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桥疏渠记方碑
39°53′15″N 116°24′00″E / 39.88745540000001°N 116.4000926°E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 | |
---|---|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东城区红庙街 |
分类 | 石窟寺及石刻 |
时代 | 清 |
编号 | 3-82 |
认定时间 | 1984年5月24日 |
简介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红庙街78号(原来的地址是崇文区天桥东一巷),处在天桥路口西北方向。原来该碑位于“敕赐弘济寺”山门内,如今寺已无存。该碑立于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外形为方柱形,每面宽1.45米,通高8米。碑首采用四角攒尖式,顶端为三层飞檐的宝盖,四重脊上各雕一条龙,辐凑于宝顶。碑座是束腰须弥座式,刻有精美的浮雕,覆仰莲瓣以及云、龙、菩提叶等等纹路装饰。碑身正面上首刻有汉字题名“正阳桥疏渠记”,碑身南面、西面为汉文,北面、东面为满文,均为乾隆帝御笔,记述了乾隆五十六年治理天桥南河道工程之事。[1][2]
该碑碑文如下:[2]
《正阳桥疏渠记》正阳门外之石衢抵正阳桥,桥之左右,市栉比,允帝王都会万方辐辏之綦也。桥之南为天桥,其南石衢直达永定门,则答阳黄道,荡荡平平,会极归极之宗也。衢之左为圜丘、祈年殿之西外围垣;右为太岁坛、先农坛之东外围垣。各有石衢二,横接围垣之南、北门,为诣坛辇路。盖地势东高而西低,故石衢之西恒积水,而东之沙土常因西北风吹壅西垣之半,每诣斋宫,怵弗惬观。今年上辛祭毕,爰命司工于天桥南石衢之左右自北而南各疏渠三。第一渠长各一百六十余丈,宽北各三十余丈,南各二十丈,第二渠长各一百三十丈,宽各二十丈,第三渠长各五十五丈,宽各二十丈,深各三尺。其四达坛之横衢,命各辟土道,宽二丈,以为往来车路,并各去其向禁人行之木栅。(东西诣坛之横衢四,旧设木栅,以禁行人往来,盖地近坛垣,理宜严肃而重,车皆由正石衢以行,易致石弊。今石衢左右既开广渠,且各留土路,是四横衢之南北皆有界限,木栅亦可以不设矣。)疏渠之土即篑为渠岸之山,周植以树,兼培行车之土路,于是渠有水而山有林,且以御风沙,弗致湮。坛垣一举而无不便,向来南城井多苦水,兹胥得饮渠之清水为利亦溥,而都人士之游涉者咸谓京城南惬观瞻、增佳景。然予之意原不在此也。洁坛垣而钦毖祀,培九轨而萃万方,协坎离以亨既济(都城南为离位,今开浚水渠六,坎为水卦,是为水火既济之象,亨之道也),奠经涂以巩皇图。其在斯乎,其在斯乎。故不得考工之请而为之记,亦合向之《知过论》所谓不可已者,仍斟酌为之之义,值此耄龄,复得蒇一大工作,孰莫非昊苍鸿,钦承开国家万年有道之长也哉。
乾隆五十有六年岁次辛亥仲夏月御笔。
1984年1月,“正阳桥疏渠记碑”被公布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5月24日,“正阳桥疏渠记方碑”被选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初年,天桥附近的水向东经金鱼池、状元桥、红桥、窑坑(今龙潭湖)之后出北京外城。天桥以南地区因地势低洼,夏天的雨季常有积水。乾隆五十六年,在天桥以南地区疏浚了水道。此次疏渠的效果显著,所以乾隆帝御书《正阳桥疏渠记》并立碑。[2]
参考文献
- ^ 1.0 1.1 北京名胜古迹,中国网,于2013-09-20查阅. [201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 ^ 2.0 2.1 2.2 2.3 陈倩,《正阳桥疏渠记》碑与天桥地区的环境变迁,北京文博,2008-10-20. [201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