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奥巴马
米歇尔·拉范恩·罗宾森·奥巴马(英语:Michelle LaVaughn Robinson Obama,1964年1月17日—),是美国政治人物,民主党籍,从2009年至2017年期间担任美国第一夫人,是首位非裔美国人担任美国第一夫人。随着丈夫贝拉克·奥巴马卸任总统后,定居首都华盛顿特区。
米歇尔·奥巴马 Michelle Obama | |
---|---|
美国第一夫人 | |
任期 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 |
总统 | 巴拉克·奥巴马 |
前任 | 劳拉·布殊 |
继任 | 梅兰妮亚·川普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米歇尔·拉范恩·罗宾森 1964年1月17日 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 |
国籍 | 美国 |
政党 | 民主党 |
配偶 | 贝拉克·奥巴马(1992年结婚) |
儿女 | 2女 |
居住地 | 美国华盛顿特区 |
母校 | 普林斯顿大学 哈佛大学法学院 |
专业 | 律师 |
宗教信仰 | 基督联合教会 |
签名 |
早年经历
蜜雪儿·欧巴马在1964年1月17日生于芝加哥巴库县公益金医院,成长于芝加哥南部[1],祖先是黑奴出身,曾由第一年班跳至第三年班的她于中学时代就读芝加哥顶尖的惠特尼·扬高中,并曾名列校内成绩最优等学生达4年。[2]1981年中学毕业后升读普林斯顿大学,主修社会学、副修非洲裔美国人研究,[3]1985年以一级荣誉毕业,1988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律博士学位。米歇尔有一于俄勒冈州立大学任职男子篮球教练的兄长。
个人生活
米歇尔邂逅奥巴马始于1989年,当时的奥巴马于盛德律师事务所任暑期实习生,米歇尔则被指派督导他,由于他们是绝无仅有的于该公司任职的美国黑人,因此两人工作上十分投契。两人于1992年结婚,育有两名女儿:长女Malia,幼女Sasha,分别出生于1998年和2001年于芝加哥的芝加哥医疗中心出生的。
由于奥巴马当选州参议员多年,因此奥巴马夫妇遂将两人送入芝加哥大学附属私立小学就读,以免传媒打扰。
工作
法律博士学位毕业后,米歇尔于盛德律师事务所工作,她负责市场营销及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工作。[2]
离职后,她转到芝加哥市政府任职市长助手,专责城市规划及发展。1993年成为一非牟利机构的执行董事,3年后离职,她为该机构筹得的款项足以维持机构的12年运作。
1996年加入芝加哥大学出任学生事务处副处长,并设立了大学社会服务中心。[4]2002年转到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最初出任社区事务执行董事,2005年晋升为副董事长(社区及对外事务),[5]直到目前仍为医疗中心副董事长,但已转为兼职形式,以便投放更多时间于家庭生活[6]。随著奥巴马冒起成为全国性政治人物,米歇尔开始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份。2006年5月,米歇尔被生活杂志《元素》列为全球25名最激励人心的女性[7];2007年7月,《浮华世界》选出她为世界十大衣着最佳女性(翌年7月再度当选)[8];2007年9月,哈佛大学旧生刊物《02138》将米歇尔列为哈佛第58名最重要的校友(她的丈夫奥巴马被列为第4名最重要校友)[9];2008年《人物》杂志的衣着最佳选举,她亦榜上有名,更被杂志称赞拥有“典雅及有自信”的外表[10]。部份传媒更将她与已故第一夫人积琪莲·甘迺迪比较,表示不单止外表,连她的谈吐也大方得体。[8]而《纽约时报》则将另一位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殊的举止及时装触觉与米歇尔相提并论。[11]
米歇尔亦曾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一上市食品公司的董事局成员。[12]根据奥巴马夫妇申报之2006年除税后收入,米歇尔任职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的年薪为27万美元;而奥巴马任参议员的全年薪酬则为15万美元。若将食品公司董事、投资及出版收益计算在内[13],夫妇的2006年总收入达99万美元。
政治活动
助夫选总统
尽管米歇尔在奥巴马出选参议员时已协助他筹款及建立助选团,但起初并不积极参与其中。当夫婿参加2000年美国众议院选举时,芝加哥大学上司问她如何能尽情投入助选,她回应探访了许多家庭,当中收到很多宝贵意见。[14]2007年5月,丈夫宣布角逐总统选举后3个月,她开始减少80%公职以全力为丈夫助选。[15]竞选初期,她开始教导两名女儿独立,[16]然后增加出席竞选活动日数。2008年2月初,她于8日内出席了33场竞选集会,[17]而奥巴马出席的集会里,最少2场邀请了美国著名节目主持奥花·云费增加声势。[18][19]2007年,米歇尔开始协助丈夫作全国性巡回演说拉笼选民。《芝加哥太阳报》指她是一名斗士,坚决热诚为丈夫助选,显示出发自内心的口才与智慧。[20]米歇尔则雇用了全女班的助手团以迎合她的政治角色,她表示曾协商出丈夫不再吸烟来换取她倾力为丈夫助选。[21]关于她作为总统参选人之配偶的角色,她表示:“我的角色并非资深顾问。”[22][23]在美国民主党未甄选出最后2名候选人之前,她被视为最低知名度的候选人配偶。[24]她于竞选起初展示出讽刺性的幽默及细诉家庭生活的趣事,但传媒开始质疑她的讥讽式幽默不能在印刷媒介诠释清楚,她因此转为低调。[13][21]《纽约时报》则访问她假如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最终取得党内提名,她会否支持及为她助选?米歇尔表示要视乎希拉里的政策、态度及语调。她又补充“你要知道,无论谁取得最终提名,所有党员均需努力。”[25]尽管2008年竞选活动中,她对希拉里有批评,米歇尔2004年曾被问及最敬佩哪位领袖配偶,她当时的答案正是希拉里:“她是一位聪明、亲切、团结的人。”[26]2008年10月6日,米歇尔则被著名节目主持人拉里·金问到布拉德利效应是否已经过去,她强调奥巴马胜出了党内提名已显示他有一定实力。[27]就在这个周末,米歇尔为竞选活动及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筹得巨额款项。[28]
