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御夷州,常简称镇康州,是14世纪至20世纪初存在于中国滇西地区的一个土州,治所位于今永德县永康坝[1][注 1][2],疆域大致为今日中国的云南省镇康县永德县以及缅甸果敢县。14世纪中,大闷法从麓川宣慰思可法征讨有功,管林马甸寨。1409年,明朝设镇康州,将大闷法的孙子曩光昇任为知州,世代相袭。传至1906年,改土归流,民国以后改为镇康县,之后再被分为镇康县与永德县。20世纪后,因政区变更,镇康土司在后来的文献也称永德土司。

镇康御夷州
土司
  清代傣族镇康州土司地 黑线为现代地区界,绿线为现代国界
  清代傣族镇康州土司地
黑线为现代地区界,绿线为现代国界
创立1409年
灭亡1907年
原因:末任土司无子嗣,改土归流
统治中心镇康城
(今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永康
政府
 • 类型知州
 • 土司姓氏刀闷姓→刀姓
 • 土司民族傣族
 • 始祖大闷法
 • 始封者曩光

名称

镇康城古名石赕或棣赕。大理国时期将南诏时期建立的拓南城称作镇康城,意为镇守康宁。另有一说,镇康城名称来自于镇康河。镇康县志称:‘镇康之名,确切起用时间未见文献记载,遂将大理国时期视为名称缘起的最早时限’[3]。而镇康城的傣语名称“勐象”,则是宝地的意思。

地理

镇康州清代政区与今位置对照
清代政区 现代所属省份 现代位置
东8户



永德县亚练一带[4]:68、121
上10户 永德县班卡、大山一带[4]:68、121
11户 永德县小勐统镇一带[4]:68、121
9户 永德县德党镇一带[4]:68、121
西8户 永德县明朗一带[4]:68、121
下3户 永德县勐板一带[4]:68、121
4户 镇康县勐捧一带[4]:68、121
上6户


果敢县红星一带[5]
中6户 果敢县西山一带[5]
下6户 果敢县东山一带[5]

疆域

清代(1692年)成书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镇康州东部边界到孟琏长官司,南部边界到孟定府交界,西部边界至永昌府潞江安抚司界,北部边界至云州交界,辖境约为今日的中国云南省的镇康县永德县以及缅甸果敢县。但实际上镇康的有效控制范围随著时代而变动,例如西侧与木邦喳哩江边界常随著战事而有变动,辖下的小土司也可能依附邻近较强大的土司邦。

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镇康州西部被木邦侵蚀的领土册封给杨姓土司为果敢土县。 [6]

政区

镇康州在元明两代的政区无考。清代,镇康州分为11个大户。其中5个户在今永德县境;上3户、下3户、4户及9户的一部份在新镇康县境,上6户、中6户、下6户在今缅甸果敢县境。[3]:52

根据鲁成旺所撰述的《永德县志》以及蔡山所著的《果敢》两本书对清朝镇康州的所辖的政区描述如右:

民族

明史记载,镇康在元代之前为黑僰所居。元末明初,傣族人口逐渐发展,成为镇康人数最多、最主要的民族。明清两代,傣族为统治地位的民族。清末杜文秀回变,以及刀上达之乱,发生非常严重的民族矛盾,导致傣族大批外迁。至1960年统计永德县人口,傣族仅占1%[4]。相对的,汉族移入和渗透是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7],汉族在元末明初少于其他民族总和,但在百年后的21世纪初,汉族已是原镇康州辖境的绝对多数民族,占镇康县人口68%,永德县的78%[8],果敢县的86%[9]

自然地理

镇康位于横断山系怒山山脉的南延部份,系滇西纵谷区,东连云贵高原,西接掸邦高原,北抵怒江断层,南近于南汀河。全境地势北东高、西南低。外围的怒江南汀河是较大的河流,境内95%以上是山地,州内最大流域河流是镇康河[4]。州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高差悬殊、地表破碎,该地气候系典型的垂直分布。

历史

大闷法受封及先期历史

镇康城位置在早期称石赕,南诏国时期于怒江流域的一处坝子兴筑了拓南城,大理国时期改拓南城为棣赕镇康城,是大理国重要的西南政经城市。

1254年,蒙古帝国征服大理国,并继续远征白夷。1261年,金齿白夷诸酋各遣子弟朝贡,镇康依附元朝,翌年元朝设安抚司统之。1271年,元朝将金齿、白夷分为左右两路分设左右两路安抚使。之后改东路为镇康路,后再将镇康东路安抚司改为镇康安抚司。1274年又改为安抚司为宣抚司并立镇康路军民总管府[3],领三甸[10]

