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村 (九龙)
九龙塘模范村(英语:Kowloon Tong Model Village,又名为九龙塘新村、九龙塘模范新村),是一条于1943年香港日治时期期间由日本军政府建立的村落,用以安置受启德机场扩建工程影响的村民。模范村及周边鸭仔湖木屋区原位于现今香港九龙塘禧福道浸会大学“浸会大学道校园”一带,于1977及1990年分阶段清拆。[1][2][3][4]
历史
战前,模范村所处之地原是九龙仔山西麓的一个山谷,名为狮岭村,山谷中有一个名为鸭仔湖的蓄水塘。山谷口是九龙仔村(现今兰开夏道及窝打老道交界)和七间屋(现今喇沙利道及对衡道交界,1950年代初清拆)。[5]九龙仔村于1931年被清拆,鸭仔湖一带的农舍亦于1935年被清拆,相关地段连同山谷西面的部份被平整,计划扩展九龙塘花园城市和用作兴建军营,但因香港保卫战爆发而遭暂缓。[6][7][8]
日治时期
1942年香港日治时期,日本军政府宣布扩建启德机场。九龙城有16条乡村受影响,位于扩建工程范围内的居民需于1942年8月10日前迁离,范围包括上下沙埔、蒲岗、新旧隔坑、打鼓岭、石鼓垄、沙地园、猪屎寮、瓦窑头、大磡村、下元岭、马头涌和珓杯石等村落。衙前围村当时已是一条建村600年的古村,他们向日方奋力反映:如村落被拆掉,村民将“无乡可归”,令机场扩建范围以“S”型绕过该村,但围外踎前的村户亦需迁走。[9]虽然打鼓岭村、石鼓垄村和大磡村等亦是位于扩建工程范围外,但日方担心这些机场外围村落会成会游击队袭击日军军机的匿藏点,而且可将村屋的石材用于建设机场,所以一并清拆。
1942年6月,日方命令九龙城商民组织成立“启德机场扩张工事居民迁后协助委员会”及“模范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准备搬迁事宜。[10]1942年9月,机场扩建工程已展开,但搬迁事宜仍未办妥,受影响的居民有些被劝自行返乡,有些被徙置到启德滨因战事而荒废的三层高唐楼暂住。很快启德滨亦需清拆,日方再安排居民迁往九龙塘鸭仔湖及元朗锦田。当时,衙前围乡长吴渭池略懂日文,他代表村民向军政府争取赔偿,并希望日方负责建屋工作,日方同意并委任吴为新村村长(日文为农民组合长),以运用其人事网络协助管治。[11]
为安置受机场扩建工程影响的村民,日本军政府计划分别在九龙塘和罗湖兴建两条模范新村。九龙塘模范村由九龙地区事务所前副所长山下秀男领导兴建,九龙城居民被安排到工地协助日方承建商建屋,工人没有工资但每人每天可获一斤米。模范村的规模未能安置全部二万多名受影响居民,他们需参与抽签决定谁可迁进模范村,而且每一户家庭只可获分配一间屋,不论他们拥有多少土地被征用。能迁进模范村的都是幸运的少数居民,衙前围村会为不中签的族内兄弟提供临时居所。[12]其他不中签的受影响居民就要流离失所地渡过战争时期。而迁居到元朗锦田的居民,则因没有代表与日方交涉,只获日军搭建简单的木棚和竹棚作栖身,这些居所不用多久就因风雨损毁,无法住人。[13]
九龙塘模范村于1943年8月26日正式入伙,由九龙地区事务所所长上野专吉主持开村典礼,并有日本法师主祭。[14][15]模范村占地约3.8公顷,收容106户居民共700多人,建有十数排共120间单层石屋,每两间相连为一组。屋内用木板间成两间睡房和一间厨房,没有水电供应。[16][17]
模范村村民主要来自衙前围、蒲岗、石鼓垄和隔坑等村落,衙前围占其中40间。模范村每户获日方配给三亩位于村外的耕地,有村民种植瓜菜、番薯、辣椒和饲养鸡鸭等,军政府有时会供给菜苗和肥料,村民会到鸭仔湖取水灌溉。鸭仔湖水深多鱼,有小童曾因爬入湖中捉鱼而遇溺,亦有传言日军杀人后会将尸体掉进塘中。[18]
除了耕作,有不少村民会替日军打工,例如在各区的马厩和船坞工作、于机场扩建工程做苦力和到军营(现今九龙东军营)开掘战壕等。日本军政府将九龙塘列为“特别区城”,称为鹿岛区。该区的原外籍居民被送往赤柱集中营关押。区内别墅被日本军官及商人占用,整个区域受日军严密防卫。[19]为打击游击队活动,日军对模范村村民的一举一动加以监视,亦有村民因被他人告密是游击队成员而被遭押到军营,严刑对待。
战后时期
战后,不少模范村村民返回原居地居住或迁回内地,又因建屋材料质素参差和受风雨侵蚀关系,大部份于日治时期兴建的石屋已倒塌,1949年时村内剩下45间石屋和有200多名村民居住。[20]
