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代表皇帝身份的信物,多外交使臣为用。汉代除外交使臣以外,凡传达皇帝命令时,也凭节为信。

苏武牧羊图,其所持即为汉节

由于汉代出使西域频繁,故通称“汉节”;亦有称“胡节”,以其用于通胡之故。由于出使外国或诸侯国之外交官员需持节,故联称“使节”,延用至今。

除外交官使用汉节以代表皇帝之外,凡代皇帝行事如分封、镇压、签约、议和第,皆以持节突显其代表性。汉景帝时,江都易王刘建在叛乱时,除模印国壐外,并“作汉使节二十”,即为一例。(参见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

中国各朝皆有用节之记录。西汉的节以竹所制,初期是用红色,汉武帝时,因为戾太子发动宫廷政变,持赤节发兵,所以改为加黄旄,长约三尺(汉代一尺约二十三公分),顶端束有以牦牛尾制的节旄(黄公绍《韶会》注“节柄长三尺,毛三重,以旄牛为之”)。至东汉“以竹为节,柄长八尺,其毛三重”(《明史》卷68《舆服志四》)。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颜色上,在汉初节杖因其朝奉土德,节杖为黄色,后正为火德,更色为红[来源请求]。而后代也有金质铜身的节杖,然而其原始的意义却更迭不休。以后,节的使用已经不若两汉,渐渐变成皇帝的象征,其造形亦日趋华丽。北宋时出现的“金节”,是在长竿上置一圆顶,周围罩黄笼缎布,缀以八层红丝及绣龙。至代,洪武十五年制使节,二十一年诏考定使节之制,礼部盍霞光武时以竹为节柄长八尺其毛三重,而黄公绍韵会注汉节柄长三尺毛三重以旄毛为之,诏从三尺之制,([1]),金节为涂以朱漆之竹竿,在竿顶置一包金铜质之龙头钩,将红缨节球挂在钩上。至代,仿明朝金节型式,唯限定节球五个,并以黄纱绣龙为罩笼,绿皮球帽为四角并缀铜铃。

注释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