体、半人马小行星、古柏带天体、和其它的海王星外天体[2]。
第一颗微型天体(行星)是在1801年发现的谷神星(矮行星,但从发现开始迄1851年,它都被视为一颗行星)。在小行星中心已经存有轨道资料的天体超过570,000颗[3]。“微型行星”(minor planet)这个名词从19世纪就被用来描述这些天体[4]。planetoid这个名词也曾经被使用过,特别是针对较大(像行星)的天体,像是从2006年起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称为矮行星的天体[5][6]。在历史上,“小行星”(asteroid)、“微型行星”(minor planet)和planetoid或多或少的被视为同义词[5][7]。但因为在木星,尤其是海王星轨道之外也发现了许多的小天体,而使问题变得复杂,因为这些天体不适合全部都归类为小行星[7]。此外,曾经被观察到释出气体的小行星可能会得到也是彗星的双重分类。
如果自身的重力足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形状近似球体的椭球体——的小行星重新分类为矮行星。而除了行星和矮行星,其他所有环绕著太阳运转的天体,包括彗星,正式的分类名称通通都是太阳系小天体[1]。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态度是:“小行星这个名词依然可以使用,但是使用太阳系小天体这个名词会更恰当”[8]。然而,为了编号和命名的目的,仍然遵循传统区分出小行星和彗星。在我们的太阳系,土卫一似乎是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最小天体,智神星则可能是未达到的最大天体。国际天文联合会目前已宣告了五颗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鸟神星、妊神星和阋神星。
群体
在太阳系内已经发现数以万计的小行星,从2009年起每个月发现的小行星数量可以超过3,000颗。超过535,000颗的小行星已经赋予临时名称,多达251,651颗小行星的轨道已经确认,并取得的正式的永久的正式编号 [3][9],并且有16,154颗已经正式命名[3]。迄2010年9月,尚未命名的正式编号最小的小行星是(3708) 1974 FV1[10];但也有一些正式编号高于240,000号的已经正式命名了[11]。
有著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行星族群:
- 小行星(Asteroids):传统上大部分都是内太阳系的天体[7]。
- 远距小行星是在太阳系外侧,为数众多的小行星。
较大小行星:已列入和即将列入矮行星
天体 | 英文名 | 编号 | 半径 (公里) |
质量 (1021千克) |
平均轨道半径 (天文单位) |
分类 柯伊伯带包括冥族小天体、 QB1天体、其它共振天体 |
---|---|---|---|---|---|---|
谷神星 | Ceres | 1 | ±2 475 | 0.94 | 2.77 | 小行星带 |
冥王星 | Pluto | 134340 | ±10 1185 | 13.05 | 39.26 | 冥族小天体 |
阋神星 | Eris | 136199 | ±6 1163 | 16.7 | 67.67 | 离散盘 |
鸟神星 | Makemake | 136472 | ±7 715 | 3 | 45.79 | QB1天体 |
妊神星 | Haumea | 136108 | ±30 620[17] | 4.01 | 43.13 | 其它共振天体 |
共工星 | Gonggong | 225088 | ±105 640[18] | 2 | 67.21 | 离散盘 |
冥卫一 | Charon | Pluto I | ±2 604 | 1.52 | 39.26 | 冥族小天体或卫星 |
创神星 | Quaoar | 50000 | ±3 555 | 1.4 | 43.58 | QB1天体 |
赛德娜 | Sedna | 90377 | ±40 498[19] | 0.8 | 518.57 | 离散盘或内奥尔特云 |
2002 MS4 | 307261 | ±30 470 | 0.7 | 41.93 | QB1天体或离散盘 | |
亡神星 | Orcus | 90482 | ±10 460 | 0.64 | 39.17 | 冥族小天体 |
潫神星 | Salacia | 120347 | ±20 430 | 0.45 | 42.19 | QB1天体或离散盘 |
命名
新发现的小行星会赋予临时的名称(像是2002 AT4),其中包括发现的年份和指示发现的那半个月与那半个月内顺序的字母翰数字代码。依但小行星的轨道被确认,它会被赋予一个永久编号,并且之后还可以有一个名字(例如(433) 爱神星)。照规定在正式名字之前的永久编号要使用括弧,但括弧通常会被省略。非正式的,当名字在文章中不断出现时,除了第一次会有编号之外,再次提到时连编号都会被省略。
小行星在获得了永久编号之后但还没有命名之前,临时的名称依然会被保留,例如(29075) 1950 DA。现代的技术发现越来越多新的小行星,也有越来越多的小行星尚未命名。早期发现但长期未命名的小行星 (3360) 1981 VA,现在已经命名为(3360) Syrinx;自从2008年9月,这个头衔由(3708) 1974 FV1取代了。在很罕见的情况下,一颗小天体的临时名称可能成为他自己本身的正式命名:迄今尚未正式命名的(15760) 1992 QB1以它的临时名称代表了古柏带的一个族群,称为QB1 (cubewano)。