1945-49年,香港政府与模范村村民就村地业权及赔偿发生纠纷,政府拒绝发出地契,反要求村民申请官地“临时使用土地证”及缴纳地租,并计划清拆模范村兴建廉租屋。[21][22][23][24][25][26]1947年,受影响居民发起“启德机场民业损失求偿会”争取权益,多次请愿向政府。政府最后对曾因为机场扩建工程影响而需迁离的居民作出现金赔偿。[27][28][29]
1949年后,模范村南面的土地开始大幅发展,以扩展九龙塘花园城市,原有耕地变成建屋地盘。同一时间,有不少难民在模范村旁已干涸的鸭仔湖山谷搭建木屋,成为一片木屋区。[30][31]木屋区没有自来电和自来水,只有三个简陋的公厕。居民需从村口的四条街喉取水,亦只能使用和公共信箱收信,直至1978年才获中华电力供电。[32][33][34][35]
1956年,天主教方济会张尊贤神父( Fr. Otho Tchang)在木屋区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校舍,他自1949年来港后已开始在九龙塘播道,日间为难民子弟提供教学,晚上向村民传福音。1959年,学校正式注册为模范村天主教学校。1966年,学校迁至慈云山,更名为圣文德学校至今。[36][37][38]九龙塘宣道小学亦于1960年开办宣道夜校,只收取非常便宜的学费,为模范村失学孩童提供教学。[39]中华便以利会曾于模范村设立教堂,直至模范村清拆。[40]1970年,九龙塘模范村居民福利会首届职员就职,负责促进村内福利事宜。1978年,福利会会所重建完成。[41][42] 1952年,模范村有居民共2000馀人。[43]1970年,模范村住有约500户,共4000馀人。1977年,模范村西面部份牵先清拆,于1979年建李惠利工业学院。1978年,模范村仍住有约300户,共2000馀人。1990年,模范村馀下部份清拆,建成浸会大学新校园。
事件
- 1952年,木屋区因渠道淤塞发生水浸,约40间木屋被水淹20多天,有234名灾民。[44]
- 1958年10月26日,木屋区发生大火,约250间木屋受灾,约有1600名灾民。[45][46][47]
- 1964年1月23日,发生雨灾,约14间木屋受灾,约有200名灾民。[48]
- 1967年10月26日,发生火灾,约30间木屋受灾,约有300名灾民。[49]
- 1971年5月18日,发生火灾,约40间木屋受灾,约有200名灾民。[50]
- 1972年,木屋区因豪雨引发山泥倾泻,84户受灾,有550名灾民。[51]
- 1978年10月17日,发生山泥倾泻,12间木屋受灾,约50名居民要疏散。[52]
- 1987年9月23日,发生火灾,约十多间木屋受灾,约有100名灾民。[53]
知名居民
流行文化
- 《孤儿救祖》(1961年)
参考资料
- ^ 九龍塘模範村村民促補償安置. 大公报. 1977-07-11.
- ^ Residents watch the clearance of Model Village in Kowloon Tong. The demolition made way for the Kowloon Tong Technical College. 14JUL77.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 ^ 九龍塘模範村地盤死剷坭車工人. 华侨日报. 1977-12-09.
- ^ 港府批准浸會擴建 九五年增收二千人 已撥出聯福道一地段作擴充校舍用. 华侨日报. 1990-03-06.
- ^ James Hayes. Model Village, Kowloon Tsai, Hong Kong.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2000.
- ^ 九龍仔居民遷屋之大風波. 香港工商日报. 1931-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4).
- ^ 港府撥地建築新兵房九龍仔及鴨仔湖刻已進行繪圖準備興工. 天光报. 1935-08-10.
- ^ 港府收回九龍仔地段 鄉民集議 將向當局呼籲 現已擬就稟章. 工商晚报. 1935-08-18.
- ^ 吴邦谋, 中华书局. 香港航空125年. 2016.
- ^ 香港九龍衙前圍村歷史與文獻專號 (PDF). 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 2006.
