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书琴
柳书琴(1969年11月1日—),是台湾文学中生代研究者。目前在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服务。“日治时期台湾文学”、“殖民主义与文学生产”、“东亚殖民地比较文学”是其研究专长[1]。
生平事迹
个人简介
1969年11月1日出生。籍贯是台湾花莲。成功大学历史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曾到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所作短期研究[2]。先后在元智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中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静宜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台文所任教。2012年2月~2014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文学史料的编纂方面,曾与陈万益、许维育等人编辑《张文环全集》,也与张文薰等人编辑《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台文馆出版,2011年3月出版)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的部份。在台湾文学知识的推广方面,曾至韩国、日本、中国等地演讲,也曾多次在国内大专院校演讲。其学术成就逐渐受到重视,荣获清大2008年“新进人员研究奖”、2009年“学术研究出版奖励”、2011~2013年的“教师学术卓越奖励”;校外荣誉方面,则荣获2008年“吴大猷先生纪念奖”、2010年“巫永福文学评论奖”、2010年“第34届金鼎奖入围”与“补助大专院校特殊优秀人才奖励”、2012年“101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等。为人低调,但是论文发表、研究计画提出,以及文学活动参与相当频繁。
研究理念与学术关怀
对于台湾文学系所内部及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不论是中国还是台湾)氛围,柳书琴曾在代表作《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的序言,向读者提出忠告,说道:“民族国家在与殖民主义格斗的同时却在某种程度上落入文化本质主义的视野。民族主义扼杀了各种本土差异,压抑了地方文学的多重可能,也化约了复数的地方文化传统”。相较一些学者将后殖民论述当成自身论述的武器,或者作为支持台独或统一的理论基础,她对后殖民论述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后殖民论述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单一文化专制中解放各种带有地域性、土著性的词汇与表述,从内向外自然展现地方与世界各地域之间的平等对话”。[3]
对于“台湾文学”的存在,尤其是台湾文学的创作及知识化的历程,并不认为这是“一时、一党、政治性操作的结果”,而是有其成因及深刻的意义,曾在一篇文章提到:“台湾文学作品的典律化,台湾研究的学科化,其过程都是可以被客观分析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有其漫长深刻的社会根源,反映了我们社会对于抒发集体情感、认识自身土地与历史的权力及渴望。”[4]她倾向将台湾文学、台湾历史、台湾文化这些研究的价值,放在东亚史及全球史的脉络中考察,而认为,台湾自近代以来,由于不是一个国家,因此拥有许多超越国家、民族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在全球--一个平等性的全球社区的发展当中,非常重要。这些经验透过学者知识化工程的处理以后,不仅可以被国外接受、翻译,也可以反馈给国民教育。[5]基于上述的理念,柳书琴努力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学者合作,寻求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编辑学术专书、参与国际学会、加入国际期刊编审,以及相互交流文学调查成果的机会;而在担任清大台文所所长期间(目前已换陈建忠担任),也将陈万益等前任所长开启的师生境外出访、接纳国外学者访问等作法沿续下去。
柳书琴非常重视台湾文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生态的位置,以及它在台湾国际发声权、台湾国际发展空间所发挥的作用。她认为,目前台湾文学主要是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文文学”,以及“殖民地文学/昭和外地文学/东亚日本语文学”这两大脉络里,取得海外发声与国际交流的机会。由于中国、日本这两个国家,主导东北亚的学术生态,激烈争夺历史诠释权,因此台湾必须要像韩国一样,“与中日学界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大陆边陲南北岛弧之小国联系,或串联亚非南美开发中国家”,从各方面去开拓自己学界在东亚共同历史与全球社会的发声权。对于“台湾通常只有一到数名代表参与其间”、“薄弱的人数”与“缺乏世代性的队伍”这些问题她相当在意,认为,这种现象终将影响台湾与台湾文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声,并且造就学术传承与下一个世代国际竞争的弱势。[6]