关于“人生中第一次”言论的批评
2008年2月18日,米歇尔在威斯康辛州最大城市密尔瓦基发言时提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为国家感到自豪,因为希望已重临。”傍晚,她转抵威斯康辛州第二大城市麦迪逊补充说“这是我人生中最为美国自豪的一次,因奥巴马实在做得很好,我亦感到民众非常渴望‘转变(Change)’。”[29]事后不少评论员批评她的言论,[29][30][31][32][33][34]而这句话亦立即引起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妻子辛迪的抨击,[35]辛迪回应自己一直以国家为傲,但原来对手妻子才首次为国自豪,奥巴马的竞选办随即发声明指“她的言论只是发表意见,[36]奥巴马本人则为妻子解困及对这些无理抨击“感到沮丧”。[35]2008年6月,第一夫人劳拉暗示米歇尔言论被传媒歪曲:“我认为她是指更加自豪……你知要兼顾总统选举活动及侯选人配偶的身份会相当困难。”[37]
竞选过程中,传媒经常将米歇尔标签为“易怒的黑人女人”,[38][39][40]部分网站更企图散播这些观念,[41]导致她要作出回应:“奥巴马与我已成为公众人物多年,我们已习惯了这些批评,所以不会理会它们。”[42]当2008年8月的美国民主党全国党代表大会进行期间,传媒观察到米歇尔的表现较竞选初期温和,开始集中关注实质性议题及与观众打成一片,而并非反驳挑战她的人。她亦较多接受电视台清谈节目及女性刊物专访,而并非出现于电视新闻报道上。她的转变亦反映在衣着上,较多穿背心裙,[14]以予人随和的形象。[38]
2008年美国民主党全国党代表大会演说
米歇尔非常重视自己在全国竞选活动首场的公开演说,[43]2008年8月25日,美国民主党举行全国党代表大会首天,她传递了施政方针:将自己与丈夫及女儿扮演为美国梦的化身。[44]发言的还包括众议员小杰西·杰克逊,与及患上脑癌的著名资深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45]他们的出现均抢去米歇尔不少风头。[46]米歇尔形容丈夫以家庭优先及自己与一般家庭主妇无异,演说中亦提及自己与丈夫的背景与成长历程,她俩均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不认识或不认同某人,但只要坚持信念,及以谦虚与尊敬的心去对待别人,便会最终得到别人接纳。”[47]米歇尔亦再次强调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国心,[48]以回应传媒早前曲解她“人生中第一次为国家自豪”的言论。演讲完毕,两名女儿上台接受大家的鼓励及与大萤光幕上进行视像直播的父亲打招呼。[44][47][48][49]
演说后得到的回响普遍为正面,[50]政治评论员安德鲁·沙利文形容这是他出席的所有大会中“最感人、振奋、谦卑,及最动听”的一次演讲;[51][52]论政月刊《美国视野》的助理主编埃兹拉·克莱因则赞赏这段演讲“表达良好、构思巧妙”[53],并形容米歇尔“有活力、坦率及亲切”;[53]美国双周刊《新共和》则认为米歇尔“应着重强调她的专业及学术成就”。[54]
首次访华
2014年3月20日~26日,米歇尔·奥巴马应时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在母亲玛丽安·罗宾逊和两个女儿的陪同下对北京、西安、成都进行访问。这是米歇尔·奥巴马首次访华,也是美国第一夫人历史上第一次单独正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霍士电视台的争拗
米歇尔曾牵涉奥巴马与霍士新闻相关的3个报道争议中的其中2个。[55][56]事缘2008年6月11日,霍士在专访保守的亚裔美籍专栏作家米歇尔·马尔金时引用一幅图片,图中的标题指“冒犯自由主义:选民勿投未婚妈妈米歇尔”,后经霍士查证,该公司承认错误引用《论政报》的不实报道,[57][58]事实上两人已在法律上完婚。另外,奥巴马夫妇在6月3日民主党总统侯选人党内初选结束当晚深情地用拳头碰拳头的方式互相祝贺,但竟被霍士新闻说成“恐怖分子互相拳击”,事后霍士撤销有关报道。[59]
卸任第一夫人后生活
唐纳·川普打败希拉蕊·柯林顿,当选总统后,有不少人揣测蜜雪儿可能参与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民调亦显示她于民主党内支持度领先,但她已经多次拒绝。2018年著有《成为这样的我:蜜雪儿·欧巴马》。
著作
- 《美国式种植:白宫菜园和全美菜园的故事》2012,中文版2016电子工业出版社
- 《成为这样的我:蜜雪儿·欧巴马》2018。中文版2019天地出版社
- 《我们携带的光》2022。中文版2023中信出版社
注释
- ^ Rumore, Kori. Michelle Obama's Chicago: 10 key locations. chicagotribune.com. [2021-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2.0 2.1 Rossi, Rosalind. The woman behind Obama. Chicago Sun-Times. January 20, 2007 [January 22,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5).
