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典(?年—?年),字仲经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1]东汉八俊之一。

生平

赵典年少时行为踏实俭约,博学经书,有很多学生从远方来求教。建和初,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及大将军府表荐他,征拜为议郎,侍讲宫中,后迁为侍中。永兴元年三月十二日(153年4月23日),汉桓帝游幸鸿池,想要广开鸿池,赵典劝谏说:‘鸿池水面,已达百顷,现在还要增广挖深,这不是唐尧虞舜的约束自我,要遵从像汉文帝那样爱护百姓。’汉桓帝采纳其言而终止。[2][3]

赵典父亲赵戒去世后,赵典袭封厨亭侯。[4]后被任命为弘农太守,转右扶风。因公事辞去官职,征拜城门校尉,转任将作大匠,迁少府,又转为大鸿胪[5]

当时没有功劳却应天子的恩幸而受封诸侯,群臣不悦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赵典独自劝谏说:‘无功而赏,劳动的人反而得不到奖励,上愧下辱,有违法度。且汉高祖之誓,非功臣不封。应该要对那些无功受封的都削其爵土,以捍卫旧制。’赵典的谏言没有被采纳。不久,转任为太仆,迁太常。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时任太常的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任其为郎中[6]朝廷每有灾异疑议,都找赵典谘询。赵典据经以对,没有刻意曲折隐晦。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生活比较困苦的学生。后来因谏争违背旨意,被免官。汉桓帝去世时,当时禁止诸侯不得奔丧,赵典愤慨说:‘我身穿粗布衣,致位高官。鸟都能反哺报恩,何况是士大夫呢?’于是解下印绶符策付县,驰马赶路到京师。州郡及大鸿胪都要捉拿他论罪,公卿百官却表扬赵典有义气,上表奏请以租自赎,受批准。再迁长乐少府、卫尉。公卿表奏赵典笃学博闻,宜备位太师[7]恰逢赵典病逝,使者前往吊祠。窦太后又再遣使者兼赠印绶谥号为献侯。[8]

赵典兄长的儿子赵谦赵温,相继为三公[9]

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人称八俊,即人中英杰。[10]

性格

赵典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结交好友必须品行良好、有德。[11][12]

两个赵典

《曹腾传》:“颖川堂溪赵典等。”按《蔡邕传》作“五官中郎将堂溪典。”注:“堂溪,姓也。”此文衍一“赵”字。(赵典本传:是成都人,非颍川。灵帝初官卫尉卒。又〈党锢传〉云:唯赵典名见而已,是后汉有二赵典。)《原抄本顾炎武日知录

评价

  • 七言谣曰:天下才英赵仲经《袁崧后汉书》
  • 宋恕严君平万卷书著,赵仲经八俊名驰。《宋恕集》

延伸阅读

[]

 后汉书·卷27》,出自范晔后汉书

参考资料

东汉八俊 李膺 · 荀翌 · 杜密 · 王畅 · 刘祐 · 魏朗 · 赵典 · 朱寓
  1. ^ 华阳国志·卷十》:赵典,字仲经,成都人也。
  2. ^ 《后汉书.桓帝纪》永兴元年春二月,张掖言白鹿见。三月丁亥,幸鸿池。
  3. ^ 后汉书·赵典传》:典少笃行隐约,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建和初,四府表荐,征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时,帝欲广开鸿池,典谏曰:‘鸿池泛溉,已且百顷,犹复增而深之,非所以崇唐、虞之约己,遵孝之爱人也。’帝纳其言而止。
  4. ^ 后汉书·赵典传》:父戒,为太尉,桓帝立,以定策封厨亭侯。
  5. ^ 后汉书·赵典传》:父卒,袭封。出为弘农太守,转右扶风。公事去官,征拜城门校尉,转将作大匠,迁少府,又转大鸿胪。
  6. ^ 后汉书·荀爽传》: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
  7. ^ 李贤注引徐坚云:“国师,即太师也。”
  8. ^ 后汉书·赵典传》:时,恩泽诸侯以无劳受封,群臣不悦而莫敢谏,典独奏曰:‘夫无功而赏,劳者不劝,上忝下辱,乱象干度。且高祖之誓,非功臣不封。宜一切削免爵士,以存旧典。’帝不从。顷之,转太仆,迁太常。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辄咨问之。典据经正对,无所曲折。每得赏赐,辄分与诸生之贫者。后以谏争违旨,免官就国。会帝崩,时禁藩国诸侯不得奔吊,典慨然曰:‘身从衣褐之中,致位上列。且鸟乌反哺报德,况于士邪!’遂解印绶符策付县,而驰到京师。州郡及大鸿胪并执处其罪,而公卿百寮嘉典之义,表请以租自赎,诏书许之。再迁长乐少府、卫尉。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会病卒,使者吊祠。窦太后复遣使兼赠印绶,谥曰献侯。
  9. ^ 后汉书·赵典传》:典兄子谦,谦弟温,相继为三公。
  10. ^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为八俊。
  11. ^ 纯正蒙求》:汉赵典,闭门却扫,非德不交,其严于所择也如此。
  12. ^ 《续汉书》曰:赵典,字仲经。为大司农,闭门却扫,非德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