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雍州行政区划
曹魏旧州,州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地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黄河以东地区,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全部。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汉赵主刘聪攻陷长安,俘晋愍帝,至此雍州沦没。
郡级行政区
西晋雍州初领11郡,略阳(原名广魏)、天水、南安、陇西、武都5郡于泰始五年(269年)移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5郡与阴平郡复归雍州。元康六年(296年)阴平、武都2郡移属梁州。七年(297年)略阳、天水、南安、陇西4郡移属秦州。增置始平郡(266年置)。西晋末领7郡。
- 京兆郡
- 曹魏旧郡,郡治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领长安、霸城、杜陵、郑、新丰、蓝田、上洛、商、长陵、高陆、池阳、阴槃、下邽13县。西晋初省长陵县,上洛、商2县移属上洛郡,下邽县移属冯翊郡,池阳县移属扶风郡,[注 1]冯翊郡万年县来隶。西晋末领长安、杜陵、霸城、蓝田、高陆、万年、新丰、阴槃、郑9县。
- 冯翊郡
- 曹魏旧郡,郡治临晋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领临晋、频阳、莲勺、重泉、郃阳、夏阳、粟邑、万年、祋祤、怀德10县。西晋初省怀德、祋祤2县,万年县移属京兆郡,京兆郡下邽县来隶,太康年间(280-289)临晋县改名大荔县。晋惠帝时期置衙县,旋废。西晋末领大荔、下邽、重泉、频阳、粟邑、莲芍、郃阳、夏阳8县。
- 扶风郡
-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亮为扶风王,改为扶风国;太康十年改封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封国移至于此,改为秦国,至秦王司马邺继任晋皇帝后改为扶风郡。[参 1]郡治槐里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泰始二年(266年)移治池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领槐里、安陵、武功、鄠、始平、郿、雍、汧、陈仓、美阳、茂陵、隃麋、栒邑、杜阳14县。西晋初省茂陵、隃麋、栒邑、杜阳4县;槐里、始平、武功、鄠4县移属始平郡(266年);京兆郡池阳县来隶(约266年)。元康中(291-299)复置好畤县。西晋末领池阳、郿、雍、汧、陈仓、美阳、好畤7县。
县级行政区
雍州(州治长安县) | |||||
说明:本表为西晋时期雍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废除的县份 |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隶属郡国 | 备注 |
---|---|---|---|---|---|
京兆郡 (9) |
长安县 | 长安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 京兆郡(265-316) | |
杜陵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 京兆郡(265-316) | |||
霸城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 京兆郡(265-316) | |||
蓝田县 | 今陕西省蓝田县东 | 京兆郡(265-316) | |||
高陆县 | 今陕西省高陵县 | 京兆郡(265-316) | |||
万年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冯翊郡(265-266)→京兆郡(266-316) | |||
新丰县 | 今陕西省渭南市南 | 京兆郡(265-316) | |||
阴槃县[注 3]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 | 京兆郡(265-316) | |||
郑县 | 今陕西省华县 | 京兆郡(265-316) | |||
长陵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京兆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参 4] | ||
冯翊郡 (8) |
大荔县 | 大荔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 | 冯翊郡(265-316) | 曹魏为临晋县,太康年间(280-289)改名。[参 5] |
下邽县 | 今陕西省华县西北 | 京兆郡(265-266)→冯翊郡(266-316) | |||
重泉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 | 冯翊郡(265-316) | |||
频阳县 | 今陕西省浦城县西 | 冯翊郡(265-316) | |||
粟邑县 |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 冯翊郡(265-316) | |||
莲芍县 | 今陕西省浦城县南 | 冯翊郡(265-316) | |||
郃阳县 |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 冯翊郡(265-316) | |||
夏阳县 | 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 冯翊郡(265-316) | |||
祋祤县 |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 冯翊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参 6] | ||
怀德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 | 冯翊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 | ||
