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未被普遍承認的、蘇聯扶持政權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是指在“伊宁事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三区革命)中,维吾尔人哈萨克人苏联支持下于新疆省北部建立的一个独立政权。[5][6] 俄国文件中称之为“(Вторая) Восточно-Туркеста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简称«ВТР»或“VTR”。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شەرقىي تۈركىستان جۇمھۇرىيىتى
1944年—1946年
东突厥斯坦
国旗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势力范围(红色部分)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势力范围(红色部分)
地位苏联卫星国[1][2][3][4]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的历史政权
首都伊宁
常用语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
宗教
伊斯兰教
政府社会主义共和国
主席 
• 1944年-1946年
艾力汗·吐烈
副主席 
• 1944年-1946年
阿奇木伯克·霍加
历史 
• 建立
1944年11月12日
• 终结
1946年6月27日
前身
继承
新疆省 (中华民国)
新疆省 (中华民国)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4年8月,巩哈县(今尼勒克县)牧民发动民变,占领巩哈县城。1944年11月12日,在苏联支持下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17人担任临时政府委员,艾力汗·吐烈为政府主席。1945年8月,中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6年1月,中苏再签定《十一条和平条款》,苏联都承诺不再介入新疆事务,但其实对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依然源源不断。[7]1946年6月27日,“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理论上,“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于此时宣告终结[8][9][10],其共产主义余部改组为“新盟”,但是实际上该地依然处于割据状态[7],事实上,共和国继续存在,保留了独立国家实体的所有属性,包括一支做好战斗准备的军队[11]。中共方面原本计划1950年左右才进军新疆,直到1949年,中共都没有对新疆的民族解放运动表明态度,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与之建立联系[11]

历史

成立前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艾力汗·吐烈

1934年初,盛世才借助苏联力量击败了张培元马仲英,苏联甚至还出动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直接帮助盛世才打败马仲英。苏联如此明目张胆地支持盛世才,目的不外乎要在新疆扶植一个极端亲苏的政权,以确立自己在新疆的势力范围,至此,盛世才在苏联的帮助下,消灭了政敌,坐稳了督办的宝座。1934年3月,朱瑞墀病故,国民政府任命盛世才为新疆省政府主席。[12][13]

1939年底,新疆省政府成立清枪委员会。1940年2月,阿山视察委员会要求牧民缴交枪支引发第一次柯克托海暴动(又称第一次可可托海暴动)。1941年6月,苏联矿业勘查团在阿山区富蕴县侵扰当地人民引起第二次武装暴动,新疆省政府以武力镇压相关暴乱并逮捕哈特贝子等人,反中国武装势力则在乌斯曼领导下逃往外蒙古边境,外蒙古乌斯曼协商取得共识后苏联开始军援其武装势力在青河、富蕴山区的活动事业,外蒙古并派驻顾问协助组建反政府军。[14]

 
佩戴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解放勋章”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纳粹德军一度处于优势,逼近莫斯科城下。盛世才认为,现在苏德战争在苏联境内举行,究竟什么时候结束,难以预测;即使苏联获胜,恐怕也不能如过去很有力量地援助新疆,转而投靠国民政府。1942年6月27日,斯大林派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捷卡诺佐夫携带莫洛托夫给盛世才的信来到迪化,试图阻止盛世才。虽然莫洛托夫表示愿意作出让步,但是盛世才不为所动。1942年10月5日,盛世才通过苏联驻新疆总领事普式庚,向苏联政府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苏联政府从新疆撤走除外交人员以外的全部人员,其中包括苏军红八团,且须在三个月内撤离。斯大林起初没有考虑撤军,但是1943年4月,鉴于国民政府任命的各部官员已到新疆任职,为了避免发生直接冲突,斯大林答应撤退驻新疆的苏军及顾问。6月,中央军进驻哈密。斯大林知道新疆的局势已不可挽回,于是下令撤军。盛世才与苏联的关系,就此彻底终结。1943年,盛世才加入国民党,并表示“矢志拥护中央,尽忠党国,绝对服从领袖”。[15]

1943年12月,苏联开始协助乌斯满组织反盛反中国的“阿勒泰哈萨克复兴委员会”以期望建立“新回教国[16]