- ^ (英文)她的计划走错了,但不后悔[永久失效链接],芝加哥论坛报,2004年9月1日
- ^ (英文)米歇尔出任学生事务处副处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芝加哥大学历史档,1996年6月6日
- ^ (英文)米歇尔获委任为副董事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2005年5月9日
- ^ (英文)米歇尔:家庭第一,政治第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广播公司(ABC),2008年1月24日
- ^ (英文)全球最激励人心的25位女性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1-21.,元素杂志,2006年5月
- ^ 8.0 8.1 (英文)衣着最佳榜米歇尔榜上有名:其外表打扮使她连续第2年入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2008年7月30日
- ^ (英文)哈佛最重要的100位校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10-06.,02138杂志,2007年9月
- ^ (英文)米歇尔被列入衣着最佳榜榜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雅虎网站转载路透社的报道,2008年9月17日
- ^ (英文)她衣着赢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6月8日
- ^ (英文)董事局成员:米歇尔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4-15.,TreeHouse Foods
- ^ 13.0 13.1 (英文)米歇尔:全力助选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今日美国报,2007年5月12日
- ^ 14.0 14.1 (英文)“米歇尔不再被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8月25日
- ^ (英文)准备成为第一夫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浮华世界引述康得纳斯出版公司的报道,2007年12月27日
- ^ White, Deborah. Michelle Obama, Married to President Barack Obama. U.S. liberal politics. About.com. [January 22,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英文)米歇尔巩固她的角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尔街日报引述道·琼斯新闻集团消息,2008年2月11日
- ^ (英文)希拉里收到过百万个州份选民来电支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旧金山纪事报》,2008年2月7日
- ^ (英文)奥花·云费在艾奥瓦州拉笼希拉里支持者改投奥巴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三藩市日报,2007年12月9日
- ^ (英文)米歇尔比以前更坚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2-14.,芝加哥太阳报,2007年8月21日
- ^ 21.0 21.1 (英文)米歇尔的助选活动与家庭生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尔街日报引述道·琼斯新闻集团消息,2008年2月11日
- ^ (英文)米歇尔:我有一把响亮声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广播公司,2007年5月22日
- ^ (英文)米歇尔:我是他的妻子,而不是顾问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4-15.,苏城日报,2007年5月22日
- ^ (英文)米歇尔坚持唯一任务:全力助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2007年7月30日
- ^ (英文)选战直击:如果希拉里夺得党内提名,米歇尔会支持她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alon.com,2008年2月4日
- ^ (英文)希拉里准备参加总统大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芝加哥月刊,2004年10月
- ^ (英文)“布拉德利效应”是否已成过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10月9日
- ^ (英文)让我们看看、让我们推销女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9月20日
- ^ 29.0 29.1 (英文)米歇尔:我首次为国家感到真正自豪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2-25.,美国广播公司,2008年2月18日
- ^ (英文)侯选人配偶各自表述爱国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bc4.com,2008年2月19日
