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林围
茨林围[注1](葡萄牙语:Pátio do Espinho)位于澳门半岛圣安多尼堂区,是该区仅有最大的一条围村,横跨高园街分成南北两段。以北的一段为斜坡,在大三巴牌坊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后面,被高园街、同安街、新胜街和花王堂高园包围,从高园街向新胜街斜落;而以南的一段则在大三巴旁边,于旧城墙遗址与高园街之间。总占地约9,000平方米。在17世纪时,是日本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
| ||||||||||||||||||||||||||||||||
---|---|---|---|---|---|---|---|---|---|---|---|---|---|---|---|---|---|---|---|---|---|---|---|---|---|---|---|---|---|---|---|---|
命名缘由 | 命名文件:1869年7月26日《澳门宪报》 | |||||||||||||||||||||||||||||||
面积 | 约9,000平方米 | |||||||||||||||||||||||||||||||
车速限制 | 禁止车辆通行 | |||||||||||||||||||||||||||||||
地点 | 澳门圣安多尼堂区 | |||||||||||||||||||||||||||||||
外围道路 |
|
历史沿革
此处原本是庆盛坊。在1596年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于丰臣秀吉就任关白的时期,禁制天主教,并大举捕捉当地天主教徒,以致很多日本天主教徒逃到澳门避居。后来日本在德川家康死后,更严禁流落海外的天主教徒返国,违者则会被处死,自此在澳避居的日本人不能回国,而欲到日本的传教士亦被迫滞留,故逐渐的就在圣保禄教堂旁边聚居,形成村落。及后该村被命名为“茨林”,据说是他们聚居时约在旧城墙下开辟土地种植马铃薯(茨)食用,因而得名。住在围内的日本人又在围内开凿水井以供饮用和灌溉,也是当时澳门最大的一个水井。也有学者认为“茨林围”源于“柿林围”[2]。茨林围的葡文名称“Espinho”意为“尖角”[3]。
1602年,耶稣会会士第三次重修圣保禄教堂,由于居住在茨林围的日本人多为建筑师和艺术家,而且人力物力非常便宜,故会士在修建教堂时就雇用了围内不少日本人。至1835年,圣保禄教堂失火烧剩牌坊和背后少量土墙后,原先住在围内的日本人也离去。后来圣保禄教堂遗址的后半部份地段被用作扩展茨林围(即今天主教艺术博物馆背后及以东北的一段),便渐渐有民众迁入,并把斜坡段分筑,分成上、二、三、底四层列巷,住有近百户人家。在最底处残留的圣保禄教堂土墙还留有后门,可通往新胜街,宽度仅容一人上落。
约在1940年代,大炮台山脚木屋区发生大火,灾民被安置到台山巴波沙坊,少部份则移到茨林围。同时澳葡政府计划把大三巴一带划为旅游风景区,遂在茨林围上层修筑围墙作为屏障,并在围墙与大三巴之间开辟马路,命名为“高园街(Rua de D. Belchior Carneiro)”,以作区别。
-
从大炮台远眺茨林围北段
-
围内的水井
-
用作分隔的矮围墙
境况
由于澳葡政府修建矮墙分隔大三巴和茨林围北段,故建筑风格上茨林围与高园街以南的地方有着明显差异,围内多为木屋、石屋或镀锌铁皮平房。20世纪中期,围内还有果树种植,部份住户更有饲养家禽。后来环境变化,有关当局在围内修建下水道,并在巷上的路面铺上混凝土,自此树木疏落。而围内的水井,其中半边已被楼房掩盖,只剩一半井口;水井仍能取水,但已不宜饮用。至21世纪初,仍住有数十户人家,部份更养有恶狗看门,故在一些围墙的入口处贴有“围内有狗”警告;加上不少澳门人都以为茨林围是掘头路,皆不知有后门直通新胜街[来源请求],故鲜少会有人进入茨林围,使围内显得僻静。而内里也有不少楼房空置和塌陷,部份区域卫生环境差劣。
2003年,有关当局在计划把大三巴牌坊周边街道列为行人专用区时[参1],就曾打算迁拆茨林围,并兴建为多层停车场,但因业权问题非常复杂而未能落实[参2]。而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则期望,茨林围能被发展为一条特色围村,成为旅游景点[参3]。
