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英语:Urba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由二十世纪美国一些经济学家 首先提出。 都市农业包含畜牧业养殖业农林业城市养蜂业园艺业,这些活动常发生于城郊地区[1]

城市农场在芝加哥

起源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在1930年的日本《大阪府农会报》上,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一书明确提出“城市农业”一词,城市农业在日语中用汉字书写即为“都市農業”。 [2]

产生原因

都市农业是工业化、高科技化引发的必然结果,随著环境意识和对绿色田园生活向往,渐渐提升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成为了都市农业产生的动力。都市生活环境品质的恶化是一个极大的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空间狭小环境差,居民压力大渴望优美环境,造成郊区观光旅游和教育需求。都市具有相对较高的人力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农业生产领域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在大城市远近郊聚集,郊区周围的传统农业渐渐被都市农业替代。

功能

  • 由于耕作地区位于室内或周边地区,运输距离短,不仅减少碳足迹,农产品可就近安全运送,为居民提供安全、健康、卫生食物。
  • 增加了都市的开放空间,当灾害发生时能提供开阔空间以供居民避难,提升居民安全保障。
  • 增加都市地区学童与居民的教育机会,学童、居民们可就近与农耕生活互动,增加市民与农民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市民提供农业知识教育。
  • 兼具了生态与环保的功能,可美化环境、调节都市空气品质与气候。
  • 农业相关建设例如灌排水渠道,可优化都市排水系统。
  • 造就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可能
  • 友善利用了都市内的闲置空间,成为城市农场、城市森林绿洲、储水场
  • 成为都市之肺,减少都市无限制开发,增加城市绿化带,也可就近满足市民需要。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例如健康饮食餐厅)
  • 为运用高科技的绿色农业,促进科技研发应用[3]

特色

  • 为在都市以及其周边间隙地区经营的农业,不同于一般的郊型农业。
  • 经济功能开发,还须顾虑生态、社会等功能开发,才能达到全方位的都市农业。
  • 此表现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以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一体化,为都市服务,进而达到高度农业的发展形态。
  • 设立相关农业的设施,给都市增添绿色景观
  • 都会区域综合粮食自给自足
  • 都市农业将城市人同自然界连接起来
  • 优化城乡功能整合
  • 多元绿色空间活化、景观可食化、公园生态化

类型

  • 农业公园:农业与公园结合
  • 屋顶农园:充分运用利用顶楼空间
  • 市民农园:公有地开放市民承租,吸引市民直接参与
  • 观光农园:开放式的农园,使人民实际参观农产过程
  • 高科技农业园区:透过高科技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益
  • 休闲农场:休闲观光为主,吸引市民实际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
  • 设施型农业: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
  • 特色型农业:透过先进的科技,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特色

  • 空间布局
  • 城乡融合
  • 多功能性:可为消费者提供劳动体验、观光
  • 高智能化
  • 高度产业化、市场化
  • 行政关系

范例国家

  • 英国伦敦:塑造田园城市-具有完善自然保护政策,保护大量绿地面积,规定相邻地区的发展不能影响自然保护地,并留出生物通道,形成开敞空间的网络结构,是世界公认的“绿色城市”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另有城市农场,提供菜园租赁、亲子互动游戏、进行环境教育。成为了不只是一个伦敦人休闲的硬体场所,更重要的是其维系了社区邻里网络。
  • 美国纽约:纽约人口多样化,需求也相对较多样,很多城市居民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庭院生产来满足其特色食品需求。出现了一些城市社区生活与农业生产建立直接联系的小型家庭农场。
  • 日本东京: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由于土地属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人们发现,都市内的农业,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的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如东京开发了“高楼田地”与“地下农场”,充分利用发展都市农业的有限空间。主要教育目的较高。日本地区还有另三种都市农业类型:观光型、设施型、特色型[4]
  • 德国:早在中世纪就有庭院园艺农艺。19世纪利用庭园建立小菜园自给自足。而后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以健康为出发点。市民公园的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市民共同承租市民农园,可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植任何作物政府都不加干涉,但产品却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继续经营,可以中途推出或转让,市民农园选出的管委会选出新的承租人继续租赁,新承租人要承担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费用。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4]
  • 新加坡: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新加坡本身是一个城市国家,因土地的缺乏,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国家投资高科技农园,承租给商人使用。另有生技农园,做研发工作。
  • 荷兰:荷兰自己没有都市农业的说法,但荷兰人口密度大,农业紧靠大中城市,特别是其园艺业和奶牛业,位于大中城市的“都市圈内”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这为荷兰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在荷兰都市农业中,花卉业和奶牛业是特别重要的产业,园艺业产品从农村(相当于郊区)到城市不但距离短。荷兰温室产业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征。由于摆脱了土地的约束和天气的影响,温室园艺产品可以实现按工业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其种植过程不仅可以安排特定的生产环节和生产周期,在产后的包装、销售方面,也同工业生产如出一辙,真正成了“工厂化农业”。[4]
  • 古巴哈瓦那:“都市农业”的先驱领导,透过都市农业减少能源使用,充分利用都市土地,在有限的都市资源下进行有机堆肥、控制污水及浇灌系统的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 ^ (英文) Hampwaye, G.; Nel, E. and Ingombe, L. 贊比亞的情況下:都市農業在解決家庭貧困和糧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Gdnet.org.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3). 
  2. ^ 刘奇. 都市農業:農業現代化的先頭勁旅.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2013-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3. ^ 應該如何看待「都市農業」?.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4. ^ 4.0 4.1 4.2 古月, 都市农业 农业里的“高大上”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