少数几个天体跨列成暨是彗星也是小行星,像是小行星(4015) Wilson–Harrington,也是彗星107P/Wilson–Harrington。
编号
小行星的轨道一旦被证实,就会获得官方的正式编号。由于发现的速度增快,现在这个序号已经达到六位数了。从五位数迈入六位数的资料讯发布在2005年10月19日的小行星通报(MPC),小行星的最高序号在那一期从99,947到118,161。
名称的来源
最初几颗小行星的名字都来自希腊和罗马神话,但是随著数量的增加以神话人物命名的数量开始萎缩,取代的是知名人士、戏剧中的人物、发现者的妻子和儿女,甚至电视中的字元。
第一颗不以神话人物命名的小行星是(20) 王后星,是依据马赛市的希腊名字命名的。第一颗完全不遵循传统命名的小行星是(45) 香女星,用的是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珍妮·德·蒙提荷皇后的名字。有一段时间只有女性或女性化的名字被用在小行星的命名;亚历山大·冯·洪保德是第一位被用来命名小行星的男性,但他的名字被女性化为 (54) 亚历山卓(哲女星)。而奇怪的是以女性化的名字命名多年之后,这不可言传的传统一直到(334) 芝加哥才被破除。
当小行星的数量增加到几百颗,甚至数以千计时,发现者给它们的名字也开始越来越琐屑或无聊。第一个这样的线索是(482) Petrina和(483) Seppina,它们是发现者的宠物狗。然而,这样的命名到了1971年将小行星2309命名为史巴克先生(发现者的猫的名字)时才引发了争议。虽然IAU随后就禁止以宠物的名字命名,但一些怪异名称还是会被接受,例如(4321) 0、(6042) Cheshirecat、(9007) 庞德 (James Bond)、(13579) 全奇数、(24680) 全偶数和(26858) Misterrogers。
一些既定的规则,不同于彗星,小行星不能以发现者自己的名字命名。避开此一禁制的方法是天文学家彼此交流,礼貌性的以对方的名字命名。一个例外是(96747) Crespodasilva,是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原因是发现者在不久之后就过世了,享年仅22岁,Lucy d'Escoffier Crespo da Silva[20][21]。
一开始,名字要适应各种不同的语言。(1) 谷神星,正确的名称是Cerere(切雷雷),是正式的义大利名称;Ceres是盎格鲁-拉丁的名称。德国、法国、阿拉伯和印度使用的形式类似英文,而俄罗斯的类似表单,是Tserera,比较像义大利文。在希腊,这个名称翻译成“得墨忒耳”(Demeter),相当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谷神。在最初几年,在它导致矛盾之前,小行星的名称之后会附上数字,并且翻译成希腊文;其它的例子像Hera是(3) Juno(婚神);Hestia 是(4) Vesta(灶神);Chloris 是(8) Flora(花神);和Pistê是(37) Fides(忠神)。在中国,名字并未转换成中国的神之后再命名,但通常是有一个音节或两个字元的神或人的名字,后随著神或女这个字,如果只有一个音节就会加上星字。所以,多数的小行星名称都是三个汉字的字元。例如:Ceres是谷神星[22]、 Pallas 是智神星等等。
特别的命名规则
小行星的命名并非毫无章法可言:有一些族群有制定名称的来源和规则。实务上,半人马小行星(土星和海王星轨道间的小行星)全部使用神话中的半人马命名;木星特洛伊以特洛伊战争中英雄的名字命名;共振的海王星外天体使用冥界的幽灵命名;非共振的远距小行星采用创世纪的诸神命名。
彗星和微型行星的物理特性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第15委员会[23]是由专门研究彗星和小行星物理特性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
彗星和微型行星的物理属性资料可以在PDS小行星/尘埃内找到[24]。这包括基本小行星物理特征,像是联星系统的性质、掩星计时和直径、质量、密度、自转周期、表面温度、反照率、旋转向量、分类、绝对星等和倾斜。此外,欧洲的小行星研究结点(E.A.R.N.),一个研究小行星的社群,维护的小行星资料库还包括近地小行星的物理和动力学性质[25]。
个详细的资料可以从Category: Asteroids visited by spacecraft和Category: Comets visited by spacecraft获得。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1.0 1.1 Press release, IAU 2006 General Assembly: Result of the IAU Resolution vo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August 24, 2006. Accessed May 5, 2008.