2018年,市政署(前身为民政总署)持续举办“漫步澳门街—认识澳门”活动,其中推出新路线“围”、“里”生活风情包括本处。据资料显示,“围”、“里”是澳门现存最小层级的道路,往日居民大多生活于此,他们在公共空间摆放桌椅吃饭、游戏、聊天,故此,邻居之间有著紧密的接触与联系。该路线将串连一系列现存富有特色的“围”、“里”,让居民忆起昔日的生活风情,重拾过去的集体回忆[7]。
2020年11月24日,文化局公布《全澳第三批不动产评定》并于翌日起举行为期60日的公开咨询,12项评建筑文物项目中包括本处[8]。在公布公开咨询后的首场咨询会上,有与会者提及茨林围一段的圣保禄学院遗址,指出该围墙遗迹有数百年历史,担心需维修邻近建筑物时被认定为蓄意破坏文物。梁惠敏称,如围墙评定后,居民对可维修保养的地方有不清晰之处,可与文化局联络,当局会派员视察并给予相应意见,呼吁市民不必担心“踩界”[9]。
2021年5月,一批大三巴茨林围居民关注组成员及多个地区坊会义工及街坊等数十人于围内展开大范围清洁工作。当日起分多次清走围内垃圾,期间重点清走堆积已久的废旧电器、金属、木板以至家具等,为街坊营建舒适卫生的社区环境。作为澳门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毗邻世遗大三巴牌坊,属“澳门历史城区”缓冲区地带,至今估计约五十户居民于此居住,以老一辈居多。关注组希望已倒塌房屋原地段待清理杂物后,当局能考虑暂时优化成为小型休憩区或打卡点,方便进围观光者留影。希望围内得到优化,继而美化,之后开展活化,吸引更多旅客观光,成功打造一处新的游点[10]。
2021年10月21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完成讨论《第三批不动产的评定》行政法规草案,其中“茨林围围墙遗迹”成功获批,列作澳门被评定的不动产[11]。
2022年4月27日,澳门城市规划委员会举行第三次平常会议,有委员关注茨林围的基设并未完善,在保留文化历史下先处理好基设再作长规工作,土地工务局局长黎永亮表示,茨林围具文化价值,已听取文化部门意见,保留及维持现时建筑街道特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完善小区的规划。黎永亮补充,在未有城规委讨论前,已听取文化部门意见,保留及维持现时建筑街道特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完善小区的规划。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回应称,茨林围具文化价值,正逐步进行遗迹的维修工作,例如围墙、古井等,会配合原居民的要求作沟通,保留历史[12]。
区内地标
- 哪咤展馆
- 位于茨林围顶端,于2012年开幕,占地约70平方米,展示哪咤文化相关的物品。
备注
参考资料
- ^ 建设澳门联盟 - 澳门市民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表现的意见调查 - 结果及分析
- ^ 永逸. 華澳人語. 新华澳报. 2003年8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11日).
- ^ 大三巴哪吒廟盆菜宴祈福. 澳门日报. 2008年2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4月30日).
- 王文达. 十、閭巷閒談 - (離) 茨林圍. 澳門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华教育会《澳门教育》出版社. : 第234页 [1950]. ISBN 972-97840-1-9.
- 唐思. 高園街茨林圍風光. 澳門風物誌. 九九澳门回家书系.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年4月 [2008-08-07]. ISBN 7-5057-142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 刀弋. 新園地 - (感受澳門) 走進茨林圍. 澳门日报. 2008年6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8月4日).
- 袁国荣(2001年).《怀旧澳门街》.澳广视
- 袁国荣(2003年).《圆咕碌周记》.澳广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