1944年,鉴于苏联德国反攻告捷而中国豫湘桂会战失利,盛世才开始采取对策,准备把国民党势力逐出新疆,盛世才企图再次投靠苏联。但此时苏联政府已经对盛世才彻底失望。斯大林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把其电报转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决定把盛世才调离新疆,另任农林部长,由朱绍良代任新疆省主席。1944年9月11日,盛世才离开了新疆到重庆赴任。[15]

成立

1944年3月,乌斯满·巴图尔宣布起义,与苏联空军、外蒙古联合发动对新疆青河乌河的联合军事行动(阿山事变)。艾力汗·吐烈在拜都拉大清真寺成立“双泛主义”的反汉中心,主张穆斯林团结起来透过“圣战”把非突厥系民族汉人赶出东突厥斯坦。1944年8月,法提哈·穆苏里莫夫塔塔尔族)、埃克巴尔赛义提兄弟(Akbar、Sayit,哈萨克族)等人由苏联取得武器成立约800人的“巩哈游击队”。9月初,巩哈县法提哈·穆苏里莫夫私运枪械30枝、机枪两挺、七九机枪子弹2428粒、黄色炸药4袋遭国府边境保安队查获,法提哈·穆苏里莫夫趁机逃往乌拉斯台。9月21日,暴动开始。在法提哈·穆苏里莫夫带领下先切断巩哈马扎的电缆,炸毁五座大桥,杀害当地警察局局长、副局长、医院院长,于10月6日攻占伊犁巩哈。苏联伊宁领事公开支持肯定“伊宁解放组织”,随后该组织在迪化阿山塔城阿克苏等地建立分支机构,为之后的三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基础[17]。三区革命主要诉求是“永远消灭汉人统治,建立真正的独立共和国[18]”。

国府方面,9月2日,盛世才任命预备第7师杜德孚指挥权。10月12日,国军预备第7师19团彭俊业增援反攻。11月初国府收复巩哈[19]。10月,阿勒泰革命临时政府成立,阿勒泰区反政府吉木乃武装部队并入。

巩哈暴动初始,游击队利用国民党势力在伊犁河谷空虚的契机,陆续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曾经一度占领尼勒克国民政府派遣接替盛世才担任新疆临时主席的朱绍良匆匆调集大批军队前往镇压,当巩哈暴动吸引国军主力东进的时候,伊犁解放组织秘密得到苏联军火、人员的援助,1944年11月7日夜突然在伊宁发动起义。从苏联派遣回来的原二台公路养路段段长列斯肯带领一个经过精心训练的游击队在果子沟切断了进入伊犁的唯一公路--迪伊公路。当天,伊犁解放组织领导人阿巴索夫和苏联军事顾问彼得·罗曼诺维奇·阿列克山德洛夫率领60人的武装从霍城越界潜入伊犁市区。他们首先切断了伊犁河大桥的交通,国民党伊宁当局派遣一个排的兵力试图重新夺回大桥,未出城即遭武装人员伏击。入夜,巩哈游击队主力绕道赶到伊宁城,开始四处进攻守军,起义很快取得了胜利,大批汉族人和国军被迫撤退到惠远老城和艾林巴克(飞机场),起义部队在苏联军事总顾问科兹洛夫的统一指挥下,到12月31日终于将这里的守军歼灭,守将陈伯良、高炜在惠远城破时互相射击自杀身亡。伊犁郊县汉族官民纷纷逃亡,巩留、新源、特克斯等地数百人向焉耆撤退,至玉尔都斯山被追及,生抵焉耆者只余三十多人;昭苏官民企图翻越冰达坂退往阿克苏,正值寒冬,最后抵达者只有十余人。整个伊犁地区只有艾林巴克孤军死守。

11月初,苏联派遣阿列克山德洛夫(后成为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总司令)率领红军与新疆伊宁解放组织会合[20]。11月7日,东突解放组织特别选在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发动大暴动“伊宁起义[21]。11月8日,穿著哈萨克共和国军服的士兵乘坐十多辆马车,车上架有机枪封锁伊宁城北司令部桥头,阻止国军增援[22]。11月12日,暴动者在封锁伊宁市区后,开始针对汉族屠杀[23]。11月12日, 爆发伊宁事变(中共誉之为三区革命,中华民国称为“叛乱”),在伊犁塔城阿尔泰三个地区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伊力汗·吐烈乌兹别克人)说:

1944年11月13日,国军预备第7师参谋长自伊宁向外发电报求援,国军支援往伊宁方向进攻到达二台国府专案公署刘秉德遭杀害。15日,抗日战争第八战区司令朱绍良任命李禹祥率第7预备师、新编第45师,展开进攻果子沟的战役。从1944年11月9日,起义部队开始围攻国军残留在伊宁最后据点艾林巴克飞机场、鬼王庙、北大营,久攻不克。国军遭受苏联动用大炮猛轰两三个月,守军发生饿死的情况。11月22日,国军杜德孚赶往伊宁,并调集精河一带部队增援。12月朱绍良向伊犁河谷增援第二十九集团军李铁军、第45师谢义锋均遭合围全军覆没。11月下旬,苏联派出雅可夫列维奇·颇里诺夫担任新疆三区游击队指挥官,并成立“一号房子”(苏联红军弗拉基米尔·柯兹洛夫领导)、“二号房子”(KGB弗拉基米尔·斯特潘诺维奇[25]领导),另在阿拉木图派遣贝利亚为苏联军对中国新疆的督战[20]

1月5日,“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宣布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艾力汗·吐烈,副主席阿奇木伯克·霍加,总司令阿列克山德洛夫[8]。临时政府成立后,将各游击队统一起来,成立了游击队总司令部,总司令是阿列克山德洛夫。

1945年1月10日,国军第45师和预备第7师援兵试图救援艾林巴克,其中第45师一个团冒严寒跨越天山抵达伊宁东郊,阿列克山德洛夫惊慌失措企图从霍城逃回苏联,结果被伊犁临时政府撤去职务,代之以鲍里诺夫,同时苏联红军正规军一个骑兵团和部分炮兵也迅速入境投入战斗,终于将援军击溃。1月31日,伊宁艾林巴克国军残部与汉族居民约四千人企图突围,在路途中遭全数消灭(艾林巴克歼灭战杜德孚自戕),东突政权占领伊犁全境。

1945年2月开始,伊犁局势已经稳定下来,革命开始向北疆和南疆发展。7月在民族军和当地游击队的夹击下,塔城守军、政府人员和汉族群众1400多人逃入苏联,塔城解放。民族军将塔城游击队改编为额敏骑兵第4团和塔城骑兵第6团,并将原来的二台骑兵第3团和上述两个团合并成立了独立骑兵旅,该旅人员大约2400人,列斯肯为旅长。

1945年4月8日,在伊宁市西公园广场上,隆重举行民族军成立大会,这标志民族军的正式成立。在大会上,临时政府主席艾力汗·吐烈发表了讲话,并给民族军各部队授予标有伊斯兰星月徽、写有“为东突厥斯坦的独立前进”文字的军旗和写有经文的白色伊斯兰教教旗。授旗后还进行了阅兵式。同月,曹达诺夫·扎义尔成为“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民族军政治部部长,在事后肯定苏联动员部队参与伊宁起义的贡献[9]。7月,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进入全面反攻阶段,势如破竹占领托里县额敏县塔城县

8月15日,中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苏联承认国民政府对东北和新疆的主权,不支持中国共产党新疆内部事务交换承认外蒙古独立。斯大林表面上同意此条件,将东突厥斯坦的领导人,从苏联潜回的艾力汗·吐列秘密解回苏联,但是对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依然源源不断。8、9月,在苏联协助下攻占哈巴河县布尔津县承化县拜城阿克苏旧城、库尔干均纳入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版图。共击溃国军12个团2个营,俘虏前线最高指挥官郭岐、师长宛凌云在内的国军6,000多名政府士兵,确立伊犁塔城阿山全境为统治区。