- ^ Unusual Minor Planets. Minor Planet Center. [201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3.0 3.1 3.2 Minor Planet Statistics. Minor Planet Center.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6).
- ^ When did the asteroids become minor plane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mes L. Hilton, Astronomical Information Center, 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 Accessed May 5, 2008.
- ^ 5.0 5.1 Planet, asteroid, minor planet: A case study in astronomical nomenclature, David W. Hughes, Brian G. Marsden,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 10, #1 (2007), pp. 21–30. Bibcode:2007JAHH...10...21H
- ^ Mike Brown, 2012. 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
- ^ 7.0 7.1 7.2 "Asteroi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SN Encarta, Microsoft. Accessed May 5, 2008. 2009-11-01.
- ^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Plane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12-18., additional information, news release IAU0603, IAU 2006 General Assembly: Result of the IAU Resolution votes,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August 24, 2006. Accessed May 8, 2008.
- ^ JPL. How Many Solar System Bodies.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NASA. [2010-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 ^ Discovery Circumstances: Numbered Minor Planets (1)-(5000). Minor Planet Center.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6).
- ^ Discovery Circumstances: Numbered Minor Planets (240001)-(245000). Minor Planet Center.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2).
- ^ Yeomans, Don, Near-Earth Object groups, Near Earth Object Project (NASA), [201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 ^ Connors, Martin; Wiegert, Paul; Veillet, Christian, Earth's Trojan asteroid, Nature, July 2011, 475 (7357): 481–483, Bibcode:2011Natur.475..481C, PMID 21796207, doi:10.1038/nature10233
- ^ Trilling, David; et al, DDT observations of five Mars Trojan asteroids, Spitzer Proposal ID #465, October 2007, Bibcode:2007sptz.prop..465T
- ^ Horner, J.; Evans, N.W.; Bailey, M. E. Simulations of the Population of Centaurs I: The Bulk Statistic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4, 354 (3): 798–810. Bibcode:2004MNRAS.354..798H. arXiv:astro-ph/0407400 . doi:10.1111/j.1365-2966.2004.08240.x.
- ^ Neptune trojans, Jupiter trojans. [201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 ^ Fornasier et al. (2013)
- ^ Müller, Thomas G.; Lellouch, Emmanuel; Böhnhardt, Hermann; Stansberry, John; Barucci, Antonella; Crovisier, Jacques; Delsanti, Audrey; Doressoundiram, Alain; Dotto, Elisabetta.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A Herschel Open Time Key Programme. Earth, Moon, and Planets. 2009-09, 105 (2-4): 209–219. ISSN 0167-9295. doi:10.1007/s11038-009-9307-x (英语).
- ^ Pál, A.; Kiss, C.; Müller, T. G.; Santos-Sanz, P.; Vilenius, E.; Szalai, N.; Mommert, M.; Lellouch, E.; Rengel, M.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VII. Size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90377) Sedna and 2010 EK 139.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2-05, 541: L6.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1218874.
- ^ NASA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on 96747 Crespodasilv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taff. Lucy Crespo da Silva, 22, a senior, dies in fall. Hubble News Desk. 2000-11-28 [200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1).
- ^ 在简体中文,通常会以“谷”取代正体中文的“穀”。
- ^ Division III Commission 15 Physical Study of Comets & Minor Planets.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2005-09-29 [201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8).
- ^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steroids. [201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6).
- ^ The Near-Earth Asteroids Data Base. [201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