衙县 | 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 | 冯翊郡(290后-306前) | 晋惠帝时置县,旋废。[参 7] | ||
扶风郡 (7) |
槐里县 ↓ 池阳县 |
池阳县 | 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 京兆郡(265-266)→扶风郡(266-316,扶风国266-290,秦国290-314) | |
郿县 | 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南 | 扶风郡(265-316,扶风国266-290,秦国290-314) | |||
雍县 | 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 扶风郡(265-316,扶风国266-290,秦国290-314) | |||
汧县 | 今陕西省陇县南 | 扶风郡(265-316,扶风国266-290,秦国290-314) | |||
陈仓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扶风郡(265-316,扶风国266-290,秦国290-314) | |||
美阳县 | 今陕西省扶风县北 | 扶风郡(265-316,扶风国266-290,秦国290-314) | |||
好畤县[注 4] | 今陕西省乾县东南 | 扶风郡(291?-316,秦国291?-314) | 元康年间(291-299)置县。[参 8] | ||
茂陵县 |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 | 扶风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参 9] | ||
隃麋县 | 今陕西省千阳县东 | 扶风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参 10] | ||
栒邑县 | 今陕西省旬邑县东北 | 扶风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参 11] | ||
杜阳县 | 今陕西省麟游县西北 | 扶风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参 12] | ||
安定郡 (7) |
临泾县 | 临泾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 | 安定郡(265-316) | |
朝那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 | 安定郡(265-316) | |||
乌氏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东 | 安定郡(265-316) | |||
西川县 | 今陕西省旬邑县北 | 安定郡(265-316) | |||
鹑觚县 | 今甘肃省灵台县 | 新平郡(265-266)→安定郡(266-316) | |||
阴密县 | 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 | 安定郡(?-316) | 西晋时复置县。[参 13] | ||
都卢县 | 今甘肃省灵台县北 | 安定郡(283-316) |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左右置县。[注 5] | ||
高平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 安定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参 14] | ||
彭阳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 | 安定郡(265-266?) | 西晋初废县。[参 15] | ||
北地郡 (3) |
泥阳县 | 泥阳县 | 今陕西省耀县南 | 北地郡(220-265) | |
富平县 | 今陕西省富平县 | 北地郡(220-265) | |||
灵州县 | 今陕西省富平县 | 北地郡(282-316) | 太康三年(282年)置县。[参 16] | ||
新平郡 (2) |
漆县 | 漆县 | 今陕西省彬县 | 新平郡(265-316) | |
邠邑县[注 6] | 今陕西省旬邑县北 | 新平郡(?-316) | 晋武帝时分漆县置邠邑县。[参 17] | ||
始平郡 (6) |
槐里县 | 槐里县 |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 扶风郡(265-266)→始平郡(266-316,始平国277-289) | |
始平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 扶风郡(265-266)→始平郡(266-316,始平国277-289) | |||
武功县 | 今陕西省眉县东 | 扶风郡(265-266)→始平郡(266-316,始平国277-289) | |||
鄠县 | 今陕西省户县 | 扶风郡(265-266)→始平郡(266-316,始平国277-289) | |||
蒯城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西 | 始平郡(278-316,始平国278-289) | 咸宁四年(278年)分陈仓县置蒯城县。[参 18] | ||
盩厔县[注 7] | 今陕西省周至县东终南镇 | 始平郡(283后-316,始平国283后-289) | 太康四年(283年)以后置县。[参 19] |
注释
- ^ 孔祥军认为曹魏时属扶风郡属县。
- ^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谓太康三年(282年)置,旋废。《魏书·地形志》记载“灵武,前汉属北地,后汉罢,晋复”,《晋书·麹允传》记载“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于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麹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去城数十里,群贼绕城放火,烟尘蔽天,纵反间诈允曰:‘郡城已陷,焚烧向尽,无及矣。’允信之,众惧而溃。后数日,麹昌突围赴长安,北地遂陷”,《刘聪载记》记载“刘曜又进军,屯于粟邑。麹允饥甚,去黄白而军于灵武”、“北地饥甚,人相食啖,羌酋大军须运粮以给麹昌,刘雅击败之。麹允与刘曜战于磻石谷,王师败绩,允奔灵武”,综合以上所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时北地郡增置灵州县,至汉赵刘聪时期已改名灵武县。何时改名不明。
