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老街

22°53′08″N 120°28′55″E / 22.8854479°N 120.4819467°E / 22.8854479; 120.4819467

旗山亭仔脚(石拱圈)
石拱圈亭仔脚
位置中华民国高雄市旗山街
建成时间1910~1920年代
官方名称旗山亭仔脚(石拱圈)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
详细登录资料

旗山老街位于台湾高雄市旗山区,指的是旗山的中山路,为日治时期开辟的“本通”。在这条老街上有指定为历史建筑的“石拱圈亭仔脚”与巴洛克式街屋立面[1],此外还有旗山车站旗山区农会等文化资产。而这条老街在2001年的历史建筑百景征选活动中,被票选为第24名。

沿革

 
旗山车站前角楼(洪家绣楼)
 
巴洛克式街屋立面
 
石拱圈亭仔脚外观
 
老街上的街屋(旗山制冰厂)

旗山地区原为西拉雅族支族马卡道族“大杰巅社”(Taburian)的所在地,后来相传于清康熙末年时住于凤山的漳州垦民从福建汀州招募佃人到此向大杰巅社人租耕土地,而由于他们在此搭建竹寮并种植番薯,这里便有了“蕃薯寮/藔”之称[1]。蕃薯寮位于罗汉门地区的罗汉外门,之后在汉人居民日增的情况下,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左右发展成蕃薯寮“庄”,最晚到了嘉庆十二年(1807年)左右就更进一步发展成蕃薯寮“街”[2]

进入日治时期后,在蕃薯藔厅厅长石桥亨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4月14日提出街路改正的训示后,当地的街道开始改变成棋盘式布局,而“亭仔脚”建筑型式也逐渐在街道上出现[3]。而在这之后,邻近溪边的清代旧街逐渐没落,核心移到“本通”(今中山路)[3]。而位于中山路上的巴洛克式街屋(台湾牌楼厝),则是在大正十四年至昭和五年(1925年-1930年)之间由街长陈顺和等人所倡建,原本这一带为军事用地,经协调后北段拨出原练兵场660多坪建地,南段拨出原营房500多坪建地,最后建了共19间洋楼,每间宽1丈5尺,此外还装设有自来水[4]

二次大战后,在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5月拓宽了延平一路后,中山路的繁荣地位便被取代,不过仍保有许多小型零售与餐饮店[5]。而中山路一直保持其5米的宽度到民国七十年(1981年)后,于该年9月进行拓宽工程,将宽度拓宽到9米,由于街道上仍保有许多文化资产,在文化观光发展之后成为观光景点,假日时常有许多观光客前往[5]

建筑

巴洛克式街屋的主体是砖木结构的斜顶楼房,而正立面则多用钢筋混凝土梁与砖头造成。此外外墙会施以洗石子工法,配合清水砖或磁砖做装饰。[1]

著名建筑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1. ^ 1.0 1.1 1.2 《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 二版一刷.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4-06-30: 170页. ISBN 957-01-2749-X. 
  2. ^ 刘家宏. 《旗山市街發展之研究》. 国立台南大学. : 1页. 
  3. ^ 3.0 3.1 《旗山市街发展之研究》,72-76页
  4. ^ 《旗山市街发展之研究》,125-127页
  5. ^ 5.0 5.1 《旗山市街发展之研究》,148页
  6. ^ [六龜]洪稇源:交換歲月的場所 - 三餘書店. www.takaobooks.tw.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7. ^ 認識台灣的第一站~旗山奇. www.banana.url.tw.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8. ^ 林瑞益/高雄报导. 旗山文資地圖 有隱藏版!. - 中时电子报.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