对于台湾文学研究的发展问题,柳书琴认为,思考“台湾文学能回馈给社会什么”,比“细论研究议题与研究方法”,更为重要与迫切。在静宜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举办的“当前台湾文学议题座谈会”上,呼吁:国立台湾文学馆、台湾研究中心平台,以及相关大学系所,透过一些方式(例如:系列工作坊)邀集各界人士,讨论近年来国内文化与教育场域出现的各种变化,并且思考这些变化对台湾文学这个学科带来的各种冲击、所反映的社会需求,以及因应这些变化的策略。[7]
著作
文章可分为“学术著作”与“一般著作”[8]。目前为止(2014年8月27日),大部分文章的电子档,都能在清大台文所的教师个人网页中找到。
学术著作
学位论文:
- 〈荆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2001年。
- 〈战争与文坛:日据末期台湾的文学活动〉,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1994年。
整本书以其单篇或多篇论文为主体的著作:
- 《식민지문학의 생태게:이중어체제 하의 타이완문학》(中文标题:《殖民地文学的生态系:双语体制下的台湾文学》),亦乐出版社,韩国首尔,2012年5月14日。
- 《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进行增补、改写、修正而成的著作。
与他人合著的著作:
编辑的著作:
- 与张文薰合编,《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 6‧张文环》,国立台湾文学馆,台南,2011年3月。
- 自编,《战争与分界:“总力战”下台湾‧韩国的主体重塑与文化政治》,联经出版社,台北,2011年3月。
- 与许佩贤、石婉舜合编,《帝国里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时期台湾文化状况》(该书由吴密察策划),播种者出版社,台北,2008年。
- 与邱贵芬合编,《后殖民的东亚在地化思考:台湾文学场域》,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6年。
- 与陈万益、许维育合编,《张文环全集》(第八卷・资料辑),台中县文化中心典藏,1998年4月。
译作:
- 河田悌一,〈东洋与西洋的冲突:西方近代文明‧夏目漱石及章太炎〉,收录在《东亚近代化的困境与出路国际会议论文集》,该论文集由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出版,1995年7月。
- 辻义男,〈周金波论:以系列作品为中心〉,刊载在1993年10月《文学台湾》第8期。
- 松永正义,〈台湾的文学活动〉,刊载在1993年7月《当代》第87期, 页13~29。
- Gilfilla,S. Colum,〈罗马帝国的衰亡与铅中毒〉,刊载在1989年12月《史学》,页67~78。
单篇论文篇目列表(至2014年8月27日为止):
其研究主题最早是1940年代的台湾文学,处理皇民化运动,以及皇民文学的相关议题,其硕士论文是“战争与文坛:日据末期台湾的文学活动”。之后,以《福尔摩莎》杂志的作家群为对象展开研究,不仅以这些人的留日文学活动作为博士论文内容,也将这些作为任教期间的研究题材,日后集结出版,联经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即是其成果。民国94年以后,逐渐转向台湾日治时期的汉文教育、汉文通俗文学、风月报等议题的研究,也著手进行台湾与其他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满洲国的文学比较研究,近年著眼于台湾的左翼文学,研究朱点人、郭秋生等左翼作家生平事迹,及其文本所展现的反殖民精神。与所内教师陈淑容女士合写〈宣传与抵抗:嘉南大圳事业论述的文本缝隙〉一文。独立撰写的论文,其单篇论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六类。每一类的论文篇目,没有按照论文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一、日治时期左翼文学运动、所谓的“城殇小说”:
- 〈勤劳成贫:台北城殇小说中的台湾博览会批判〉
- 〈台湾文学的边缘战斗:跨域左翼文学运动中的旅日作家〉
二、满洲国及其相关议题:
- 〈上海新感觉派文艺在“满洲国”的传播:兼论爵青〈哈尔滨〉的版本问题〉
- 〈翻译‧尤物:上海新感觉派与“满洲国”艺文志派作家〉
- 〈魔都尤物:上海新感觉派与殖民都市启蒙叙事〉
- 〈殖民都市、文艺生产与地方反应:“总力战”前台北与哈尔滨的比较〉
- 〈“满洲他者”寓言网络中的新朝鲜人形象:以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为中心〉
三、台湾的汉文、通俗文学、大众文学议题
- 〈从“昭和摩登”到“战时文化”:〈赵夫人的戏画〉中大众文学现象的观察与省思〉
- 〈《台湾新民报》向右转:赖庆与新民报日刊初期摩登化的文艺栏〉
- 〈满洲内在化与岛都书写:林煇焜《命运难违》的满洲匿影及其潜话语〉
- 〈压抑与衍异:殖民主义语言控制与台湾传统汉文现代化轨迹〉
- 〈事变、翻译、殖民地畅销小说:《可爱的仇人》日译及其东亚话语变异〉
- 〈从官制到民制:自我同文主义与兴亚文学〉
- 〈《风月报》到底是谁的所有?:书房、汉文读者阶层与女性识字者〉