- ^ (英文)米歇尔解释自豪言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4-21.,芝加哥太阳报,2008年2月20日
- ^ (英文)奥巴马与麦凯恩斗得难分难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CNN),2008年2月19日
- ^ (英文)比任何一个人更自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2月19日
- ^ (英文)“米歇尔的自辩略为牵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传媒研究中心,2008年2月19日
- ^ 35.0 35.1 (繁体中文)奥巴马妻失言被攻击[永久失效链接],香港苹果日报引述美联社的报道,2008年2月21日
- ^ (英文)米歇尔策略师对她言论的诠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时代周刊,2008年2月20日
- ^ (英文)蜜雪儿欧巴马曾于出游时帮安全人员订饭店,而引来媒体强烈批评“劳拉协助米歇尔对抗爱国质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赫芬顿网志,2008年6月9日
- ^ 38.0 38.1 (英文)被人身攻击后,米歇尔寻找新的序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6月18日
- ^ (英文)“不一样的准第一夫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2008年5月23日
- ^ (英文)节目《霍士新闻焦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霍士新闻,2008年6月14日
- ^ (英文)装模作样的米歇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6月11日
- ^ (英文)关于米歇尔的20个疑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ww.momlogic.com,2008年7月31日
- ^ (英文)奥巴马的靠山──刚强的伙伴,米歇尔协助打造迈向白宫之路的策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芝加哥论坛报,2007年4月22日
- ^ 44.0 44.1 (英文)呼吁唤起美国梦以重新团结民主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8月26日
- ^ (英文)米歇尔细诉非洲裔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时代周刊,2008年8月26日
- ^ (英文)今晚将举行甚么?[失效链接],时代周刊,2008年8月25日
- ^ 47.0 47.1 (英文)解读米歇尔讲话全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国公共广播电台,2008年8月26日
- ^ 48.0 48.1 (英文)米歇尔返回芝加哥庆祝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8-29.,芝加哥太阳报
- ^ (英文)米歇尔在家乡芝加哥讲述美国人的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波士顿环球报,2008年8月26日
- ^ (英文)“米歇尔变得高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8月25日
- ^ (英文)每日佳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西洋月刊,2008年8月25日
- ^ (繁体中文)米歇尔 温情赢口碑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9-07.,香港苹果日报引述法新社的报道,2008年8月28日
- ^ 53.0 53.1 (英文)“米歇尔·奥巴马”[永久失效链接],美国视野,2008年8月25日
- ^ (英文)“反政客配偶言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共和杂志,2008年8月25日
- ^ (英文)霍士新闻指米歇尔为未婚妈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2008年6月12日
- ^ (英文)米歇尔登上霍士头条新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2008年6月12日
- ^ (英文)政治攻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10-19.,美国广播公司,2008年6月12日
- ^ (英文)将米歇尔说成未婚妈妈……霍士:新闻监制判断差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赫芬顿网志,2008年6月11日
- ^ (英文)霍士主播收起“恐怖份子互相拳击”言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国每日电讯报,2008年6月13日
外部链接
- The First Lady 个人的X(前Twitter)帐户(英文)
- Michelle Obama的X(前Twitter)帐户(英文)
- 米歇尔·奥巴马的Facebook专页(英文)
- "Meet Michelle",BarackObama.com网站上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