此时乌斯满和达列力汗两次大规模进攻承化,但是并未能占领。8月7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大约50多人的部队和达列力汗的游击队会合,第三次进攻承化,在国军的抵抗下,仍然未能夺取承化,9月,民族军独立骑兵旅赶来,9月6日再次包围承化,国军守将高伯玉率守军和百姓3000余人弃城北逃,希望能进入蒙古避难,但在中蒙边境奥尔尕提达坂遭到蒙方阻拦;9日,民族军赶到,捕获高伯玉在内的国军官兵1130人。9月20日,在阿山的游击队被改编为民族军阿山哈萨克族骑兵团,达列力汗为团长。

9月,国军新编第46师徐汝诚到达迪化前线,第八战区副司令郭寄峤进入新疆[26]。9月13日,国府吴忠信朱绍良郭寄峤分析情势:“三区叛乱军已推进到玛纳斯河,距迪化仅两日路程,目前屯兵玛纳斯西,有向迪化进攻之势。现守迪化之军队仅六营,援军由青海兰州最快八到十日才能到达[27]。”战线推进到距离迪化仅150公里的玛纳斯河西岸产生对峙。国军调集大批部队“死守大迪化”,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郭寄鞒奉命抵达迪化,将第46师部署在绥来,在这里成立前线指挥部,第46师师长徐汝诚担任指挥官,以玛纳斯河为第一道防线。谢义锋的新2军军部由绥来迁移到景化(今天的呼图壁)为第二道防线。从青海赶来的整编骑兵第1师(马呈祥)接替暂编第3师的防地,进驻迪化、景化一带;暂3师调往焉耆。第43军杨德亮指挥的新45师加强伊吾、哈密的防守,其中徐达率领新45师一部防守在七角井。在南疆,苏联顾问纳斯洛夫和阿巴索夫直出天山,进攻库车,在阿克苏一带和国军展开拉锯战。

蒲犁,以苏联的托合托米什为基地的游击队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带领下夺取了蒲犁等地,成立了蒲犁专署和蒲犁革命军总指挥部。建立了柯尔克孜和塔吉克两个团。每个团有2连,共有大约400人。

蒲犁的游击队在成立蒲犁专署后,开始向英吉沙、喀什、库车进军。10月,游击队和守军对峙在这些地区,这时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张治中开始和三区代表进行谈判,由于谈判直接涉及蒲犁对喀什的进攻,根据这一变化,在蒲犁的苏联军事顾问和军事人员奉命回国。但是蒲犁游击队并非因此放松对喀什、莎车的进攻。1946年3月,民族军派遣伊斯哈克伯克率领400多名武装人员经苏联从伊犁来到蒲犁,准备再次进攻莎车库车喀什。由于和谈成功,6月,伊斯哈克伯克率几乎所有的游击队员返回伊犁。

尽管如此,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仍然十分担心迪化将不保,在战事最危急的时候,朱绍良曾经八小时内给蒋介石连发三份急电“……内乏可用之兵,外无一旅之援……迪化危在旦夕,卑职惟有以身殉职,与国土共存亡,上报党国……恳请钧座速筹良策”,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顺应抗战胜利后全国和谈的潮流,开始通过苏联的斡旋与三区政府进行和谈。1945年7月5日,蒋介石在一次关于中苏会谈的讨论会上提出:“苏联政府如果能保证中国对东北和新疆的领土和行政主权,对中共和新疆变乱不再作任何支援,中国政府才考虑苏联有关外蒙的要求”。会议后,蒋介石向在莫斯科与苏联谈判的宋子文连发两道密电,指示可以“允许外蒙战后独立”,但苏联必须承认“东北领土主权和行政之完整,对中共及新疆变乱不再做任何支援”。宋子文根据蒋介石的电令,向斯大林提出,苏联政府如果能在帮助中国平定“新疆变乱”等问题上作出承诺,中国政府可以在外蒙问题上作出让步。斯大林表示,无论延安、新疆均服从蒋委员长的领导,苏联只支持国民政府,可以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发表声明,并答应宋子文关于制止从苏联往新疆“偷运”武器的要求。《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后,1945年9月,莫洛托夫王世杰在伦敦就“新疆伊犁事件”磋商时表示,这个事件是临时现象,不久就可以平息,于是在得到苏联的保证后,蒋介石开始在公开场合表示“愿意和平解决新疆问题”。