- 〈殖民都会平民公共领域与通俗文艺岛内消费:以《风月报》为中心〉
- 〈书房夫子与断头鸡:日据时期台湾传统文化体系与汉文教育的崩解〉
- 〈通俗作为一种位置:《三六九小报》与1930年代台湾汉文读书市场〉
- 〈文化遗产与知识斗争:战争期汉文现代文学杂志《南国文艺》的创刊〉
- 〈传统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湾汉文通俗文艺的发展与延异(1930-1941)〉
四、以硕士论文为基础所发表的文章:
- 〈再剥〈石榴〉:决战时期吕赫若小说的创作母题(1942~1945)〉
- 〈“总力战”与地方文化:地域文化论述、台湾文化甦生及台北帝大文政学部教授们〉
- 〈粪现实主义与皇民文学:1940年代台湾文坛的认同之战〉。
- 〈帝国空间重塑、近卫新体制与台湾地方文化〉
- 〈谁的文学?谁的历史?:日据末期台湾文坛主体与历史诠释之争〉
- 〈“外地”的没落:台湾代表们的第一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五、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所发表的文章:
- 〈忠义的自问:从〈地平线的灯〉论张文环的跨时代省思〉
- 〈从部落到都会:张文环〈山茶花〉与进退失据的殖民地青年男女〉
- 〈变调之旅:张文环及中部青年的帝都经验与文学〉
- 〈被动员去动员:张文环与殖民地的战时动员〉
- 〈谜一样的张文环:日治末期张文环小说中的民俗风〉
- 〈地平线的彼方:谢春木、王白渊吹奏的祖国福音〉
- 〈通俗作为一种位置:《三六九小报》与1930年代台湾汉文读书市场〉
- 〈反现代与反殖民的演绎:王白渊的泰戈尔论与甘地论〉
- 〈前进东京或逆转归乡?:论张文环转向小说〈父之颜〉及其改作〉
- 〈帝都的忧郁:谢春木的变调之旅〉
六、其他:
- 〈生物学统治与流域生态:“南社”创社前地域文化资本之累积〉
- 〈跨时代跨语作家的战后初体验:龙瑛宗的现代性焦虑(1945~1947)〉
一般著作
文学创作:
其论文与散文多以真名发表,诗作则以“芙蓉”为笔名发表。
散文:
- 〈历史交错中的台湾与东北:东北文学田野笔记〉,刊载在2012年6月《文讯》第320号,页70~80。
- 〈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刊载在2011年10月《国文天地》“台湾文学与我”专辑,页41~46。
- 〈回响〉,收录在《南风:林梵还历桃李集》(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7月,页79~101。--回忆与师(林瑞明,笔名:林梵)相处的时光。
新诗:
- 〈师者〉,收录在《南风:林梵还历桃李集》(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7月,页11~12。
- 〈刺桐〉,刊载在《生态台湾》第21期,2008年10月,页60。
- 〈微笑〉、〈蒙山施食〉,刊载在2008年6月《新地文学》第4期,页99~101。
- 〈昙花〉、〈五月雨〉,刊载在2007年9月《新地文学》创刊号,页133~134。
简介台湾文学相关议题的文章:
- 野间信幸、马雪峰、冈部路子翻译,〈张文环亲戚‧旧友访探录〉,刊载在2011年3月《东洋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纪要》第19号,页122~150。
- 〈不同文化脉络的交会点──《南国文艺》简介〉,刊载在2011年2月《文讯》“思潮与对话──日治时期台湾文学杂志概况”专辑,页91~92。
- 〈多元并起的文学乐音:张文环及其同时代作家的再诠释〉,刊载在2003年12月《台湾文学馆通讯》的第80~84页。
- 〈本土、现代、纯文学、主体建构: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杂志〉,刊载在2003年7月《文讯》,页16~27。
- 〈“张文环全集”搜辑与整理计划〉,刊载在十几年由几位清大中文所研究生创办的小型刊物--《水笔仔》第4期,页40~41。
- 〈“阉鸡”灌溉本土花园〉,该文刊载在1995年9月2日《中国时报》第31版宝岛版。
“座谈会”的记录、整理文章:
对他人口述的记录、整理文章:
其文章谈访对象是满洲国时期在东北生活的中国人与台湾人。
- 张岳东口述,柳书琴、陈淑容采访整理,〈烽火狂澜流离--在台湾的东北人张岳东先生访谈〉,刊载在2013年10月《传记文学》,页75~84。
- 甘丽娟口述,柳书琴采访整理,〈父辈之志,我的足迹:甘丽娟女士访谈〉,刊载在2013年6月的《台湾史料研究》,页148~160。
- 黄文宾口述,柳书琴采访整理,〈工人学生的东亚旅迹:黄文宾先生访谈〉,刊载在2013年6月的《台湾史料研究》,页161~172。
- 林铁铮口述,柳书琴采访整理〈狂风骤雨于我何伤:林铁铮先生访谈〉,刊载在2012年12月《台湾史料研究》,页100~117。
- 陈素梅口述,柳书琴采访整理,〈出奔满洲之迢迢医者路:陈素梅医师访谈〉,刊载在2012年12月《台湾史料研究》,页118~129。
- 李正中口述,柳书琴整理 ; 蔡佩均整理,〈我们究竟为何而写?--东北老作家李正中口述〉,刊载在2012年6月《文讯》,页81~88。
- 吕元明口述,柳书琴整理,〈我的勤劳奉仕经验--吕元明教授口述〉,刊载在2012年6月《文讯》,页94~98。
他人制作的演讲逐字稿:
〈猎人视窗--我们的文学为什么打猎?〉一文,是台湾文学馆几年前周末文学对谈,柳书琴与亚荣隆.撒可努对谈的逐字稿。内容不仅刊在《台湾文学馆通讯》,也收录在台文馆出版的《犹疑的座标--十场台湾当代文学的心灵飨宴2:国立台湾文学馆‧第二季周末文学对谈》,对谈的全程影像档则放在台文馆的网站上。
