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亮团星系
最亮团星系(BCG)被定义为一个星系团中最明亮的星系,它们包含宇宙中质量最巨大的星系。它们通常都是椭圆星系,并且紧挨在宿主星系团的几何中心和运动学中心,因此位于势阱的最底部;它们一般也与星系团的X射线辐射的峰值位置一致。
它们的亮度,加上在光度上的变化微小,使它们成为在距离测量上优秀的标准烛光。
形成BCG的过程包括:
- 冷却的流程 — 恒星形成于中心冷却的流程中,在高密度的X射线星系晕的中心冷却。对BCG的累积密度研究[1]已经对这种理论表示怀疑,而且天文学家在辐射性冷却的星系群中也未看见冷却流程的证据[2]。剩馀的两种理论显示出有这较为健康的愿景。
- 星系吞噬 — 由于动态摩擦和潮汐剥离使星系沉降至星系团的中心[3]。
- 星系合并 — 当星系团崩溃时,在数个星系之间发生的快速合并[4]。
在考虑BCG形成的周期中,吞噬模型和合并模型是可能有所区别的。在吞是模型中,在演变的星系团中有许多的小星系;而在合并模型中,由于星系团的崩溃,一个巨大的宇宙级模型被期待著。合并模型是现在最被接受并被认为是最可能的一种[5]。
BCG还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星系:巨大椭圆星系(gE)、D星系和cD星系[6]。cD和D星系两者都展现出一列散开的外层环绕著如同正规的椭圆星系的类似椭圆星系的核心。BCG的光度轮廓可以利用Sersic表面亮度法则做很好的描述。
参考资料
- ^ McNamara and O’Connell (1989), Star formation in cooling flows in clusters of galaxies
- ^ Motl et al. (2004), Formation of Cool Cores in Galaxy Clusters via Hierarchical Mergers
- ^ J. Ostriker and M. Hausman (1977), Cannibalism among the galaxies - Dynamically produced evolution of cluster luminosity functions
- ^ D. Merritt (1984), Relaxation and tidal stripping in rich clusters of galaxies. II - Evolution of the luminosity distribution
- ^ J. Dubinski (1998), The Origin of the Brightest Cluster Galaxies
- ^ Matthews, T. A., Morgan, W. W. and Schmidt, M. (1964),A Discussion of Galaxies Indentified with Radio 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