- ^ 吴的儿子参加游击队,协助英军撤离,被日军俘虏后遭处决。而吴亦受被牵连被捕,受尽酷刑仍不供出情报,后得他人担保而获释放。吴在港休息调理身体后出走惠州投靠游击队成员。
- ^ Beside the Yamen Nga Tsin Wai Village, P.H. Hase. Beside the Yamen Nga Tsin Wai Villag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99.
- ^ 「香港留聲」口述歷史檔案庫 - 李富.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 ^ 郑宝鸿. 香江冷月:日據時期前後的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20.
- ^ 何佩然. 城傳立新:香港城市規劃發展史(1841-2015). 中华书局(香港). 2016.
- ^ 「香港留聲」口述歷史檔案庫 - 吳佛全.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 ^ 「香港留聲」口述歷史檔案庫 - 吳鴻安.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 ^ 「香港留聲」口述歷史檔案庫 - 梁錫麟.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0).
- ^ 鲁金. 九龍街道故事. 三联. 2022.
- ^ 九龍仔模範村民居當局允撥地他遷附近填築地盤三屋受到威脅. 华侨日报. 1949-06-09.
- ^ 九龍模範村民向外部請願. 工商晚报. 1946-02-28.
- ^ 港府擬撥五百萬元 賠償啓德民居損失. 香港工商日报. 1948-03-24.
- ^ 模範村居民請求撥出牛池灣公地 賠償啟德被拆產業. 香港工商日报. 1948-05-10.
- ^ 九龍塘模範村農民不接納居住暫許證昨日派代表謁華民司呈遞五大意見. 华侨日报. 1948-05-14.
- ^ 九龍模範村屋宇倒塌半數 調查尚需時日. 香港工商日报. 1948-05-17.
- ^ 當局允撥地建屋 安置模範村居民. 香港工商日报. 1949-06-09 [2022-03-16].
- ^ 啟德機塲民業求償會分呈港督殖民部大臣請求恤念民情. 华侨日报. 1948-03-24.
- ^ 九龍模範村始末. 大公报. 1948-07-13.
- ^ DOS 9/171/50 - 'Kai Tak Compensation - List of Property formerly owned by Squatters at Kowloon Tong (Kowloon Tsai) Model Village',. Hong Kong Government. 1950.
- ^ 模範村菜地建洋房開山機輾死兩小孩兄弟兩人車上跌下腦漿迸流其母悲痛. 大公报. 1951-12-07.
- ^ 鴨仔湖的傳奇. 大公报. 1952-07-09 [2022-03-16].
- ^ 模範村居民萬餘人僅有簡陋廁所三個. 大公报. 1964-11-03.
- ^ 模範村及新界錦田寄信有問題. 香港工商日报. 1969-07-08.
- ^ 急人之不急模範村民急需水電民政署說先裝門牌. 大公报. 1970-03-13.
- ^ 九龍模範村居民今起獲合法供電. 华侨日报. 1978-01-29.
- ^ 張尊賢神父. 香港天主教教区档案.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 ^ 天主教聖文德堂.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6).
- ^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 ^ 九龍塘宣道小學.
- ^ 中華便以利會.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 ^ 模範村居民福利會第一屆職員就職. 华侨日报. 1970-08-02.
- ^ 會所落成兼獲合法供電 模範村「雙喜臨門」. 华侨日报. 1978-01-30.
- ^ 自來水龍頭被拆除 模範村居民食無水二千多人莫不為水發愁. 大公报. 1952-08-08.
- ^ 鴨仔湖人為水災村戶呼籲當局救濟. 华侨日报. 1952-07-09.
- ^ 九龍塘模範村木屋區大火燬屋二百五人受傷二千五百人待救. 华侨日报. 1958-10-27.
- ^ 九龍塘模範村木屋 焚二百餘間 烈燄冲天焚燒歷一小時. 香港工商日报. 1958-10-27.
- ^ Hong Kong Annual Report. H.M. Stationery Office. 1958: 192.
- ^ 九龍塘鴨仔坑篤十四家木屋被毀. 华侨日报. 1964-01-24.
- ^ 模範村木屋區昨午發生大火 焚木屋約卅間災民三百. 华侨日报. 1967-10-27.
- ^ 九龍塘模範村 焚燬卅餘木屋. 香港工商日报. 1971-05-19.
- ^ 九龍模範村木屋區山坭沖缷. 工商晚报. 1972-05-12.
- ^ 模範村昨山泥傾瀉十二間木屋受威脅五十人疏散. 大公报. 1978-10-18.
- ^ 模範村昨晨三級火十多間木屋被毀災民百多人. 大公报. 1987-09-24.
- ^ 王伟雄. 憶模範村陋屋.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1-04-01 [2022-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中文(台湾)).
- ^ CUHK Bulletin No.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