- “当前台湾文学议题座谈会”的发言稿,刊载在2014年1月《文学台湾》第89期,页222~228。
- 林思甄,〈猎人视窗--我们的文学为什么打猎?〉,对谈人:柳书琴、亚荣隆.撒可努,该文刊载在2007年11月《台湾文学馆通讯》的第4~11页。
对他人论文、著作、会议的评论:
他人的评判
- 对其研究取向的批判:
由于她主张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研究,应该采取“实证主义”,与另一名台文学者游胜冠主张--应该采“批判性”立场对立,因此曾撰文检讨“批判性”学术研究。[9];同时,游胜冠也撰文批判柳书琴、黄美娥等学者的研究取向及其对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史料与研究对象的解读。
- 对其个别研究成果的评论:
曾士荣〈评柳书琴著《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该文刊载在2011年12月的《台湾史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页 241-249。
趣闻、轶事
- 生性节俭,影印文件的时候,必定使用双面印刷。同时,也会利用单面影印文件的背面书写、随手记事。
- 有时会带女儿参加所上的演讲,以及一些与他校台文系所合办的学术研讨会,2012年的清成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新影响剧团〈一杆称仔〉观剧会等等。
参考资料
- ^ 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社群成员的介绍网页。网址:http://www.tl.nthu.edu.tw/people/bio.php?PID=7#personal_writ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台湾文学人力论著目录资料库对“柳书琴”的个人介绍。网址:http://www3.nmtl.gov.tw/researcher/researcher_detail.php?rid=05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柳书琴/著,《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页21。
- ^ 柳书琴,〈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刊载在2011年10月号第27卷第5期《国文天地》,页42。
- ^ 言论来源:2012年9月柳书琴在国立交通大学的演讲录影,讲题为:“殖民地文学的力学构造:台湾左翼文学的案例 ”,影片网址:http://140.113.86.231/site/channels/25/episodes/3118?locale=zh_cn&video=hq。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柳书琴/著,〈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2011年10月《国文天地》第27卷第5期,页46。
- ^ 柳书琴/著,〈“当前台湾文学议题座谈会”发言稿〉,刊载在2014年春季号第89期《文学台湾》,页224~225。
- ^ 使用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搜寻“柳书琴”的结果。网页网址: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index.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文章名称:李金骏采访、撰文“新生 新声 新的台湾视野 十一日成大台湾文学鼎谈 新一代学者谈台湾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该则报导发表在成功大学的网页上。网页网址:http://news.secr.ncku.edu.tw/files/16-1054-46716.ph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影片按照座谈时间的先后次序排列:
- 台湾文学网>影音屋>周末文学对谈>周末文学对谈第二季 ─ 猎人视窗/学者:柳书琴‧作家:亚荣隆‧撒可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纪刚、《滚滚辽河》及“满洲国”地工群体文献、文物、影音”数位典藏计画>藏品浏览>搜寻检索─影音类(多数影片有柳书琴的提问与主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巫永福文化基金会2010年颁奖典礼 (柳书琴致词的部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立交通大学开放教育推动中心>殖民地文学的力学构造:台湾左翼文学的案例(讲者投影片上的题目:“殖民地文学的力学构造:台湾通俗文学的案例”,是错误的。)
- 李荣春百岁冥诞学术研讨会综合座谈 (包含柳书琴“李荣春及其时代的文学”演讲内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哲学星期五@新竹】─“竹堑城外文采风流”(1)
- 【哲学星期五@新竹】─“竹堑城外文采风流”(2)
- 【哲学星期五@新竹】─“竹堑城外文采风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