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春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23年7月27日) |
此条目的主要贡献者与本条目所述的内容疑似存在利益冲突。 (2023年7月27日) |
生平简介
王万春年少时由于沉浸于探索绘画,因而求学之路并不顺遂;对画家蓝清辉与陈忠藏的作品产生强烈共鸣,立志成为画家。1976年进入国立艺专雕塑科,隔年则休学自行研习绘画。1979年在家乡举办第一次个展。后入伍,闲暇时著迷于电影方面的论述,曾拍摄实验性质的短片。1983年以琴艺糊口,举办了美术实验作品展《ㄅㄆㄇ》。1985年经济些许好转,并始以铅笔创作人物作品,但年中母亲骤逝深受冲击而停笔;直到隔年远赴花莲潜心沉淀,才奠基了绘画风格的转变。[2]
创作风格简介
王万春青少年时期的创作(1973~1979)多以家乡风土作为主题,例如火车调度场的繁忙情境。尔后开启了实验创作阶段(1981~1983),以水蚀后的乳化塑胶漆取代传统绘画方式。1991年后因身体损伤不再创作水彩画,改以压克力、油画颜料作画,以及剪纸艺术。[2]曾于台北永汉画廊、春之艺廊、汉雅轩;高雄串门画廊;台南新心画廊等地举办个展。2006年在北京展出。一年完成平均三幅作品,最新展览为2011年台中红野画廊之开幕展及台北涤烦茶寮个展。[3]
代表作
资料来源
外部参考
- 《王万春绘画作品集》:王万春作,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92年作
- 红野画廊网站相关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