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内地震

地震類型

板块内地震(英语:Intraplate Earthquakes),又称为板内地震,指的是发生在地壳板块内部的地震。与板块内地震相对的概念是板际地震,板际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

美国新马德里地震带英语New Madrid Seismic Zone自1974年以来的地震纪录。在这个远离板块边缘区发生的所有地震都是板块内地震。

相较于板际地震,板内地震较为稀少。因此,当板内地震发生时,往往可以对那些缺乏地震准备的地区造成大规模灾害。举例来说,2001年的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2012年的苏门达腊近海地震和2017年的墨西哥普埃布拉地震都是因为疏于准备而造成重大伤亡的板块内地震。[1]

板块内地震不发生在板块边缘,而是通常产生在“稳定”的板块内部[2]。板块内地震通常发生古断层破裂面的位置,因为这种破裂面是一种地壳的“缺陷”,在地震发生的场合,它容易打滑,以容纳区域的构造应变。

大陆板块内地震

在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的末端,海洋板块的推力在包括距离沟槽数百公里的部分的广阔区域上延伸。 由于该力也出现在板块的内部和地表上,因此可以在地表上发现地壳破裂面。这种破裂面就是断层,有可能会引发地震。

对于因为周边压力所产生的板块内断层,岩盘上下错动,使得山变的更高、谷变的更深(逆断层)。此外,在大陆板块的某些部分,由于火山活动,板块中有岩浆上升的部分,会推动板块。另外,在张力主导的场合, 由于上下放跑拉力的原因,也会造成山高谷深的现象(正断层)。而另外,即使是被按压的断层、被拉的断层,根据地点不同断层也会水准偏移,岩盘有时不会上下移动(横向断层)。

这种地震称为大陆板块内地震。另外,虽然伊豆半岛新西兰位于海洋板块上,但在这些地方发生的内陆地壳的地震有时被视为这种类型的地震。 大陆板块内地震也被称为断层型地震(日语:断層型地震) ,活断层型地震(日语:活断層型地震)等。这种类型的地震在地表上容易出现断层,所以断层型地震、活断层型地震等也被称为断层型地震,但是板块之间、大陆板块内、海洋板块内地震都必须注意断层运动而发生。内陆的断层在都市正下方及周边的情况也不少,也称之为直下型地震(日语:直下型地震),但由于像关东大地震那样,也有以陆地正下方为震源的海沟型地震。

地震的大小取决于活动断层的大小,但许多断层达到M6-7,大断层达到M8。 就像海沟式地震一样,长断层分为几个区域并分开运行。 据说在同一活动断层上发生大地震每隔几百到几十万年就会发生一次。 如果它直接发生在城市下方,它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是大震动所触及的范围仅限于比海沟式地震更窄的范围。 如果是使用检测到初期微动的原理,地震预警的速度上可能会有所不足。

1976年7月的唐山大地震(M7.8、死者24万人、20世纪最大)、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M7.3、最大震度7、死者约6000人)、2000年10月的鸟取县西部地震(M7.3、最大震度6)、2004年10月的新潟县中越地震(M6.8、最大震度7)、2007年3月的能登半岛地震(M6.9、最大震度6)。新型地震为2008年6月14日发生的岩手宫城内陆地震(M7.2、最大震度6强)、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Mw7.0、死者32万人)等。2012年11月在福岛县海域相继发生的M5级地震也属于此类。[3][4]

由于这种类型的地震经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自1980年以来,为了预测未来的地震,对日本各地的活动断层进行了调查,并依次评估了危险的断层。 在阪神大地震前发布的活动断层图上的其他主要断层同时,有马,高月和六甲断裂带显示为“危险断层”危险。 从那时起,这项调查一直在继续。

另一方面,欧洲的中部和北部,美国的中部,澳大利亚等都伴随著过去的造山运动,其中有活动的断层仍然在移动。 这种断层有时会导致最大的M4  -  5地震,在某些情况下,损害很少。 同样在这些地区也存在像新马德里断层带这样的活动断层,并且有时它经常活动。

海洋板块内地震

地震也发生在进行俯冲运动的海洋板块中。 这种类型的地震称为海洋板块地震或板块内地震,或者海沟地震、板间地震[5]。海洋板块的地震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在“俯冲的海洋板块”中,震中倾向于深,而在“从现在起将消退的海洋板块”中,在许多情况下它将变得浅薄。

俯冲海洋板块(板块内)发生的地震

经过海沟,潜入大陆板块下的海洋板块,在沉入斗篷的途中破裂,在地下深部形成悬浮板块,大幅度反弹破裂,引发地震。由于海洋板块沉没的部分——板块中发生地震,所以被称为板块内地震。另外,因为震源很深,所以也被称为深发地震。

一般来说,震源较深,因此尽管震源与震中距离较长的情况较多,但规模较大的受害者仍不能轻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因板块的位置关系和地幔的深度等不同,所以在远离震源的地方容易发生摇晃变大的异常震域也是其特征。

以20世纪末以后的例子,1987年12月的千叶县东方冲地震(M6.7,深度50 km,最大震度5),1992年2月的浦贺水道的地震(M5.7,深度92 km,最大震度5),1993年1月的钏路冲地震(M7.5,深度101 km,最大震度6)和2003年5月的宫城县冲的地震(M7.1,深度72 km,最大震度6弱)这样的受害事例。