14世纪初,元朝末年,元廷无暇边顾,原云南行省的范围内出现三股割据势力:滇东、滇中的元梁王,滇西为大理段氏,怒江以西至伊落瓦底江上游为麓川思氏的势力范围[11][12]。麓川崛起,邻近的土司皆依附麓川王朝,镇康也为其势力范围[13]。14世纪中,百夷人大闷法跟随麓川宣慰思可发征讨有功,管林马甸寨。

明与麓川征战

明朝初建十馀年,明廷无力掌控云南各地割据势力,多次派使臣到云南劝降,允许梁王保留封号、段氏世袭大理国王为条件,都遭到拒绝。1381年,明朝征云南,梁王与段氏完全灭亡。

明朝平定梁王与段氏之后,大体沿袭原本制度,仅将元朝的“路”改为“府”。1382年,镇康路军民总管府改为镇康府,1384年镇康府再降为州,但之后随即撤销建制,将镇康地并入湾甸御夷州。

1409年,明朝廷应湾甸州之请,重新设立镇康御夷州,由大闷法之孙,湾甸同知蠹光出任镇康州知州,世代相袭[3]。另有一说,刀闷光(蠹光)随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有功,所以受封。此可能为麓川历史上的“析麓川地”事件之一。明朝给予麓川邻近的世袭土司利益,或对叛离者给予支持,削弱麓川势力[13]

1411年,明朝钦差徐亮在镇康被滞留,蠹光因此受到明朝朝廷训诫而派遣人员入京朝贡,请求恕罪[4]

1441年至1449年,明朝三征麓川,彻底瓦解麓川政权。明军经过镇康,镇康守将刀闷氏,或载为陶孟、刁门,向明军请降。而在明与麓川征战之时,西南方的木邦兼并了麓川属地,之后木邦坐大逐渐成为明朝边患[11]

镇康依附木邦、洞吾王朝

明朝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木邦侵占耿马,镇康知州刀闷敬依附木邦。1583年,缅甸洞吾王朝侵略西南,耿马罕虔与镇康、湾甸土知州随同叛明,攻占干崖、南甸、盏达、姚关、施甸、顺宁等地。明朝永昌参将邓子龙带兵征讨之,罕虔、刀闷敬败死,其叔父刀闷恩归附明朝,继掌土知州。

木邦入侵镇康

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土司刀闷恩死,刀闷枳袭。木邦罕思礼诱之归附,刀闷枳不从,木邦便令耿马土目占领了镇康西南边的控尾(今凤尾镇[3][14]。1614年,耿马土司罕闷金讨木邦小姐娜刀坎细作召足印太(土司官夫人)时,木邦土官将镇康西南的土地陪嫁给耿马安抚司[3]

1621年(明天启元年),木邦占领了喳哩江(萨尔温江),镇康土司刀闷枳奔姚关告急,姚关守备领兵击退入侵者[4]

镇康归附清朝

 
德宏州博物馆藏世袭镇康州知州印复制品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清军吴三桂攻入云南,1659年镇康土知州刀闷达率众投清,清朝仍循明制,设镇康土知州,授予世职[3]。1673年吴三桂叛清,令各土司另换州印。1681年三藩之乱被平定,刀闷达向清朝投诚,清朝仍授予世职[3]

云南回变占领期:1861-1873

刀闷晟图在位时期,云南发生杜文秀为首的抗清战争。杜文秀派遣蔡发春统帅顺宁云州缅宁耿马等地群众数万人,进攻永昌府,途经镇康,安文玉趁机于小勐统起义,刀闷晟图调民团抵抗,蔡发春率军进入镇康并生擒刀闷晟图,并在小勐统河尾建将军府,控制镇康14年[3]。1874年(同治十三年)7月,清军永昌协和耀曾部镇压镇康回民起义,回民军溃败,馀部撤向果敢[9]:7、441。1878年,刀闷晟图之弟刀闷锦图袭封镇康土司。

土司刀闷氏的衰落

1890年,土司族人刀老五为争夺土州政权,勾结外力在乌木ㄚ口寨将土司刀闷锦图杀害。刀老五等人行凶后率众占领土府,各大賩调集民团前往攻击,刀老五在土府盘据数日后就地正法。几日后,永昌知府邹馨兰前往安抚,并保刀闷锦图的长子刀闷纯祖袭封土司[3]

