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元(?—?),字元毓,号潞阳,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省高阳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生平

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登甲戌科进士[1],刑部观政,八年丁忧,十一年(1638年)补授宁波府推官[2]。明亡后归附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广西道试监察御史[2],次年改两淮巡盐御史[3][4]

家族

高祖李师儒,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曾祖李东少,庠生,赠左柱国少师中极殿大学士。祖李知新,选贡。父李应斗,恩荣官。侄子李玑,以叔发元荫入国子监读书,历任太原府知府。

李发元二子:长子李琰,顺治甲午乡榜,任万州知州;次子李琯,任富阳知县。琰子百龄,康熙癸丑进士。孙居广,康熙壬辰进士,任山东峄县令。胞弟居临,同己卯乡榜,任湖北房县令。曾孙瞻峋,雍正己酉乡榜。

族叔李国𣚴,崇祯时官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国楹,廪生赠中书科中书舍人。从弟李震,壬子科举人。李霮,刑部郎中。

参考文献

  1. ^ 《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三代履历便览》:李发元,高祖师儒,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曾祖东□,庠生。祖知新,选贡。父应斗,恩荣官。潞阳,字元毓,诗一房,甲午年十一月初七日生,保定府高阳县人,甲子乡试,会二百六十二名,三甲一百九十三名,刑部观政,乙亥授口州府推官,丁忧。戊寅补宁波府推官。
  2. ^ 2.0 2.1 世祖章皇帝实录 ,11卷
  3.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85554号
  4. ^ 《高阳县志》:李发元,字元毓,庞口村人。参议公俨五世孙,文敏公之从子也。生而颖异,孤贫力学。明天启甲子举于乡,崇祯甲戌成进士,授宁波府推官。时狱讼繁兴,文簿堆案,公精心钩稽以平反,求生为务,人皆自谓不冤。甲申以治行高等内召,顺治乙酉授广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两淮盐课,公上言请以淮商所积垣盐六完引还商办课,商乃稍出趋事。既而考求利病,次第修举发引,目收商本,掣残盐,禁越俎,章凡数十上,最后议量力行盐之法,照新例一引纳两引之价,照旧例一引行两引之盐,商灶欢呼,谓李公生我。公以盐政久废,凡纤羸小利,目前之谋,一切寝罢。汲汲于固结人心,为商请命,甫匝岁,以劳疾辞,抵家遂卒。公天性孝友,居父母丧,毁瘠过礼。恩例任子,不予子而予伯兄之子玑,仕至太原知府。居乡捍患赈灾,为德不倦。矜慎声气,雅意作人。于时南北名公卿皆与公笃嘤呜之好。在宁波,值小试摄行守事,所拔多孤寒,时以政暇课文业,士风大起。己卯公校省试,解首出公门,馀皆知名士,后先登上第通显。公才识敏瞻,倜傥不群,少负大志,而困于帖括,遇合差晚。洎释褐登朝,年近耳顺,一试于刑名,稍展于盐䇲,未罄蕴抱,尤为人所其惜云。子二:琰,顺治甲午乡榜,任万州知州;琯,任富阳知县。琰子百龄,康熙癸丑进士。孙居广,康熙壬辰进士,任山东峄县令。胞弟居临,同己卯乡榜,任湖北房县令。曾孙瞻峋,雍正己酉乡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