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小说)
《李自成》,姚雪垠代表作,共5卷,全书长达300余万字。第二卷曾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李自成 | |
---|---|
作者 | 姚雪垠 |
类型 | 历史小说 |
系列 | 《天寒霜雪繁》 《闻说真龙种》 《长风驾高浪》 《风散入云悲》 |
语言 | 简体中文 |
主题 | 李自成 |
发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5年 |
出版地点 | 中国大陆 |
媒介 | 印刷(平装书) |
开本 | 32开 |
规范控制 | |
ISBN | 9787020049264 |
写作过程
《李自成》是大河小说,1957年姚雪垠执笔,从崇祯十一年开始写起,“许多年来我没有假日,没有节日,不分冬夏,每日凌晨三时左右起床,开始工作,每日工作常在十个小时以上”[1]。1999年全书完成。
文革期间,毛泽东对王任重表示,“你们湖北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分上、下两册,上册已看过了,写得不错。你赶快通知武汉市委,要对姚雪垠加以保护,让他把书写完。”[2]。
姚雪垠为了写作《李自成》而曾在8年时间里向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等多个图书馆借阅过960种古籍资料,对明末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风俗民情有过深入的研究。以至于《李自成》成名后,湖北省图书馆为没有将姚雪垠的借阅图书记录保存下来而感到惋惜,认为如若在借阅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将可与北京图书馆合编一部《〈李自成〉参考书目提要》,这对研究李自成或崇祯帝生平的专家,可以作为一个专题目录提供。还可以另编一部《明末史料书目提要》,供研究明末史的专家作为专题目录参考。[3]
艺术特色
李自成一书说明了李自成人格的成长,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是如何在明末以弱变强,最后推翻了明朝政权。姚雪垠以为崇祯十二年夏天,商洛山一役,使得李自成本人变得更成熟,是李自成一生中最大的转捩点。这一年,李自成平定内乱,外歼明军,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隔年李自成往河南发展,一时饥民从之如流,农民军破洛阳,杀福王,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李自成》一书另一个特点是重新诠释明思宗这位亡国之君的角色。姚雪垠认为崇祯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他的勤政,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所少见,他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他不是不想改革,但整个大明帝国暮气已沉,他的失败实在是非战之罪。虽然崇祯本人有许多缺点,诸如:刚愎自用、多疑、轻信、善变、专断,但这些问题并非致命,实不足以亡国。第五卷上册描写崇祯自缢前痛心地说:“可叹我辛辛苦苦,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梦想中兴,无奈文臣贪赃,武臣怕死,朝廷上只有门户之争,缺少为朕分忧之臣,到头来落一个亡国灭族的惨祸。一朝亡国,人事皆非,山河改色,天理何在!……唉,苍天!我不是亡国之君而偏遭亡国之祸,这是什么道理?”因此姚雪垠后来又写了一本《崇祯皇帝》。书中姚雪垠也不只一次暗示,明末的言官大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馀”,只会结党循私,却毫无作为,当时李自成军队尚在山西,有人建议,改送太子去南京,但“一经言官反对,便不许再有南迁之议,遂使一盘活棋变成死棋”。这些人必须为明朝的灭亡负责。
姚本人对李自成做了详尽的考证工作,他表示:关于潼关南原大战,“根据我的研究,根本没有发生过这次战争,但在写小说的时候,我从完成小说的使命着眼,采用了这个传说”[4]。姚雪垠在书中也展现自己博学的一面,例如在第三章藉卢象昇之口,大谈马经,评比各地名驹。
出版日期
- 1963年7月《李自成》第一卷上、下册出版;
- 1976年12月《李自成》第二卷上、中、下册出版;
- 1981年8月《李自成》第三卷上、中、下册出版;
- 1999年第四、五卷(每卷各上、下两册)同时出版。
评价
参考文献
- ^ 姚雪垠:《〈李自成〉·前言》,《李自成》第一卷上册,第4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
- ^ 毛澤東批示保護小說《李自成》的創作.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6).
- ^ 为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提供资料回忆.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6).
-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前言》,《李自成》第一卷上册,第8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
- ^ 茅盾:《茅盾致姚雪垠(1974年12月23日)》,《茅盾姚雪垠谈艺录》第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