光绪年间,争袭镇康土知州失败的刀上达,屡次进袭镇康,以镇康土司自居,最终遭耿马土司罕华基所擒,刀上达之乱才平息。

1891年,刀闷纯祖病故,缺乏子嗣继承土司官位,由其弟刀闷纯兴告袭。刀上达为土司刀闷济的养子(另一说为刀闷纯兴的表侄)争袭土职未成,出走南甸,次年武装进据南京里。大賩马玉堂派遣团练攻击,刀上达败逃果敢[3]。1893年,刀上达再从东、西、南三路进攻镇康,被击败,退入果敢[3]。隔年云贵总督派遣通判叶如桐查明骚乱情形,认为争夺土司官的世袭权力是根本原因,便命令南甸土司交出刀上达,依法永远监禁[3]

1897年,曾属镇康州西部的果敢,因清朝与英国签订《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而划归英属缅甸[9]

改土归流

1906年,镇康土司刀闷纯兴病亡,缺乏子嗣继承土司官位,争夺袭位者众。永昌知府谢宇俊报请云贵总督锡良,将镇康土州改土归流。1907年10月,清廷批准镇康州改土归流,由马玉堂主持政务。[15]。象征土司世袭权力的土司官印,由末代土司的母亲呈请永昌府批准保留纪念,其媳将官印带回娘家(今德宏州梁河县[16] 。1908年8月,刘凤智、刘老八等人煽惑民众要求恢复土州,10月被捕,在德党正法。

镇康州于1909年改称永康州,1910年首任州牧覃尚祥到任。1911年7月第二任州牧陈文光甫上任,9月便被杀害于班海甘塘山大寨。同时,同盟会革命成员刀安仁令刀上达带人占领州城,刀上达由省监狱逃脱,纠结旧部卷土重来,进占州城公署月馀。当时流传著“安夷灭汉”主张,许多汉人遭抄家杀害,刀上达被围攻之后逃往耿马被擒获,1912年在保山正法[3]。随之而来的是“灭夷安汉”动乱,大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逃离镇康[17]。果敢土司族人杨福顺趁乱领兵进入镇康,滞留不归,遭驱逐出境。至此,刀上达争袭以及革命纷乱才告平息。中华民国建国之后,永康州改称永康县,但与浙江省永康县同名,于是再改为镇康县

镇康土司列表

镇康土司刀闷氏[18][19][20]:卷7页687
朝代 姓名 世系 在位时间
元朝 大闷法 约1355年— 百夷人,从麓川宣慰思看法征讨有功,充招募名目拟管林马甸寨。[18]另有文献如澂江府土司考有不同说法,明正统年间,镇康土知州刀门俸(另有记载为刀门发)升孟定府知府,长子刀班线(另有记载为刀木祆)封镇康州知府。思氏纠木邦攻镇康,杀刀班线,次子刀孟逃至永昌。将刀门俸安插在澄江府作知府。
明朝 曩博 大闷法子 1368年— 有思看法为见镇康路大,著令曩博仍旧管食本处地方。因刀千孟反叛,宣慰思伦发差曩博征讨取,阵亡[18][19]
曩光 曩博子 1390年— 曩光系亲男,袭父职事,洪武三十三年,开设衙门,除湾甸长官司副长官。永乐七年七月,钦设镇康州,将曩光陞做知州。[18][19]
镇康州 刀木袄 曩光弟 1410年— 曩光故,曩光子刀孟广年方一岁,内府司设监右少监徐光令刀木袄权署[18]:223永乐十六年九月,传奉圣旨吏部知道钦此为无保结,本年九月,奉圣旨,若是著他,借管久后争只著他儿子袭了罢钦此[18][19]
刀闷广 曩光子 1418年— 又记载为刀孟广[21]
刀闷戛 刀闷广子 1465年— 刀门戛系刀孟光嫡长亲男,应袭,成化元年正月准令刀门戛就[18][19][18][19]
刀闷中 1530年—
刀闷敬 1555年— 1567年至1582年,耿马土司罕虔妻以女,由于姻亲的关系,刀闷敬随耿马归附木邦。1583年,明将邓子龙率兵驱逐木邦势力,虔败,刀闷敬死,刀闷思(或记为刀闷恩)归附明朝,仍袭旧职。[22][18]
刀闷恩 刀闷敬弟或叔 1583年—1612年 [23]木邦酋长用礼物诱导刀闷恩归附缅甸,刀闷恩不从。
刀闷枳 刀闷恩子 1621年— 天启二年(1622年),木邦兵据喳哩江(怒江),刀闷枳逃往姚关,守备遣官兵援之,木邦兵乃退[22][18]
清朝 刀闷达 刀闷枳子 1656年— 清军平定云南,刀闷达率众投诚,仍授世职。[22][18]
刀闷珍 1698年—
刀闷鼎 1726年— [24]
刀闷鉴 1778年—1789年
刀闷铣 刀闷鉴弟[25] 1791年—
刀闷济 刀闷铣子 1796年—1821年 [26]
刀闷克彰 刀闷济子 1822年— [27]
刀闷晟图 刀闷克彰子 1861年至1873年,刀闷晟图被回民起义军俘虏,镇康为回民起义军所控制。[4]
刀闷锦图 刀闷晟图弟 1878年—1890年
刀闷纯祖 刀闷锦图子 1890年—1891年
刀闷纯兴 刀闷纯祖弟 1891年—1906年 刀闷纯兴病故,无人承嗣,镇康州遂于1907年改土归流