和谈进行了将近半年,在1946年4月终于达成协议,新疆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三区政权也随即发生重大变化,在苏联直接干预下,三区临时政府高层人员中的一部分封建势力、宗教人士和泛突厥人士被清除出领导层,原临时政府主席艾力汗在一天夜晚被苏联驻伊犁领事请进领事馆参加联谊会,随即被扣押并迅速送入苏联。三区政府的核心由从苏联学习归来的人士组成,首脑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阿巴索夫[13]

终结

1945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到达新疆。1945年10月17日,伊宁“三区”方面派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维吾尔族人)等人员与国民政府代表举行和谈。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在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前期的“三区”方面代表团团员变成了后期的团长。1946年1月2日和6月6日,双方分别签署了《和平条款》和有关政府及军队的两个附件。取消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名称,但军队和实际控制权得到保留。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通过《边疆问题决议案》,企图以地方自治与平等参政收回新疆,遭中共坚决反对。1946年6月中旬,苏联撤走了在“三区”方面的大批苏联人,其中包括民族军总指挥波利诺夫。伊斯哈克拜克取代波利诺夫任民族军总指挥。随着苏联撤走在“三区”方面的人员,苏联无法直接干涉政权运作,将领导权力移交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27日,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解散,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1946年7月1日,新疆省成立了由“三区”、新疆“七区”(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国民政府三方面人士组成的新疆省联合政府[28]张治中任主席,“三区”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任副主席,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任副秘书长。[28][29]11月,阿合买提江等新疆代表33人,到南京出席制宪国民大会,阿合买提江为首三区7名代表向大会提交《请在中华民国内将新疆改为“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给予高度自治》的提案。国民政府邵力子等人和阿合买提江等人就此事长谈多次,蒋介石多次召见,就新疆问题及其前途进行专门谈话。在疏解劝导下,阿合买提江撤回了提案。[30]

后续

在南京开会期间,1946年12月5日深夜,阿巴索夫独自秘密前往中共驻南京办事处梅园新村),会见了董必武,寻求中国共产党的支持。[31] 这是“三区”方面人员第一次与中国共产党方面直接接触。阿巴索夫转交了新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共中央的信,信中称:“请中国共产党把东突厥斯坦革命党接受为自己的下属组织,请中央派干部来领导工作,请派技术干部携带电台到新疆工作。”董必武当晚即电告中共中央称:“新疆国大代表阿巴索夫,系新疆省府委员兼副秘书长,原伊宁起义首领之一,来会我,称在新疆有一个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织,在新疆解放区公开,在迪化和其他地点还是秘密的。现有15000人。领导同盟的共11人,曾要求加入联共(布)。联共(布)以苏联外交关系,未允。”中共中央对此非常重视,次日由周恩来亲自起草复电,由刘少奇签发,复电仅同意与新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步建立友谊关系”,但未答应充当后者的领导。[31]12月11日晚,阿巴索夫再到梅园新村见董必武,董必武按中共中央指示答复了阿巴索夫,并派彭国安(到新疆后化名“王南迪”)带一部电台随阿巴索夫返回新疆。

1947年,2月25日迪化225事件爆发,引起维、汉、回各族大游行。同时苏联共产党成立了“东突厥斯坦青年党”(据阿合买提江统计新疆全境约30万人)在喀什围攻、批斗张治中,要求国军撤出新疆。与此同时,根据和平条约的“军队改编”苏联不仅不遵守改编反而扩军,由十团残部兵力变成十三个精锐团,甚至不惜代价送往霍尔果斯训练。伊宁革命日报对此表达肯定:“条约是没有用处的,靠条约维系如同做奴隶牛马,大炮一响条约完全失去效用。所以我们(东突)要尽量扩军”[32]。5月,麦斯武德出任新疆省主席[注 1]。6月,北塔山事件。7月1日,新疆迪化的共产党干部发动革命,吐鲁番副县长柯文章遭暴动群众殴打至昏迷,暴徒并占领西大桥南梁一带据点,宋希濂下令镇压,警备司令部调集宪警驱散群众。7月8日,托克逊的共产党聚集约500人,攻击连木沁警局,杀害警员抢夺全数枪枝,接著围攻汗墩警所。7月12日,三区方面发动天山南路的“三县暴乱”(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由阿不都热合满·穆义提指挥6000人的“东突厥斯坦革命青年军”,托克逊海米提领导约千人的“革命东突厥斯坦游击队”,哈生领导的“东突厥斯坦自卫队”。7月17日,国军部队增援,双方展开激战。8月15,宋希濂大致平定了三县暴乱[30]

