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极地气团辐合带
日本海极地气团辐合带(日语:日本海寒帯気団収束帯,英语:Japan sea Polar air mass Convergence Zone,缩写:JPCZ)是一条在日本海冬季形成的辐合带[注 1],长度约1000公里,此现象由日本气象学家浅井冨雄所提出[2]。
形成及发展
当日本海一带受冷气团笼罩时,同时接受对马暖流的供热以形成大气混合层[注 3],从中形成并发展出积云[4]。西北季风受长白山及周围山脉等地形因素而路径一分为二,气流于位处背风面的日本海再次汇聚,就此形成狭长的辐合带[4][5][6],此时由积云所排列之云街[注 4]不以平行排列而出现交汇,促使“日本海极地气团辐合带”形成[11][12]。
系统位置与影响
由于气流汇聚时行经日本海,配合低温促使水气凝结成云,一般而言,雪云通常是在寒风抵达日本西岸时受地形作用而出现,倘若日本海极地气团辐合带开始发展,其将于雪云出现后笼罩日本本土,近岸平地之降雪量亦会因此增加[13],这通常是日本海沿岸一带出现大雪的主因[5]。而日本海极地气团辐合带并无固定位置,而是随大气配置、气流源地、云流位置等因素采东西向移动[13],南北向可延伸至山阴地方,而东西向则可延伸至北陆地方[14]。若西北季风再受本州中部山区的地形影响,对流云甚至可于关东地方沿海至静冈县东部一带发展[15]。
根据2006年至2015年凡十年来,12月至2月在日本海中部及西部海域之各大气分层气象数据显示,气流辐合可自地表至900百帕高度面。1月的辐合带位置略为西南,笼罩范围相当于朝鲜半岛、近畿地方北部及山阴地方,而2月辐合带的活跃状况并不明显。此外,950百帕高度面的气象数据表明,12月的西北季风在800百帕高度面气流呈偏西分量,而1月在900百帕则呈偏北分量,2月季风则明显减弱,这被认为是1月的辐合带位置较12月偏南的原因[14]。
相关条目
释义
- ^ 辐合(英语:convergence)系指空气汇聚的现象,其中又可分为“气旋式辐合”和“切变式辐合”二种:在地面,空气在科里奥利力、气压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离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时针通过等压线,呈螺旋式向低压中心推进,形成风。若低压中心有闭合等压线(例如热带气旋),则因角动量守恒,离心力加大,而进一步平衡气压梯度力,于是产生旋风。同时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上升后地面气压便会进一步下降,此即“气旋式辐合”。而“切变式辐合”则是二种不同风向的气流辐合,而使空气因压迫抬升,这种切变式的辐合通常出现于锋面或低压槽处,和前者辐合的分别只是气旋式的风向变化比较不明显[1]。
- ^ 混合比(英语:mixing ratio)系指大气中,在一定体积空气之下所含的水气(公克)与干空气(公斤)的质量比,乃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3]。
- ^ 大气混合层(英语:atmospheric mixed layer)系指在垂直对流发展旺盛时,位温、混合比[注 2]、风速等气象要素,在任何高度皆趋于均匀的大气边界层。由于其上部层结稳定度较高,故对流云系之发展范围囿于其上部[4]。
- ^ 云街(日语:筋状雲,英语:cloud street)在卫星云图中,系由积云(Cu)及浓积云(Cg)等多个对流云所组成的条状云列,通常与低层风平行,云顶高度几乎不变,云层内风向的垂直风切变较小,但垂直风切的风速仍较开放胞(英语:open cell)及封闭胞(英语:closed cell)大[7][8]。根据云街走向,可判定冷空气流动方向[9]。当海域在冬季吹起偏北强风时,干冷空气自内陆通过暖湿海面,气流底部的气流转为湿暖而引发垂直对流运动,配合强乱流而有利云层发展[10]。
参考资料
来源出处
- ^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2015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7月5日).(繁体中文)
- ^ 浅井冨雄. 気候変動 - 異常気象・長期変動の謎を探る. 日本东京都: 东京堂出版. 1988年6月. ISBN 4-490-20138-9 (日语).
- ^ 盛裴轩、毛节泰、李建国、障霭琛、桑建国、潘乃先. 大气物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中文(简体)).
- ^ 4.0 4.1 4.2 用語集 (JPCZ). [2018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18日.(日语)
- ^ 5.0 5.1 气象新闻公司. 日本海側に大雪をもたらすJPCZとは?. [2015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月20日).(日语)
- ^ 2006年3月 帯状対流雲に発生したメソβ下層渦 (PDF). 気象庁. [2018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年1月25日).(日语)
- ^ 日本气象协会. tenki用語辞典-筋状雲. [2015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21日).(日语)
- ^ 気象卫星センター. 気象衛星センター - 筋狀雲. 気象庁. [2018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17日).(日语)
-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各系統之衛星雲圖–寒潮爆發. [2018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16日).(繁体中文)
- ^ 杨威龙. 雲街與渦旋雲列. 香港天文台. [2018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14日).(繁体中文)
- ^ 気象卫星センター. 気象衛星画像の解析と利用 --航空気象編-- (PDF). 気象庁. 2002年3月 [2018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年8月17日).(日语)
- ^ 永戸久喜、加藤辉之之. 日本海寒帯気団収束帯に伴う直交型筋状雲の発生機構 (PDF). 気象庁気象研究所. 2010年9月30日 [2018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年8月18日).(日语)
- ^ 13.0 13.1 冷たい風、日本海で合流 大雪降らせるJPCZ. 日本経済新闻. 2018年2月6日 [2018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22日).(日语)
- ^ 14.0 14.1 纪平旭范. 冬季日本海における日本海寒帯気団収束帯の変動に関する研究 (PDF). 国立大学法人 富山大学. 2016 [2018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年8月16日).(日语)
- ^ 館山・2005初雪. 2005 [2018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2月14日).(日语)
引用文献
- (日语) 本海寒帯気団収束帯帯状云に沿って発达するメソβスケールの涡列:数値シミュレーショ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気象集志 71(1), 43-57, 199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