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4月22日) |
枇杷(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古名卢橘,又名金丸、芦枝、小芒果、琵琶果,是蔷薇科中的枇杷属的一种植物。枇杷原产中国东南部,因果子形状似乐器琵琶而名。
枇杷 | |
---|---|
刚成熟的枇杷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蔷薇目 Rosales |
科: | 蔷薇科 Rosaceae |
属: | 枇杷属 Eriobotrya |
种: | 枇杷 E. japonica
|
二名法 | |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树冠呈圆状,树干颇短,一般树高3至4米。叶厚,深绿色,背面有绒毛,边缘成锯齿状。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散冷香,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清·陈淏在著作《花镜》中称枇杷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的花为白色或淡黄色,有五块花瓣,直径约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
成熟的枇杷果子亦成束挂在树上,每个果子长3-5厘米,成圆形、椭圆、或长状“琵琶形”。枇杷表面被有绒毛,未熟时青绿色,较硬实,芳香气味较浓。成熟后外皮一般为淡黄色,亦有颜色较深,接近橙红色的。果肉软而多汁,主要可分为白色及橙色两种;称“白沙”(白枇杷)及“红沙”。当中白沙甜,果型较小;红沙酸甜可口,果实若经培育相对较大。每个枇杷果子内有五个子房,当中一至五颗发育成棕色的种子,人工开发的无籽品种则无种子。
用途
园艺
枇杷树形颇美,而且生长迅速,叶绿茂盛,在不少地方被栽种为园艺观赏植物。
食用
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营养颇丰,有各种果糖、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A、B、C等。当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水果中为第三位[来源请求]。吃枇杷时要剥皮。除了鲜吃外,亦有以枇杷肉制成糖水罐头,或以枇杷酿酒。枇杷不论是叶、果和核都含有苦杏仁苷。
枇杷花可以干燥后泡水饮用。
中医认为枇杷果实有润肺、止咳、止渴的功效。
医药
枇杷叶亦是中药的一种,以大块枇杷叶晒干入药(又称作枇杷叶、卢橘叶、无忧扇),被中医药认为有清肺胃热,降气化痰的功用,常与其他药材制成“川贝枇杷膏”。但枇杷与其他相关的植物一样,种子及新叶带有轻微毒性,生吃会释放出微量氰化物,但因其味苦,一般不会吃足以致害的份量。
生长环境
枇杷在年平均温度摄氏15度以上的地方能正常结果,平均气温12度以上的地区能生长,而且抗寒能力甚强,成年树可抵抗−18度的低温,花能抵抗−4度的低温,而且花期长,较少会受冻害。加上枇杷对土壤、阳光的要求亦不高,因此在中国淮河的各地方都有栽种。除了中国以外,日本、美国(夏威夷及加利福尼亚)、印度、巴西、以色列、土耳其、西班牙等地都有栽种枇杷。其中日本种植枇杷历史为江户末期由中国南部传入。
历史
枇杷的英语Loquat来自卢橘的粤语音译。苏轼于诗作《惠州一绝》中亦曾提及枇杷:“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 ^ Wang, Xinyang; Jin, Cheng; Huang, Li; Zhou, Lihua; Zheng, Mingming; Qian, Shenhua; Yang, Yongchuan. Plant diversity and species replacement in Chinese Buddhist temple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0-06-20, 28 (6): 668. doi:10.17520/biods.2019392.
延伸阅读
[编]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枇杷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 《植物名实图考·枇杷》,出自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外部链接
- 枇杷 中国作物品种信息(简体中文)
- 枇杷 Pip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枇杷叶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