遗迹

土司墓遗址

镇康土司至少有九冢规模宏大的土司墓,于大跃进时期被毁坏。墓雕石刻后来被搜集起来,存放在永德县永康粮管所仓库。[28]

注解

  1. ^ 今永德县永康镇旧城

参考文献

  1. ^ 陈庆江. 《明代雲南政區治所硏究》. 民族出版社. 2002: 19页. ISBN 7105050969. 
  2. ^ 龙中. 《中國西南邊疆變遷史》.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80页. ISBN 978754150079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萧德虎. 《鎮康縣志》.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2. ISBN 7-5409-1003-8.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鲁成旺. 《永德縣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7-222-01630-9. 
  5. ^ 5.0 5.1 5.2 蔡山. 《果敢》. 1989. 
  6. ^ 参考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临沧大事纪(清朝部份),[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道光二十年(1840),云贵总督奏准,将被木邦所侵蚀的镇康州上、中、下六户地,册封为杨姓土司世袭果敢县。
    光绪二十三年(1897),英国政府迫使清政府在《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中,把果敢划归英国。
  7. ^ 曹树基. 〈清代中期的云南人口〉. 《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第17期): 第240–258页. 
  8. ^ 据〈清代中期云南人口〉一文所载,汉族反多于夷人。而参考镇康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网页[永久失效链接]永德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网页[永久失效链接],百年后的2000年代,汉族已占镇康县人口68%,永德县为78%
  9. ^ 9.0 9.1 9.2 鲁成旺. 《果敢志》. 香港: 天马出版. 2012. ISBN 9789624502084. 
  10. ^ 张廷玉等. 《明史》 〈列傳第202 雲南土司二〉. [2015-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1. ^ 11.0 11.1 陆韧. 〈泛朝政化與史料運用偏差對邊疆史地研究的影響 ——以明代“三征麓川”研究為例〉.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2010, (1). 
  12. ^ 強盛一時的麓川思氏王朝. 昆明信息港. 2009-04-13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2). 
  13. ^ 13.0 13.1 高金和. 〈明朝三征麓川和麓川的兴衰〉. 《都市家教》 (南昌: 江西日报社). 2009, (第1期). ISSN 1673-0410. 
  14. ^ 顾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1692 [2015-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15. ^ 作者不详. 吏部知照軍機處事為雲貴總督請將鎮康土知州改土歸流一摺奉旨依議. 《数位典藏联合目录》. 光绪34年07月12日 [200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中文(台湾)). 
  16. ^ 李德忠. 〈探尋永德土司官印始末〉. 《云南档案》 (昆明: 云南档案杂志编辑部). 2010, (第6期). ISSN 1007-9343. 
  17. ^ 景朝荣. 永德博物館. 永德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龚荫. 《明清雲南土司通纂》.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5.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s:土官底簿 (四库全书本)
  20. ^ 《新纂雲南通志》. ISBN 7-222-04937-1. 
  21. ^ 临沧地区志又作刀闷光
  22. ^ 22.0 22.1 22.2 王崧. 《雲南志鈔》,土司志上,永昌府. 清道光年间. 
  23. ^ 永德县志第10页记载刀闷恩为刀闷敬其叔
  24. ^ 史海寻踪网站所列,明清云南土司通纂无此土司
  25. ^ 富纲(云贵总督). 事由:題報雲南永昌府鎮康土知州刀悶鑑病故乏嗣有弟刀悶銑現年五十四歲據該府查明族無爭職之人夷眾悅服核與承襲之例相符請准其頂襲兄職. 《数位典藏联合目录》. 乾隆55年10月2日 [2011-01-13] (中文(台湾)). 
  26. ^ 《仁宗睿皇帝实录》,首卷一
  27. ^ 《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十
  28. ^ 蔡斌. 找尋迷失的永德土司史——明清永康土司墓雕巡覽. 永德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1). 

外部链接