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

两栖动物物种

洞螈(亦称盲螈学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栖息于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分布区域从义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过斯洛维尼亚南部、克罗埃西亚西南部,最远到达赫塞哥维纳。这个物种也是洞螈属下的唯一一个种。此外,它是欧洲唯一属于洞螈科的生物,也是欧洲唯一一种穴居脊索动物

洞螈
斯洛维尼亚波斯托那溶洞中的洞螈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两栖纲 Amphibia
目: 有尾目 Urodela
科: 洞螈科 Proteidae
属: 洞螈属 Proteus
Laurenti, 1768
种:
洞螈 P. anguinus
二名法
Proteus anguinus
Laurenti, 1768
亚种

Proteus anguinus anguinus Laurenti, 1768
Proteus anguinus parkelj Sket & Arntzen, 1994

(详见内文)
分布范围(于亚得里亚海北方)

特征

洞螈有著像蛇一般细长的身体,通常长度是20到30厘米,有部分个体的长度达到40厘米[2]。它的躯干是圆柱状的,粗细大致一致。在各肌节myomere)的界线上,有间隔一致的皱纹将躯干分成几段。它的尾部相对来说较短,较为扁平,且被一片薄薄的包围;四肢纤细,前肢三指,后肢二指;用鳃和肺呼吸。

这种动物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为了适应洞窟里的黑暗生活而作出的种种调整。例如,洞螈退化的隐于皮下,使它看不见,但它的其它感官,特别是嗅觉听觉,则变得更加敏锐,以补偿视觉上的缺憾。此外,洞螈的皮肤中缺少色素,全体除了终生存在的三对外鳃为鲜红色外,其他部分均为白色(如在日光下饲养数月,眼和皮肤初为灰白色,后均变为黑色)。除了繁殖期外,洞螈一生中的其他时期也完全在水中度过[3],这点与其他两栖类相当不同。这可能与它幼体的特征有关,例如它的幼体的外露,且一直留存到成年。

文化意义

洞螈是斯洛维尼亚自然遗产的象征。在这个物种被发现三百年后,科学家们及广泛大众对此物种的热情依然没有衰退。由于斯洛维尼亚境内的波斯托伊纳岩洞(Postojna cave)是洞螈等稀有生物的栖息地,它成为洞窟生物学speleobiology)最早的诞生处之一。洞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波斯托伊纳岩洞带来了很大的名气,原因是斯洛维尼亚政府利用了勃兴中的生态旅游,推广波斯托伊纳及其他喀斯特地形区的观光。在波斯托伊纳岩洞的观光路线中还包括了一趟探访洞螈展示馆(Proteus vivarium)的行程,那里有洞窟生态系统各层面的展示[4]。洞螈也是斯洛维尼亚托拉Slovenian Tolar斯洛维尼亚改用欧元前的旧货币)上的图案。此外,它也恰巧与斯洛维尼亚最早的科学杂志之一同名,该杂志于1933年首次出版。

参考文献

  1. ^ Arntzen et al. Proteus angu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006年5月11日]. 。 此资料库中包含一幅分布区域图,以及此物种受威胁的原因陈述。
  2. ^ Weber A. (2000). Fish and amphibia. In: Culver D.C. et al. (ed.): Ecosystems of the world: Subterranean Ecosystems, pp. 109-132. Amsterdam: Elsevier
  3. ^ Burnie D. & Wilson D.E. (eds.). Animal. London: DK. 2001: 61, 435. ISBN 0-7894-7764-5. 
  4. ^ Destinacija Postoj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撷取于2007年6月7日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