行政区划

设有以下四区:

  • 塔城区,行政长:巴斯巴伊;下辖:沙湾县、乌苏县
  • 迪化区,下辖:绥来县、呼图壁县
  • 阿山区,行政长: 乌斯曼;下辖:承化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海县、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并另设哈达子公署[33]
  • 莎车区,下辖:蒲犁县
  • 伊犁区,行政专员:阿西姆台吉 [33]

总人口数约47万人。

政治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设有主席,与副主席为共和国正副领导人,并设有秘书长、与委员;委员设有十七人。

政府机关设有军政部、宣传部、宗教部、农林部、教育部、外交部、司法部、财政部、内政部与回族委员会;各部设有部长,回族委员会设委员长。[33]

回族委员会另有七名委员。[33]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所使用的旗帜有两种,一种是绿底上绘有白色星月标志,一种是用金粉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34]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组织架构表
领导者 主席艾力汗·吐烈[注 2] ,副主席波里诺夫(?)、阿奇木伯克·霍加[注 3],总司令亚历山德洛夫,秘书长阿不都鲁甫·买合苏木
国家机构 内政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外交部 教育部 农林部 回委部 宗教部 宣传部 伊犂银行 军政部 参谋本部
部长莫斯克洛夫 部长安瓦尔·穆萨巴约夫
副部长格尔彬克
部长木哈买提江 部长阿合买提江 部长赛福鼎
副部长海米提
部长阿里江巴衣 委员长色色尔阿吉 部长则立 部长米乃瓦禾加 干事干素甫阿吉 波里诺夫 参谋总长江木合拉
委员 艾力汗·吐烈[注 4]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注 5]穆罕默德江·买合苏木[注 6]加尼·约尔达苏木阿不都鲁甫·买合苏木拉希木江·萨比尔·哈吉萨里曼·巴伊祖农·塔约夫[注 7]阿奇木伯克·和加安瓦尔·穆萨巴约夫阿不里米提·阿里·哈里发阿不都拉·哈尼哈比卜·约奇[注 8]奥布尔哈里·吐烈亚历山德洛夫马斯阔廖夫普扎·阿巴尔 [35]
行政区 伊犁区 塔城区 迪化区 阿山区 莎车区
专员阿西姆台吉 行政长巴斯巴衣
沙湾县哈力别克
乌苏县拉斯台
绥来县哈力白克
呼图壁县色殊懿
行政长乌斯曼
副行政长艾买提
司令部铁木耳汗
承化县塔斯坦拜
福海县纳斯汗
富蕴县萨利哈
青河县爱鱼尼
哈巴河县柯司乃吉台
布尔津县柯可札木
蒲犁县卡拉万[33][36]

经济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成立伊犁银行,并设有干事一人。

塔城区设有征收处与税务局,阿山区设有税局。[33]

军队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民族军[13]

由反政府游击队所组成,共分为七个团:绥定第一步兵团、伊宁第二步兵团、伊宁第四预备步兵团、特克斯第一骑兵团、特克斯第二骑兵团、特克斯第三骑兵团(列斯肯)、特克斯第四骑兵团;另有四个独立营:回族独立骑兵营、蒙古独立骑兵营、迫击炮独立营、警备独立营;与乌苏独立连。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民族军人数约在1万2千至1万8千人[33][37]。东突建国后又将7个团的兵力迅速扩充为13个团[38]

1945年2月,伊犁临时政府决定将游击队总司令部改组为民族军总指挥部。发布兵役法,规定20-22岁公民要应征入伍,服役三年,在目前总动员时期,23-44岁公民也要入伍。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并设有参谋本部,参谋总长是拉合木江。设有军政部,详细分工不详。[33]