- ^ 《晋书·地理志》作“阴般县”。
- ^ 《晋书地理志校注》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未列此县。
- ^ 孔祥军引《太平寰宇记》卷32引《晋太康地记》云“安定郡,领临泾、朝那、乌氏、鹑觚、阴密、西川六县,属雍州”之文判定此县当在太康四年增置。(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页95)
- ^ 《晋书地理志》作“汾邑县”。
- ^ 《晋书地理志校注》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未列此县。
出处
-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封皇叔父司马〕亮为扶风王;〔太康十年十一月〕改封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卷5〈孝愍帝纪〉:“孝愍皇帝讳邺,字彦旗,武帝孙,吴孝王晏之子也。出继后伯父秦献王柬,袭封秦王……〔永嘉〕六年九月辛巳,奉秦王为皇太子。建兴元年夏四月……壬申,即皇帝位。”
-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始平郡,泰始二年置。”;《宋书》卷37〈州郡志三〉:“始平太守,晋武帝泰始二年,分京兆、扶风立。”
- ^ 《晋书》卷3〈武帝纪〉:“咸宁三年春正月……立皇子裕为始平王……庚寅,始平王裕薨。……八月癸亥……立皇子玮为始平王……〔太康十年〕改封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卷5〈孝怀愍帝纪〉:“孝愍皇帝讳邺,字彦旗,武帝孙,吴孝王晏之子也。出继后伯父秦献王柬,袭封秦王……〔永嘉〕六年九月辛巳,奉秦王为皇太子。建兴元年夏四月……壬申,即皇帝位。”
- ^ 《舆地广记》卷13〈陕西永兴军路〉:“长阳陵城,属左冯翊。后汉属京兆尹。晋省之。”
- ^ 《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冯翊县,本汉临晋县,故大荔城,秦获之,更名。旧说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晋武帝改为大荔县。”;《太平寰宇记》卷28〈关西道四〉:“冯翊县,本汉临晋县,……晋武帝改为大荔。”
- ^ 《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本汉祋翊县地,属左冯翊,晋属频阳。”;《太平寰宇记》卷31〈关西道七〉:“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为频阳地。”;《舆地广记》卷14〈陕西永兴军路〉:“本汉祋翊县地,属左冯翊。东汉因之。晋省焉。”
- ^ 《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白水县〉:“彭衙城:故地在今县东北六十里,有故城。《左氏》谓:‘秦、晋战于衙彭。’即此也。后汉安帝以上郡避羌寇,寄理于此,因省衙县。晋惠帝再置,寻又省焉。”
- ^ 《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下〉:“好畤,郡治。前汉属,后汉、晋罢,后复。”;《长安志》卷19:“好畤,莽曰好邑,后汉省,晋元康中复,于旧县东南二里置好畤县。”
- ^ 《太平寰宇记》卷27〈关西道三〉:“茂陵……至宣帝始为县,晋并入始平县。”
- ^ 《舆地广记》卷15〈陕西秦凤路〉:“二汉隃麋县地,属右扶风。晋省之。”
- ^ 《舆地广记》卷14〈陕西永兴军路〉:“汉之栒邑,即故豳国,周之先公刘所居,属右扶风。东汉因之……晋省焉。”
- ^ 《太平寰宇记》卷30〈关西道六〉:“《郡国县道记》云:杜阳,晋省。”
- ^ 《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二下〉:“阴密,前汉属安定,后汉罢,晋复。”
- ^ 《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二下〉:“高平,二汉属安定,晋罢。”
- ^ 《舆地广记》卷16〈陕西秦凤路〉:“二汉属安定郡,晋省之。”
- ^ 《宋书》卷48〈傅弘之传〉:“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旧属灵州,汉末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寓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还属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灵州县。”;《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下〉:“灵武,前汉属北地,后汉罢,晋复。”
- ^ 《太平寰宇记》卷34〈关西道十〉:“后汉兴平元年,分安定之鹑觚、右扶风之漆,置新平郡……历魏、晋同之,晋武帝分漆县置邠邑县。”
- ^ 《史记正义》卷98〈傅靳蒯成列传〉:“《括地志》云:蒯亭在河南西十四里苑中。《舆地志》云蒯成县故陈仓县之故乡聚名也,周緤所封也。晋武帝咸宁四年,分陈仓立蒯成县,属始平郡也。”
- ^ 《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下〉:“盩厔,汉武帝置,属。后汉、晋罢,后复。”;《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盩厔县,汉旧县,武帝置,属右扶风。后汉省,晋复立。”;《太平寰宇记》卷30〈关西道六〉:“盩厔县,本汉旧县也。武帝置,属右扶风。后汉省,晋武复立。”
参考资料
书籍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