除了在福岛县海域和茨城县海域频繁发生的地震以外,2001年3月的艺予地震,2015年5月30日小笠原群岛西方冲地682 km发生的M8.1的地震也属于此类型[6]

地震发生在海洋板块(外部上升)俯冲

当陆地侧板排斥时,发生板块边界地震,以消除海洋板滑入陆侧的变形。大洋板块侧失真下沉现已经积累到(进一步近海比沟槽),存在其中潜艇上升的情况下(在所述外上升沟槽边缘凸起带)。该失真不一定由板边界地震等的发生板块边界地震之前和之后消除,发生偏差或由仍未消除应变破裂,有可能产生的地震。在(在边缘凸起带沟槽)发生外上升,主要可以作为外上升地震称为(应当注意的是,这里还存在一个板坯在地震的情况下)。 一般来说,有许多正常的断层型地震,其中翘曲的最高(浅)地方在张力下被破坏。相反,当震中较深时,压力作用并成为反向断层类型。为了发生在遥远的海域,尽管它是由在土地摇晃地震本身损伤小是最频繁发生的地震比M8多,被海啸引起海啸灾难相媲美的俯冲带的地震,[7]从按波开始有事情。

发震纪录

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因为位处北美洲板块正中央,历史上不属于地震频繁区。主要的几起大型地震都是板块内地震。例如1811年和1812年的新马德里地震英语1811–12 New Madrid earthquakes(震级8.1级)、1755年的波士顿地震英语1755 Cape Ann earthquake(震级6.0-6.3级)、1737年和1884年纽约市地震(震级均为5.5级),和1886年的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地震英语1886 Charleston earthquake。其中,查尔斯顿的地震最出乎意料,因为不同于波士顿纽约,本区域几乎没有任何历史,即使是任何的轻微地震。

在建筑抗震性能较低的地区,意料之外的板块内地震往往可以造成极大的灾情。2001年,一场大型地震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造成该地区的重大损害,遭过两万人丧失生命。

2008年,中国四川省发生汶川地震,该地震也是一个板块内地震[8]。该次板块内地震造成长约200公里的地表破裂带,造成垂直和水平方向位移均超过4公尺。该次板块内地震除了导致多人死伤,还使得四川盆地下沉,龙门山断层大幅度抬高,重庆地区也有所抬高[9]

成因

许多位于地震多发区之外的城市都有发生板块内地震的风险。一般来说,造成这些板块内地震的原因往往是不确定的,许多情况下,震源断层在很深的地下,有时候甚至不能被发现。一些研究已发现板块内地震的成因有可能来自于古断层破裂面中液体的流动[10][11]。 考虑到这些因素,预测一个指定地区的地震灾害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在那些地震本来就很少,纪录缺乏的地方。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造成板块内地震的原因。

板块内地震的产生也有可能与古老的断层带无关,而是由于冰块的消融或是侵蚀引起的。[12]

预测

在地震的科学中,研究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地震发生前会出现的征兆是相当重要的课题。目前学界最成功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密集阵列式的地震仪进行高精密度的地震监测。以这种方式来说,即便是非常小的地震,只要知道震源断层,就可以达成高精度的震源定位。霜震有时会与板块内地震混淆。

参见

引用资料

  1. ^ Hough, Susan E.; Seeber, Leonardo; Armbruster, John G. Intraplate Triggered Earthquakes: Observ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ctober 2003, 101: 2212–2221 [2019-01-23]. Bibcode:2003BuSSA..93.2212H. doi:10.1785/01200200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2. ^ Yang, Xiaotao. Seismicity of the Ste. Genevieve Seismic Zone based on Observations from the EarthScope OIINK Flexible Array.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1285–1294. doi:10.1785/0220140079. 
  3. ^ 宇津, 徳治. 地震学. 东京都: 共立出版. 2001. ISBN 4320046374. OCLC 675380007. 
  4. ^ 平成 23 年(2011 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の余震活動 (PDF). 日本文部科学省気象庁. 2012-12-11 [2019-0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3) (日语). 
  5. ^ 海沟型地震と活断层型地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
  6. ^ 気象庁|報道発表資料. www.jma.go.jp. [2019-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0). 
  7. ^ 松泽畅:2011年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后の地壳活动につい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地质学会 第120年学术大会(2013仙台)セッションID:S1-O-5
  8. ^ 许敏溶、林毅璋. 板塊內地震 半個亞洲跟著晃.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08-05-13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9. ^ 黎大东. 汶川地震造成地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位移4米多. 湖北日报荆楚网. 武汉.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8) (中文(中国大陆)). 
  10. ^ Kolawole, F.; Atekwana, E. A.; Malloy, S.; Stamps, D. S.; Grandin, R.; Abdelsalam, M. G.; Leseane, K.; Shemang, E. M. Aeromagnetic, gravity, and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nalyses reveal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e 3 April 2017 Mw6.5 Moiyabana, Botswana, earthquak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7-09-09, 44 (17): 8837–8846. Bibcode:2017GeoRL..44.8837K. ISSN 0094-8276. doi:10.1002/2017gl074620 (英语). 
  11. ^ Gardonio, B.; Jolivet, R.; Calais, E.; Leclère, H. The April 2017 Mw6.5 Botswana Earthquake: An Intraplate Event Triggered by Deep Fluid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8-07-13. ISSN 0094-8276. doi:10.1029/2018gl078297 (英语). 
  12. ^ Shobe, Charlie. Can Rivers Cause Earthquakes?. Scientific American. 2018-12-18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