与国民政府交战的游击队(民族军):阿巴索夫游击队(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阿山游击队(乌斯满·巴图尔)、达列力汗游击队达列力汗·苏古尔巴也夫[注 9])、巩哈游击队(法提哈.穆苏里莫夫)、蒲犁游击队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约3千人)、吉木乃热马赞游击队热马赞)、吉木乃游击队(毛拉·伊斯拉姆·伊斯马伊尔,约1千人)、马伊里山游击队郭文明)、哈萨克游击队沙湾县哈力拜克)、尼勒克游击队(1944年)、和丰游击队伊斯哈克别克骑兵旅(苏联中亚人组成,或称斯喀乌伯军)(部分游击队国军无法辨识)

评价

1944年三区革命的起源是乌拉斯台的起义,起义导火索是盛世才的“献马运动”,强征暴掠激起民众的反抗。实际上三区革命的爆发有着更为深层的复杂原因,最直接的因素是苏联的态度。苏联支持盛世才控制新疆,出动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直接帮助盛世才打败马仲英,目的是在新疆扶植一个亲苏的政权,以确立自己在新疆的势力范围,同时建立一个有效的战略缓冲地带。二战后期盛世才突然从亲苏转向亲蒋后引起苏联不安,尤其是盛世才的412事件后,公开关押驱逐共产党人士,更让斯大林大为光火。在伊犁巩哈暴动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大批人员迅速赶往阿拉木图,由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里亚亲自坐镇指挥,许多在苏联成长、学习的少数民族共产党人被派进新疆,如在盛世才时期返回苏联的前白俄鲍里诺夫、列斯肯,流亡苏联的伊犁地区宗教人士艾力汗·吐烈等,进入苏联接受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阿巴索夫和阿合买提江、受苏联训练的军事指挥人员伊斯哈克伯克、达力克汗等。伊犁革命组织就是这时候由苏联驻伊犁领事馆牵线,联系当地民族宗教势力和少数民族共产党人建立起来的。[13]

1945年7月12日,三区方面发动天山南路的“三县暴乱”,暴动期间中国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东北日报》《边疆服务》等报刊则对国民政府压迫新疆少数民族、残酷剥削政策进行报导,并联合中共中央共同声援三区革命的民族起义[10]。新疆暴乱的革命者(如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伊斯哈克拜克·木农阿吉)自称“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政府”、“民族军”或“11月革命”[39]中共1950年以前称新疆暴动者为“伊犁当局”、“伊塔阿三区”,在伊宁事变领导者“空难死亡”后改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份——三区革命[40][41]

“三区革命”首领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包尔汉回忆说,“苏联方面大力援助了这个革命运动,使伊犁革命形势不断发展,一直扩大到塔城专区、阿山专区,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这就是所谓三区革命。它的影响还扩展到了南疆和西藏国民革命军与三区军队隔玛纳斯河武装对峙时,包尔汉称,“……以后尽管国民党不断破坏和平条款,企图派兵占领三区,但是由于苏联的支持和各族人民的坚决斗争,这一企图始终没有得逞,直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整个新疆才完全统一,三区军队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

注释

  1. ^ 不同于对东突暴乱主战的宋希濂,他认为突厥语系的民族应团结起来,反对苏联占领新疆,反对伊宁事变,也反对汉人统治,要求中国境内的高度自治。
  2. ^ 出处不同译名有所不同:张大军译作艾力汗条热、〈吴忠信主新日记〉译作阿里汗土列、北京〈三区革命伊犂州资料〉译作伊力汗·吐烈
  3. ^ 或译作艾青木拜
  4. ^ 伊宁解放组织主席
  5. ^ 伊宁解放组织副主席
  6. ^ 最高法院院长
  7. ^ 监察委员副委员长,后成为民族军副总指挥
  8. ^ 原教育部长,1945年过世
  9. ^ 达列力汗·苏古尔巴也夫乌斯满·巴图尔在阿山区合计约6千人的哈萨克、蒙古骑兵团

