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大同(1289年—1370年)[1],字一云,别号别峯吴越上虞(今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俗姓,父名友樵,母为陈氏,为明朝绍兴宝林寺沙门[2]

生平

大同法师在母胎十个月时,一天父亲白天坐在大堂上,忽然看到有一位眉毛很长的奇怪僧人手持锡仗进到家里来。王友樵起身作揖 [注 1]问道:“和尚从哪里来?”,僧人说:“昆仑山。”话音刚落便直往室内闯,王友樵从后面直追却不见僧人踪影,只闻房中婴儿的啼哭声。王笑著说:“我的儿子岂不是那位高僧再来!”[2]

法师幼时聪明俊爽,读书的领悟力很高,学习诗辞章句翩翩大有可观,王父心中期许法师能承家学。但母亲陈氏叹道:“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于是命法师到会稽崇胜寺剃发出家。后前往依止春谷法师听讲天台宗旨,尽得真髓传授。又拜谒古怀肇和尚精研四法界观,到钱塘参晦机熙禅师六年,再向中峰国师学习贤首宗教法,得国师付法,大同法师大喜说:“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得法后便回到宝林寺侍奉春谷和尚,春谷命法师讲《杂华经》[2]

元朝延祐初年(1314年)入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寺,后住锡清凉国师的宝林寺。至正(1341年)年间,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及金缕袈裟给法师。后遇到旱灾,元臣忠介泰力请大同法师祷雨,法师于玄度塔下燃臂求雨,则天降大雨解除旱象[2]

法师一生持戒严仅,除了一口钵外,没有其他世俗物品,惟有书史五千馀卷。在明朝洪武(1369年)二年十二月,示现微疾,隔年(1370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后,向大众告辞回到方丈室后端坐圆寂,世寿八十二岁,僧腊六十五。荼毘 [3]时有非常多的吉祥异相,灵骨安于竹山建塔供奉[2]

法嗣

师长

  • 际遇春谷
  • 古怀肇
  • 中峰明本[4]

著作

  • 《天柱稿》(出自《释鉴稽古略续集》卷 2)
  • 《宝林类编》(出自《释鉴稽古略续集》卷 2)

参考文献

  • 明代 释如惺,《大明高僧传》卷三[5]

注释

  1. ^ 是中国古代相见时的礼仪手势,又称拱手、揖礼,作礼时把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一掌抚托另一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以示尊重。

参考来源

  1. ^ 法鼓佛教學院-人名規範檢索-大同.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2. ^ 2.0 2.1 2.2 2.3 2.4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明高僧傳第3卷,解義篇第二之三,紹興寶林寺沙門釋大同傳七.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3. ^ 丁福保.   荼毘. 维基文库 (中文). 
  4. ^ 丁福保.   中峰. 维基文库 (中文). 
  5. ^ 释如惺.   《大明高僧傳》. 维基文库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