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计画
沿革
日治时期
清水计画最早是在台湾日治时期中,由当时台湾总督府在1941年(昭和16年)10月临时召开的台湾经济审议会中,所提出的电源开发10年计画,而当时总督府规划在今鹿野溪(バツカウ)罗试山山脚下兴建水坝一座,并供应两座水力发电厂的用水来源[1],这项水力发电工程当时因所在位置而被称作为“清水计画”[2]。
该计画在会议后被归类在电源开发10年计画中的后5年计划里,然而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方面物资缺乏,最终到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之时,该计画仍无实际推动[2]。
战后
二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而当时因台东卑南平原一带之农地地势较高,无灌溉设施。台湾省政府为平衡东部地区发展,再加上当时台湾社会处于与中国大陆的紧张关系之下,因此积极将台湾各地之荒地改造成稻田,以做为储备粮仓[2]。加上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蒋介石来到原日治时期筑坝的预定地后指示应兴建卑南上圳来供应台东地区的灌溉用水[2]。因此,1948年(民国37年)起先后省政府水利局、台湾电力公司、水资会等机关依照原日治时期规画的清水筑坝工程为基础针对罗试、清水、上里等地多次调查规划[2]。
然而,台湾电力公司方面因为财务问题于1972年后退出计画[2]。因此,台湾省政府战后所延续之日治时期清水计画自此正式与发电之目标正式脱钩,再加上在隔年6月,前往罗试实地探勘的水利局第八工程处提出第一期的筑坝工作报告。其中,报告指出,在经过鹿野溪罗试地区钻探后,该区砾石堆积层太厚,非常不利于建设水坝,应重新寻找新的地点建筑卑南上圳所需的拦水坝,所以现今卑南上圳拦河堰之位置也与当时日本人规画之筑坝地点相差了约0.8公里[2]。
诸元
清水计画 | |||||||||||
---|---|---|---|---|---|---|---|---|---|---|---|
计画发电厂名称[a] | バツカウ一(鹿野第一)[1] | バツカウ二(鹿野第二)[1] | |||||||||
计画厂址编号 | 46[1] | 45[1] | |||||||||
设计水头 | 94公尺[1] | 207公尺[1] | |||||||||
设计最大装置容量 | 18.9MW(百万瓦)[1] | 29.8MW(百万瓦)[1] | |||||||||
设计年发电效益 | 128KWH(千瓦时)[1] | 195KWH(千瓦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