引用

  1. ^ David D. Wang.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Ethnic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Xinjiang, 1944–1949. pg. 406
  2. ^ The Soviets in Xinjiang 1911-1949. [2016-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3. ^ David Wang. The Xinjiang question of the 1940s: the story behind the Sino-Soviet treaty of August 1945
  4. ^ Thomas Laird. Into Tibet: The CIA's First Atomic Spy and His Secret Expedition to Lhasa. Grove/Atlantic. 2007-12-01: 143 [2020-08-06]. ISBN 978-0-8021-96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5. ^ David D. Wang.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 Ethnic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Xinjiang, 1944-194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14-03-14]. ISBN 978-962-201-8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英文)
  6.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14-03-14]. ISBN 978-0-521-2551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7. ^ 7.0 7.1 王柯(2013年)第331页
  8. ^ 8.0 8.1 刘学铫 2013,第192页
  9. ^ 9.0 9.1 王柯 2013,第158页:“伊宁起义实际上是苏联直接参与的革命。苏联方面不仅提供人员、武器、物资的援助,还动员部队,投入大炮、坦克、飞机等直接参加作战。由于盛世才时代连小刀都被没收,因此人民根本不可能有武器。伊宁起义时起义军指挥部有很多俄国人,来到伊宁的苏联军队也需要懂俄语的翻译,于是我被邀请参加革命”
  10. ^ 10.0 10.1 杜荣坤(2013年),第161页
  11. ^ 11.0 11.1 В. А. Бармин. Роль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в установлении власт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Китая в Синьцзяне. Архивировано 6 10月 2014 года.
  12. ^ 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 (编). 智效民:〈盛世才统治新疆始末〉. 《炎黄春秋》杂志,2012年第6期 (北京: 炎黄春秋杂志社). [201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7). 
  13. ^ 13.0 13.1 13.2 13.3 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军:“三区革命”的主力军. 编辑:李晓江. 青年军事·中国军网,来源: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2014-03-03 [2019-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简体中文). 
  14. ^ 杜荣坤(2013年),第41-45页
  15. ^ 15.0 15.1 盛世才其人其事. 凤凰网. 2009-07-07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8) (中文(简体)). 
  16. ^ 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北京),1991年12月,第422页
  17. ^ 刘学铫(2013年),第188-189页
  18. ^ 杜荣坤(2013年),第60页
  19. ^ 张大军(1964年)第153-155页,〈民国以来的新疆〉
  20. ^ 20.0 20.1 王欣登,苏新关系与三区革命(续),伊犁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2期,第14页
  21. ^ 王柯(2013年)第140-146页
  22. ^ 张大军(1964年),第155页,〈民国以来的新疆〉
  23. ^ 刘学铫(2013年),第189页
  24. ^ 王柯(2013年)第148-150页
  25. ^ 王柯(2013年)第207页
  26. ^ 张大军(1964年)第162-163页,〈民国以来的新疆〉
  27. ^ 刘学铫(2013年),第195页
  28. ^ 28.0 28.1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中华民族全书·中国柯尔克孜族.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年. ISBN 978-7-227-04758-2. 
  29. ^ 李行知 (编). 阿布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中华英烈网. [2021-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通过中国军网. 
  30. ^ 30.0 30.1 张大军 1964,第348-350页,〈新疆伊宁事变与伪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成立及其溃灭〉
  31. ^ 31.0 31.1 新疆民族军.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200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6). 
  32. ^ 张大军(1964年),第344-345页,〈新疆伊宁事变与伪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成立及其溃灭〉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郭寄峤. 敉平新疆偽「東土耳其斯坦人民共和國」經過紀要.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82年. 
  34. ^ 赛福鼎·艾则孜. 天山雄鹰——阿布杜克力木·阿巴索夫生平.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12: 71–72. ISBN 9787503400254. 
  35. ^ 王柯(2013年)第173-174页
  36. ^ 刘学铫(2013年),第192-193页
  37. ^ 王柯(2013年)第195页,注17
  38. ^ 张大军(1964年),第170-171页,〈民国以来的新疆〉
  39. ^ 新疆三区革命史编纂委员会,新疆三区革命领导人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及文选,新疆人民出版社,〈民族军是十一月革命胜利的坚强保卫者〉,1948年11月12日发表,第93-99页
  40. ^ 沈志华,俄国解密档案:新疆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第295页
  41. ^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第三册,新疆人民出版社,第353页

参考文献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